-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中國古典戲劇流變與形態論 版權信息
- ISBN:9787503942365
- 條形碼:9787503942365 ; 978-7-5039-4236-5
- 裝幀:暫無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國古典戲劇流變與形態論 本書特色
《中國古典戲劇流變與形態論》是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立項項目。
中國古典戲劇流變與形態論 內容簡介
在本書中,編者將引入兩個概念:“行”的戲劇與“停”的戲劇,編者在這本書中要說的就是它們,以及由此而引發的種種問題。這是兩個自造的概念,各位讀者對它們一定十分陌生,所以有必要首先對它們有所界定并加以適當的解釋。在此基礎上,隨著論證的展開,讀者會逐漸通過編者對一系列例證的剖析而明了本書的寫作意圖以及作者要表達的思想。
中國古典戲劇流變與形態論 目錄
一、破題與旁州例
二、行進戲劇的藝術根源
三、哲學內涵:線性思維
**章 行儺與古劇
**節 《攆虛耗》縱橫談
第二節 《斬旱魃》源流
第三節 鐘馗戲的流變
第四節 日本的鐘馗信仰、鐘馗藝術與鐘馗戲
第二章 行進儀禮與古劇
**節 迎春儀禮的戲劇化進程
第二節 元宵舞隊的戲劇化進程:燈戲源流
第三節 “游皇城”、《吳社編》與明清“走會”
第四節 東方行進儀禮演藝的傳播與流變(上)祭神型
第五節 東方行進儀禮演藝的傳播與流變(中)驅逐型
第六節 東方行進儀禮演藝的傳播與流變(下)游樂型
第三章 隊舞與隊戲
**節 唐宋隊舞漫議
第二節 元、明雜劇中的隊舞與隊戲
第三節 古典隊戲解讀
第四章 演出藝術中的行進戲劇特征
**節 劇場:奉神娛神的場所
第二節 漫話“行頭”
第三節 圓場與龍套
第四節 竹竿子考(上)
第五節 竹竿子考(下)
第五章 古典戲劇結構“行”的特征
**節 “行進”的戲劇場面構成
第二節 日本、印度古典戲劇“行進”的藝術特征
第三節 點與線:古劇結構
中國古典戲劇流變與形態論 節選
在《中國古典戲劇流變與形態論》中,編者將引入兩個概念:“行”的戲劇與“停”的戲劇,編者在這《中國古典戲劇流變與形態論》中要說的就是它們,以及由此而引發的種種問題。這是兩個自造的概念,各位讀者對它們一定十分陌生,所以有必要首先對它們有所界定并加以適當的解釋。在此基礎上,隨著論證的展開,讀者會逐漸通過編者對一系列例證的剖析而明了《中國古典戲劇流變與形態論》的寫作意圖以及作者要表達的思想。
中國古典戲劇流變與形態論 相關資料
第一章 行儺與古劇儺,作為中國土生土長的傳統禮儀,當其發端之初,即以行進的方式為其最顯著的特征;在后世不斷的發展變化過程中,盡管內容以及驅儺的主神等幾經變化,但是“行”這一特征卻始終不變。其原因在于,害人的妖魔鬼怪無處不在。人們以為,這些害人精藏匿在家家戶戶、街街巷巷、山山水水、村村寨寨,所以驅儺的隊伍也必須游行各處,以驅趕之、斬殺之,'惟恐驅趕之不盡,斬殺之不絕。董康在《曲海總目提要·序》中,有一句名言:“戲曲肇自古之鄉儺。”盡管董康沒有進一步展開論證,但是僅此一句,便揭示了中國古典戲劇發生的本源。儺與戲劇最為相通之處,在于人物裝扮、矛盾沖突,甚至包括方相氏在行儺中所唱的古老咒歌。現存的儺戲,便是從古老的儺儀中生發而出。這里,我們拈出幾例,勾勒出它的發展脈絡,以說明問題。
中國古典戲劇流變與形態論 作者簡介
麻國鈞 中央戲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文化部優秀專家。現任中央戲劇學院學術委員會委員、學位委員會委員、職稱評定委員會委員,中央戲劇學院院刊《戲劇》編委。山西師范大學戲曲文物研究所《中華戲曲》編委、廣西戲曲研究所《民族藝術》編委。任中國儺戲學研究會副會長,法人代表。 以中國古典戲劇史論、中國古代文化學、東方戲劇為主要研究方向。1995—1996年,受日本國際交流基金的聘請,出訪日本,考察日本的民間祭禮與民俗藝能。多次出訪韓國、印度、越南、新加坡、英國等國家。主要著作:《“行”與“停”的辨證——古典戲劇的流變與演劇形態》、《日本民俗藝能巡禮》、《中國傳統游戲大全》、《中國酒令大觀》、《玉簪記評注》、《日本演劇史概說》(譯校)、《祭禮。儺俗與民間戲劇》(主編)、《劇種.劇目。劇人》(合著)等,發表了數十篇學術論文。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經典常談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我與地壇
- >
回憶愛瑪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