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重慶歷史地圖集
-
>
飛虎隊隊員眼中的中國:昆明 四川 杭州 上海(明信片)
-
>
威尼斯書
-
>
一聽說那島上有貓,我就出發了:日本貓島旅行筆記
-
>
中國分省系列地圖冊:江蘇(2016年全新版)
-
>
生命的邊緣-站在珠穆朗瑪峰之巔
-
>
不一樣的云南
基于可持續發展理論的西部地區 版權信息
- ISBN:9787030248718
- 條形碼:9787030248718 ; 978-7-03-024871-8
- 裝幀:暫無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基于可持續發展理論的西部地區 本書特色
本書從可持續發展戰略的角度,為西部地區特色旅游資源開發利用提供理論指導和決策依據。更新觀念,推進可持續發展評價體系的建設與創新,是促進西部地區特色旅游資源可持續發展戰略實施的當務之急。新的可持續發展觀就是建立在可持續發展理論的基礎上,運用科技發展的已有成果,建立可持續發展的評價體系,進行資源開發的極限效應分析,使積極效應接近正極限,消極效應接近負極限,從而克服傳統可持續發展意義上帶來的生態與環境問題。這一理論一旦在實踐中加以應用,將能很好地解決資源開發利用中的“雙刃劍”問題。全書從內涵及特征、基本原則、測度指標體系等方面探討了旅游持續發展理論,系統研究了西部特色旅游資源可持續開發利用的優勢、制約條件和現狀,構建了西部特色旅游資源可持續開發利用評價體系,并將預警機制引入綜合評價中,建立的數理模型對區域特色旅游資源開發進行了綜合效應分析。
基于可持續發展理論的西部地區 內容簡介
本書從內涵及特征、基本原則、測度指標體系等方面探討了旅游持續發展理論,系統研究了西部特色旅游資源可持續開發利用的優勢、制約條件和現狀,構建了西部特色旅游資源可持續開發利用評價體系,并將預警機制引入綜合評價中,建立的數理模型對區域特色旅游資源開發進行了綜合效應分析。
本書可作為旅游經濟資源經濟專業(方向)研究生相關課程學習的參考書,也可作為相關科研人員和地方政府部門工作人員的參考讀物。
基于可持續發展理論的西部地區 目錄
1.1 研究背景
1.1.1 現實背景
1.1.2 理論背景
1.1.3 觀念誤區
1.2 研究目的及意義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義
1.3 主要相關理論的研究現狀和發展趨勢
1.3.1 可持續發展理論
1.3.2 旅游效應
1.4 已取得的相關研究成果
1.5 研究方法及技術路線
第2章 可持續發展理論的進一步研究
2.1 相關理論基礎
2.1.1 科學發展觀
2.1.2 循環經濟理論
2.1.3 可持續發展理論
2.2 重新審視可持續發展理論是時代發展的需要
2.2.1 可持續發展理論現有認識的缺陷
2.2.2 時代的發展呼喚著理論的創新
2.3 對可持續發展理論的進一步研究
2.3.1 進一步認識可持續發展理論的內涵及特征
2.3.2 對可持續發展理論應遵循的基本原則的闡釋
2.3.3 對可持續發展理論的豐富和發展
2.3.4 新的可持續發展觀測度指標體系的初步探討
2.4 中國實踐新的可持續發展觀的意義
2.5 旅游可持續發展的再思考
第3章 區域旅游資源開發的極限效應研究
3.1 旅游系統理論
3.2 旅游效應的概念與類型
3.2.1 旅游效應的概念
3.2.2 旅游效應的類型
3.3 旅游系統與環境的雙極限效應
3.3.1 旅游資源開發對區域產生的旅游效應分析與評價
3.3.2 旅游資源開發不同階段的旅游效應特征分析
3.4 區域旅游資源開發的極限效應分析
第4章 西部特色旅游資源及其可持續開發利用
4.1 西部
4.2 特色旅游資源
4.2.1 旅游資源
4.2.2 特色旅游資源
4.3 旅游資源可持續開發利用
4.3.1 旅游資源可持續開發利用的概念
4.3.2 旅游資源可持續開發利用的內涵
4.3.3 旅游資源可持續開發利用的過程分析
4.3.4 與傳統旅游資源利用觀的比較研究
4.4 評價體系
第5章 西部特色旅游資源可持續開發利用的基礎背景研究
5.1 西部旅游資源的總體特征
5.2 西部特色旅游資源開發利用的優勢分析
5.3 西部特色旅游資源開發利用的制約因素
5.4 西部特色旅游資源開發利用的現狀
第6章 西部特色旅游資源可持續開發利用評價體系的構建
6.1 旅游可持續發展評價體系和旅游資源可持續開發利用評價體系的比較分析
6.2 西部特色旅游資源可持續開發利用評價體系構建的意義
6.2.1 理論意義
6.2.2 實踐意義
6.3 西部特色旅游資源可持續開發利用評價體系研究
6.3.1 評價的指導思想
6.3.2 指標體系
6.3.3 指標權重的確定
6.3.4 綜合評判
第7章 實證研究之一:廣西龍勝龍脊景區的旅游效應分析及可持續發展評價
7.1 研究地選取的可行性
7.2 研究地概況
7.3 分析方法介紹與實證研究
7.3.1 效應評價指標的選取和權重的確定
7.3.2 調查問卷的spss軟件分析
7.3.3 數理模型的構建
7.3.4 結果分析與比較
7.4 龍脊旅游資源開發的負面效應因素分析
7.5 對龍脊特色旅游資源可持續開發的建議
第8章 實證研究之二:云南麗江古城旅游資源可持續開發利用評價
8.1 選取麗江古城為研究對象的可行性
8.2 麗江古城概況
8.2.1 麗江古城簡介及其歷史文化價值分析
8.2.2 麗江古城旅游資源簡介
8.3 麗江古城旅游資源開發利用情況簡介
8.4 運用評價體系對麗江古城進行評價
8.4.1 評價體系框架的生成
8.4.2 運用層次分析法(ahp法)確定各指標的權重
8.4.3 評價體系中各指標的評分
8.4.4 麗江古城旅游資源可持續開發利用綜合評判
8.5 基于評價體系的麗江古城旅游資源的可持續開發利用分析
8.5.1 麗江古城旅游資源可持續開發利用的有利因素和優勢分析
8.5.2 制約麗江古城旅游資源可持續開發利用的不利因素分析
第9章 實證研究之三:四川九寨溝風景區旅游資源開發利用極限效應評價
9.1 研究樣本綜述
9.1.1 研究樣本選取
9.1.2 樣本概況
9.1.3 美學價值
9.2 九寨溝旅游資源可持續開發利用極限效應評價
9.2.1 權重確定
9.2.2 模型導入
9.2.3 評價結果
第10章 基于評價體系的西部特色旅游資源可持續開發利用的政策措施與建議
10.1 關于旅游資源的有關政策措施與建議
10.1.1 旅游資源深層次開發
10.1.2 完善旅游產品結構體系
10.2 關于生態環境的有關政策措施與建議
10.2.1 嚴格按照環境管理法規的要求進行旅游資源的開發利用
10.2.2 普及生態觀念,提高環保意識
10.3 關于社會經濟的有關政策措施與建議
第11章 結語
11.1 主要研究成果
11.2 主要創新點
11.3 研究展望
附錄1 龍勝龍脊特色旅游資源開發極限效應研究的居民態度調查問卷
附錄2 龍勝龍脊特色旅游資源開發極限效應研究的游客態度調查問卷
附錄3 龍勝龍脊特色旅游資源開發極限效應研究的專家態度調查問卷
附錄4 麗江古城旅游資源可持續開發利用評價體系指標重要性專家評判
附錄5 麗江古城旅游資源可持續開發利用評價游客調查問卷
附錄6 九寨溝旅游景區旅游資源評價賦分標準表
附錄7 九寨溝旅游景區建設水平評價表
附錄8 九寨溝旅游景區游客滿意度調查問卷
附錄9 九寨溝旅游景區可持續發展能力指標評價表
附錄10 九寨溝旅游景區經濟環境調查表
參考文獻
基于可持續發展理論的西部地區 節選
《基于可持續發展理論的西部地區特色旅游資源開發極限效應研究》從內涵及特征、基本原則、測度指標體系等方面探討了旅游持續發展理論,系統研究了西部特色旅游資源可持續開發利用的優勢、制約條件和現狀,構建了西部特色旅游資源可持續開發利用評價體系,并將預警機制引入綜合評價中,建立的數理模型對區域特色旅游資源開發進行了綜合效應分析。《基于可持續發展理論的西部地區特色旅游資源開發極限效應研究》可作為旅游經濟資源經濟專業(方向)研究生相關課程學習的參考書,也可作為相關科研人員和地方政府部門工作人員的參考讀物。
基于可持續發展理論的西部地區 作者簡介
唐善茂,梧州學院黨委書記,博士,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1965年1月生于湖北仙桃。1966年畢業于桂林冶金地質學院(今桂林理工大學)并留校任教,1995年畢業于華中師范大學。獲法學碩士學位,2007年畢業于吉林大學,獲工學博士學位。20世紀90年代以來,出版專著7部。發表論文50余篇。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1項、廣西自然科學基金項目2項、廣西軟科學研究項目1項、廣西哲學社會科學規劃研究課題2項、廣西教育科學“十五”規劃重點課題1項、廣西普通高校教學成果立項建設項目2項、新世紀廣西高等教育教學改革工程項目2項。科研成果獲廣西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二等獎1項、廣西優秀教學成果二等獎2項和三等獎1項、廣西優秀教材三等獎1項、廣西教育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1項。入選2006年度廣西十百千人才工程第二層次人選。主要學術兼職有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同行評議專家、廣西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課程首席專家,廣西高校鄧小平理論與“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研究會會長、廣西倫理學會副會長。
- >
莉莉和章魚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山海經
- >
巴金-再思錄
- >
朝聞道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