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北黃土高原植物區系地理研究 版權信息
- ISBN:9787810924665
- 條形碼:9787810924665 ; 978-7-81092-466-5
- 裝幀:暫無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陜北黃土高原植物區系地理研究 內容簡介
本書主要內容包括:文獻綜述;研究內容與方法;陜北黃土高原蕨類植物區系分析;陜北黃土高原種子植物區系分析;陜北黃土高原植物區系的特有現象;植物區系的替代現象及區系的古老性等。
陜北黃土高原植物區系地理研究 目錄
前言**章 文獻綜述1.1 研究背景和目的意義1.2 植物區系的定義、研究對象及內容1.2.1 植物區系的定義1.2.2 植物區系研究的對象1.2.3 植物區系研究的內容1.3 植物區系地理學的研究進展1.3.1 國外研究進展1.3.2 國內研究進展1.3.3 陜西省植物區系研究概況第二章 研究內容與方法2.1 研究內容2.2 研究方法2.2.1 建立維管植物數據庫2.2.2 植物區系組成分析2.2.3 豐富度指數2.2.4 優勢類群和表征類群的確定2.2.5 科、屬的區系重要值2.2.6 植物區系地理成分劃分方法2.2.7 植物區系譜分析2.2.8 屬、種相似性系數2.2.9 聚類分析、主成分(PCA)分析2.2.10 植物區系分區2.2.11 區系種系發育性的數量指標2.2.12 珍稀瀕危保護植物的確定2.2.13 資源植物的劃分2.3 研究目標第三章 陜北黃土高原的自然環境3.1 地理位置3.2 地質地貌3.3 氣候3.4 水文3.4.1 地面水3.4.2 水質3.4.3 泥沙含量3.4.4 地下水3.5 土壤3.6 植被第四章 陜北黃土高原蕨類植物區系分析4.1 蕨類植物區系的基本組成4.2 蕨類植物優勢科、屬分析4.2.1 優勢科的分析4.2.2 優勢屬的分析4.3 蕨類植物區系地理成分的多樣性4.3.1 科的地理成分4.3.2 屬的地理成分4.3.3 種的地理成分4.4 與其他地區蕨類植物區系的比較4.4.1 與其他地區蕨類植物物種豐富度的比較4.4.2 與其他地區蕨類植物種系密度的比較4.4.3 與其他地區蕨類植物相似性的比較4.5 小結4.5.1 種類較豐富,種系密度大4.5.2 優勢現象較明顯,大部分科內屬、種貧乏4.5.3 地理成分多樣,溫帶性質顯著4.5.4 與鄰近地區區系的聯系密切第五章 陜北黃土高原種子植物區系分析5.1 種子植物區系分類群組成5.1.1 植物區系組成的數量特征5.1.2 植物區系科、屬的數量特性5.1.3 優勢類群與表征類群5.2 植物生活型和生態類型的多樣性分析5.2.1 植物生活型的多樣性5.2.2 生態類型的多樣性5.3 植物區系地理成分分析5.3.1 科的地理成分分析5.3.2 屬的地理成分分析5.3.3 種的地理成分分析5.3.4 優勢類群和表征類群的地理成分分析5.4 小結5.4.1 種子植物區系分類群組成特點5.4.2 植物生活型和生態類型的多樣性特點5.4.3 植物區系地理成分組成特點與性質第六章 陜北黃土高原植物區系的特有現象6.1 科的特有現象6.2 屬的特有現象6.2.1 特有屬組成6.2.2 特有屬的生活型和生態類型6.2.3 特有屬的地理分布6.2.4 特有屬的分布亞型6.2.5 與其他地區的比較6.3 種的特有現象6.3.1 特有種的組成6.3.2 特有種的生活型和生態類型6.3.3 與其他地區特有種的比較6.3.4 特有種的分布亞型6.4 小結第七章 植物區系的替代現象及區系的古老性7.1 地理替代現象7.2 植物區系的古老性7.2.1 科級的古老性7.2.2 屬級的古老性7.3 小線第八章 陜北黃土高原植物區系與鄰近地區植物區系的關系8.1 R/T值分析8.2 主成分分析和聚類分析8.2.1 數據來源及處理8.2.2 主成分分析8.2.3 聚類分析8.3 與其他地區植物區系的關系8.3.1 與華北地區植物區系的關系8.3.2 與蒙古草原植物區系的關系8.3.3 與秦嶺北坡植物區系的關系8.3.4 與東北地區植物區系的關系8.3.5 與西南、華中、華東地區植物區系的關系8.4 小結第九章 植物區系的演變及新生代植物區系分析9.1 植物區系的演變9.1.1 白堊紀植物群9.1.2 第三紀植物群9.1.3 第四紀植物群9.1.4 近期9.2 陜北黃土高原新生代植物區系分析9.2.1 現存陜北黃土高原新生代種子植物區系組成9.2.2 現存陜北黃土高原新生代種子植物地理成分9.3 小結第十章 陜北黃土高原植物區系分區及空間分異10.1 植物區系分區10.1.1 植物區系分區的原則、方法和方案10.1.2 各植物分區主要區系特征10.2 空間分異特征10.2.1 各植物分區種的豐富度10.2.2 各植物分區相似性10.2.3 各分區種系發育性比較10.3 小結第十一章 陜北黃土高原典型流域植物生物多樣性研究——以紙坊溝流域與縣南溝流域比較為例11.1 植物區系的比較11.2 主要植物群落類型的比較11.3 主要植物群落組成與結構的比較11.4 主要植物群落中植物的生態類型比較11.5 主要植物群落生活型譜的比較11.6 主要植物群落物種多樣性的比較11.7 小結第十二章 陜北黃土高原地區典型群落區系研究——以遼東櫟群落植物區系為例12.1 研究方法12.1.1 調查方法12.1.2 區系分析方法12.2 結果與分析12.2.1 不同區域遼東櫟群落植物科、屬、種的組成12.2.2 不同區域遼東櫟群落科、屬、種組成的相似性12.2.3 不同區域遼東櫟群落區系特征12.2.4 兩地遼東櫟群落各層片的區系分析12.3 小結第十三章 陜北黃土高原珍稀瀕危植物及其保護13.1 確定陜北黃土高原珍稀瀕危保護植物的依據和原則13.2 陜北黃土高原珍稀瀕危植物的保護等級劃分13.2.1 一級保護植物13.2.2 二級保護植物13.2.3 三級保護植物13.3 陜北黃土高原珍稀瀕危植物及其分布和等級13.4 陜北黃土高原珍稀瀕危植物中的國家級、省級和區級保護植物13.4.1 國家級保護植物13.4.2 省級保護植物13.4.3 陜北黃土高原區區級保護植物13.5 珍稀瀕危植物的地理成分13.5.1 屬的地理成分13.5.2 種的地理成分分析13.6 陜北黃土高原珍稀瀕危植物的瀕危原因13.6.1 內在因素13.6.2 外在因素13.7 保護對策13.7.1 加強對珍稀瀕危植物資源的調查研究工作13.7.2 重視對珍稀瀕危植物保護的宣傳教育工作13.7.3 對珍稀瀕危植物采取有效保護措施13.7.4 利用高新技術繁殖、保存物種資源第十四章 陜北黃土高原資源植物與可持續發展14.1 資源植物14.1.1 藥用植物資源14.1.2 淀粉及糖類植物資源14.1.3 油脂植物資源14.1.4 芳香植物資源14.1.5 野菜植物資源14.1.6 農藥植物資源14.1.7 纖維植物資源14.1.8 鞣料植物資源14.1.9 樹脂及樹膠植物資源14.1.10 橡膠及硬橡膠植物資源14.1.11 保持水土植物資源14.1.12 防風固沙植物資源14.2 植物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對策14.2.1 維護生態環境的復雜性,保護植物的生物多樣性14.2.2 完善科學管理制度,確保植物資源可持續利用14.2.3 提高植物資源的利用水平,合理開發、利用本區植物資源14.2.4 發展集約化生產14.2.5 重視植物資源的保護第十五章 結論附表1 陜北黃土高原重點保護植物附表2 陜北黃土高原自然保護區名錄附錄 陜北黃土高原維管植物名錄參考文獻后記
展開全部
陜北黃土高原植物區系地理研究 節選
《陜北黃土高原植物區系地理研究》以黃土高原地區植物區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陜北黃土高原植物區系作為研究對象,在廣泛深入調查和參考大量文獻的基礎上,采用植物區系地理學、生物多樣性保護與利用和植物生態學等相關學科的理論與方法,從植物區系組成、區系性質、特有現象、替代現象、地理聯系、區系的起源與演化、區系分區及空間分異特征等方面對本區植物區系進行了深入研究,同時對本區典型流域的植物生物多樣性、典型植物群落區系進行了研究,另外,對本區保護植物、資源植物進行了研究,并提出了保護和可持續利用對策。
陜北黃土高原植物區系地理研究 作者簡介
李登武,(1968.11—),男,漢族,寧夏固原人。理學博士,副教授,植物學科、生態學科研究生導師。西北農林科技大學青年骨干人才。主要研究領域為生物多樣性保護與利用、植物地理學、植物生態學、植被恢復與保持等。曾主持或參與國家級、省(部)級等課題10余項,目前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30671672)和西北農林科技大學青年骨干人才支持計劃各1項,參與國家科技基礎性專項重點項目和教育部創新團隊項目各1項。先后在國內外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50余篇,其中發表SCI論文4篇,出版著作(教材)11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