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茨威格短篇小說集
-
>
女人的勝利
-
>
崇禎皇帝【全三冊】
-
>
地下室手記
-
>
雪國
-
>
云邊有個小賣部(聲畫光影套裝)
-
>
播火記
粉川 本書特色
《三部曲之粉川》:小說以扎實的文字功力,獨特的敘事方式,濃郁的人文氣息和濃厚的地域文化特色,講述了一個鄉村戲班小戲子與四個迥然不同的男人之間,愛恨情仇生生死死的傳奇故事。
粉川 節選
《三部曲之粉川》為長篇小說《蒼白》三曲系列**部。鄉村異人白三怪與小戲子榴紅相戀之際,榴紅被馬飛雄搶走,又被隗守堂占有。白三怪做了私鹽腳夫。軍閥火并,白三怪被拉夫馱運財寶。突圍中,馬飛雄害死姐夫隗守堂。白三怪丟棄兄弟,趕牲口逃脫,被打成廢人,卻得一筆巨大財產,并與寡嫂建立怪異夫妻關系。馬飛雄榴紅組成家庭,投靠川軍于成寬部。于部軍官韓玉順狂熱追求榴紅。馬飛雄往陜西尋寶不獲,反被大火燒傷成怪物,回川藏匿于寺廟。偶然機會,馬飛雄發現韓玉順和于成寬對榴紅各有所圖,于是發生三虎惡斗。在銀碗兒腔《花丘吟》“二合音”的優美曲調中,榴紅毒死了恩愛男人馬飛雄……
粉川 相關資料
渭陽四大廟會的七月秋會很是熱鬧,從十五起會一直辦到當月底,搭棚設攤唱戲賣貨。千般把戲目不暇接,萬般貨品琳瑯滿目。地攤席棚戲耍場子從城關石橋排滿一河灘扯出三里地。四村八鄉人群絡繹不絕滾滾擁來。就連榆林堡外挎腰刀的北番子都趕著牛馬羊牽著駱駝,過來趕會販牲口。秋會自然少不了辛二杰的銀碗兒腔十紅班來唱戲。十紅班叫十紅,實際只有三紅。銀碗兒腔也叫渭宮腔,也有地方叫玉宮腔、影兒腔、阮兒調。名字怪多,是起興流行于關中渭水流域一帶鄉村的地方小戲。有考說銀碗兒腔最早源出長安東河華一帶,逐漸在關中流行開,與陜接壤的豫晉川甘寧綏也有傳唱,并形成東府腔西府腔兩種風格流派。據說,早遠時華岳山麓渭水之畔建有帝王行宮稱渭宮,銀碗兒腔最早是宮廷里的樂舞調子。渭在古方言里也念“玉”,大概是御的諧音字。有關銀碗兒腔倒有許多傳說故事。傳某朝一位皇帝所寵愛的妃子死了。愛妃能歌善舞,令皇上時常思念。宮里人為排解君王哀傷,就以皮革剪出妃子影畫藏于布后,以燈映照投影到皇上眼前,影人兒口中唱著皇上最喜歡聽的曲子,果然博得皇上歡心。人說這就是銀碗兒腔的雛形影戲。此后,宮里就有了專門的燈影戲表演,樂舞曲子漸漸演化成燈影戲伴唱。初始只是簡單歌舞影戲,以后漸漸有了簡單情節,演繹宮廷君王與愛妃間的故事。以后,影戲慢慢傳向民間,不斷融匯汲取姊妹劇種和民謠鄉音所長逐漸發展。漸以真人演唱取代影人兒表演,伴唱曲子漸形成調式套路腔板,再往后,最終形成為一個地方戲種。叫它銀碗兒腔,因最早伴器只有弦子和一對銀碗兒,丁零當啷清脆有聲甚為獨特。渭水流域是漢文化萌起興盛之地,歷史久遠文明深厚文脈悠長,由巫祭儺拜至神祀禮嘆,到游吟行唱,再到社戲扮演……豐厚文化衍生出無數戲曲種類如繁星璀璨,僅關中一帶大小劇種之多不勝枚舉,阿宮、渭宮、弦板、道情、眉戶、虢腔、府調、碗兒、老腔及至梆子戲皮黃腔采茶調,不過幾百里方圓土地,卻有數不清大小劇種同聲唱響,有些小戲種只傳于一縣數鄉,一樣生命旺盛生機勃勃。今日無論南北大多劇種,都可以尋根脈至黃土地深處。秦人之聲,天下唱響。大西北高天闊遠黃土無垠,養成秦人魯直率性,秦人之戲如秦腔,風格路數多粗獷昂揚,豪氣十足,說吼戲大概更合適。鄉人戲日:“一吼嚇破別人膽,二吼震塌自家院,塌死唱戲瓜老漢……”瓜就是傻的意思。沙喉嚨大面鑼紫錘黑頭,開口扯著嗓子叫,吼得山搖地動。人對西北地方戲曲就一個感覺:粗獷高亢粗喉嚨大嗓子!不過,你若聽過銀碗兒腔,同為秦人之戲之聲,給你感覺會大不同。同一塊土地,有咆哮大河,也有涓涓溪流;有高亢之聲,又有委婉小唱。銀碗兒腔名稱其實就很說明問題,叮叮鈴鈴的聲腔,叮叮咚咚的唱板,一把板胡吱吱扭,一只弦子嘣嘣嘣,一對銀碗兒丁丁當,一個小女子哼唧唧,一段小曲兒扭捏捏,一出戲下來,令人半酥半麻。銀碗兒腔曲調清麗雅致優美細柔。雖也有高亢粗獷腔板如震山腔宏腔,但總體還是以女工戲柔腔為主,以細膩嬌柔委婉見長,并形成東府腔西府腔兩種流派。西府腔多武戲生戲偏重硬朗,東府腔多文戲柔腔更重綿軟。一條渭水自西而東,就有了“頭唱震山尾哼軟(阮)兒”一粗一細、一剛一柔的風格。銀碗兒腔以小戲折戲為多。全本大戲有稱八大本,如《玉燕釵》、《白秀娥》、《草橋會》、《王綾羅》等。小本小唱折子小戲數以千百計,《采櫻桃》、《摘桑葉》、《挑水結親》、《俏貨郎》、《馬更玉》……內容不外相思別離哀怨惆悵,海誓山盟兒女情長。銀碗兒腔曲調中融人了民歌鄉謠俚曲村音,曲調豐富,板式多樣,唱腔迤邐。尤其女腔,婉轉纏綿柔軟清麗,琴聲悠悠曲調綿綿。舒緩輕揚,清雅中不失質樸;一板三眼,俚俗中不失文雅;聽慣高喉嚨大嗓子吼戲的人,聞其聲身酥,聽其腔心醉。秦人之戲之聲,無論阿宮、渭宮、碗腔、道情、眉戶、弦板,乃至漢調、二黃、漢水采茶及諸多地方小戲,腔調板式程式路數,都深受秦腔的影響,又融匯貫通兼收并蓄才有了獨立生存發展的頑強生命力。銀碗兒腔女角行當也叫彩角、粉頭、粉子。俗話就說:無彩無粉不成腔。對應于其他劇種的老旦青衣大小花旦刀馬旦等行當,在銀碗兒腔里就是垛粉、彩粉、嬌粉。垛是古方言大和老的意思。民間就說,垛粉大白撲滿臉,彩粉胭脂輕輕點,嬌粉淡淡素凈面。講的是行當扮相。垛粉扮老女人角色,彩粉演皇后娘娘小姐貴婦,嬌粉也叫娃娃粉,扮些丫環使女村姑小鄉妞之類。十紅班里三紅是剁粉丹紅,彩粉梅紅,嬌粉榴紅。榴紅姑娘比三怪小一歲,這一年十六。小眉眼還沒有完全長開,身骨小巧白凈,面相純樸良善。人說十紅班里,垛粉騷彩粉妖,只有榴紅乖俏俏。
粉川 作者簡介
朱曉平,生于四川,幼隨軍伍家庭漂泊南北。自十六歲開始農民、士兵、工人、大學生、大學教員、官員及文化商人經歷。一九八二年考入中央戲劇學院文學系戲劇理論研究專業。以小說《桑樹坪紀事》躋身文壇。出版小說多部,數百萬字。為新時期文學代表性作家之一。小說《桑樹坪紀事》,話劇《桑樹坪》,電影《黃河謠》,電視連續劇《三國演義》、《編輯部的故事》等,獲魯迅文學獎、文化部話劇大獎、電影金雞獎百花獎和加拿大蒙特利爾國際電影節獎、電視劇飛天獎等。現為國際以及編劇。中國作家協會和中國電影藝術家協會會員。
- >
莉莉和章魚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史學評論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回憶愛瑪儂
- >
山海經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朝聞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