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醫入門必背歌訣
-
>
醫驗集要
-
>
尋回中醫失落的元神2:象之篇
-
>
補遺雷公炮制便覽 (一函2冊)
-
>
人體解剖學常用詞圖解(精裝)
-
>
神醫華佗(奇方妙治)
-
>
(精)河南古代醫家經驗輯
門純德中醫臨證要錄-近現代名中醫未刊著作精品集-附名方廣用 版權信息
- ISBN:9787117121590
- 條形碼:9787117121590 ; 978-7-117-12159-0
- 裝幀:暫無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門純德中醫臨證要錄-近現代名中醫未刊著作精品集-附名方廣用 內容簡介
《門純德中醫臨證要錄》是依據門純德先生的生前錄音整理而成,全書以漫談的形式記錄了他的治學思想和臨床經驗。書中以先生口述的大量翔實的案例闡述和印證了中醫學的整體觀和辨證論治思想,并闡釋了其獨到的學術思想及精妙的方藥運用經驗。本書是門純德先生晚年對自己多年臨證經驗的回顧與總結,全書體現了先生“智圓法活”、“方精藥簡”的臨證特點,也展現了先生“精勤實踐,勇于創新“的治學精神。
所附《名方廣用》一書,曾于1990年在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重慶分社出版。反映了門純德先生運用55首經典名方及6首自擬經驗方的臨床方證經驗。本書出版后,深受歡迎,今再行整理,以供讀者與《要錄》一書共同參研。
門純德中醫臨證要錄-近現代名中醫未刊著作精品集-附名方廣用 目錄
(一)“興陽法”的創始原因
(二)什么是“興陽法”
(三)“興陽法”的辨證運用及舉例
1.冠心病危癥
2.腎萎縮
3.不孕癥
4.慢性前列腺炎
5.腸梗阻
6.變應性亞敗血癥
7.類風濕性關節炎
8.血栓閉塞性脈管炎
9.胃下垂
10.肢端動脈痙攣癥(雷諾氏病)
11.腺病毒性肺炎危癥
12.失眠重癥
13.心動過緩
14.急性縮陽證
(四)運用“興陽法”的體會
1.如何區分陰證和陽證
2.脈診在辯證時的作用
3.如何區別心、脾、腎三臟的陽虛
4.正確運用“溫通”之法
二、熱證的不同治法及舉例
(一)清熱劑治療熱證
1.產后發熱
2.肺結核咯血
3.肺結核高熱
(二)滋陰劑治療陰虛發熱證
1.發熱待查(無名高熱)例一
2.發熱待查(無名高熱)例二
(三)解毒劑治療熱毒證
1.白血病繼發綠膿桿菌感染性敗血癥
2.血栓閉塞性脈管炎繼發感染性敗血癥
3.肝膿腫
4.肺膿腫
5.宮腔膿腫
6.妊娠期闌尾炎
三、整體觀與辨證論治
(一)整體觀的重要性
(二)辨證論治的重要性
1.怎樣理解中醫的“證”
2.為什么論治前必先辨證
(三)祛邪與扶正的辨證關系
(四)關于望聞問切的連貫性
(五)同病異治與異病同治的辨證關系
(六)臨床上如何體現整體觀和辨證論治
1.“聯合方組”的運用
2.“反治法”的辨證運用
3.方精藥簡,運用小方治病的體會
四、研治疑難病的體會
(一)膽結石
(二)泌尿系結石
(三)腎結核
(四)胸壁結核
(五)骨結核
(六)脊椎結核
(七)骨髓炎
五、研治腫瘤的經驗
(一)鼻咽部出血性纖維血管瘤
(二)腦垂體腺瘤
(三)甲狀腺腺瘤
(四)顱底部神經纖維瘤
(五)乳腺纖維瘤
(六)骨瘤
(七)再生障礙性貧血
六、研治血栓閉塞性脈管炎的經驗
(一)辨證分型
(二)分型論治
1.寒凝血滯型
2.氣血瘀阻型
3.陽虛毒陷型
4.陰虛化熱型(包括濕熱蘊毒型)
(三)診斷和鑒別診斷
1.診斷標準
2.療效標準
3.鑒別診斷
(四)典型病案
1.寒凝血滯型
2.氣血瘀阻型
3.陽虛毒陷型
4.濕熱蘊毒型
(五)研治體會
七、研治牛皮癬的體會
(一)臨床特點
(二)病因病機
(三)辨證施治
1.風寒體虛型
2.風熱挾實型
3.津虛血燥型(陰虛內燥型)
4.濕熱蘊毒型
5.肝腎陰虛型
6.沖任不調型
7.濕戀關節型
8.肝郁血滯型
(四)研治體會
八、自擬方的臨床運用體會
(一)木耳羹
(二)生發丸
(三)活胃散
(四)化石丹
(五)山萸二棗湯
(六)瓜蒂散
(七)夏枯消瘤丸
(八)一味當歸湯
(九)芍藥鉤藤木耳湯
1.組成與主治
2.大體方義
3.隨證加減
4.典型病例
5.運用體會
九、教學中應注意的問題
(一)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了解學生的學習背景
(三)啟發學生的思考能力
(四)培養學生的學習方法
(五)指導學生的課堂筆記
(六)重視學生的古文學習
(七)培養學生的職業道德
十、“醫家五要”的職業要求
(一)要嚴肅而熱情
(二)要大膽而細心
(三)要專心而認真
(四)要保密而慎重
(五)要謙虛而好問
十一、做醫生的幾點體會
十二、關于中醫工作的幾點建議
(一)重視對中醫理論的學習
(二)系統整理歷代中醫文獻
(三)重視在臨床實踐中繼承
(四)關于中醫學術以及科研的評審問題
門純德中醫臨證要錄-近現代名中醫未刊著作精品集-附名方廣用 作者簡介
門純德(1917-1984),字秉潔,河北蔚縣人。山西省著名中醫臨床家、教育家。曾任山西省第五屆、第六屆人大代表,中華全國中醫學會山西分會常務理事,山西雁北地區中醫學會副理事長等職。先生為山西著名中醫耆宿,有山西中醫臨床“北門”之譽。在應用經方治療慢性疑難雜病,尤其是血栓閉塞性脈管炎、銀屑病、腫瘤等方面頗具見地,療效顯著。主要著述有:《中醫學基礎》、《中醫治療學》、《名方廣用》等。 先生1917年出生于河北蔚縣,14歲時以全縣第一的成績考入國立工業職業學校,學習紡織。因目睹舊社會鄉間缺醫少藥、勞動人民有病無治之苦,以及庸醫殺人的悲痛情境,遂于畢業后棄工從醫,專研醫道。先生當時17歲,憑借傾囊購得的醫學典籍,開始了漫長的自學之路。因無師承和家學,他只能依靠自己的力量在醫學道路上不斷摸索、前進。在苦讀數年之后,先生于1937年正式行醫于鄉里,十幾年的臨證之后,成為當地的名醫。建國初期,先生響應政府號召,停辦了私人診所,出任山西廣靈縣人民醫院中醫師。1957年,被調晉北衛生人員訓練班任教員兼業務班主任,負責晉北中醫師的培訓。他不畏辛勞,先后撰寫并講授十幾門中醫基礎及臨床課程,贏得了學生們的愛戴與尊敬,成為山西中醫早期教育的實踐者和探索者。1962年,先生調至大同醫學專科學校,先后任教員、講師、副教授,至辭世前先生是山西唯一的中醫副教授。先生于1978年率先在大同醫專創辦了山西省高等中醫專科教育,至今已培養了數千名中醫高等專業人才。先生在五十多年的臨床實踐中,以高尚的仁德為各地患者義務診病數十萬人次,且分文不取。先生留下的八百余本數千萬字的臨床診療筆記,記錄了數萬例的疑難病診治過程。尤其是救治急危重癥,先生有膽有識、頗具見地,許多動人的故事至今仍被人們傳頌著。先生一生忙于診務,著述甚少,所留下的遺著大多是在十年動亂期間寫下的,其中《名方廣用》已被后人整理出版,并多次再版。其他著述正在整理中。先生的學術思想和臨床經驗至今仍被學界廣為引用,有的還被編入全國統編教材。1985年國家出版的《中醫年鑒》專篇記載了先生的生平業績。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月亮虎
- >
史學評論
- >
月亮與六便士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