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蜜蜂的寓言:私人的惡德,公眾的利益
-
>
世界貿易戰簡史
-
>
日本的凱恩斯:高橋是清傳:從足輕到藏相
-
>
近代天津工業與企業制度
-
>
貨幣之語
-
>
眉山金融論劍
-
>
圖解資本論
中國城市土地利用的理論與實踐 版權信息
- ISBN:9787112113910
- 條形碼:9787112113910 ; 978-7-112-11391-0
- 裝幀:暫無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國城市土地利用的理論與實踐 本書特色
《中國城市土地利用的理論與實踐》:基金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批準號:49771030)
中國城市土地利用的理論與實踐 內容簡介
本書共分10個章節,主要對中國城市土地利用的理論與實踐知識作了介紹,具體內容包括海外城市土地利用研究的基本理論與方法、我國城市土地利用的研究進展、城市土地利用合理規模的理論與測定方法、城市土地集約利用的動力機制及其水平測度、城市土地利用的地價構成與空間分異等。該書可供各大專院校作為教材使用,也可供從事相關工作的人員作為參考用書使用。
中國城市土地利用的理論與實踐 目錄
1.1 主要理論
1.1.1 城市地租地價理論
1.1.2 城市土地利用空間結構理論
1.2 基本方法
1.2.1 城市土地分類方法
1.2.2 城市擴張與用地規模預測方法
1.2.3 土地增值收益管理與分配辦法
1.2.4 土地交易和地價管理方法
2 我國城市土地利用的研究進展
2.1 土地分類、統計分析與標準規范研究
2.1.1 國土系統的土地分類
2.1.2 建設系統的土地分類
2.2 城市土地利用的經濟區位研究
2.2.1 古典單中心模型
2.2.2 外在性模型
2.2.3 動態模型
2.3 城市土地利用的空間結構與擴展形態研究
2.3.1 城市土地利用的空間結構研究
2.3.2 城市土地利用的擴展形態研究
2.4 城市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研究
2.4.1 中國土地市場和土地供應制度的變革
2.4.2 中國土地儲備制度的變革
2.5 城市土地的規劃立法與規劃管理
2.5.1 國土系統的土地規劃立法與規劃管理
2.5.2 建設系統的土地規劃立法及規劃管理
3 城市土地利用合理規模的理論與測定方法
3.1 城市土地利用合理規模的主要理論
3.1.1 *小成本理論
3.1.2 聚集經濟理論
3.2 城市土地利用規模的測定方法
3.2.1 國外城市建設用地預測方法
3.2.2 我國城市建設用地預測方法
4 城市土地利用的類型結構、規劃標準及合理性研究
4.1 國外城市土地利用的類型結構
4.2 我國城市土地利用結構的現狀與問題
4.3 我國城市土地利用的規劃標準
4.3.1 城市用地分類與規劃建設用地標準
4.3.2 工業項目建設用地控制指標
4.4城市土地利用結構的效率及其合理性研究
4.4.1 dea模型的構建
4.4.2 dea模型變量的經濟學解釋
4.4.3 dea模型的應用
4.4.4 城市土地利用結構信息熵的基本原理
4.4.5 城市土地利用結構信息熵及其相關指數的計算
4.4.6 城市土地利用結構信息熵的時空分異規律
4.4.7 信息熵在城市土地利用結構分析中的應用
5 城市土地集約利用的動力機制及其水平測度
5.1 城市土地集約利用的動力機制
5.1.1 聚集效應機制
5.1.2 要素替代機制
5.1.3 市場驅動機制
5.1.4 政府監管機制
5.2 城市土地集約利用水平測度
5.2.1 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
5.2.2 評價指標與數據的處理
5.2.3 評價指標權重的確定
5.2.4 城市土地集約利用水平的計算結果
5.2.5 評價結果的分析
5.3 國家級開發區土地集約利用評價
5.3.1 評價區概況
5.3.2 土地集約利用程度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
5.3.3 土地集約利用程度評價方法
5.3.4 土地集約利用程度評價結果及分析
5.4 小城鎮開發區土地集約利用評價
5.4.1 評價區概況
5.4.2 土地集約利用水平評價指標體系構建
5.4.3 土地集約利用水平評價方法
5.4.4 土地集約利用水平評價結果分析
6 城市土地整理:內涵、程序與模式
6.1 城市土地整理的內涵
6.1.1 城市土地整理的不同闡釋
6.1.2 城市土地整理的理念與功能
6.1.3 城市土地整理與舊城改造的關系
6.2 城市土地整理的程序
6.2.1 臺灣市地重劃的法律依據與程序
6.2.2 德國城鎮建設用地整理的法律依據與程序
6.2.3 城市土地整理的主要操作程序
6.3 城市土地整理的實踐與經驗
6.3.1 臺灣的市地重劃
6.3.2 德國城鎮建設用地整理
6.4 我國城市土地整理的類型與模式
6.4.1 我國城市土地整理的原則與路徑
6.4.2 我國城市土地整理的主要類型
6.4.3 我國城市建設用地整理模式
7 城市土地利用的地價構成與空間分異
7.1 城市土地的地價構成
7.2 城市類型與地價成因的定量分析
7.2.1 指標選取說明
7.2.2 主因子提取
7.2.3 城市類型與地價
7.2.4 小結
7.3 城鎮居民的住宅區位選擇與居住用地的空間分異
7.3.1 住宅需求
7.3.2 住宅需求演變
7.3.3 居住空間分異
7.4 商業/服務業用地的區位選擇與空間分異
7.4.1 商業用地的區位選擇與空間分異
7.4.2 辦公業用地的區位選擇
7.5 工業用地的區位選擇與空間分異
7.5.1 工業用地布局指向
7.5.2 工業用地選址
7.6 城市游憩用地/公園綠地的布局
7.6.1 城市公共游憩區的基本形態與分類
7.6.2 典型城市公共游憩區的表現形式
7.6.3 城市公共游憩區規劃的理想模式
7.6.4 城市公共游憩區規劃的影響因素分析
7.6.5 城市游憩商業區(rbd)的空間布局
8 城市邊緣區土地利用的演變過程與空間布局模式
8.1 城市邊緣區的概念界定
8.2 我國城市邊緣區土地利用的演變機制
8.2.1 城市作用力
8.2.2 鄉村作用力
8.3 城市邊緣區土地利用的特征
8.3.1 滲透與反滲透
8.3.2 接觸變質
8.4 城市邊緣區土地利用的動態演變過程
8.4.1 科曾的周期性理論
8.4.2 埃里克森動態模擬
8.4.3 山鹿誠次的階段論
8.4 城市邊緣區的空間布局模式
8.4.1 圈層式空間結構模式
8.4.2 放射狀結構模式
8.4.3 分散集團模式
8.5 城市邊緣區土地利用的主要問題與對策
8.5.1 城市邊緣區土地利用的主要問題
8.5.2 城市邊緣區土地利用的對策
9 城市土地利用案例研究
9.1 深圳城市土地利用的空間結構變化與調整方向
9.1.1 深圳城市土地利用的時空過程
9.1.2 深圳城市土地利用的空間結構優化模式
9.1.3 深圳城市土地利用的空間結構調整方向
9.2 北海城市土地開發模式的失敗根源及其重振策略
9.2.1 北海模式的基本特征
9.2.2 北海模式的形成機制與失敗根源
9.2.3 北海重振的區位優勢與發展戰略
9.3 北京城市土地利用擴展的動力機制與調整方向
9.3.1 北京城市邊緣區土地利用的變化特征
9.3.2 北京城市邊緣區土地利用的空間擴展模式
9.3.3 北京城市邊緣區土地擴展的成因
9.3.4 北京城市邊緣區土地利用的空間結構調整方向
9.4 浦東新區土地利用結構評價與優化
9.4.1 浦東新區土地利用結構評價
9.4.2 浦東新區與國內外大城市土地利用結構的比較
9.4.3 浦東新區土地利用結構的優化
9.5 青島城市增長中的土地利用時空控制策略
9.5.1 土地利用控制的原則和目標
9.5.2 土地利用的時序控制策略
9.5.3 土地利用的空間控制策略
10 城市土地利用的發展趨勢展望
10.1 城市土地的節約集約利用
10.1.1 完善節約集約用地型土地利用規劃體系
10.1.2 構建節約集約利用土地的實施、評價、考核和預警制度
10.1.3 健全節約集約用地的市場機制
10.1.4 推廣節約集約用地的技術措施
10.1.5 創新節約集約用地的配套制度
10.2 城市土地的規劃管制
10.2.1 規劃的編制技術層面
10.2.2 規劃管制制度層面
10.3 城市土地使用制度的改進
10.3.1 改革土地市場的壟斷供應方式
10.3.2 改革征地制度,以經濟手段為主盤活存量土地
10.3.3 提高土地規劃的科學性和動態性
10.3.4 根據市場需求制定供地計劃
10.3.5 實行區域差別化的城市土地市場調控措施
10.3.6 加大稅收制度改革和調節力度
中國城市土地利用的理論與實踐 節選
《中國城市土地利用的理論與實踐》共分10個章節,主要對中國城市土地利用的理論與實踐知識作了介紹,具體內容包括海外城市土地利用研究的基本理論與方法、我國城市土地利用的研究進展、城市土地利用合理規模的理論與測定方法、城市土地集約利用的動力機制及其水平測度、城市土地利用的地價構成與空間分異等。該書可供各大專院校作為教材使用,也可供從事相關工作的人員作為參考用書使用。
中國城市土地利用的理論與實踐 相關資料
插圖:與歐美國家在分區管制制度上的最大區別在于,日本是先有分區,后有土地利用基本規劃。日本將全國土地劃分為城市、農業地區、森林、自然公園地區和自然保護區等5種土地利用類型區進行管理,并頒布了《城市規劃法》、《農業振興地域法》、《農地法》等相應法規,來限制、調整與指導各類土地的利用。日本的土地利用基本規劃將各類土地利用分區圖進行疊加,在資源保護和環境保護優先情況下,確定其用途。由于日本的土地使用管制是在防止城市無序擴張的背景下形成的,因此H本土地使用分區管制的重點在城市規劃區內。城市使用規劃分為地域劃分、分區制度和街區規劃三個基本層面。每個層面的土地使用規劃都包括發展政策和土地使用管制規定兩個部分。一是地域劃分。城市規劃區的發展政策包括制定未來10~20年的發展目標以及實施策略,包括人口和產業的分布、土地使用配置、城市開發、交通體系、公共設施、環境保護和城市防災等方面。城市規劃區包括城市建成區以及周邊的農業和森林區域。因此,城市規劃區的范圍往往是城市建成區的4-5倍。根據1968年的城市規劃法,城市規劃區劃分為城市化促進地域和城市化控制地域。地域劃分與城市規劃區的交通網絡規劃、公共設施規劃和土地調整計劃相結合,目的是防止城市無序蔓延,控制城市形態和土地配置,提高公共設施的投資效益,確保.城市的協調發展。城市化促進地域包括現狀的建成區未來10年內將要優先發展的地區,基礎設施和公共設施的政府投資將會集中在這類地區,區內農田可以轉變為城市用地,開發活動受到土地使用區劃的管制。在城市化控制地域,一般不允許與農業無關的開發活動,基礎設施和公共設施的政府投資也不會集中在這類地域。二是區劃制度。早在1919年,日本的城市規劃法和城市建筑法就~IAY~地使用區劃制度。城市規劃法規定土地用途、地塊面積、基地覆蓋率和容積率,建筑標準法則涉及建筑物的具體規定(如斜面限制和陰影限制)。目前,城市化促進地域劃分為12類土地使用分區,包括7類居住地區、2類商業地區和3類工業地區。在不同的土地使用分區,依據城市規劃法和建筑標準法,對于建筑物的用途、容量、高度和形態等方面進行相應的管制。土地使用分區是為了避免用地混雜所造成的相互干擾、維護地區形態特征和確保城市環境質量。盡管如此,土地使用分區制度作為對于私人產權的有限控制,只是確保城市環境質量的最低限度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回憶愛瑪儂
- >
經典常談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月亮與六便士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中國歷史的瞬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