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蜜蜂的寓言:私人的惡德,公眾的利益
-
>
世界貿易戰簡史
-
>
日本的凱恩斯:高橋是清傳:從足輕到藏相
-
>
近代天津工業與企業制度
-
>
貨幣之語
-
>
眉山金融論劍
-
>
圖解資本論
滯留在現代化途中-三農問思 版權信息
- ISBN:9787501793747
- 條形碼:9787501793747 ; 978-7-5017-9374-7
- 裝幀:暫無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滯留在現代化途中-三農問思 本書特色
解決“三農”問題,需要理性、寬容,需要抵制任何極端的或“絕對正確”的口號。我很高興地看到比我年輕30歲的曹東勃現在已經體會到這一點。他不但在本書前言內反對把學術討論變成政治問題,提出對各種觀點都“需要作同情之理解”,而且在全書中貫徹了這樣的立場。中國需要對“三農”問題的更多理性思考和扎實研究。東勃這本書正體現了這樣的思考和研究。同時,本書用通俗語言生動解說和討論了中國“三農”問題和有關理論。這種解說特別重要,因為中國“三農”問題的徹底解決*終靠的不是書齋內的研究,而是包括農民在內的中國廣大民眾,靠的是大眾對這些問題的正確理解。
——胡景北(同濟大學中德學院德意志銀行基金教授)
在擔任《上海證券報》評論主編期間,當我**次閱讀曹東勃先生的作品,立即感受到一種阻擋不住的迎面而來的清新——不僅是為他的認真、細致和嚴謹,更為他用智慧眼睛洞悉到的事實、探尋到的問題癥結和提出的具體而有針對性的建議。曹東勃先生圍繞耕地問題的有關思考和論述,不僅反映了他豐富的資料積累和嚴肅的研究態度,其鮮明的立場更反映出一位研究者對國家糧食安全問題強烈的責任意識。
——時寒冰(資深財經媒體人《上海證券報》評論版主編、首席評論員)
滯留在現代化途中-三農問思 內容簡介
現代化是人類文明史上的一次顛覆性的變遷過程,其核心、內容是農業文明向工業文明韻過渡。置身于這一幕宏大歷史舞臺的中央,中國的“三農”問題雖已被推入現代化軌道,卻滯留于中途——此間充滿了共時性:整體性和復雜性,讓人困惑,也催人思考。
滯留在現代化途中-三農問思 目錄
現代化進程中的農業兩難困境
小農經濟改造與中國農村改革
夯實現代農業基礎助力國內需求起飛
現代農業,還是后現代農業?——從丁磊養豬說起
“消費者主權”今猶在乎——兼議食品安全問題
城鄉發展與美好生活
第二篇 糧食研究
中國古代的糧食儲備制度
1950年代中國糧食政策的評估與啟示
糧食主產區“憋糧”現象的背景與診斷
再議糧食主產區“臨時收儲”政策——兼答朱曉峰先生
國際糧荒敲響了糧食安全的警鐘
空庫和虧庫,這是兩個問題——兼論中儲糧輪換制度
北糧南運,謹防“好心辦壞事”
恪守“不與人爭糧,不與糧爭地”的底線
“海外屯田”又何妨
多哈回合農產品貿易談判:中印的雞肋?
大豆戰爭的困境與啟示
18億畝耕地紅線絕非危言聳聽
第三篇 千村調查
遼寧阜新白玉都村新農村建設調查報告
東北干旱地區發展現代高水效農業的路徑分析
農村教育出路究竟何在?——基于“千村調查”的研究
“千村調查”感言——我為什么喜歡研究“三農”
外六篇
金融創新與技術創新的耦合——兼論金融危機的深層根源
人口快速老齡化背景下都市養老模式的轉變
求解“永不消失的問題”——醫療改革的民生經濟學分析
政治體制改革:基于官僚制視角的研究
改革的而立之年
舊邦新命三十年
參考文獻
滯留在現代化途中-三農問思 節選
《滯留在現代化中途:“三農”問思》內容簡介:現代化是人類文明史上的一次顛覆性的變遷過程,也是鴉片戰爭以來中國歷史進程的悲壯主題。農業文明向工業文明的過渡,是現代化的一條主線;經濟工業化、政治民主化、社會城市化和價值理性化及其互動,則成為現代化過程的核心內容。置身于這一幕宏大歷史舞臺的中央,中國的“三農”問題雖已被推入現代化軌道,卻滯留于中途——此間充滿了共時性、整體性和復雜性。讓人困惑。也催人思考。《滯留在現代化中途:“三農”問思》正文分為農業經濟、糧食研究、千村調查三部分。書中既有對現代化進程中農業兩難困境的思索、對新中國成立以來小農經濟改造的歷史經驗和教訓的總結,也有作者在與鄉村干部和農戶實地訪談時獲得的**手資料及其分析,還有對當下糧食流通體制改革、糧食安全與耕地保護、農產品貿易等問題的現實關切和對其背后的體制機制層面的思考。另有若干篇對社會現實問題進行觀照的文章。則作為外篇一并收入,以體現問題導向的特征。
滯留在現代化途中-三農問思 相關資料
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重返小農”的經濟邏輯從1978年開始,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逐步取代人民公社制度,農民開始承包土地,為期15年;到1993年第一輪承包期結束,又開始了第二輪為期30年的承包期。同時,1984年頒布的新《憲法》明確規定了村集體對于農地的所有權,中國的農村土地由國家所有變為集體所有。2002年8月29日全國人大常委會立法通過、2003年3月1日開始正式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村土地承包法》不僅僅明確保護了農民對于集體所分農地的使用權和收益權,同時也將與產權相關的最為關鍵第三種權力,即轉讓權賦予了農民。這項法律規定,農地的轉讓權屬于農民(即承包方),而不屬于集體(即發包方);進行農地轉人的原則是平等協商、自愿、有償、不受任何組織或個人的強迫和阻礙;農地轉入的形式多種多樣,可以有轉包、出租、互換等各種形式;農地轉讓的價格由雙方當事人協商確定;最后,由農地轉讓所獲得的收益歸農民所有。除法律上的保障之外,政府高層也在多個場合重申農地制度的長期穩定性,溫家寶總理在2006年人大會議結束后答記者問時表示,要長期保障農民對于土地的經營權,“15年不變,30年不變,也就是說永遠不變”。這便是最近30年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演變的大致輪廓。這里面特別需要說明的是,自中共十六大開始,中國共產黨的正式文件中將“長期穩定以家庭聯產承包為主的責任制,完善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替換為“長期穩定并不斷完善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在2004年以來的幾個中央一號文件中也有所重現。兩相對比,變化之處在于淡化了“聯產”和“責任”兩個關鍵詞。這是因為,直到1984年,由于國家對糧食安全的重視以及糧食短缺狀況確實比較明顯,我國的糧食生產和流通領域仍然執行著統購統銷政策。在集體經濟下,農民向集體承包土地,并承諾完成一定的國家定購任務,這就是對國家和集體的“責任”;而單個小農戶的具體種植決策也受到國家和集體意圖的影響,因而地塊雖然分包到農戶家庭,但一定區域農產品的品種結構仍由集體統一規劃,這就是承包基礎之上的“聯產”。而1984年我國糧食產量突破4億噸,較1978年增長了1億噸,糧食大幅增產使農村第一次出現了“賣糧難”。統購統銷在這種糧食生產過剩的背景下就失去了意義,于當年退出歷史舞臺。此后的20余年,糧食流通體制改革不斷深化,糧食貿易條件和市場環境不斷改善,農民的種植決策權、經營自主權也得到加強,所以就由“家庭聯產承包
滯留在現代化途中-三農問思 作者簡介
曹東勃,男,1983年生于遼寧阜新。2001年至今就讀于上海財經大學。先后獲得文學與管理學雙學士、經濟學碩士學位,現攻讀經濟學博士學位。 主要研究方向為經濟哲學,并始終對“三農”問題持有濃厚的興趣。在《讀書》《學術月刊》《改革》《社會科學戰線》《經濟學家》等CSSCI期刊發表學術論文近20篇,在《書屋》《文景》《中國證券報》《上海證券報》《東方早報》等報刊發表書評及時評40余篇,被《新華文摘》等轉載、摘要多篇。曾獲第十一屆“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三等獎、上海賽區特等獎,第七屆上海市鄧小平理論研究和宣傳成果三等獎。2002年,被評為上海市三好學生;2005年、2007年,兩度被評為上海市優秀畢業生。
- >
我與地壇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唐代進士錄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隨園食單
- >
史學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