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蜜蜂的寓言:私人的惡德,公眾的利益
-
>
世界貿易戰簡史
-
>
日本的凱恩斯:高橋是清傳:從足輕到藏相
-
>
近代天津工業與企業制度
-
>
貨幣之語
-
>
眉山金融論劍
-
>
圖解資本論
城市群形成與發展機制研究 版權信息
- ISBN:9787509513958
- 條形碼:9787509513958 ; 978-7-5095-1395-8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城市群形成與發展機制研究 本書特色
《城市群形成與發展機制研究》:山東財政學院學術文叢。
城市群形成與發展機制研究 內容簡介
本書共分六章,內容包括:緒論;城市群的基本內涵及特征;城市群形成與發展的微觀動力——聚集與擴散;城市群形成與發展的產業支撐——分工和專業化;城市群發展演化的宏觀動力——工業化與城市化等。
城市群形成與發展機制研究 目錄
1.1 問題的提出
1.2 國外研究綜述
1.3 國內相關研究綜述
1.4 研究的基本思路和主要創新點
第2章 城市群的基本內涵及特征
2.1 城市群的基本內涵及其相關概念辨析
2.2 城市群的空間特征分析
2.3 城市群劃分的理論探討
第3章 城市群形成與發展的微觀動力——聚集與擴散
3.1 聚集與擴散的微觀作用機制
3.2 聚集與擴散的經濟機制分析
3.3 聚集與擴散對城市空間結構的作用機制
第4章 城市群形成與發展的產業支撐——分工和專業化
4.1 專業化分工在城市群形成發展中的作用機制
4.2 生產組織結構變動對城市空間結構的影響
4.3 生產方式改進對城市空間結構的影響
4.4 交易成本機制在城市空間結構演化中的作用
4.5 經濟聯系對城市體系的影響
4.6 勞動地域分工推動城市空間結構有序發展
第5章 城市群發展演化的宏觀動力——工業化與城市化互動
5.1 工業化與城市化的互動機制
5.2 工業化與城市化互動過程中城市空間結構的演變
5.3 產業集群與城市群的互動發展
第6章 新型城市群發展的現代技術與社會支撐——創新網絡
6.1 技術進步是城市群形成與發展的發動機
6.2 城市群形成與發展的創新環境
6.3 城市群形成與發展的制度環境
基本結論
參考文獻
后記
城市群形成與發展機制研究 節選
《城市群形成與發展機制研究》在城市群形成與發展機制里暗含了一個重要的假設前提:城市空間結構的演化是市場經濟條件下微觀經濟主體的自組織過程,市場機制是推動要素流動、聚集與創新的根本動力。市場構筑了工業化和城市化互動的橋梁,市場發育程度直接影響著城市空間結構的演化軌跡。但是,作為政治、經濟、文化等因素在空間上的投影,城市空間結構不但受到市場機制的作用,而且還會受到制度因素——政府作用的制約。我們通過制度創新在工業化與城市化中的作用,把政府因素引入到形成與發展機制的宏觀分析框架中。因此,《城市群形成與發展機制研究》主要從國家和地方政府兩個層面分析了制度創新在中國市場化進程的作用。國家層面的制度創新為工業化和城市化的互動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環境,包括發展戰略的轉變、區域經濟政策的調整、城市化政策的轉變以及國有企業制度改制等諸多方面。地方層面的制度創新主要體現在經濟轉型過程中,地方政府作為一種內公外私的產權組織,對發展地方經濟和推動市場化的積極作用。總之,作為一種先進生產組織方式的空間載體,城市群是區域城市化和城市區域化的必然結果,其發展需要經濟支持,更需要制度創新。
城市群形成與發展機制研究 作者簡介
龐晶,1972年生于山東省濟南市,經濟學博士,現任教于山東財政學院,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分別于1995年、1998年和2007年在山東師范大學和中國人民大學獲得學士、碩士和博士學位,并于2000年9月至2001年2月赴柏林參加德國發展基金會(DSE)資助的“公共行政與宏經政策”高級培訓。2008年9月到2009年2月,在劍橋做訪問學者,主要從事區域經濟與城市規劃方面的研究。 作者長期從事區域經濟學和城市經濟學方面教學與科研工作,尤其側重于城市化、城市群的研究。近年來,在《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生態經濟》等雜志發表論文數篇,并有2篇被人大報刊資料全文轉載,主持并完成2項省級課題和2項旅游規劃課題。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我與地壇
- >
煙與鏡
- >
回憶愛瑪儂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