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內部的時空 版權信息
- ISBN:9787563389490
- 條形碼:9787563389490 ; 978-7-5633-8949-0
- 裝幀:暫無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內部的時空 本書特色
在《內部的時空》中,作者一再地在批評話語中援引個人的記憶與經驗,使理論問題與必要的自省結合起來。
內部的時空 目錄
內部的時空 節選
《內部的時空》系作者多年寫作的結集。內容分“內部的時空”、“歷史的重量”、“倫理學的沖突”和“文學之外的眼睛”四個方面,在非學科的意義上涉及哲學、心理學、文學、社會學等領域,既有基于切身體驗的對生、死、時間與永恒等的“玄思”,也有與此玄思相關的對現實的介入。這種“介入”通常不是針對時代的重大事件和重大間題,而是在日常生活的細枝末節之處,發現政治學的端緒和倫理學的沖突。即便偶爾涉及所謂重大問題,如“全球化”、“現代性”等,也通常能夠落腳于一個具體的、被經驗著的位置上。作者敏感于對悖論的表達,文風亦深沉而細膩。
內部的時空 相關資料
這位鄉紳臨終仍在關注自己在這個世界上的永生性。他要通過自己某些品性(如節儉)的流傳,使自己在生物性質毀滅以后,某種生命依然活在世上。那兩根固執地伸出的指頭,意在阻止他與這個世界的徹底割斷。他點一點頭,滿意地把手垂下,睡去了,等待著醒來看到燈盞里依然是一莖燈草,而不是兩莖或更多。生物學模式是農業社會各文化中的主要永生性模式。依靠傳宗接代、血脈流傳,依靠以財產繼承為顯象形式的人的心理能量和品性質素的傳遞,必有一死的人仿佛可以永恒地活在這個世上。這就是為什么“不孝有三,無后為大”可以經久不息地流傳于中國傳統社會之隱秘的心理動因。這一情形至今還保留在中國廣大的鄉村里。這不只是觀念陳舊與否的問題,還是牽涉著一個人的生與死的大事。倘若理性可以照亮人的隱秘的心理,它就得同時賦予文化以另一種有效的永生性模式,以使無法擺脫文化而生存的人們獲得某種宗教般的慰藉。我有一位世代居住在北方鄉村的表兄,在妻子生了第四個女兒后,仍然不顧高額罰款和扒房牽牛的威脅,堅持要生一個兒子。他說出來的理由似乎并無說服力:“如果沒有個兒子,我死丁誰繼承我的家產?”而他的家產不過是幾乎家徒四壁的一座破房子。顯然,他想讓繼承的是自己的被文化規定流傳的血脈,這種規定是武斷的,但也是有效的,它意味著一個人在他的社會共同體中是否能被接受,而接受與否又取決于按照文化規定是否能夠獲得永生性。“絕戶”和“斷子絕孫”(即非永生陸)作為咒語至今仍廣泛存在于中國的鄉村語言中。盡管生物學模式依然根深蒂固地扎根于中國廣大的鄉村里,但發生在20世紀的中國革命所包含的文化模式卻是與之根本有別的。我們當然可以把這些革命描述為由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過渡的努力過程,但也可以描述為人的永生性模式的轉變過程。未來的神圣性和走向未來的必然性,可以使一個來自鄉村的小伙子一下子擺脫各種舊的關系和傳統文化模式中的各種要義,變得熱情而激動,自信而堅定。它也持續地吸引著一代又一代年輕的知識分子。其最典型的表現體現在“犧牲”這一價值中。如果說西諺“戰壕里沒有無神論者”體現了一種普遍的狀況,那么監獄里的審訊、拷打、孤獨和死亡威脅則最容易把一個人帶向他自己,帶向一種如果不是具體的恐懼、也是一種人皆有之的存在性恐懼。但我們已經看到,同樣是經歷“二戰”,我們基本上沒有薩特式的從監獄里凸現出來的那種存在性的荒謬經驗。我們有的是面對死亡的堅定和明晰,是一種令人激動而不是
內部的時空 作者簡介
張寧,山東菏澤人,1960年生于廣西南寧,成長于河南商丘.現居廣州,任廣東外語外貿大學中文學院教授。曾先后就讀于鄭州大學、上海師范大學,分別獲文學學士、文學博士學位,并長期供職于鄭州大學。曾出版批評文集《生活的發現》、專著《無數人們與無窮遠方:魯迅與左翼》等。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莉莉和章魚
- >
姑媽的寶刀
- >
月亮與六便士
- >
月亮虎
- >
二體千字文
- >
經典常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