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估到手價是按參與促銷活動、以最優惠的購買方案計算出的價格(不含優惠券部分),僅供參考,未必等同于實際到手價。
-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最需要記住的N部世界文學經典 版權信息
- ISBN:731002829
- 條形碼:9787310028290 ; 978-7-310-02829-0
- 裝幀:暫無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最需要記住的N部世界文學經典 節選
nbsp; 序
隨著科技的發展,地球村莊化,世界城市化。走進世界,認識世界,成為必然,
其途徑也各異,比如貿易、旅游、交流等,但是*便捷也是*高效的方法是研究世界
文學經典。因為文學是一面鏡子,是一個地區政治、經濟、文化狀況的*直接的反映。
世界文學分東方文學和西方文學。那么,東西方劃分的標準是什么?
從地理上講,所謂東方和西方,是以本初線為界,東半球是東方,西半球是西方。
因此.在地圖上看,亞洲和非洲的大部分無疑屬于東半球。但實際上,我們習慣上稱
歐洲、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為西方,其文學為西方文學,而稱亞洲和非洲為東方,
其文學為東方文學。為什么采取這樣的劃分形式呢?我們所說的東方不但是地理概念,
同時也是歷史、政治和文化的概念。
從歷史上看。古代中國人所說的東方,是以中國為中心,在她以東的叫東方,以
西的叫西方。日本在中國以東的海島上,所以被古代中國人稱為“東瀛”;印度在中國
喜馬拉雅山西南側,因此,中國的佛教徒把印度稱為西方的極樂世界, 《西游記》中
唐玄奘到印度取經叫西天取經,所謂西天,就是指印度;鄭和下西洋,西洋就是指他
航海到達的印度、阿拉伯國家及非洲東部一帶。
到了近代,由于西方殖民者,主要是一些歐洲國家侵入東方,東方許多國家(日
本除外)成為被侵略者,中國人的東方觀念才徹底發生變化,從那時起,人們開始把
歐美資本主義國家稱為西方國家,而把亞非這些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稱為東方國家。
在這里,非洲國家雖然在亞洲西方,卻與亞洲國家的命運相同,因而沒被列入西方國
家。因此,作為東方文學之組成部分的亞洲文學和非洲文學在地理、歷史、政治、文
化上有一定的共同性。歐洲、美洲、大洋洲的文學構成西方文學體系。我國處于東方
世界.我國的文學屬于東方文學。
西方文學悠久燦爛。古希臘、羅馬文學成為歐洲文學的神圣源頭,并且異彩紛呈,
神話、史詩、戲劇、寓言、詩歌、文藝理論等文學樣式繁多,從遠古到公元前8世紀
產生的以荷馬時代為主的神話時代,宣揚力、智、美的人本精神,為日后歐洲尋求精
神解放、文學動力提供源泉與火種,形成了人類文學史上*具人性魅力的文學與文化。
三大悲劇劇作家埃斯庫羅斯、索福克勒斯、歐里庇得斯,喜劇之祖阿里斯托芬的戲劇
創作和演出把這一時期的文學推向又一高潮;文藝理論空前繁榮,出現柏拉圖、亞里
十多德等文藝理論家。
中世紀文學是指從公元5世紀羅馬覆滅到14世紀歐洲封建制度興盛時期的文學。
此時期,日耳曼忠勇無畏風雅的騎士精神搖動了古希臘、羅馬輝煌燦爛的文化根基.
為基督教文化的暢行歐洲開辟了道路。教會文學的靈魂——《圣經》統霸中世紀文壇,
在此基礎上,產生風靡一時的騎士文學、英雄史詩和城市文學。
文藝復興時期(14世紀-17世紀)主要提倡人文主義文學,主旨是反封建、反教
會,塞萬提斯的《堂吉訶德》、喬叟的《坎特伯雷故事集》、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
都是以人為中心,反對以神為中心,以人權反對神權的優秀作品。
17世紀古典主義文學,由文藝復興文學的靈魂解放走向理性克制和道德約束的
“理性文學”,約翰·彌爾頓的《失樂園》、《復樂園》、《力士參孫》是英國資產階級革
命文學的代表,主張崇尚理性。另外,巴洛克文學和法國古典主義文學盛極一時。
18世紀啟蒙運動時期的歐洲文學,是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文學的深化,它用理
性和科學照亮愚昧的心靈,法國四大啟蒙領袖伏爾泰、狄德羅、孟德斯鳩、盧梭均在
文學中宣揚理性思想。英國的現實主義小說、德國的狂飆突進運動顯示了此時期文學
創作的理性精神。
19世紀的浪漫主義文學,出現英國湖畔派浪漫主義作家創作群體及雪萊、拜倫、
普希金、雨果等優秀作家。而批判現實主義文學更注重理性和再現現實生活,以法國、
俄國、英國的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成績*為顯著。
20世紀的西方文學呈現出復雜的狀態,現實主義由傳統到創新,同時出現現代主
義文學風格,出現了羅曼·羅蘭、海明威、勞倫斯、馬雅可夫斯基、高爾基、艾略特、
卡夫卡等優秀作家。
當今,由于西方國家強大的經濟實力和優秀的文化遺產,許多人認為歐美是世界
文化的中心,甚至全部,世界歷史是歐美史,世界文化史是歐美文化史,文學史是歐
美文學史。這種理論的影響甚廣甚深,不僅影響了西方人,而且影響了許多東方人.
因此,許多專家學者忽視了對東方文學的研究,東方文學體系支離破碎。而西方文學
早已構成完整的體系,因此,以這一體系取代世界文學,*終達到歐洲中心論的鼓噪
聲不斷。
但是,世界文學是由東方文學和西方文學兩部分共同組成的。文學是文化的表現
形式,整個世界文化分為四個文化體系:中國、印度、阿拉伯伊斯蘭、歐美文化體系。
而前三個都是在亞洲。因此,東方文學是世界文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地位不可忽視。
單純研究西方文學就達不到全面、深入研究世界文學的目的,那會是跛足的.只有將
東方和西方文學加以比較對照,才能真正認識世界文學的整體面貌,并且身為東方人.
我們有必要了解自己的文學。此外,如果不研究古代東方文學,就會人為地把世界文
學的開端推遲數千年,就會錯以為世界文學始于古希臘文學。
古代東方是世界文明的發源地,世界四大文明古國埃及、印度、巴比倫、中國都
位于東方,在公元前4800年左右,在西亞兩河流域——幼發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首先
創造了人類文化,北非的尼羅河流域在公元前2371年也進入文明時代,而歐洲文明的
發祥地——古希臘文學的起源可從公元前2000年左右算起(古希臘人的克里特文明).
但到公元前1200年以后,希臘人又重新回到原始社會末期。其后經過幾百年,從公元
前500年起,希臘文明正式開端。
東方是世界文學的發源地,上古時期具有代表性的是埃及文學、印度文學、巴比
倫文學、希伯來文學和中國文學,其中古希伯來文學《圣經·舊約》成為西方文學的源
頭.成為連接東西方文學、文化的紐帶。
中古時期東方形成三大文化圈:印度的佛教文化、阿拉伯的伊斯蘭文化、中國的
漢文化。而它們作為文化表現形式的文學也居于首位,帶來中古東方文學的“黃金時
代”,如阿拉伯文學的代表作《一千零一夜》等。此時期,日本文學也逐漸發展壯大起
來,通過平安時期的《源氏物語》可以一窺日本中古文學成就。
近代,即19世紀,東方世界處于內憂外患、動蕩不安的時代,西方列強,不但踐
踏東方。而且把西方的意識形態、宗教文化完全強加于東方各國,使近代東方文學陷
入從未有過的文化困境:一方面自覺不自覺地吸收外來文化的影響,用科學、民主、
自由的思想及文藝復興以來的各種文學思潮革新或消解本民族傳統;另一方面產生傳
統文化中斷帶來的失落感及遭受文化侵略的屈辱感,表現在文學創作上也是矛盾重
重。在此時期,產生了亞洲**位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印度文學大師泰戈爾。
現當代,東方文學是與西方文學的“融合”——不是對西方文學思想、題材、風
格形式進行簡單模仿式否定,而是從理性上對東方和西方文學進行既有肯定又有批判
的雙重反思。亞洲第二位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川端康成創造了一種東西合璧的文學藝
術形式。
限于篇幅,本書只能從這浩如煙海的名家、名著中選取極小一部分,從作家、作
品的時代性、思想性、藝術性進行細致的解讀,但愿本書能成為讀者走進名著世界的
橋梁.成為讀者與文學大師對話的平臺。
導言
夏目漱石(1867—1916)是日本近代杰出的小說家,英國文學的研究家,被譽
為“偉大的人生教師”、 “日本文學之母”等。他的作品長期擁有眾多讀者,日本
人從小學到大學甚至大學畢業之后仍然愛讀他的作品。據說日本圖書館里,他寫
的書破得*快。
漱石作品的主要人物是資產階級和小資產階級的知識分子.所反映的是他自
己以及他周圍的知識分子的生活。他的作品不僅生動地描繪了知識分子的生活狀
況,而且具體地表現了他們的思想情緒,深入地探索了他們的精神世界,諸如他
們對社會黑暗勢力和黑暗現象的憎惡,他們在男女關系等問題上的私心雜念和苦
惱矛盾。日本近代知識分子的面貌在漱石的作品中得到
了*充分的表現。從一定意義上說,漱石是日本近代文
學中知識分子文學的開拓者。
生平與創作
夏目漱石生于動蕩、變革的時代,原名夏目金之助,
1867年誕生于江戶一個名主家庭。所謂名主,就是管理
行政和治安的地方官。明治維新后,漱石的父親雖然又
被任命為區長.但不幸有八個蒙面大盜搶走了他家的五
十兩金幣,使夏目家境日落千丈,大有流水落花春去也之勢。而漱石更是生不逢
時,他出生時已經有三個哥哥、兩個姐姐先于他來到這個家庭.加之年近半百的
母親無奶。父親一狠心把他送到了一家小雜貨店主那
里.后來又將他給了另一個名主鹽原昌之助當養子。
剛到而立之年的養父母雖待他如親生兒子,然
而好景不長。一歲時因養父母離婚,漱石又重返生
父母家,但始終未得到親生父親的寵愛。直到二十
二歲.兩個哥哥先后患肺病過世之后,他才把戶口
遷回老家。當時由父親付給養父一筆養育費后正式
簽約斷絕關系,可是他與養父的關系長期糾纏不清,
成為他的一個心病而非常煩惱,這些經歷構成了自
傳體小說《路邊草》的主要內容。《路邊草》的主
要故事是以剛從國外回來并且已經成為名人的主人公,在一條坡道上與已經有些
蒼老的養父邂逅開始,以主人公一家人對待不斷變著手法要錢的養父的不同態度
及其矛盾為主要內容,并且以*后給了一筆錢來結束故事。作者以這個故事反映
自己不幸的一生,傾吐對人生的看法.在*后一段對話中,可以看出他內心的痛
苦和悲哀。當其妻子以為交出一筆錢后,就可以了結養父的糾纏而高興時,主人
公并不樂觀。他認為這只是表面上解決。世界上的事情一旦發生就會永遠繼續下
去。只不過變了形態,別人和自己都不知道而已。
明治時代初期,漢學尚時興,十五歲時,漱石曾退出東京府立**中學二松
學舍學漢學。他在《木屑錄》里說:“余兒時誦唐宋數千言,喜作文章。”可證明
漱石的漢學基礎是在青少年時代打好的。嗣后,他在兄長啟發下認識到時代潮
流.便改學英語,還以為英國文學和漢文學一樣有趣味,立志進東京帝國大學學
習英國文學。他后來覺得仿佛受到英國文學的欺騙,這表明他已認識到東西方文
化的巨大差異,也反映出他對東西方文化的不同褒貶態度。
進入**高等學校和東京大學學習英語及英國文學,對漱石的人生道路具有
決定性影響。首先,在那里他結識了后來成為俳句革新家的正岡子規,他們互相
切磋俳句,探討文藝理論和人生道路,使漱石得益匪淺;其次,為他去英國留學
打好了外語和文學基礎;第三,他取得了在高等學校任教的資格。
漱石是在1900年,即包括日本在內的八國聯軍入侵中國的同一年到英國留學
的。由于助學金微薄,漱石未能進劍橋之類的名牌大學聽課,主要靠自修,至多
請莎土比亞專家輔導過幾次。從英國人身上,漱石嗅到了令人討厭的銅臭味,可
以說.漱石留英的重要收獲,一是看到了資本主義制度的弊端,二是弄清了究竟
什么是文學的問題。在1902年給岳父中根重一的信里,漱石曾寫道: “國家的進
步應歸根于如何使用財源。”表示他*擔心的是因財富分配不均而使國家發展艱
難.指出歐洲今日文明之失敗,根本原因就是貧富懸殊過于明顯。他還說馬克思
所論作為純粹的理論雖然有缺點,但在今日之世界上出現是理所當然的。這封信
還透露他準備寫文學論的宏偉計劃,他當時就認為,“與其論述如何觀察世界,
倒不如從如何解說人生人手更好”。他準備先論述人生的意義、目的及其活力之
變化:其次論何謂開化,解剖構成開化的諸因素;*后論諸因素的綜合發展對文
藝開化的影響。他還認為必須從哲學、歷史、政治以及心理學、生物學和進化論
入手進行研究。漱石由于節省生活費用來購書,埋頭苦讀,用蠅頭般大小的字密
密麻麻地記下的筆記足有好幾寸厚,為此得了嚴重的神經衰弱癥,于1902年12
月5日離開英國,翌年1月24日回到東京。
漱石留學期間,岳父在政爭中失敗后,做投機生意,又虧了老本。漱石回國
時.家里負債累累,不得不請神經科博士吳秀三開出有病的診斷證明,才得以調
離保送他去留學的熊本第五高等學校,違心地回到母校東京大學從事他根本不樂
意干的教師工作。由于學生聽慣漱石的前任、原外籍教師小泉八云(1850-1904)
富于感情色彩的授課方法,對于漱石偏重理論的教法很不習慣,這也使他十分苦
惱.經常考慮著辭職問題,致使神經衰弱復發。所以漱石在《文學論》序里說,
回國以后的兩年多也是不愉快的。為了擺脫這些煩惱,漱石接受高濱虛子的建
議。搞起創作來,漱石的長篇小說代表作《我是貓》就是這樣開始的。從1904至
1907年,在《朝日新聞》主編文藝欄期間,是漱石的業余創作時期,主要作品除
了《我是貓》外,還有中篇小說《哥兒》、 《旅宿》和《風暴》以及取材于英國歷
史的小品《倫敦塔》、《幻影之盾》、《琴音》和《霏露行》等。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推拿
- >
月亮虎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回憶愛瑪儂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自卑與超越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