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從批評到詩歌-艾略特與但丁的關系研究 版權信息
- ISBN:9787500478430
- 條形碼:9787500478430 ; 978-7-5004-7843-0
- 裝幀:暫無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從批評到詩歌-艾略特與但丁的關系研究 本書特色
《從批評到詩歌:艾略特與但丁的關系研究》是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的。
從批評到詩歌-艾略特與但丁的關系研究 內容簡介
本書將以艾略特的文學批評為主要研究對象,以艾略特的詩歌文本作為其理論付諸實踐的產物加以解析,嘗試探討但丁在艾略特整個詩學體系中的地位和作用。限于篇幅,本書暫不涉及艾略特主要在后期創作的詩劇部分。
艾略特在《波德萊爾》一文中,認為在19世紀這樣一個時代,“波德萊爾認識到真正重要的是罪和贖罪”。在但丁的《神曲》里,“真正認識到罪和贖罪”意味著要下地獄。而地獄,則是與天堂相通的。向下扎得越深,向上便升得越高。在人類詩歌史上,《神曲》就是對這一原理*典范的表述。
在20世紀,艾略特繼承了但丁和波德萊爾對“罪和贖罪”的書寫使命。在艾略特的筆下,一個個依然背負原罪的現代人形象呼之欲出:普魯弗洛克、《荒原》上的倫敦人、空心人們——他們都背棄了信仰,喪失了愛的能力,雖然生活在人間,卻仿佛身處地獄。而認罪的目的是為了讓人們更好地贖罪。為了尋求贖罪的途徑,艾略特上下求索,*終皈依英國國教,批評視野也從起初安守文學的一隅拓展至關注整個西方文明的命運。艾略特和但丁不僅具有相似的寫作難度上的趨向與形態,而且同為歐洲文化血脈的守護者。
從批評到詩歌-艾略特與但丁的關系研究 目錄
**章 但丁:詩歌語言典范
**節 但丁與詩歌語言革命
第二節 艾略特論但丁詩歌語言的普遍性
第三節 但丁詩歌語言的完整性
第四節 但丁——艾略特心目中的詩歌語言大師
第五節 艾略特詩歌語言中的但丁因素
第二章 理想的詩歌樣式:玄學詩歌
**節 早期玄學詩歌理論
第二節 《克拉克演講》——玄學詩歌理論的完善
第三節 《神曲》——玄學詩歌的*高表現
第四節 關于艾略特玄學詩歌理論的批評’
第五節 艾略特的玄學詩歌實踐
第三章 走向天國:詩歌的*后歸宿
**節 信仰的探索
第二節 皈依后的批評轉向
第三節 皈依時期的宗教詩歌
第四章 重建統一的歐洲文化
**節 但丁建立統一帝國的政治思想
第二節 艾略特的基督教政治思想
第三節 艾略特的統一的歐洲文化的藍圖
結論
參考文獻
后記
從批評到詩歌-艾略特與但丁的關系研究 節選
《從批評到詩歌:艾略特與但丁的關系研究》將以艾略特的文學批評為主要研究對象,以艾略特的詩歌文本作為其理論付諸實踐的產物加以解析,嘗試探討但丁在艾略特整個詩學體系中的地位和作用。限于篇幅,《從批評到詩歌:艾略特與但丁的關系研究》暫不涉及艾略特主要在后期創作的詩劇部分。艾略特在《波德萊爾》一文中,認為在19世紀這樣一個時代,“波德萊爾認識到真正重要的是罪和贖罪”。在但丁的《神曲》里,“真正認識到罪和贖罪”意味著要下地獄。而地獄,則是與天堂相通的。向下扎得越深,向上便升得越高。在人類詩歌史上,《神曲》就是對這一原理*典范的表述。
在20世紀,艾略特繼承了但丁和波德萊爾對“罪和贖罪”的書寫使命。在艾略特的筆下,一個個依然背負原罪的現代人形象呼之欲出:普魯弗洛克、《荒原》上的倫敦人、空心人們——他們都背棄了信仰,喪失了愛的能力,雖然生活在人間,卻仿佛身處地獄。而認罪的目的是為了讓人們更好地贖罪。為了尋求贖罪的途徑,艾略特上下求索,*終皈依英國國教,批評視野也從起初安守文學的一隅拓展至關注整個西方文明的命運。艾略特和但丁不僅具有相似的寫作難度上的趨向與形態,而且同為歐洲文化血脈的守護者。
從批評到詩歌-艾略特與但丁的關系研究 相關資料
第一章 但丁:詩歌語言典范
公元前五世紀的古希臘智者高爾吉亞為了反駁巴門尼德的“存在物是存在的,是不可能不存在的”的觀點,曾在他的《論非存在或論自然》一書中接連建立起了三個原則:無物存在;即使有物存在,人也不可能認識;即使可以認識,人也無法表達。
當代德國哲學家K.O.阿佩爾認為全部西方哲學史就是對高爾吉亞的這三個命題的答復,其中柏拉圖與亞里士多德的本體論是對第一個原則的回答;康德或更廣泛意義上的近代認識論是對第二個原則的回答;20世紀以來的當代語言哲學則是對第三個原則的回答。“批評乃是哲學的一個部門。一種特定的包羅萬象的哲學必然會產生某種藝術觀。”20世紀是"批評的時代”,20世紀的語言哲學轉向在文學批評領域里的表征即語言學派的興起。它非常認真地看待馬拉美的那句名言“詩不是觀念而是用詞語寫成的”。
美國批評家F.R.卡爾更是直言不諱:“現代主義乃是語言中之語言。對作家、畫家、作曲家來說,這是一種第二語言。藝術家有其自己的民族語言,但還得發展或獲得另二種語言,即適于他的特定藝術樣式的現代主義的語言。只有在獲得了這種語言時,他才能成為一名先鋒派或現代派。”
韋勒克指出,英美的文學批評家對語言有濃厚的興趣,“但這種興趣主要是‘語義學’(semantics)的,他們的興趣在于對一種與理智的、科學的語言相對應的‘隋感’(emotive)語言的作用進行分析。
后記
閑適快意之余,更有緣有幸得識諸多良師益友,相伴三年,其間無數點滴,每每念及,都覺欣然、溫暖。
兩位恩師雖然性情迥異,孫景堯教授“望之儼然,即之也溫”,葉華年教授“謙謙君子,溫潤如玉”,但二老對學問嚴謹、對學生寬厚的風范卻是相仿。我們這些弟子因資質、根基等緣故,自知難以在學問上直追恩師的風采,卻都感佩恩師的言行,耳濡目染之際,也力爭效仿踐行。在以后的人生中,也許我們的學問未必盡如人意,但只要為人行事正直、踏實、坦蕩,也就不枉費恩師這幾年的教誨了。
其他老師即使相處時間不久,也都令人終身難忘。為我們講授一學期符號學的臺灣大學張漢良教授,其人風度翩翩、其學問嚴整精細;無償接納我們旁聽兩年法語的范東興老師、莊樂群老師,對我們如正式學生一樣無私指導、嚴格要求;劉耘華老師熱心地和我們探討論文選題,對幫我查找資料一事一直掛記很久;開題時,學科點的各位老師給予我們中肯的指教和建議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煙與鏡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