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牛郎織女 版權信息
- ISBN:9787508718996
- 條形碼:9787508718996 ; 978-7-5087-1899-6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牛郎織女 本書特色
纖云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度。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牛郎織女 內容簡介
中國民間文化是世世代代傳承的文化傳統,對人類文化多樣性發展有巨大貢獻。中國民俗學會希望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民間文化之花越開越艷,為我們祖國、為我們中華民族贏得一個永恒的春天。本書是《中國民俗文化叢書》之一,主要介紹了中國民間傳說的知識,主要包括民間傳說的定義、民間傳說的產生途徑、民間傳說的種類、中國四大民間傳說、民間傳說的藝術特征、民間傳說的文化價值等內容。
本書共分6章,包括:牛郎織女傳說的歷史與演變;牛郎織女傳說與中傳統民俗;從鴉橋相會到鵲橋相會的信仰演變等內容。通過各種傳說故事研究了牛郎織女的傳統中華民俗文化。
牛郎織女 目錄
牛郎織女傳說概述
春秋戰國時期牽牛織女的星象神話
漢代牛郎織女傳說與董永傳說
南朝、唐宋時期牛郎織女傳說的多元化傳承
明清以來牛郎織女傳說的故事化及其異文
第二章 牛郎織女傳說與中國傳統民落
牛郎織女傳說與七夕乞巧民俗
牛郎織女傳說與女性身體禁忌
牛郎織女傳說與“天人兩分”的宗教信仰
成為道教文化象征的牛郎織女傳說
第三章 從鴉橋相會到鵲橋相會的信仰演變
北方烏鴉信仰的三重神圣性
從“烏鵲橋”到“鵲橋”的詞匯變化
第四章 牛郎織女傳說的多元化文藝傳承
《天河配》與《天仙配》
黃梅戲《牛郎織女》
牛郎織女傳說的當代影視改編
第五章 非物質文化遺產與牛郎織女傳說的起源地爭論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中國語境
牛郎織女傳說八個起源地的爭論
第六章 七夕與中國情人節的爭論
當代中國民俗節日的西化現象
七夕節日復興的商業化與情人節化
結論
牛郎織女 節選
**章 牛郎織女傳說的歷史與演變
牛郎織女傳說概述
“牛郎織女”、“孟姜女”、“白蛇傳”、“梁山伯與祝英臺”,這四個傳說在中國民間文學界一直被稱為“四大民間傳說”。在已有的文獻記載中,“孟姜女”起源于戰國時期,“白蛇傳”起源于宋代,“梁山伯與祝英臺”起源于東晉時期,而“牛郎織女”的年代*為久遠。早在西周的時候,《詩經》中就有關于牽牛星與織女星的文獻記載。所以,牛郎織女傳說往往被列為中國四大傳說之首。由于牛郎織女傳說的歷史*為悠久,所以要真正探討起來,其難度也是*大的。
從宗教信仰的角度來看,在中國民間文化中,“牛郎織女”發展到后來變成了具有代表性的道教傳說,而“白蛇傳”則成為具有代表性的佛教傳說;從民族情感的角度來看,在中國四大民間傳說中,只有“牛郎織女”傳說*為集中地凝聚了中華民族的美好感情,也是民眾對家庭團圓的安寧生活的向往。牛郎織女傳說中體現的男耕女織、兒女成雙的情節已經成為古代中國民眾生活中*容易被接受的文化模式。牛郎和織女的工作分工是男耕女織,而他們婚后生下的孩子正好是一男一女,這兩個孩子的名字也大都叫做“金哥”、“玉妹”,實際上就是指“金童玉女”,這些模式化的文化象征成為中國傳統農耕社會民間生活的生動寫照。
有關牛郎織女的傳說,在中國流傳千古,家喻戶曉,人人皆知。一般民眾所熟知的牛郎織女傳說,其大意是說牛郎是人間一位勤勞善良、忠厚老實的小伙子,父母早亡,生活貧窮,和一頭老牛相依為命,而織女則是天上的神仙。有一天,織女和其他姐妹偷偷下凡洗澡。牛郎則在老牛的指點下,偷偷拿了織女的衣服,于是織女只好做了牛郎的妻子。夫妻倆男耕女織,生下一對兒女,生活幸福美滿,后來老牛病死了。但是好景不長,此事讓天上的王母娘娘得知,王母娘娘強令織女回到天庭,于是牛郎披上老牛的牛皮,挑著一對兒女,上天去追織女。快要追到織女時,王母娘娘拔下頭上的金簪畫出一道天河,把牛郎織女永遠地分隔兩岸,但他們的忠貞愛情*后還是感動了王母娘娘,王母娘娘允許他們在每年的農歷七月七日見一次面。所以每年農歷七月七日的時候,傳說千萬只喜鵲飛上天,搭成一座鵲橋,牛部織女在這一天鵲橋相會,由此形成了中國民俗節日——農歷七月七的七夕節。因為織女手巧,七夕節于是成為中國女性的乞巧節。自2002年以來,由于媒體的大力宣傳,傳統的七夕節又成了當代中國的“愛情節”,并與西方公歷2月14日的情人節相提并論。2005年以后,七夕節在中國被媒體又稱為“中國情人節”,而2002年提出的“愛情節”的概念也就逐漸被淡忘了。
正因為歷史*悠久,流傳*廣泛,所以牛郎織女傳說的傳承十分復雜。我們現在一般了解的牛郎織女傳說實際上并不是這個傳說早期的情形,而是這個傳說晚期的情況,至于這個傳說早期的情況是什么樣子的,還需要我們進行歷史的回顧與分析。
其實上面所概述的牛郎織女傳說是明清以來的傳說,而在中國早期的牛郎織女傳說中,許多情節或許會讓當代人目瞪口呆,難以接受。如有傳說講,并不是織女被迫回到天上,而是織女自己主動想回到天上去;也有傳說講,不是王母娘娘畫了一道天河把牛郎與織女隔開,而是織女自己畫了一道天河與牛郎隔開,看起來織女對牛郎一點夫妻感情都沒有;也有傳說講,*早給牛郎與織女搭橋的并不是喜鵲,而是烏鴉;也有傳說講牛郎與織女本來都是天上的神仙,但兩人結婚后,因為愛情生活太甜蜜了,結果織女就不織布了,于是天帝大怒,將兩人分開以示懲罰。所有這些傳說內容都會讓我們當代人大吃一驚,我們不禁要問,這個中國歷史*悠久的民間傳說在古代怎么會是這個模樣?不過,歷史上確實流傳過這樣的傳說,古代文獻典籍中也有許多這方面的記載。
有什么樣的傳說就可以說明民眾曾經有過什么樣的信仰,傳說的情節變化,其實也是民眾感情與信仰的變化。所以古代的民眾對于牛郎織女傳說與近代以來的民眾對于牛郎織女傳說的講述內容是很不相同的。為什么會這樣?其中一個主要的原因就是民眾的接受心理在不斷地改變。牛郎織女傳說在其流傳過程中,如果民眾對于其中的某些情節不能接受,那么牛郎織女的傳說就必然要發生改變。因為每個時代各個地區不同的人都在講述這個傳說,所以從根本上說是民眾的審美情趣與價值觀念支配著牛郎織女傳說的發展。民眾的力量是強大的,在牛郎織女傳說身上,我們會很清晰地發現這一點。這個歷史*悠久的牛郎織女傳說,也體現了中國人的民族意識與民族文化觀念的變化。在一定程度上,牛郎織女傳說的流傳經歷了許多選擇與篩選,有許多內容我們今天不再講述,因為它不符合當代人的接受心理。
我們總是挑選自己喜歡講述的內容,因此,牛郎織女傳說慢慢地變得親切起來,那些不太親切的內容如烏鴉搭橋、織女主動與牛郎決絕分開的情節則被我們遺忘在歷史的角落里。而那些古代的文人想入非非地幻想與天上的織女幽會結婚等文人意淫式的想象由于得不到民眾的心理認同,也只能保留在文獻的記載中,并沒有在民間流傳。民眾甚至都不知道天上的織女可能嫁給了文人或者是真人。民眾一直認為,織女是與牛郎結婚的,而不是與其他人結婚,而這正是民眾敘事的力量。
牛郎織女傳說在春秋時期產生,那時牛郎織女傳說還是以神話的形態出現,即關于織女星與牽牛星的神話。*早將天上的星座命名為牽牛星與織女星是為了觀象授時,當人們看到這兩顆星在自己的頭頂上,在天空東西向相對的時候,就知道秋天來到了。當人們遙看牽牛織女星的時候,對于這兩顆星的想象也就越來越豐富。在夏秋之際的夜晚,人們仰望星空,那條橫亙南北的銀色天河,也總是讓人浮想聯翩。《詩經•大雅•云漢》中記載:“倬彼云漢,昭回于天。”詩中說的“云漢”就是天上的銀河,“昭回于天”是指十分醒目耀眼,而《詩經。小雅.大東》中則記載:“跛彼織女,終日七襄。雖則七襄,不成報章。皖彼牽牛,不以服箱。”
這里的“七襄”是說織女星每天在天上來來回回、忙忙碌碌地轉,卻不會編織有花紋的布。牽牛星雖然明亮亮很耀眼,但也不會拉車。這首詩實際上說的是銀河兩岸的牽牛星、織女星徒有其名。這首詩中的“牽牛”是一頭牛的意思,“牽牛”還沒有變成人,還沒有被人格化,而天上的織女一開始就已經被人格化了,并與地上凡人的勞動進行比較。
其實,當我們的祖先在對天上的這兩顆星進行命名的時候,就已經展開對天上星象的想象。只是由于文獻資料的缺少,我們無法知道當時神話想象的具體細節。就像“后羿射日”、“女媧補天”、“大禹治水”這樣的神話,我們也不知道其具體的細節。不過正是由于具體細節的缺失,也給后人留下了廣闊的想象空間。可以說,一個民族的想象力有多豐富,其傳說也就有多豐富。在牛郎織女傳說身上,我們也看到了古人浪漫而溫馨的奇特想象力。
牽牛織女的星象神話在漢代就從天上來到了人間,而且“牽牛”也由原來的牛變成了人。漢代的時候,牛郎織女傳說的生活氣息越來越濃厚。西漢的漢武帝為了攻打南越,曾在長安的郊外挖了一個大湖,叫做“昆明池”,用來操練水軍,并在這個昆明池的兩岸各立了一個石像,分別就是牽牛與織女。班固《西都賦》中記載:“臨乎昆明之池,左牽牛而右織女,似云漢之無涯。”說的就是地上寬廣的昆明池像是天上寬廣的銀河。李善注引《漢宮闕疏》記載:“昆明池有二石人,牽牛織女像。”牽牛織女已從天上來到人間,在昆明池兩邊遙遙相望。這兩個石像至今猶存,考古部門曾做過專門的考古調查進行確認。在陜西西安民間,還把這兩個石像分別叫做石爺、石婆,是把他們當成一對夫妻來看待的。在陜西西安民間.長期以來,也有專門的石爺廟與石婆廟祭拜牽牛與織女。在西漢時,由于山東的孝子董永傳說開始流傳,董永傳說中說到仙女下凡幫助董永織布還債的情節,而這個西漢的董永傳說也對漢代牛郎織女傳說產生了影響,所以在東漢的《古詩十九首》中就有歌頌牽牛織女愛情的詩篇。在漢代,關于牽牛織女的傳說在當時的民間應該是比較豐富的,當時的文人也紛紛展開對天上織女的愛情想象。不過,這一時期,牽牛與織女星,仍然是天上的神仙夫婦,與民間牛郎織女的“人神戀”有很大的區別。漢代的文獻還記載牽牛織女是在七月七相會的。
到了東晉南朝的時候,牛郎織女傳說和孝子董永傳說混合在一起,因而更是難以分辨。東晉干寶《搜神記》卷一記載的關于孝子董永賣身為奴,織女下凡助董永的傳說的情節與牛郎織女傳說有相似的地方,實際上,牛郎織女傳說在其演變的過程中,民間的孝子董永傳說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牛郎在牛郎織女傳說中本來是天上的星宿,但由于受到董永傳說的影響,牛郎在有些地方的傳說中一開始就是人間的凡人。從天上的牽牛星到人間的牛郎,這也是一個傳說人物身份根本性的變化,在東晉南朝時期,也出現了七夕穿七孔針乞巧的內容。
唐宋時期,牛郎織女傳說成為文人詩文中歌詠愛情的重要題材來源,而這一時期關于烏鴉搭橋渡牛郎織女的傳說也相當普遍。唐代詩人宋之問《明河篇》中寫道:
“鴛鴦機上疏螢度,烏鵲橋邊一雁飛。雁飛螢度愁難歇,坐見明河漸微沒。已能舒卷任浮云,不惜光輝讓流月。明河可望不可親,愿得乘槎一問津。更將織女支機石,還訪成都賣卜人。”
這首詩中的題目“明河”就是指隔開牛郎與織女的天河,即銀河。“明河可望不可親”,說的是天上的銀河十分遙遠,詩人想要上銀河看看兩岸的牛郎與織女,卻無法上去。而“烏鵲橋”就是指烏鴉與喜鵲搭成的橋,只是在宋代以后,人們越來越喜歡喜鵲就漸漸把烏鴉給忘了,于是“烏鵲橋”就變成了“鵲橋”。在牛郎織女傳說的流傳過程中,烏鴉就被我們逐漸遺忘了。
……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月亮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