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醫入門必背歌訣
-
>
醫驗集要
-
>
尋回中醫失落的元神2:象之篇
-
>
補遺雷公炮制便覽 (一函2冊)
-
>
人體解剖學常用詞圖解(精裝)
-
>
神醫華佗(奇方妙治)
-
>
(精)河南古代醫家經驗輯
生命與社會 內容簡介
馬克思曾這樣描述他所處時代的科技異化現象:“在我們這個時代,每一種事物好像都包含有自己的反面…技術的勝利,似乎是以道德的敗壞為代價換來的。隨著人類愈益控制自然,個人卻似乎愈益成為別人的奴隸或自身的卑劣行為的奴隸……”一個多世紀之后的今天,以基因和克隆技術為代表的現代生命技術的發展似乎面臨著同樣的困境,倫理和法律的調整無疑是走出困境的重要手段。基于此,本書以倫理和法律為視角,在全面審視、梳理和總結既有研究的基礎上,富于前瞻性地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以期推動生命技術的健康發展。
生命與社會 目錄
**章 生育控制——質與量的雙重完美
一 生育控制概述
(一)生育控制技術
(二)人口增長與生育控制
(三)優生學與生育控制
(四)我國的計劃生育政策
二 生育控制的歷史發展
(一)生育控制的歷史發展
(二)優生學的歷史發展
三 生育控制的倫理視角
(一)生育控制的倫理爭議
(二)生育控制技術的倫理爭議
(三)優生的倫理爭議
四 生育控制的法律視角
(一)各國關于生育權的法律規定
(二)各國關于生育控制的立法
(三)我國的《人口與計劃生育法》
五 生育控制的前瞻性思考
(一)以馬克思主義人口理論為指導,科學認識和解決人口問題
(二)我國計劃生育政策的成效及將面臨的挑戰
(三)合理控制人口數量,實現人口、資源、環境、社會的協調發展
第二章 輔助生殖技術——選擇生命的種子
一 輔助生殖技術(Assisted Reproductive Technologies,ART)概述
(一)人工體內授精(Artificial Insemination,AI)
(二)體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 in vitro fertilization and embwo transfer)
(三)代理孕母(Surrogate Motherhood)
(四)實施輔助生殖技術的意義
二 生殖技術的歷史發展
三 輔助生殖技術的倫理視角
(一)人工授精的倫理問題
(二)體外受精一胚胎移植的倫理問題
(三)代孕母親的倫理問題
(四)實施輔助生殖技術的倫理原則
四 輔助生殖技術的法律視角
(一)胚胎地位的法律地位問題
(二)人工授精所生子女的法律地位
(三)體外授精所生子女的法律地位
(四)代孕所生子女的法律地位
(五)單身婦女的生育權問題
(六)孩子的知情權問題
(七)瑕疵責任的承擔問題
(八)人格權問題
五 輔助生殖技術的前瞻性思考-
(一)加強立法,改變我國行政立法落后局面
(二)加強倫理研究,使輔助生殖技術更好地服務于人民
第三章 基因技術——破譯生命的密碼
一 基因技術概述
(一)基因與基因技術
(二)人類基因組計劃(Human Genome Project,HGP)
(三)轉基因技術
二 基因技術的歷史發展
三 基因技術的倫理視角
四 基因技術的法律視角
五 基因技術的前瞻性思考
第四章 人類干細胞研究——再生的醫學
第五章 克隆技術——我是誰?
第六章 器官移植——完美的部分、部分的完美
第七章 人體實驗——無可替代的人類之痛
第八章 腦死亡標準——不同的生命句號
第九章 安樂死——我是否有權選擇安靜的離去?
第十章 艾滋病——世紀瘟疫
第十一章 同性戀——上帝也困惑的問題
第十二章 變性手術——上帝給了我們一個身體,我們賦予身體一個意義
參考文獻
后記
生命與社會 節選
**章 生育控制
——質與量的雙重完美
據聯合國的資料表明,現在世界人口正以每年2%的自然增長率遞進。1992年,聯合國人15基金會發表的《世界人15白皮書》中說:全球人口增長速度為每秒3人,每天為35萬人。以此推之,到2050年,世界人15將為93億人。按照美國著名科普作家阿西摩夫的計算,再往下推,到2570年,人15將增加10萬倍,到3550年,人類機體的總重量就會等于地球的重量,那時地球也就轉不動了。根據目前科學技術的預測,地球上的有效生存空間
與資源,至多能供養80億人。人口是構成社會生活的主體,是一切社會生活的基礎與出發點,人15的數量、結構及變動與經濟、社會發展密不可分。人口過度增長不僅會引起全球性的資源短缺、生態失衡、環境污染,而且還會導致許多國家的自然系統在人口和消費壓力下崩潰,以及饑荒、疾病的肆。虐等嚴重后果。顯然,面對人口問題的嚴峻挑戰,對人口實行生育控制是非。常必要的。然而,生育控制不僅僅只是單純的避孕和墮胎以及絕育等醫學技術問題,它還涉及一系列的社會、倫理和法律問題。
生育控制概述
生育控制(fertilization contr01)是生殖優生領域的一個特定概念,是指對人的生育權利的限制,包括對正常人生育權利的限制和特定人群的生育權利的限制。前者往往是國家為控制人15數量而制定的一種普遍的政策和法令,如我國的計劃生育政策;后者往往是從優生,即從提高出生人15質量、提高未來人口素質考慮,如對醫學上認為不宜生育的疾病病人(如嚴重遺傳性疾病和嚴重精神病)實行生育的社會限制和醫學限制。
(一)生育控制技術
生育控制技術主要包括避孕、人工流產和絕育等技術,它的應用,意味著這種技術對人口的自然生殖過程的某種干預,其目的是實現社會或個人的需要或期望:避免人口爆炸或是有遺傳疾病嬰兒的出生。這種技術干預意味著自然生殖方式的如下變化:其一,人口的自然生育不再是純粹’自然選擇的過程,而成為一定程度上的人類自主選擇的過程,生多生少、生男生女以及何時生兒育女都會打上人類生育意志的某種烙印。其二,人口的自然生育不再是家庭的“私事”,政府、社會衛生組織和生育技術人員介入人口生育決策和人口生育過程之中并成為影響人口生育的重要因素。其三,由于人口生育成為可控制的過程和政府參與過程,因而既意味著人口自然生育過程的社會倫理關系的復雜化,同時也意味著新的生育價值理念和新的調控機制介人生育過程之中。
1.避孕(contraception)
避孕指為滿足社會人口數量和質量控制需要以及醫學和非醫學理由,用一定的技術和方法防止懷孕的一系列措施。避孕是生育控制的主要手段之一。目前廣泛運用的避孕方法主要有兩類:一類是自然控制方法,即根據女性生殖系統周期性的生理變化,通過日程表法,觀察宮頸黏液和測量基礎體溫,避開易受孕的排卵期進行性生活,達到避孕的目的;另一類是人工控制法,即應用藥物或器具(口服避孕藥、避孕套、陰道環等),以達到避孕的目的。
千百年來,為了規避受孕和生育,婦女們不知吞下了多少粉末和藥劑,為此不知經歷了多少痛苦和危險。只是到了*近100來年,安全便捷的避孕手段才開始出現。20世紀20年代,人們發現并開始使用避孕環;到了30年代,液體乳膠的發明和自動化生產裝置的使用,使發明了100多年的避孕套,變成了普通大眾日常使用的東西;1932年,日本人荻野和維也納人克諾斯根據婦女體內排卵的規律,發現了女性安全期避孕法;1954年,美國麻省沃切斯特實驗生物學基金會的平古斯和洛克發明了女用避孕丸,到70年代,口服避孕丸已在全世界2000萬一3000萬名婦女中應用。現在,避孕藥具已成為普遍使用并可以在公共場合出現的H常用品,而不再是令人難以
啟齒的羞物。
2.人工流產(abortion)
流產可分為自然流產與人工流產(墮胎),前者屬于正常的生物學現象,是人的意志不可控制的事件;而后者則是一種人為的現象。人工流產是指由孕婦本人或他人(通常是醫生或助產士)以人工手段有意施行的墮胎,
以終止妊娠的方法。根據人工流產的性質,可以分為治療性人工流產和非治療性人工流產。治療性流產通常是因為孕婦患有某種疾病不能繼續妊娠,或妊娠危及孕婦的生命健康,而采取終止妊娠的方法;非治療性人工流產涉及的方面較多,如在妊娠期被診斷出先天遺傳性疾病或畸形的胎兒、未婚先孕、婚外孕、遭強暴懷孕等,都有可能采用人工流產的方法進行處理。從社會控制生育或個人計劃生育角度,因為避孕措施的失誤或失效引起的計劃外妊娠或意外妊娠,人工流產也被廣泛使用。但是,在計劃生育上,主要依靠的是避孕措施,而不是人工流產,因為人工流產不利于婦女的健康,人工流產只能作為節制生育的補救措施。
3.絕育(sterilization)
絕育一般是用手術剝奪人的生育能力,通過切斷、結電凝、環夾或用藥物等方法堵塞女子輸卵管或男子輸精管,阻斷精子和卵子相遇,起到永久性避孕作用。絕育一般有五種目的:治療性目的、避孕性目的、優生性目的、社會性目的和懲罰性目的。治療性絕育大多數人持認可態度,主要用于不宜再懷孕的夫婦,如懷孕可能給母體帶來生命危險。避孕性絕育旨在控制人口數量,提高人口質量,或出于夫婦個人利益考慮而不再想要孩子。優生性絕育主要用于患有遺傳性疾病或嚴重智力低下的夫婦一方或雙方,絕育可保證遺傳病不再傳遞給后一代,從而改善人類基因庫質量。懲罰性絕育一般針對犯罪行為或反社會行為,尤其是強奸和其他性犯罪,用絕育作為懲罰性手段。中國古代用宮刑作為刑法中的一種。社會性絕育是為社會需要或某類“工作”的需要而絕育,我國古代宮廷中太監就屬于此類絕育。現在國外的妓女行業,女性間諜和某些長期從事危險工作(放射性環境,長期從事毒品研制)的人,多采用絕育。不同目的的絕育采取不同的絕育形式。一是自愿絕育。即得到受術者本人的知情同意,如用于治療的或用于計劃生育的。二是非自愿的(強制或半強制的)絕育,無須得到本人同意,如某些用于優生的或懲罰的絕育。像我國一些地方法律規定了對嚴重智力低下的人必須采取絕育手術。
絕育手術一般在醫療上是沒有問題的,并且基本不影響機體的生理功能。其推廣所遇到的主要問題是人們的心理障礙,許多人并不愿意使自己永久性失去生育能力,特別是年輕女性。雖然男性絕育手術相對更安全和方便,但多數男子并不愿意接受,往往有人把絕育手術與閹割等同起來。這方面的進展有賴于絕育手術的進一步科學化和公眾文化素質的提高。
(二)人口增長與生育控制
據一些學者估計,世界人口在4萬年前的新石器時代的早期約為300萬人。在公元前8000年的農牧時代約為500萬人,公元前2000年前約為2.3億人。這一人口緩慢增長的速度表明,以農業為主的生產方式不會形成對社
會過多的壓力,這是因為土地對勞動力資源具有彈性的分解作用,而落后的生產方式伴隨自然災害、疾病與戰爭,成為消耗人15的有力手段,一定程度上也會抑制人口的增長。
隨著資本主義產生和發展,工業化進程不僅改變人類以農業為主的生產方式,同時大大地提高了勞動生產率,從而為人15的增長和過剩提供了可能。據統計,世界人口從1650年的5.45億人增長到1900年的16.50億人,再增長到1950年的25.04億人。這期間,世界人口增長主要集中在資本主義國家,而大多數發展中國家人15增長仍比較緩慢。1900年以后,發展中國家的人口開始迅速增長。特別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科學技術尤其是現代醫藥科技的迅速發展和傳播,使發展中國家的人15死亡率急劇下降,世界人口進入第二次也是有史以來*迅猛的增長時期。1950--1985年,有約20個國家和地區人口增長1.5倍以上,近70個國家和地區增加了1-1.5倍。
1960年世界人口為30億人,1975年為40億人,1987年為50億人,1999年10月達到60億人。也就是說,人口增長達到**個10億人用了有文字記載以來人類歷史的幾千年,而生活在20世紀人們競讓它在不到100年的時間里翻了幾番。按目前的年增長率預測,2015年世界人口將可能達到71億一78億人之間,2050年將達到79億~119億人之間。
世界人口出現爆炸式的增長主要是與占世界人口3/4的發展中國家和地區的人口急劇增長有密切的關系。近些年來,發展中國家由于借助世界醫學和衛生事業的發展,有效控制傳染病,降低了死亡率。但因生產力低下,需要增加大量的勞動力,因而生育率居高不下,再加上有些國家忽視生育控制,這必然導致發展中國家人口極度膨脹的局面。國際勞工組織根據各國官方材料進行計算,1950年發展中國家有人口16.9億人,到1990年就增加到40.4億人,40年問人口增長了1.4倍,預計2025年將增加到68.1億人,比1990年又增加69%。
……
- >
自卑與超越
- >
史學評論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月亮與六便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