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國藥膳良方
-
>
先思而后語
-
>
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22 科普版
-
>
痰濕一去百病消
-
>
當癌癥來敲門
-
>
男孩生長發育保健JD
-
>
貓和狗的生活哲學
劉太醫養生 版權信息
- ISBN:7505721607
- 條形碼:9787505721609 ; 978-7-5057-2160-9
- 裝幀:暫無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劉太醫養生 本書特色
劉氏祖傳配方+故事,本書為你提供:20則皇家祖傳獨特配方,10種養生技巧,20個經典養生案例。
醫書中*廉價的養生法,*簡單的養生技巧,人人可學。
生饑療法:喝開胃肉湯,提升胃氣,出現饑餓感,再吃東西。
維生素療法:不喝化學飲料,蔬菜、水果榨汁渴。
纖維素療法:大米、白面要少吃,粗糧才是好東西。
負重鍛煉法:要想體質強,負重鍛煉是關鍵;徒手跑步非鍛煉。
吃飯七分飽:早晚喝稀粥,拒絕昏昏欲睡;午餐要吃肉,肉湯是關鍵。
睡前燙腳法:遠離心肌梗塞。
春捂秋凍法:保準不感冒。
延緩衰老法:保元湯、肉皮凍少不了。
劉太醫養生 內容簡介
中國封建社會的太醫,尤其是明朝以后的太醫,是醫學界的特殊階層。他們采取生饑、食療、慎用藥的方法,去保障貴族的健康;同時也避免了因為防治不力,而被革職、責打、流放、殺頭、滅三族的處罰。雖然許多中國的皇帝不聽從太醫的勸告而夭折了;但是許多貴族能夠健康生存,尤其是許多嬪妃能夠長命百歲,甚至許多太監、宮女、侍衛也能夠無疾而終,這就引起了許多現代人的極大興趣。
現在,我們人類才開始關注生存質量和自然壽命的問題;但是許多現代研究資料可能只是理論推測,甚至是相當然。因此我們不妨回顧一下太醫的歷史經驗,因為歷史經驗值得注意。
劉氏家族是中國金朝醫學家劉完素的后裔,也是明朝永樂太醫劉純的后裔;更是中國少見的歷史悠久的中醫家族。劉純創立的養生之道與三分治七分養學說,至今是全世界華人的口頭語;也是中醫預防疾病和治療慢性病的理論。
劉氏家族從1457年,就使用三分治七分養的方法,去治療各種疾病,并且以治療癌癥馳名中外,是中國唯一的瘤科世家。
劉太醫養生 目錄
2 求生必需有胃氣,胃氣涉及兩道理
3 抗病能力哪里來,肉湯果汁受崇拜
4 肥胖嗜睡肌無力,亂吃補藥沒道理
⑴粘液性水腫(中醫古稱陽虛水泛)
⑵重癥肌無力(中醫古稱筋痿)
⑶多睡癥(中醫古稱過力脫氣)
5 陽萎不育、性淡漠,微小血栓是病魔
⑴性淡漠(中醫古稱不欲近房事)
⑵陽萎(中醫古稱陽萎)
⑶肥胖性生殖無能癥(中醫古稱肥人不育)
⑷多內分泌腺功能減退癥——席漢氏綜合征(中醫古稱黑疸)
6 感冒需要抗病毒,此藥至今世間無
⑴上呼吸道感染(中醫古稱感冒)
⑵非典型肺炎(中醫沒有此病名)
⑶急性氣管炎(中醫古稱風熱犯肺)
⑷大葉性肺炎(中醫古稱肺熱)
7 水災過后霍亂病,劉家治病丟性命
……
8 疰夏肝炎艾滋病,不喝肉湯白折騰
9 多喝多尿消渴病,飲食習慣要改正
10 膠原疾病買神燈,糕點盒子賣奸佞
11 瘋狂癲癇戒大煙,健身喊叫老經驗
12 慢性腸炎堵肛門,玉米棒子也蒙人
13 再生障礙性貧血,骨髓移植不要學
14 水腫腎炎尿毒癥,胡吃海塞得怪病
15 癌癥是個大血包,放療化療殺人刀
16 外行防治氣管炎,蒼蠅踢人是謊言
17 疔瘡癰腫闌尾炎,拉泡稀尿就好轉
18 動脈硬化冠心病,勸你多吃肉皮凍
19 太醫養生有十條,時間安排要記牢
20 跋文:成化皇帝信神話,試驗資料歸劉家
劉太醫養生 節選
《劉太醫談養生》講述的是中國封建社會的太醫,尤其是明朝以后的太醫,是醫學界的特殊階層。他們采取生饑、食療、慎用藥的方法,去保障貴族的健康;同時也避免了因為防治不力,而被革職、責打、流放、殺頭、滅三族的處罰。雖然許多中國的皇帝不聽從太醫的勸告而夭折了;但是許多貴族能夠健康生存,尤其是許多嬪妃能夠長命百歲,甚至許多太監、宮女、侍衛也能夠無疾而終,這就引起了許多現代人的極大興趣。現在,我們人類才開始關注生存質量和自然壽命的問題;但是許多現代研究資料可能只是理論推測,甚至是相當然。因此我們不妨回顧一下太醫的歷史經驗,因為歷史經驗值得注意。劉氏家族是中國金朝醫學家劉完素的后裔,也是明朝永樂太醫劉純的后裔;更是中國少見的歷史悠久的中醫家族。劉純創立的養生之道與三分治七分養學說,至今是全世界華人的口頭語;也是中醫預防疾病和治療慢性病的理論。劉氏家族從1457年,就使用三分治七分養的方法,去治療各種疾病,并且以治療癌癥馳名中外,是中國唯一的瘤科世家。
劉太醫養生 相關資料
保持一點饑餓感/網友:可樂可樂我愛你 記得德國哲學家尼采曾經說過一句使我印象十分深刻的經典之語:輕度的貧困是思想的沃土。最初我還想不大通,就正如初中時讀到一位外國詩人寫的詩,他寫到“希望是什么,希望是可怕的妓女”,對他把“希望”比喻為妓女當時我怎么也想不通,不過,隨著閱歷的豐厚和理解力的增強,這些倒也不難想通。反思一下古今中外眾多大思想家、大文學家、大音樂家甚至大藝術家、大科學家等等,他們那閃光的思想和不衰的精神很多都是出自其輕度甚至重度的貧困環境,我們隨手就能列舉一系列這樣為大家熟知的人物,比如大思想家馬克思,比如大音樂家貝多芬,他們都有過輕度或者重度貧困經歷,就是曾經衣食不缺的王子釋迦牟尼,也只有在放棄富裕生活后才創立了迄今為世界四大宗教之一的佛教。 現在回過頭來細細咀嚼這句話,其實很好理解,我們中國不也有一句十分形象而通俗的話語嗎:飽懶餓勤,那意思就是一個人吃得太飽就容易懶惰,保持一點饑餓感就會勤快。民間的這句話從現代醫學的角度看來也不無道理,吃得過飽,大腦的血液都流向胃部幫助運轉,腦部會出現臨時性缺血,這個時候的人會顯得困頓庸懶,據醫學資料表明:“一個人空腹的時候,胃腸道的血容量是人體總血容量的10%,而吃飯的時候,胃腸道的血容量幾乎達到人體總血容量的30%以上。”此種狀態下大腦的思維肯定活躍不起來的,如果一日三餐均是如此,哪里會出現什么深刻的思想哦? 難怪在當今生活條件十分豐裕的情況下,我們整個星球,我們整個時代,在精神領域里好象無法再給人類奉獻一個馬克思,再奉獻一個貝多芬、一個托爾斯泰、一個米開朗基羅等等這樣的人物來,這是不是因為我們吃得太多,吃得太好,吃得過飽,吃得過脹?這個論題留給學者去論證。 輕度的貧困會激活思想的活躍,無獨有偶的是在健身方面,輕度的饑餓會使人體健康! 近來在讀一本健身保養之書,書名為《劉太醫談養生》,400多頁,四十多萬字的書,從頭到尾通篇反復闡述的一個重要的觀點就是:人要健康,必須保持輕度的饑餓感! 這劉太醫是何許人也?寫這本書的劉弘章、劉浡(父子)實際上是800多年前中國金元四大醫學家之首劉完素之后代,劉完素醫學世代延續,到了他的九世孫,也就是劉弘章的高祖劉純一代,劉純成為明朝皇室有名之御醫(即太醫),在繼承前人醫學的基礎上,劉太醫(享年126歲)做了大量的試驗,經過六十六年的努力,總結歸納了出一套預防疾病的養生十條,和治療疾病的生饑、食療、慎用藥的“三分治七分養”方法,使得后世受益無窮,因此,劉純被明清兩朝太醫院尊為太醫保護神。 《劉太醫談養生》一書的兩作者劉弘章乃劉完素第33代后裔,畢業于北京醫學院醫療系,科學與醫學雙博士,腫瘤生物學研究員,為世界名醫獎和自然醫學金牛獎獲得者、香港劉家藥行總監、北京長城瘤科技術研究院院長。劉浡, 1977年出生,劉弘章之子,腫瘤生物學副研究員,醫學博士,世界自然醫學功勛獎獲得者,北京長城瘤科技術研究院生物研究室付主任。 劉氏家族世代為醫,堅守“醫生的天職不在于治病,而在于防病”這一理念,作為一個皇帝的御醫預防疾病發生的風險比治療疾病的風險要小得多,因此,劉氏家族經過幾百年的臨床積累和總結,在預防疾病方面有著令人耳目一新的一套理論!在《劉太醫說:病是自家生》一書中,劉太醫首先確立了一個觀點:病人就是一個犯了錯誤的人,一個犯了生活方式錯誤的人。 世界衛生組織指出:如果一個人的健康是100%,那么遺傳因素占15%,社會因素占10%,醫療條件占8%,環境因素占7%,而這個人的生活方式卻占60%,這也就是說對于生病來說,“你不能抱怨父母不好、不能抱怨生不逢時、不能抱怨沒有好醫生、不能抱怨環境污染,因為你的健康是由自己決定的”。由此看來,一個人生病有很大部分是自己錯誤的生活方式造成的,所以,病是自家生的! 人類很多疾病都是食源性疾病。所謂食源性疾病就是因為飲食而引起的疾病。 500多年前的劉太醫早就發現了一個生病的規律,“越是胡吃海塞的人,越是愛生氣的人,越是閑暇的人,就是越容易生病的人”,于是提出“老在腿上,死在嘴上”,同時他還發現“一些生活方式很樸素的人,飲食結構很簡單的人,卻是一些不容易得病的人”,他甚至在他流傳后人的一本《短命條辯》中說:“過飽傷人,餓治百病”。這竟然是他們劉氏家族33代人中沒有一人患高血壓、糖尿病等之類的疾病的經驗之談。 人類不吃飯是會餓死掉的,但是過飽也會害死人的,因此,無論是作者還是作者的前輩都在反復地告訴人們:輕度的饑餓感對人體健康十分必要。 作者利用其現代醫學知識解釋了他先輩的這一論點。他說:餓治百病的前提是在補充充足的蛋白質和維生素的情況下,適當地限制糧食(高淀粉等等)的攝入,這樣可以延長壽命,即使是病人也如此(這是否也給我們一個啟示,輕度貧困激活思想也必須是有所前提條件的)。 “人體血液里有一種免疫細胞,叫做吞噬細胞。這種細胞是人體的清道夫,專門吃掉壞東西”諸如體內的變性細胞等等,“吞噬細胞的活性高低,取決于人的饑餓感”,“吞噬細胞的數量多少,則取決于人的營養狀況”,一個飽食終日的人,其吞噬細胞成天都處于昏睡的休眠狀態,因此,一個“越是有饑餓感而且又有營養的人”就會顯得越健康!劉弘章治療所有疾病包括癌癥,首先就是停掉一切化學藥物,用中醫方法培養病人的饑餓感,以至激活吞噬細胞,讓吞噬性細胞充分發揮比藥物還要強大的功能———吞噬有害細胞。 劉太醫解決這個——既要有營養又要有饑餓感——好象有點自相矛盾的問題的法子就是:首先是每天早餐和午餐都喝用文火燉了12個小時的牛肉湯、肉皮湯,以補充人體需要的角蛋白和硬蛋白,而熬燉這么長久的湯,把現代飼養技術給肉類食品留下所有抗生素和生長素都消滅貽盡;可那樣的湯也同時將維生素消滅貽盡,因此,要大量喝果汁和吃蔬菜以補充人體需要的維生素;其次有一個很關鍵的環節,就是不吃晚飯!這樣,饑餓感就會產生了!他建議晚餐就吃吃蔬菜、喝喝果汁就能達到營養平衡。 作者一而再,再而三地強調,要想健康長壽,就得要做到既有充足的營養,又必須保持一點饑餓感,這就是他劉氏家族世代長壽的秘訣!即便是如此簡單的長壽秘訣,能堅持做到的人也并不很多,這才使我體會到,這個世界上長壽只屬于那些有控制能力、并能持之以恒保養的人。
劉太醫養生 作者簡介
劉弘章教授,中國金朝醫學家劉完素的第33代后裔,也是明朝永樂太醫劉純的第24代承襲人。 他生于1946年,是北京醫學院醫療系畢業生,科學與醫學雙博士,腫瘤生物學研究員,世界名醫獎獲得者。
- >
史學評論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巴金-再思錄
- >
我與地壇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