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戰場上的蒲公英:一個國民黨傘兵的軍旅記錄 版權信息
- ISBN:9787807137795
- 條形碼:9787807137795 ; 978-7-80713-779-5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戰場上的蒲公英:一個國民黨傘兵的軍旅記錄 本書特色
《戰場上的蒲公英:一個國民黨傘兵的軍旅記錄》以視角獨特的戰爭記錄,嚴謹深入的細節考證,為您展現一個國民黨傘兵的1944-1949!松山大戰、南京受降、豫東戰役、空降淮海、海上起義。
戰場上的蒲公英:一個國民黨傘兵的軍旅記錄 內容簡介
《戰場上的蒲公英:一個國民黨傘兵的軍旅記錄》的體裁不屬于小說,作者嚴格尊重史實,從過程到細節,全部來自戰場的回憶和記述,無一杜撰。作者的筆法幾乎是超自然主義,其真切實感,如挾讀者親臨其境,戰火硝煙,廝殺呻吟,耳濡目染著你。但也不能算是傳記,為讓讀者更廣泛地體驗戰爭,作者將數個人物原型的素材通用,時空剪接,兼采小說和傳記之長,超真實地還原一個戰爭全過程,這是作者的創舉,也是該書的特色所在。
書的主人公叫蔡智誠,出身于貴州殷實之家,抗戰后期參軍,當上一名空降兵,經歷了慘烈的松山戰役和南京受降儀式。后在國共內戰中,他又親歷豫東戰役和淮海戰役,九死一生,負傷被俘,逃脫后再被裹挾起義,直到1949年退役返回故鄉。書以“蒲公英”為名,既是傘兵空降戰場時浪漫凄美的生動寫照,更寓意戰爭年代普通軍人命運之飄零無助。
古今中外的軍事著作浩如煙海,優劣各異,但在敵我之分上面,沒有含糊的,皆是小蔥拌豆腐,一清二白。作者無論實寫或虛構,重點不外乎突出我方的勇敢頑強和敵方的兇狠殘忍,撩撥讀者熱血沸騰或感慨流涕。然而此書在這一點卻給顛覆了!共產黨人反手寫國民黨,主視角出自戰爭中的敵軍官,敵人眼中的敵人才是神圣的我方。一個人物位置的調換,讀者敵我難辨,愛恨擰巴,情感無從代入,戰場上的持槍者全是龍的傳人了,每一粒奪命的子彈都讓人戰栗,所有倒下的身影都讓人痛惜,真是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
戰場上的蒲公英:一個國民黨傘兵的軍旅記錄戰場上的蒲公英:一個國民黨傘兵的軍旅記錄 前言
說來慚愧,我本一中原布衣,流落海外,卻蒙書作者厚托為其大作寫序,實感難以勝任。但友人盛情卻之不恭,又無架子可擺,不得不硬著頭皮出丑.
誠實講,至今我和作者黃曉峰(筆名王外馬甲)未曾識面,僅通過兩次電話,說朋友不知是否算得上,但我自認是他的“粉絲”,幾乎堪稱鐵桿。黃曉峰的前一本書《中國騎兵》曾令我愛不釋手,后因朋友公司要改編電視劇,我寫了個策劃,竟被黃先生引為知己,此活兒也就在劫難逃了。
該書稿是數月前得到的,當時作者還有幾萬字未收尾,我已先睹為快。上周他全部脫稿,盡數發來,四十多萬字的巨著,數月內需對著電腦屏幕連讀兩遍,難免讓人暗暗叫苦。可一旦讀進去,僅數頁之后,我便再一次忘乎所以,深深沉湎于那血與火的軍旅記敘中。
記得在孩提時代,我也常常糾纏大人,不厭其煩地求講打仗的故事。那時沒有電玩游戲,男孩物以類聚,想身體力行過把戰斗癮,就人以群分,用棍代槍,以土為彈,打得鼻青臉腫,不亦樂乎。
男人黷武之性與生俱來,這是森林物種獸性的遺傳,是基因內嗜血密碼的重溫,更是現實生活中求生存的**本領。君不見,跨入二十一世紀的人類社會,其弱肉強食、優勝劣汰的森林法則堂皇有效!自人類有史以來,戰爭一天都沒有停止過,山姆大叔正是靠六千億軍費豢養的大兵,才雄霸全球,并竟能以兩周時間,幾乎零傷亡代價打敗一個中等強國,不屈者又奈何?憤以皮鞋襲擊,還被人家總統閃過。
話似乎扯遠了,但偏愛軍事,喜歡兵器,實在算是男孩的通病,也是人類割舍不掉的原始本能。人類社會能有今天成就,幾乎全與軍事技術的開發有關,電腦研發于美軍事單位,施與民生,結果幾乎是革命性的?v觀全球,哪一件民用產品能與武器比酷,那卓越的性能和冷酷又性感十足的外觀,實在讓人驚嘆之至,迷戀不已。
軍事優勢是人類亙古追求的目標,戰勝對手是每一代人的終極愿望!由此,戰爭盡管酷烈無情,捐軀者則得到了永遠的憑吊,戰場上的每一滴血,都散發著光榮與驕傲,這就是殺戮與人類,戰爭與和平。然而我這里敢說,哪怕你是骨灰級的軍迷,無論你多么向往沙場,只要你閱讀了這本書,掩卷之后將會重新認識戰爭,人血不是水,血色一點也不浪漫。人類由戰爭中進化,亦從戰爭中返祖,戰爭把獸升華成人,又把人還原為獸。
這里要指出的是,黃曉峰并非戰爭殘酷論者,他不以突出人性丑惡和戰爭的兇暴來驚駭或折磨讀者。恰恰相反的是,在他筆下,硝煙彌漫的戰場富有人情味和幽默感,讀起來不但無沉重感,時不時還令人發笑,其細致平和的描述,如同你從戰場輕松走一遭。這一遭,勝讀十年書!任何一位軍迷都不應錯過此書,所有讀者都將獲益匪淺。
那么,本書的魅力何在?黃曉峰講述了一個什么不一樣的戰爭?
該書的體裁很值得玩味,它不屬于小說,作者嚴格尊重史實,從過程到細節,全部來自戰場的回憶和記述,無一杜撰。作者的筆法幾乎是超自然主義,其真切實感,如挾讀者親臨其境,戰火硝煙,廝殺呻吟,耳濡目染著你。話說回來,它也不能算是傳記,為讓讀者更廣泛地體驗戰爭,黃曉峰將數個人物原型的素材通用,時空剪接,兼采小說和傳記之長,超真實地還原一個戰爭全過程,這是作者的創舉,也是該書的特色所在。
書的主人公叫蔡智誠,出身于貴州殷實之家,抗戰后期參加國軍,當上一名空降兵,經歷了慘烈的松山戰役,獲得戰斗勛章。后在國共內戰中,他又親歷豫東戰役和淮海戰役,九死一生,負傷被俘,逃脫后再被裹挾起義,直到1949年退役返回故鄉。書以“戰場上的蒲公英”為名,既是傘兵空降戰場時浪漫凄美的生動寫照,更寓意戰爭年代的普通軍人命運之飄零無助。
古今中外的軍事著作浩如煙海,優劣各異,但在敵我之分上面,沒有含糊的,皆是小蔥拌豆腐,一清二白。作者無論實寫或虛構,重點不外乎突出我方勇敢頑強和敵方的兇狠殘忍,撩撥讀者熱血沸騰或感慨流涕。然而此書在這一點卻給顛覆了!共產黨人反手寫國民黨,主視角出自戰爭中的敵軍官,敵人眼中的敵人才是神圣的我方。一個人物位置的調換,讀者找不著北了,敵我難辨,愛恨擰巴,情感無從代入,當敵我界線消失,戰場上的持槍者全是龍的傳人了,每一粒奪命的子彈都讓人戰栗,所有倒下的身影都讓人痛惜,真是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
如今臺海兩岸關系緩和,國共兩黨為民族的和平昌盛而開展第三次合作,撫今憶昔,再捧起這部書更讓人百感交加。
上世紀中葉的三年解放戰爭,是毛澤東作為軍事家的黃金時段,其規模*大的淮海戰役當屬解放軍之榮耀,也是粟裕將軍的驕傲,它以六十萬殲敵八十萬而彪炳史冊,一役決定江山易手。同時,它也是人類史上*大的內戰,同一民族,為鹿死誰手,兩黨擺開了百萬大軍。正如書中描述,雙方指揮官多是同學,士兵是同鄉,他們服裝相近,武器相仿,語言相通,臉龐相似,為相互區別,不約而同在手臂纏上白毛巾。他們中不乏同村、同宗,甚至是同胞兄弟,一母所生,血濃于水,卻切齒以對,拼得你死我活。
寒冬的徐州原野,皚皚白雪被熱血消融,遍地冤魂英魄,徘徊不去,他們都是春閨夢里人,為何非要魚死網破!喪鐘又為誰而鳴?
該書之大手筆,不在于作者才華幾斗,也不在其觀念的標新立異,更沒有驚世駭俗的爆料或揭示,其過人之處是作者對史實的嚴格把握。在黃曉峰看似輕松平和甚至語帶詼諧的文字中,讀者看到的是對戰爭場面的工筆復制,是對軍旅生活的真切還原。在數十萬字的記述中,黃曉峰嚴謹仔細,不帶感情色彩,無論是戰役布局,戰斗細節,無不謹慎下筆,從未想當然,更不大話欺人。一個日軍拉孟守備隊長之死,作者都要小心考證。
所謂真善美,真為之首,天地間大德日真,一切事物不失其真才能至善,才是*美。惟有真實才*接近真理,*真實也就是*客觀的、*有生命力和*動人的,這就是該書的特質。它以求實出發,展現了一場不一樣的戰爭,這所謂不一樣,恰是戰爭的實況和本來面目。
中華民族經歷的戰火*多,數千年內憂外患,深受戰爭之痛。但愿天佑我中華,讓苦難的年代一去不返,讓中國在和平中崛起,和平中統一。
戰場上的蒲公英:一個國民黨傘兵的軍旅記錄 目錄
引子
**章 不想上學了
第二章 去云南投軍
第三章 國民黨的新兵營
第四章 大戰前夕
第五章 戰場初體驗
第六章 拿下竹影山陣地
第七章 松山大捷
第八章 休整
第九章 青年軍207師
第十章 鴻翔部隊
第十一章 空降敵后
第十二章 洪羅廟
第十三章 傘兵游擊隊
第十四章 臺源寺之戰
第十五章 進駐長沙
第十六章 南京受降
第十七章 接收大員們
第十八章 抗戰后的昆明
第十九章 混亂的和平(上)
第二十章 混亂的和平(下)
第二十一章 雙十節閱兵
第二十二章 空軍罷工事件
第二十三章 第三快速縱隊
第二十四章 魯南合圍
第二十五章 馳援滕縣
第二十六章 雨中遭遇戰
第二十七章 移防商丘
第二十八章 普陀軍演
第二十九章 在徐州的清閑日子
第三十章 形勢急轉
第三十一章 豫東戰役
第三十二章 被解放軍突襲
第三十三章 華野6縱
第三十四章 向帝丘店撤退
第三十五章 帝丘店的激烈攻防
第三十六章 巷戰
第三十七章 在上海養傷
第三十八章 空降淮海戰場
第三十九章 楊圍子
第四十章 激戰
第四十一章 被俘
第四十二章 在解放區
第四十三章 重歸國統區
第四十四章 離開軍隊
第四十五章 1949年初
第四十六章 海上起義
第四十七章 連云港
第四十八章 尾聲
后記
戰場上的蒲公英:一個國民黨傘兵的軍旅記錄 節選
**章 不想上學了
1944年初夏,二十二歲的蔡智誠不想上學了,他要去當兵。
蔡智誠是貴州人,家住遵義老城琵琶橋(今貴州省遵義市紅旗路)。他家的斜對面就是黔軍高官柏輝章的公館,如今那里已成為舉世聞名的遵義會議會址。
蔡智誠有兩個哥哥、一個姐姐和一個妹妹,大哥蔡智明1938年在武漢戰役中犧牲了;姐姐蔡智慧已經出嫁,在“美國援華協會”當醫師;二哥蔡智仁畢業于陸軍輜重兵學校,是國民黨交通二團的營長;而蔡智誠的孿生妹妹蔡智蘭初中還沒畢業就跑出去參軍,結果在戰場上失去了音訊。
1944年,蔡家的年輕人中只有蔡智誠還在學校里讀書。這倒不是因為他不想工作或者膽子小,而是父母覺得家里應該留一個“守門的”。蔡老四是長輩們公認的*乖巧聽話的孩子,應該老老實實地把大學念完,然后成家立業才對。
蔡家祖上是湖北人,清朝乾隆年間來到貴州,先是在官府做幕僚,后來又經營鹽號。貴州是個不產鹽的地方,食鹽完全依靠川滇兩省供給,而遵義這里是川鹽入黔的集散地。蔡家在城里開辦“恒升永”商號,兼營鹽業、布匹和雜貨,很快發了大財。但正所謂“富不過三代”,到了蔡智誠的父親蔡式超這一輩,蔡家的家道就漸漸衰落了。
蔡式超是廈門大學的**批學生,在華僑創辦的大學里受過幾年的“商學”教育,雖然沒學到多少經商的本事,卻樹立了“實業救國”的思想;氐郊亦l就下定決心當農場主,向陳嘉庚先生學習。剛開始,他和廈大同學何輯五一起改良茶種,開辦了一個很大的茶場。在當時,貴州種植茶葉的人很少,蔡同學與何同學希望用茶葉這種“新型經濟作物”替代盛行于貴州的鴉片。他們覺得這既能挽救家鄉風氣,又能振興地方經濟,真算得上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雙豐收。
從理論而言,兩位大學生的思路是可取的,但實際上卻根本辦不到——興辦農業需要長期穩定的社會環境,可貴州一帶卻戰事頻繁。黔軍、滇軍、川軍、中央軍、民團、土匪、青幫和洪幫來來去去,今天這個拔苗,明天那個刨坑,試驗農場的苗圃里好不容易長出了幾片茶葉,還沒等收獲就被別人搶跑了。折騰了幾年,不僅茶園毫無收獲,就連何輯五也在軍閥混戰中被趕出了貴州,原本雄心勃勃的農業改革試驗于是就此收場。
做不成農場主,只好改當企業家。蔡式超先是開了家肥皂廠,希望幫助鄉親們養成講衛生的好習慣。結果造出來的“衛生肥皂”黑不溜秋,根本賣不掉,只得關張。接著他又開設酒精廠,初衷是想用工業酒精替代汽油,“甩掉貧油國的帽子”。
戰場上的蒲公英:一個國民黨傘兵的軍旅記錄 相關資料
并不是所有的陣亡者都配得上烈士的稱號,是否為信仰而戰,這是烈士與炮灰的區別。能夠安慰死者的不是勛章,不是墓碑,而是他們的信仰是否得到了捍衛,是他們的理想是否成為了現實!
——王外馬甲
戰場上的蒲公英:一個國民黨傘兵的軍旅記錄 作者簡介
王外馬甲,本名黃曉峰,福建人。從小愛聽故事也愛講故事,因為在貴州工作和生活多年,所以對那里的人情世故多了幾分興趣和了解。
平素喜好上網,時常在新浪博客以及“西西河中文論壇”上與朋友們談兵論史,現已出版紀實性作品《中國騎兵》和《我知道的老兵故事》,并有部分作品被改編為電視連續劇。
- 主題:這本書的特別之處封底描述得非常好
這本書的特別之處封底描述得非常好,于我而言也是一次難得的閱讀體驗,很高興能看到這種不同視角的書。預料之外的是故事的主角蔡老頭并不是國民黨普通一兵,首先他的兵種傘兵就很特別,即使在今天我也會覺得不一般,更何況在那個年頭。然后他官至中校,這已經不是兵是個官了。最后他還真有一些非同一般的經歷,特別是南京受降時擔任保安。最大的看點還在后面,一是淮海戰役的經歷,“沒良心炮”發射后的那一段,雖然只是蔡個人的主觀感受,但我反復感受到了整個戰場的慘烈。二是被俘后和到達連云港后,深深地感受到共產黨的不凡和偉大之處。國民黨的派系斗爭也很醒目。主要不足是我沒看懂解放戰爭開始很長一段時間我軍都被打得很慘,怎么突然就形勢逆轉了?你要說是因為書中聚焦于蔡個人看不到全局也罷,但明明書中是有交代整體戰局的,這點卻沒有講清楚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月亮與六便士
- >
煙與鏡
- >
姑媽的寶刀
- >
我與地壇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詩經-先民的歌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