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醫入門必背歌訣
-
>
醫驗集要
-
>
尋回中醫失落的元神2:象之篇
-
>
補遺雷公炮制便覽 (一函2冊)
-
>
人體解剖學常用詞圖解(精裝)
-
>
神醫華佗(奇方妙治)
-
>
(精)河南古代醫家經驗輯
多器官移植與器官聯合移植 版權信息
- ISBN:9787535947376
- 條形碼:9787535947376 ; 978-7-5359-4737-6
- 裝幀:一般銅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多器官移植與器官聯合移植 本書特色
全書共18章約80萬字,對多器官移植、器官聯合移植技術進行了較系統的介紹。內容包括多器官移植、器官聯合移植技術的發展歷史、相關基礎知識、*新進展和展望;對多器官移植和器官聯合移植的適應證、術前檢查和準備、供體和受體的手術方式、麻醉及監護、術后管理和護理等知識進行全面闡述。
多器官移植與器官聯合移植 內容簡介
自20世紀中葉以來,器官移植學作為生物醫學科學中的一項新興學科發展非常迅速,成為20世紀醫學領域*偉大的成就之一。在全球范圍內,以心、肝、腎等大器官移植為代表的器官移植技術已挽救近百萬罹患各類終末期疾病患者的生命。同時,器官移植學科的快速發展不僅促進了基礎學科與臨床醫學的有機結合,也推動了移植相關學科的整體進步。在此基礎上,器官聯合移植乃至多器官移植技術應運而生,并在臨床實踐中初步展現出耀眼的光芒。
器官聯合移植和多器官移植的歷史可追溯到19世紀60年代,1960年starzl和krapp開始進行動物實驗研究。因該類手術規模巨大、操作復雜、對循環干擾大、術后并發癥多且死亡率很高等因素,此后20余年間,器官聯合移植和多器官移植一直處于摸索階段,進展緩慢。1983年starzl進行了首例臨床多器官聯合移植,標志多器官移植和器官聯合移植開始在臨床中應用。嗣后,隨著單器官移植的日臻成熟,免疫抑制劑、抗感染藥物的更新以及術后監測水平的提高極大地改善了移植效果和術后生存率,多器官移植和器官聯合移植有了長足發展。據統計2001年全球共施行94例器官簇移植,2003年發展到170例。2001年至2005年全美共進行包括器官簇移植在內的多器官聯合移植分別為236例、321例、350例、438例和258例;歐洲近年來的多器官移植也取得了較大發展,移植例數逐年上升。從全球范圍來看,美歐發達國家在該方面開展較早、累積例數較多、經驗和技術相對成熟。
單器官疾患可損害其他器官功能,甚至波及其他臟器;部分單器官疾病從胚胎發育角度看具有多器官的關聯性,其解剖結構、功能緊密聯系。對于累及2個或2個以上器官的終末期疾病,單器官移植束手無策,而器官聯合移植及多器官移植恰恰能解決這一缺陷。臨床實踐表明,肝腎聯合移植、胰腎聯合移植及上腹部器官簇移植等手術方式很好地解決了臨床中肝腎功能衰竭、糖尿病導致腎功能衰竭、終末期肝胰疾病等一系列難題,為患者提供治愈和康復的機會,也為部分腫瘤性患者提供了根治性切除的手術機會。因此,該類技術應具有很大的臨床應用前景。
在我國,該技術目前仍處于起步階段。20世紀90年代初,同濟醫科大學開始了多器官移植的初步嘗試。1996年,中山大學附屬**醫院器官移植中心開展了亞洲首例肝腎聯合移植;2003年與南京軍區總醫院合作成功開展了亞洲首例肝腸聯合移植;2004年5月施行了亞洲首例成功的腹部器官簇移植,在國內、外引起較大反響,被列為2004年中國醫藥十大科技新聞之一。此后,上海瑞金醫院、武漢同濟醫院也先后開展了臨床多器官移植技術。近年來我國在單器官移植方面進展迅速,為多器官移植和聯合器官移植術的開展、實施提供了良好的理論及技術基礎。而目前國內外尚無專門介紹器官聯合移植多器官移植的專著,編寫本書的目的是為了盡快填補國內這一空缺,希望能為我國多器官移植和器官聯合移植的發展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全書共18章約80萬字,對多器官移植、器官聯合移植技術進行了較系統的介紹。內容包括多器官移植、器官聯合移植技術的發展歷史、相關基礎知識、*新進展和展望;對多器官移植和器官聯合移植的適應證、術前檢查和準備、供體和受體的手術方式、麻醉及監護、術后管理和護理等知識進行全面闡述。參與編寫本書的作者有國內移植界著名專家教授、多年從事一線工作的臨床醫生和從事相關研究的科研工作者。他們查閱了國內外大量文獻,參考當前國際上該領域的*新技術和知識進展,總結了多器官移植與器官聯合移植手術學的豐富經驗和細致的圍手術期處理方法。希望對廣大從事器官移植工作的同道們啟迪思路、深入研究、選擇術式和治療方案能有所裨益。
多器官移植與器官聯合移植 目錄
**節 歷史回顧
一、動物實驗
二、臨床研究
三、中國多器官移植和聯合器官移植的發展簡史
(一)多器官移植
(二)胰腎聯合移植
(三)肝腎聯合移植
(四)心肺聯合移植
(五)肝小腸聯合移植
第二節 臨床現狀
一、肝小腸聯合移植和多器官移植
二、胰腎聯合移植
三、肝腎聯合移植
四、心肺聯合移植
第三節 問題與展望
一、供體短缺
二、移植排斥與免疫耐受
三、多器官間的相互關系和作用
四、展望
第二章 多器官移植與器官聯合移植的應用解剖
**節 肝的胚胎發育與移植解剖
一、肝的胚胎發育
(一)消化系統的發生
(二)肝的胚胎發育
(三)膽囊的組織發生
二、肝的位置和形態結構
(一)肝的形態
(二)肝的位置、毗鄰
(三)肝的韌帶和間隙
(四)肝門和肝蒂
三、肝的分葉及分段
(一)肝內劃區的標志
(二)肝的分區
四、肝的血管
(一)肝動脈及其分支
(二)肝門靜脈的位置、組成特點及其分支
(三)肝的靜脈
五、肝膽管系統
(一)肝內膽管
(二)肝外膽管
(三)膽囊及肝外膽管的血管
六、下腔靜脈
第二節 胰腺的移植解剖
一、胰的位置、分部及毗鄰
(一)胰頭
(二)胰頸或胰切跡
(三)胰體
(四)胰尾
二、胰管
三、胰的血管
(一)胰的動脈
(二)胰的靜脈
(三)胰腺移植時應注意的問題
四、胰腺移植的受區解剖
五、關于胎胰的移植解剖
(一)胎胰具有內分泌作用
(二)胎胰移植的供體解剖
(三)胎胰移植的受區解剖
第三節 小腸的移植解剖
一、小腸的分部
(一)位置
(二)形態結構
(三)腸管壁的構造
二、小腸系膜
三、小腸的血液供應
(一)小腸的動脈
(二)小腸的靜脈
四、小腸移植的供體解剖
五、小腸移植的受區解剖
六、小腸移植的有關解剖結構測量
第四節 腎臟的移植解剖
一、腎移植供體的應用解剖
(一)腎的外形
(二)位置和體表投影
(三)毗鄰關系
(四)腎的血管
……
第五章 多器官移植與器官聯合移植的病理學
第六章 多器官移植與器官聯合移植的動物實驗研究
第七章 多器官移植與器官聯合移植影像學
第八章 多器官移植與器官聯合移植的麻醉管理
第九章 多器官移植與器官聯合移植的術后管理
第十章 多器官移植與器官聯合移植護理學
第十一章 多器官移植與器官聯合移植營養支持
第十二章 器官聯合切取和修整技術
第十三章 肝賢聯合移植
第十四章 肝小腸移植
第十五章 肝胰聯合移植
第十六章 胰賢聯合移植
第十七章 腹部器官簇移植
第十八章 心肺聯合移植
多器官移植與器官聯合移植 節選
《多器官移植與器官聯合移植》主要講述了:器官移植技術是20世紀生命科學領域的具有代表性的重大成就,這個融合了臨床與基礎多學科集合成果的醫學技術歷經半個多世紀的發展,已經成功挽救了近百萬人的生命。而在單器官移植成功基礎上衍生出來的器官聯合移植和多器官移植技術更是這一科學顛峰上璀璨奪目的明珠。早在20世紀60年代,人們就開始了多器官移植的和器官聯合移植的研究,1960年Starzl等首次進行了多器官移植動物實驗;1966年美國明尼蘇達大學KeHy和Lillehei實施了全球首例臨床胰腎聯合移植;Starzl等于1983年完成首例臨床腹部器官簇移植。20世紀80年代末以后,隨著單器官移植技術的日臻成熟,器官聯合移植和多器官移植技術得到蓬勃發展。目前,已成功開展了心、肝、腎、胰、腸等器官間的聯合移植和上腹部器官簇移植乃至全腹多器官移植等。此類手術的成功率和臨床治療效果也有了長足進步,逐步接近單器官移植水平。
多器官移植與器官聯合移植 相關資料
插圖:
二、移植排斥與免疫耐受
移植排斥是影響多器官移植和聯合移植受體長期存活的重要原因之一。他克莫司等高效免疫抑制劑的研發、使用是多器官移植和聯合移植及聯合器官移植發展的最強大推動力。但目前免疫抑制方案尚無統一的標準,理想的方案應既能防止移植物被排斥,又能減少免疫抑制劑帶來的副作用。免疫抑制方案一個明顯的趨勢是利用抗IL-2受體單抗誘導減少神經堿鈣抑制劑,早期撤離甚至不用激素,以減少神經堿鈣抑制劑和激素的諸多副作用。然而,慢性移植排斥仍然嚴重影響移植受體的長期預后,新型高效、安全免疫抑制劑的研發仍然刻不容緩。此外,目前監測移植物排斥反應主要基于臨床觀察、功能指標監測、穿刺活檢、內窺鏡引導活檢等,但總體而言無創、高特異性指標很少,嚴重阻礙了排斥反應的早期診斷和治療,降低了受體的整體療效。基因組學和蛋白組學研究為闡明排斥反應的分子機制提供可能,緊隨其后的代謝組學研究有望為我們提供簡便、特異性高的監測排斥反應的實驗指標,使移植醫生在面對排斥反應上擁有更多的主動性。
免疫抑制和感染是移植后需面對和協調處理的一對矛盾,排斥控制后感染成為主要的并發癥,而感染又可以誘發排斥反應。移植免疫耐受的研究是解決這對矛盾的最重要方向。多種誘導免疫耐受的方法已經在大、小動物移植模型中取得成功,但臨床研究尚少。最近在《新英格蘭醫學雜志》發表的研究成果稱分別在肝、腎和骨髓移植手術時給受體輸注造血干細胞,成功誘導臨床免疫耐受,術后可長期不服用免疫抑制劑并不引起明顯并發癥,目前該研究組正擴大這項研究的規模以進一步評估該療法的療效和安全性。可以預期,移植免疫耐受的基礎和l臨床研究的深入必將帶來多器官移植和聯合器官移植遠期療效的飛躍。
三、多器官間的相互關系和作用
器官移植的產生和發展得益于相關學科研究的深入,反過來,器官移植在過去的一個世紀極大地促進了醫學發展。無論是Carrel的血管吻合技術,Medawar發現的獲得性免疫耐受現象,還是Dausset發現HLA的存在以及多種免疫抑制劑的研發等移植領域的發現和研究都為人類醫學的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與單器官移植相比,多器官移植和聯合移植為研究人類不同器官之間相互關系和作用提供最佳的條件和視角,包括肝臟移植對小腸移植物的保護作用等多種生理現象的觀察和研究都是
多器官移植與器官聯合移植 作者簡介
何曉順,男,醫學博士,1964年出生。1993年獲得醫學博士學位,1997-1998年于澳大利亞國家肝移植中心進行博士后研究并成為該中心注冊醫師,1999年破格晉升為教授、博士生導師,2003年起擔任器官移植中心主任,目前是教育部“千百十人才工程”學科帶頭人,獲2004年度教育部“新世紀優秀教師支持計劃”重點資助。現任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器官移植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目前兼任國際肝臟移植學會會員、國際消化外科學會會員、衛生部人體器官移植臨床應用委員會專家委員、中華醫學會器官移植學分會委員、中華醫學會外科學分會器官學組委員、廣東省肝病學會器官移植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并為《中華外科雜志》、《中華普通外科雜志》、《中華實驗外科雜志》、《中華消化外科雜志》、《中華顯微外科雜志》、《移植雜志》、《Current Opinions in Transplantation》等雜志的編委。 何曉順教授自1988年開始師從中國著名的肝移植專家黃潔夫教授,致力于腹部器官移植的實驗及臨床研究,是國內最早從事肝移植研究的中青年學者之一,其所在的移植中心在移植效果及規模、移植器官種類及手術方式多樣化方面均處于國內前列,近年來,在何曉順教授的帶領下該中心取得如代表性成就:2004年開展了亞洲首例成功的肝胰十二指腸器官簇移植,并入選同年全國醫藥科技十大新聞之一;同年,在國內率先開展了肝移植聯合胰十二指腸切除治療肝門部膽管癌,肝移植聯合消化道腫瘤根治治療轉移性肝癌;2005年,主持開展了國內首例母子親體小腸移植;2006年,開展了華南地區首例成人間活體擴大(含肝中靜脈)右半肝移植;2007年,實施了國內首例嬰兒單肝段移植并成功開展了華南地區首例劈離式肝移植;胰腎聯合移植、腹腔鏡活體供腎切取等移植項目也相繼開展。目前,他所在的移植中心已累計開展了3120例腎臟移植和968例肝移植,已成為國內規模最大、移植種類最多、療效最好的移植中心之一。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月亮虎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