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東洋鏡:京華舊影
-
>
東洋鏡:嵩山少林寺舊影
-
>
東洋鏡:晚清雜觀
-
>
關中木雕
-
>
國博日歷2024年禮盒版
-
>
中國書法一本通
-
>
中國美術8000年
云南少數民族傳統樂舞 版權信息
- ISBN:9787806958223
- 條形碼:9787806958223 ; 978-7-80695-822-3
- 裝幀:暫無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云南少數民族傳統樂舞 本書特色
云南是一個多民族文化大省,被稱為“音樂之鄉”、“歌舞的海洋”。1988年,舉辦了云南省**屆藝術節,《云南少數民族樂器與歌舞》展覽在云南省博物館展出。展覽一亮相,就引起中外來賓的震驚。中秋節時,全國各省市宣傳部長聚到展覽現場舉行聯歡晚會,面對一千多件展品和照片,大家歡呼不已。特別是在觀看與展覽內容相對應的民族民間歌舞時,都情不自禁手舞足蹈,*后干脆加入舞隊中,享受山野歌聲的自如和舞蹈動作的開心,個個激情昂揚,流連忘返。 云南民族眾多,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獨特的樂器和歌舞,內容極為豐富和寬廣。《云南少數民族傳統樂舞(精)》不僅有著特殊的觀賞性,還有著一定的收藏價值。
云南少數民族傳統樂舞 目錄
民族的精華歌舞的靈魂
古代樂舞
打擊樂器
吹奏樂器
彈撥樂器
拉弦樂器
節日盛會
后記
云南少數民族傳統樂舞 節選
《云南少數民族傳統樂舞(精)》是在此次展覽成果的基礎上編輯而成的。書中所用的圖片,其實物均已成云南省博物館的館藏文物。大場景的照片都是20世紀80年代或90年代初實地拍攝。《云南少數民族傳統樂舞(精)》雖然不是一本盡善盡美的著作,但它也不是一本普通的畫冊,而是一部記載著云南各民族傳統文化尚未受到現代化沖擊時的具象史書。
云南少數民族傳統樂舞 相關資料
插圖:
云南青銅文化始于春秋晚期,盛于戰國至西漢時期。云南存在過諸如滇池、滇西、滇東北、滇東南及滇南等幾個類型的青銅文化。其中,以滇池地區的滇國青銅文化(學術界簡稱“滇文化”)最具盛名,突出表現在它強烈的地域特色和鮮明的民族特征。所出土的青銅文物幾乎涉及滇國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樂舞文化足最生動、最具情趣的文化內容。僅就滇國樂舞文物看,出土的樂器就有銅鼓、葫蘆笙、葫蘆簫、編鐘、羊角鈕編鐘、镲、鈸等。以打擊樂器為主,吹奏樂器次之。樂舞文物所反映的舞蹈,就有銅鼓舞、葫蘆笙舞、镲舞、羽舞和各種祭祀舞等。云南青銅樂舞文化的一大特色是,從樂舞文物及其圖案中,可以看到與之相對應的文化現象,兩者能夠相互印證。縱觀云南青銅文化的全貌,這些生動而具體的形象資料,給我們開啟了一道走近滇國樂舞藝術殿堂的“大門”。
云南青銅樂舞文化中,銅鼓是最具特色、最具影響力的民族文化“重器”。世界主流學術觀點認為,銅鼓可分為萬家壩、石寨山、冷水沖、遵義、麻江、北流、靈山、西盟八種類型。就云南而言,萬家壩、石寨山和西盟型銅鼓最具特色,其中西盟型銅鼓及其文化,至今在克木人中仍在流行,可謂長盛不衰。
世界上最古老的銅鼓出土于楚雄萬家壩春秋時期的古墓中,考古學家稱它為萬家壩型銅鼓。萬家壩型銅鼓距今約兩千六百多年,是春秋中晚期的器物。出土時,明顯的煙跡證明它還不是一件真正意義上的樂器,它有時還兼作炊具。和銅鼓伴出的樂器還有羊角鈕編鐘。這從一個側面證明,當時楚雄及周邊地區,曾存在過高度發達的樂舞文化。萬家壩型銅鼓是迄今發現的最為古老的銅鼓。它的發現,確立了云南是世界銅鼓文化起源地的學術地位。
直接從萬家壩型銅鼓演變而來的銅鼓稱為石寨山型銅鼓。因它出十于晉寧石寨山古墓群而得名。云南江川、晉寧、曲靖、呂寧、文山等地都有出土,其中以滇池區域的江川李家山和晉寧石寨山占墓群出土的最多,也最具代表性。石寨山型銅鼓的紋飾精美絕倫,工藝異常精湛。紋飾以翔鷺紋、船紋、羽人紋、牛紋等最具代表性。
石寨山型銅鼓樂舞裝飾多集中在鼓面、胴部和腰部三個部位。鼓面裝飾又分平面和立體兩類。平面紋飾多以翔鷺、三角紋為主,而立體紋多以鑄像為主,有蛙、人物等。胴部紋飾多以船紋、牛紋和人物為主。船被認為是作為祭祀海神或水神專用的器具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莉莉和章魚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