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弟子規》全解(插圖本) 版權信息
- ISBN:9787020066292
- 條形碼:9787020066292 ; 978-7-02-006629-2
- 裝幀:暫無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弟子規》全解(插圖本) 本書特色
《弟子規全解》編輯推薦:許多偉人從這里放飛自己的理想,無數學者在這里開始知識的積淀,請你走進這啟蒙的殿堂吧……“國學啟蒙讀物·插圖本”叢書講解通俗生動,配圖意趣盎然,讓你真正讀懂蒙學名著,領你輕松踏入國學門徑。這套蒙學名著的權威讀本,將引導你學會讀書,學會修身,貫通自然人生,達覽天地人文。
《弟子規》全解(插圖本) 內容簡介
本書是專門給孩子講解怎樣做人、怎樣處世的啟蒙讀物。它原名叫《訓蒙文》,作者是清代康熙年間的秀才李毓秀。后來,賈存仁(清代)對它又做了修訂和改編,并將書名改為《弟子規》。這里的“弟子”一詞沿用了它在《論語》中的含義,泛指兄弟姐妹中的年齡較小者和晚輩子女;“規”是行為規范的意思。
《弟子規》自問世以來,一直廣為流傳,影響巨大。這是因為它曾被官府指定為私塾和義學的必讀教材。本書特別講求家庭教育與生活教育,講究養正防邪和培養忠厚家風。為此,作者給剛剛開蒙的兒童少年設定了一系列禮儀與行為規范,涉及在家、外出、求學、交友等所有日常生活場合,每一條、每一項都是中國傳統處世哲學和道德觀念的生動體現。
自從《弟子規》問世之后,它所提倡的為人處世之道直接影響了十幾代人的言行與心理。如今,時代變了,古老的儒家倫理觀念與現代人文精神正在發生一些抵牾,但這并不意味著中國傳統待人接物的禮儀規范.完全可以被拋棄。事實上,對于今天的孩子來說,學一學《弟子規》依然大有好處。
本書非常具體地告訴孩子,平時應該怎樣對父母盡孝心,怎樣與兄弟姐妹們和睦相處,怎樣在長輩面前得體地說話做事,以培養他們孝敬老人、尊長愛幼的良好品行。
本書從生活小節入手,教會孩子如何才能有良好健康的行為習慣、儒雅大方的儀容舉止、穩重服人的話語言談,以培養他們嚴謹、誠信的生活態度。
本書娓娓而談,可以使孩子懂得對人要寬和,待人要慈愛,要以理服人而不能強加干人,更不可自私自利、妄自尊大、愛富嫌貧、喜新厭舊,以培養他們一顆仁愛之心。
本書循循善誘,可以使孩子懂得讀書要專心、用功,要堅持到底、勤做筆記、不懂就問,不要見異思遷,同時還要保持學習環境的干凈與整潔,以培養他們良好的學習習慣。
《弟子規》全解(插圖本) 目錄
《弟子規》全解(插圖本) 節選
《弟子規全解》是專門給孩子講解怎樣做人、怎樣處世的啟蒙讀物。它原名叫《訓蒙文》,作者是清代康熙年間的秀才李毓秀。后來,賈存仁(清代)對它又做了修訂和改編,并將書名改為《弟子規》。這里的“弟子”一詞沿用了它在《論語》中的含義,泛指兄弟姐妹中的年齡較小者和晚輩子女;“規”是行為規范的意思。《弟子規》自問世以來,一直廣為流傳,影響巨大。這是因為它曾被官府指定為私塾和義學的必讀教材。《弟子規全解》特別講求家庭教育與生活教育,講究養正防邪和培養忠厚家風。為此,作者給剛剛開蒙的兒童少年設定了一系列禮儀與行為規范,涉及在家、外出、求學、交友等所有日常生活場合,每一條、每一項都是中國傳統處世哲學和道德觀念的生動體瑚.。
《弟子規》全解(插圖本) 相關資料
弟子①規②,圣人③訓④。首⑤孝悌⑥,次⑦謹⑧信。① 弟子:泛指兄弟姐妹中的年齡較小者和晚輩子女。② 規:規范,行動的準則。③ 圣人:德高望重、有大智、已達到人類最高最完美境界的人,這里專指孔子。 ④ 訓:教育,教導。 ⑤ 首:首先,最重要的。 ⑥ 悌:敬愛哥哥,引中為順從長上。這里應理解做“友愛”。 ⑦ 次:其次,次要的是。 ⑧謹:謹慎,小心一《弟子規》是圣人孔子的教導。首先要孝順父母,友愛兄弟;其次要謹慎誠實,守信用。主旨講解開頭這幾句與下文的小標題是一致的,為全篇內容的綱要。它們來自《論語》的《學而篇》,是儒家經典語錄。這里所說的圣人,從狹義上講,是指孔子:從廣義來說,只要是古圣先賢、列祖列宗,他們有好的典范言論,值得我們后入學習,對于我們來說便都是“訓”,都是教導。圣賢給我們立的規范是什么呢?那就是教我們應該如何從家庭、從自身做起。圣賢認為最先要做到的就是孝敬父母,和兄弟姐妹彼此友愛,互相照顧。這些都是我們最親近的人,如果我們和他們都相處不好的話,又怎么和其他人相處7其次,圣賢還要求我們做到“謹”和“信”。謹就是小心,就是克制自己,只有克制自己的言行舉止,我們才能不傷害別人,才能贏得別人的尊重:信就是誠實,就是真誠,只有真誠待人,不說謊話,我們才能得到別人的信任,才能把事情干好。幼兒因學到的東西最重要1988年,當七十五名諾貝爾獎金獲得者聚集一堂的時候,有記者問獲獎者:“您在哪所學校、哪個實驗室學到了您認為最重要的東西?”一位白發蒼蒼的學者沉思片刻,回答說:“在幼兒園!”在幼兒園學到了什么最重要的東西呢?“把自己的東西分一半給小伙伴,不是自己的東西不拿,東西要放整齊,吃飯前要洗手,做錯事情要表示歉意等。”正是在童蒙時期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培養了良好的品德,樹起了嚴謹的作風,養成了良好的習慣,才為這位學者最終成為舉世聞名的科學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泛愛眾,而親仁①。有余力,則學文②。仁:有仁德的人。文:藝文,典章文獻。這里應理解成“文化知識”。要博愛大眾,親近有仁德的人。在努力實行這些做人原則的同時,一有多余的時間和精力,就要學習典章文獻等文化知識。當我們懂得克制自己的言行舉止之后,我們還要更進一步去幫助、去愛一切大眾。一個人無論善惡美丑、高低貴賤,我們都應該在人格上尊重他們。我們還要親近有仁德的、品德高尚的人。一個有
《弟子規》全解(插圖本) 作者簡介
李毓秀,字子潛,號采三。新絳縣龍興鎮人,生于清代康熙年間,卒于乾隆年間,享年83歲。清初著名學者、教育家。從師黨冰壑游歷近二十年。精研大學中庸,創辦敦復齋講學。來聽課的人很多,門外滿是腳印。太平縣御史王奐曾多次向他請教,十分佩服他的才學,被人尊稱為李夫子。平生只考中秀才,主要活動是教書。根據傳統對童蒙的要求,也結合他自己的教書實踐,寫成了《訓蒙文》,后來經過賈有仁修訂,改名《弟子規》。他的著作還有《四書正偽》、《四書字類釋義》、《學庸發明》、《讀大學偶記》、《宋孺夫文約》、《水仙百詠》等,分別藏于山西省圖書館和北京大學圖書館。全書以《論語·學而》中的“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開篇,以三字韻語的文字形式,對兒童言語行動提出要求,教以應該怎樣待人處世,通常的核心思想是孝弟仁愛。《弟子規》淺顯易懂,押韻順口,內容又符合封建倫理,是以極有影響,清代后期成為廣為流傳的兒童讀本和童蒙讀物,此書以淺近通俗的文字、三字韻的形式闡述了學習的重要、做人的道理以及待人接物的禮貌常識等等,幾乎與《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有同等影響。
- >
二體千字文
- >
我與地壇
- >
莉莉和章魚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巴金-再思錄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