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兩種文化之爭 戰后英國的科學、文學與文化政治
-
>
東方守藝人:在時間之外(簽名本)
-
>
易經
-
>
辛亥革命史叢刊:第12輯
-
>
(精)唐風拂檻:織物與時尚的審美游戲(花口本)
-
>
日本禪
-
>
日本墨繪
當代北京婚戀史話 版權信息
- ISBN:9787801707888
- 條形碼:9787801707888 ; 978-7-80170-788-8
- 裝幀:暫無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當代北京婚戀史話 本書特色
老北京婚俗婚戀顯中華文化,解放后北京人的婚戀隨時代而變化,北京名人的婚戀,和諧社會中的現代婚戀。
當代北京婚戀史話 內容簡介
當代北京編輯部用幾年的時間,策劃、編輯了這套《當代北京社會生活史話》叢書。這套叢書屬于當代北京編輯部組織編寫的《當代北京叢書》中的史話系列,它的目的是記錄和宣傳北京在新中國成立后,與老百姓密切相關的社會生活各方面的變化、發展和進步,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取得的巨大成績;以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普及當代北京史的研究成果,幫助大家了解時代的進步、社會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思想觀念的變化,同時,為迎接2008年奧運會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0周年,向世人展示當代北京的成就和風貌。這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情。
歷史是需要用文字、圖片等記錄下來的。記錄的方式很多,黨史、國史、地方志以及紀實文學等等都是。這套史話叢書,則是既體現“史”的宗旨,即以真實的史料為依據,注重完整性、科學性、知識性,縱向脈絡清晰,橫向展現充分;又具有“話”的特點,即力求敘述的通俗生動和議論的簡潔明了,使老百姓愿意讀、喜歡讀。這個努力是否取得了一定的成功,這就需要請讀者來做出評判了。
當代北京婚戀史話 目錄
一、民國前老北京的舊式聯姻狀況
二、滿族人婚俗中的老禮兒
三、清朝官員結婚受制多多
四、普通百姓結婚要過幾道關
五、老北京婚俗的禁忌
六、辦婚宴的老禮兒
七、老北京婚俗“嫁妝大觀”
第二章 新文化運動后北京人的婚戀
一、北京人追求“門當戶對”與“郎才女貌”
二、民國時期的“新式婚禮”
三、“文明結婚”的流程
四、北京早期的“婚慶公司”——嘉轎鋪
第三章 當代北京人的婚戀
一、50年代軍人干部、工人大哥*吃香
二、解放后的涉外婚姻
三、六七十年代階級成分是關鍵
四、改革開放之初,找對象開始瞄準“有錢人”
五、80年代末、90年代初款爺彰顯優勢
六、21世紀成功人士白領受追捧
七、新時期“姐弟戀”也成時尚
八、喜憂參半的“黃昏戀”
九、執手五十載,金婚老人讓人慕
十、“80后”高離婚率凸顯浮躁心態
十一、“關鍵詞”折射50年婚戀文化的變遷
第四章 婚禮進行曲
一、確定婚禮風格、形式、檔次
二、準新人婚禮策劃書
三、婚禮籌備備忘錄
四、婚禮當天來賓禮儀要求
五、喜慶物品的采購準備
六、新人禮儀要求
第五章 婚戀消費大掃描
一、結婚消費今非昔比
二、結婚消費結構配比發生變化
三、婚姻消費大變臉
四、精打細算巧打“結婚仗”
五、婚禮消費已經是建國初期的1000倍
六、結婚人均消費5萬,九成新人靠父母財政支持
七、婚戀消費甜蜜陷阱
八、婚慶消費要簽協議,以便維權
九、避免日后糾紛,戀愛不宜置“大件”
十、婚慶消費新趨勢
十一、婚慶消費尚處在“初級階段”
第六章 北京名人的婚姻
一、老舍先生的婚姻
二、馮遠征與梁丹妮的幸福婚姻
三、劉愛玲與劉軍的幸福生活
四、一對互相欣賞的夫妻——蔣雯麗和顧長衛夫婦
五、幸福美滿的曲藝之家——姜昆與李靜民
六、天地之問見證愛情——楊利偉的幸福家庭
七、安頓好家方能忘我地工作——李素麗的安家之道
第七章 北京人婚戀新觀念
一、趕奧運潮,8000對新人8月8日登記
二、四成北京人牽手外地人
三、相識方式多種多樣
四、破除傳統觀念拋棄老禮兒
五、高學歷者晚婚獨身者越來越多
第八章 離弦走板的“婚戀”
一、婚外情是婚姻的頭號殺手
二、網絡——滋生婚外情的溫床
三、魚龍混雜的婚介機構
四、電視速配節目面臨“大洗牌”
五、畸變的婚戀——包二奶現象
六、白領“優女”存隱憂
七、被異化的婚姻關系
第九章 現代婚戀與和諧社會
一、和諧婚姻的保鮮法
二、結婚一帶來社會結構變化
三、婚姻——締造契約社會*小社會結構
四、幸福方程式
五、男女宜婚年齡-男30女25
參考書目
當代北京婚戀史話 節選
**章 老北京人的婚姻禮兒多
了解當代北京人的婚俗,還應該從歷史上了解北京。北京是一座移民城市,因為是“都城”,大家都往這兒跑。遠的不說,就說1949年北京成為新中國的首都后,全中國的精英就都往這兒跑。來了多少人?誰也說不清楚。改革開放30年,又呼啦啦來了一批,一直到現在,各種人才就沒有斷頓兒過。但凡現在工作著的人,環視一下自己身邊,有多少是“純正”的北京人,估計沒幾個了。
顯而易見,北京人的婚俗,隨著外地人的涌入,物質條件的豐富,人們追求目標的轉變,也在日新月異。
北京人尋找結婚對象,上個世紀50年代興找干部、工人,因為那時干部是新中國建設的新興力量,工人階級是領導階級,工人是老大哥;60年代興找解放軍,因為毛澤東提倡“全國都學解放軍”,解放軍*光榮;70年代興找大學生,興找干部子弟,因為知識分子重新開始受重視,干部子弟的老爹能解決自己的就業前途;80年代興找個體戶,因為人們已經意識到,他們已經開始比別人有錢了;90年代找大款,興找有海外關系的,說明婚姻也可以瞬間讓自己步入富人階層,可以讓自己曲線出國;進入新世紀后,男人開始找女白領,女人開始找成功人士,甚至還流行“姐弟戀”……
不管怎么發展演變,經濟在當今婚姻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不是有句話常說,愛情是浪漫的,婚姻是現實的。婚姻就要面對柴、米、油、鹽、醬、醋、茶。結婚之后需要住得寬敞、穿得漂亮、玩得瀟灑、吃得營養。在溫飽問題解決之后,婚姻對于大多數人來說,不可避免地面對的就是生活質量的提高。而婚姻質量一直是左右生活質量的砝碼。
新一代北京人總結說,如果說父母輩的婚姻是為了生存得更好些的話,人們的婚姻則要把生活的質量提高上去。由生存到生活,一個質的飛躍。
一、民國前老北京的舊式聯姻狀況
自古以來,男婚女嫁都是人生頭等大事。中國作為一個經歷了幾千年封建社會的國家,它的婚姻制度都是以不同階級和社會集團的利益為出發點的,很少考慮乃至壓根兒就不考慮男女雙方個人感情這一因素。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是中國人接受婚姻教育聽得*多的話,再有就是“從一而終”。其時整個社會的婚姻制度、禮俗都貫穿了專制和利益。老一輩父母都認為,給子女找配偶乃是自己神圣的責任,更是一種權利。被視為“人之常情”、“天經地義”。
舊時的婚姻,不注重國家法律上的承認。婚禮所做的一切就在于通過各種環節讓親戚、朋友、同事、鄰居得知,誰家的兒子娶了誰家姑娘了。誰家姑娘嫁給誰家兒子了,讓公眾予以承認;是以收“花紅彩禮”、搞“明媒正娶”的儀式把倆人的關系合法化、公開化而已。
在幾代封建帝王建都的北京,從明末到民國期間,民間的結婚禮儀始終都貫穿著繁文縟節。從訂婚到*后結合,要經過所謂“六禮”——“納彩”、“問名”、“納吉”、“納征”、“請期”、“迎親”。這些環節的設置,在一定程度上讓男女雙方的家境亮了一下底。它實際上是家庭財產、社會地位的一種“PK”,窮人就根本不講究這些了。
清人入關后,明文規定滿漢不能通婚,永為定制。這種做法實質上是繼承了元朝時定下的維護蒙古人血統和地位的婚姻制度。這種制度推行了三百年,直到光緒時期,迫于形勢,才下詔準許滿漢通婚。
民國初期,中國打破幾千年來男女授受不親、性封閉的傳統。有條件接受過教育的青年男女,他們的社交走向公開,開始自由戀愛,自愿結婚的情況也多了起來。在“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影響下,男女青年接受了很多先進思想,開始起來反抗舊傳統強加給他(她)們的“沒有愛情的婚姻”,采取抗婚、離家出走等方式爭取婚姻自由。
二、滿族人婚俗中的老禮兒
所謂老北京,前清的遺老遺少居多,好多老禮兒也就沿襲了滿族人的風俗習慣。俗話說: “滿俗重排場,漢俗重禮節”;滿族的習俗是“官場派”,辦起事來,給人的感覺好像這家朝里有人似的。漢族的習俗是“學者派”,給人感覺這家人明白、懂事、講禮兒。老北京人愛面子,有些人雖然“家徒四壁”,但一出門,必也先將自己粉飾一番,長衫短褂的得搭配得體,頭得拾掇利落嘍,鞋上也要一塵不染,儼然一副大家風范。一些普通人家陳設雖然簡單,卻也擺放整齊,光明幾凈。平民婦女沒有華麗衣衫,即使是粗布舊衣,洗得干干凈凈,疊得平平展展,出門時打扮得光鮮一些,也像模像樣。
滿族男女到結婚年齡時,平時比較注意打扮。婚前的姑娘喜歡用鳳仙花的液汁兒,調上白礬,染紅指甲,據說這樣可以除瘟祛病,月月吉慶。
滿族人有句俗語叫“成不成,酒三瓶”。男女青年定親時,男方的媒人第三次去時帶去的酒如果被拒收,就表明這門親事未成。
定婚之后,姑娘在出嫁以前,針線活兒多起來,如繡枕頭、繡煙荷包和錢褡褳一類的東西,作為結婚后使用。而煙荷包則是留給公婆使用的。
滿族舊時的婚娶,利用花轎(后改花車)。結婚前三天要殺豬,準備待客。在男方迎娶新娘時,可采用兩種方式:一種是姑娘由娘家哥哥、姑舅大娘、叔伯大娘、嬸子等人送親。而姑娘的父母、姑姑、舅舅不去送親。娘家和婆家約好時間同時出發,一送一迎。雙方在中途相遇時,要進行“換車”,即新娘由娘家送親的車上,改坐到婆家迎親的車上。這時,兩家的車在中途辭別,各返回自己的家中。第二種形式,男方花轎(或花車)到女方家大門前時,女方家把大門關上。怎么辦呢?男方就用滿語作種種懇求之詞,女方才將門打開,讓迎娶的花轎將新娘接走。
男方把新娘娶進門后,先要“坐床”。當揭開帳子時,參加婚禮的人要合唱滿文“喜歌”。喜歌的大意是: “從南方來了一對鳳凰,飛翔著帶來吉祥,鳳凰恩恩愛愛白頭到老,有苦同受有福同享……”現在這首喜歌幾乎失傳,沒有人能回憶起喜歌的全部內容了。
**天拜堂之后,新娘子要在炕上“坐床”一天,也叫“坐福”。當天晚上,新房里放一張桌子。桌子上放兩個酒盅和兩個酒壺。新郎新娘手挽手地圍桌繞三圈兒后開始飲酒。炕上點燃一對兒紅蠟燭,通宵不息。外屋有數人唱喜歌,叫作“拉空家”。也可以有人用黑豆往新房里撒,熱鬧兩個小時左右,人們散去。北京舊時滿族人結婚時,還有一種習俗,在婚禮之時,新郎要拈弓射箭,向未揭“蓋頭”的新娘虛射三次,這大概源于氏族社會搶婚時的遺風。
第二天,新娘子由人領著去拜見鄰里街坊的長輩人行家禮,這叫做“分大小”。結婚三天后,新娘帶上新郎回娘家。這就是“回門”。
滿族人的家規很嚴。兒媳婦對公婆每天要做到“早請安”、“晚問好”。平時,新媳婦欲回娘家時,必須先到公婆面前“請假”。公婆準許兒媳在娘家住幾天,就住幾天。新媳婦臨走前,要向公婆行叩拜禮。從娘家按時回來后,新媳婦要先到公婆面前請安、問好,然后才能回到自己房中。平常日子,如有親朋邀請公婆前往時,如公婆有事去不了,則由兒子先問二老: “可否由兒子、兒媳代替去呢?”經二老同意后,方可到親朋家中。兒子兒媳回來后,要先向二老“道安”,說道:“偏二老的飯了。”
滿族人結婚二年之后,家庭禮節漸少。
順帶說一句,結婚請人也有講究。尤其是滿族在旗人家,特別有講究。俗話說“三天為請,兩天為叫,當天為提溜”。這個禮就是從婚娶迎嫁中衍變來的。發請柬或通知親朋好友,必須在結婚典禮的三天之前完成,要不您就露怯失禮了。三天之前通知,您算是“請”人;頭兩天,您算是“叫”人;當天,您這就算是“提溜”人了。懂禮兒的人挑眼,根本就不來。重要的親戚朋友,一般都在婚前一個月上門去通知邀請。
三、清朝官員結婚受制多多
過去清朝的官員要結婚,先得通過媒人通知女方家,如果兩家對這門親事都有意思,才可以擇吉日行納彩禮。納彩禮都是有標準的,根據清朝政府的規定:公、侯、伯成婚的“納彩禮”,緞衣五襲,緞衾褥三具,金約領一具,金簪五枝,金耳飾全副;一品官納彩禮,緞衣四襲,其余同侯伯;二、三品官納彩禮,緞衣三襲,緞衾褥二具,余與一品官同;四品官以下至九品官的納彩禮,緞衣二襲,緞衾褥一具,金約領一具,金耳飾全副。
納彩日,主人要著吉服,命子弟前去,從人攜帶著禮物送到女家。到門口,女家主人穿著吉服把客人迎進去,從者將禮物陳于廳堂之上,說明納彩的來意,主人表示接受,并告于廟。主人招待使者,上茶少坐,使者及從人辭歸,主人送于門外。這天,官員納彩禮之家,設宴款待賓朋,宰殺的牲口數目都有嚴格規定,不得超出標準。公爵納彩日設宴用牲九,侯伯遞減,一品官行納彩禮設宴準用牲六,二品官準用牲四,三品官準用牲三,四品官以下準用牲二。
結婚前一日,女家送妝奩于官員家,陳于廳堂,以示女家陪嫁之豐厚。
結婚之日,官員家一面備辦酒席大宴賓朋,一面設儀衛,以彩輿遣人至女家,迎娶新娘。新郎吉服在家等候,無須親迎。女家將出嫁的姑娘打扮起來,等候迎親的彩輿。當彩輿至,由嫂或其他女人扶姑娘上車,迎親隊伍返回家門,由女侍引導新娘入室。然后,新郎與新娘行禮如儀,再行合巹禮。當天,宴席的數目,在《大清會典事例》上有規定,同樣不得超出標準。
四、普通百姓結婚要過幾道關
官員結婚由于身份的限制,要遵守大清的律制。那么老百姓呢?雖然沒有要求登記備案,但是從訂婚到*后結合,也需要經過許多繁瑣禮儀程序。
1.保親
保親,俗稱“說媒”,在《儀禮》中稱“問名”,也就是今天的婚姻介紹。通過媒人介紹、男女雙方父母同意后,首先要過“門戶帖”,男女雙方各用一紅紙折子,寫上姓名、年齡、籍貫、三代(曾祖父、母,祖父、母,父、母)名號,由媒人傳遞,隨后,男女雙方長輩選擇吉日和適當場合互相探視,了解對方家庭財產狀況、家庭名聲、姑娘品貌、姑爺身世等,是否門當戶對。
2.合婚
經過互相查訪,雙方主婚人均無異議,再過“八字帖”。男女雙方各用一紅紙的折子,寫上出生年、月、日、時,請“星命家”測看男女雙方的“八字”,叫“合婚”。因每個人的出生都有年、月、日、時四個部分,每個部分又占干、支各一個字,四個部分共計八個字,所以叫批“八字”。星命家稱男女兩方屬相必須相合才能結婚,以免婚后夫妻“相克”或妨礙“家運”。
過去的說法是,男女雙方的屬相必須相配才能婚姻美滿,否則夫妻就會相克,就不能成婚。批八字是古代卜婚的遺跡,根本沒有科學根據,但是過去人們都相信星命家的話,著名相聲大師侯寶林的相聲里就有諷刺這種習俗的段子,像什么“青兔黃狗古來有,紅馬黃羊壽命長,黑鼠黃牛兩興旺,青牛黑豬喜洋洋。”相克的則有:“白馬怕青牛,鼠羊一旦休,蛇虎如刀銼,龍兔淚交流,金雞怕玉犬,豬猴不到頭。”民間還忌諱屬羊和屬虎的媳婦,認為屬羊的媳婦會克丈夫,當寡婦,是苦命人。屬虎的媳婦性格兇惡,會“克丈夫,妨公婆,終無子,主貧窮。”更加要不得。老舍先生的小說《駱駝祥子》里有個虎妞,就是因為屬虎,再加上長相不佳,性格像男人,沒人愿意娶她,所以直到三十多歲還沒找到婆家。
……
當代北京婚戀史話 作者簡介
李劭南,1967年出生,北京人,大學畢業后,做過教師、記者、編輯、編過報紙、雜志、出過書、涉足過體育產業市場。現在擔任文化傳播公司策劃總監。業余時間喜歡收藏,研究北京文化。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姑媽的寶刀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我與地壇
- >
月亮虎
- >
莉莉和章魚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唐代進士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