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醫(yī)入門必背歌訣
-
>
醫(yī)驗集要
-
>
尋回中醫(yī)失落的元神2:象之篇
-
>
補遺雷公炮制便覽 (一函2冊)
-
>
人體解剖學常用詞圖解(精裝)
-
>
神醫(yī)華佗(奇方妙治)
-
>
(精)河南古代醫(yī)家經(jīng)驗輯
血吸蟲感染免疫學 版權信息
- ISBN:9787543936386
- 條形碼:9787543936386 ; 978-7-5439-3638-6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shù):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血吸蟲感染免疫學 內容簡介
本書整合了迄今有關血吸蟲感染免疫學領域中業(yè)已取得的主要研究進展,并較全面地介紹了該領域的*新知識。主要內容包括:血吸蟲生物學基礎;血吸蟲感染的臨床醫(yī)學;宿主對血吸蟲感染的免疫應答及其調節(jié);血吸蟲病免疫病理學;血吸蟲的免疫逃避;血吸蟲病免疫流行病學;血吸蟲病免疫診斷的理論與應用;抗體技術及其在血吸蟲病防治中的應用;血吸蟲病疫苗研制策略與現(xiàn)代研制途徑和技術;基因組學與血吸蟲基因組學研究進展;蛋白質組學與血吸蟲蛋白質組學研究進展等,共十一章。該書不僅具有先進性、科學性,而且具有實用性,可為從事血吸蟲病及相關專業(yè)的教育、科研、預防和臨床的專業(yè)人員及研究生提供一本有較大參考價值的參考書或教材。
血吸蟲感染免疫學 目錄
**節(jié) 血吸蟲分類、種類與分布
一、血吸蟲的分類與種類
二、血吸蟲病的分布
第二節(jié) 血吸蟲的形態(tài)與生活史
一、血吸蟲的形態(tài)結構
二、血吸蟲生活史
第三節(jié) 血吸蟲在終末宿主體內的移行與生長發(fā)育
一、血吸蟲在終末宿主體內的移行
二、血吸蟲在終末宿主體內的生長與發(fā)育
第四節(jié) 血吸蟲的超微結構
一、血吸蟲各生活史階段的超微結構
二、血吸蟲超微結構與免疫學研究
第五節(jié) 血吸蟲的體外培養(yǎng)和細胞培養(yǎng)
一、血吸蟲的體外培養(yǎng)
二、血吸蟲的細胞培養(yǎng)
三、血吸蟲培養(yǎng)技術在免疫學研究中的應用
第二章 血吸蟲感染的臨床醫(yī)學
**節(jié) 臨床表現(xiàn)與診斷要點
一、急性血吸蟲病
二、慢性血吸蟲病
三、晚期血吸蟲病
四、異位血吸蟲病
五、血吸蟲病腎臟損害
第二節(jié) 臨床治療
一、抗血吸蟲藥物發(fā)展簡史
二、吡喹酮
三、青蒿素類藥物
第三章 宿主對血吸蟲感染的免疫應答及其調節(jié)
**節(jié) 血吸蟲感染的免疫學特點
一、多宿主與宿主特異性
二、抗原的復雜性
三、宿主免疫效應機制的多樣性
四、感染慢性化、反復感染與免疫逃避
五、宿主免疫應答作用的兩面性
六、宿主免疫應答的遺傳相關性
第二節(jié) 血吸蟲感染宿主的免疫應答
一、免疫應答的分類
二、免疫應答的過程
三、宿主免疫應答的結果
第三節(jié) 血吸蟲感染后的免疫調節(jié)
一、遺傳對免疫應答的影響
二、抗原與抗原遞呈細胞在免疫應答啟動階段及效應過程中的關鍵調節(jié) 作用
三、專職免疫調節(jié) 細胞的調節(jié) 作用
四、Thl/Th2應答效應的選擇
五、細胞因子的免疫調節(jié) 作用
六、抗體的調節(jié) 作用
七、其他因素對宿主與血吸蟲免疫應答的影響
第四章 血吸蟲病免疫病理學
**節(jié) 血吸蟲感染與超敏反應
一、I型超敏反應(速發(fā)型)
二、II型超敏反應(細胞毒型)
三、III型超敏反應(免疫復合物型)
四、Ⅳ型超敏反應(遲發(fā)型或細胞介導型)
第二節(jié) 血吸蟲病的病理變化
一、尾蚴所致病理變化
二、童蟲所致病理變化
三、成蟲所致病理變化
四、蟲卵所致病理變化
五、血吸蟲感染導致的異位損害
六、腸壁病理變化
第三節(jié) 蟲卵肉芽腫的免疫病理學
一、蟲卵肉芽腫的形成
二、蟲卵肉芽腫的形態(tài)演變
三、蟲卵肉芽腫的調節(jié)
第四節(jié) 肝纖維化的免疫病理學
一、肝纖維化病理變化
二、肝纖維化的細胞及分子機制
三、肝纖維化調節(jié)
第五章 血吸蟲的免疫逃避
**節(jié) 免疫逃避機制
一、蟲源因素
二、宿主因素
……
第六章 血吸蟲病免疫流行病學
第七章 血吸蟲病免疫診斷的理論與應用
第八章 抗體技術及其在血吸蟲病防治中的應用
第九章 血吸蟲病疫苗研制策略與現(xiàn)代研制途徑和技術
第十章 基因組學與血吸蟲基因組學研究進展
第十一章 蛋白質組學與血吸蟲蛋白質組學研究進展
編后語
中英(拉丁)文索引
血吸蟲感染免疫學 節(jié)選
**章 血吸蟲生物學基礎
血吸蟲是血吸蟲病的病原。近50年來,血吸蟲病作為危害人類健康、影響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重要的寄生蟲病之一,一直受到科學界的高度關注。隨著生物技術的不斷發(fā)展,對血吸蟲的研究也在不斷深入,血吸蟲生物學研究取得了重大進展,并有力促進了全球血吸蟲病防治工作的進程。特別是近30年來,現(xiàn)代生物科學發(fā)展突飛猛進,遺傳學、分子生物學、免疫學、生理學和生物化學的發(fā)展,進一步推動了血吸蟲生物學研究。超微技術在血吸蟲超微結構研究中的應用,不僅可揭示蟲體發(fā)育的形態(tài)學變化,亦可對各期抗原進行免疫定位,從而為尋找高保護性抗原提供形態(tài)學依據(jù),并為研究宿主對血吸蟲的免疫應答提供直接依據(jù)和新的途徑;體外培養(yǎng)技術的應用,對血吸蟲生理、生化更細致的觀察,深化了對血吸蟲免疫效應、免疫逃避機制以及代謝抗原等免疫學問題的理解;分子生物學技術的應用,從分子水平研究血吸蟲的種系發(fā)生和免疫以及血吸蟲與宿主問的關系,把血吸蟲科學研究提升到一個嶄新的高度。從而為進一步探索血吸蟲感染的免疫病理機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本章將著重介紹血吸蟲的生物學基礎(包括血吸蟲的超微結構和血吸蟲的培養(yǎng))。
**節(jié) 血吸蟲分類、種類與分布
一、分類與種類
血吸蟲屬動物界扁形動物門吸蟲綱,因其成蟲期寄生于脊椎動物血管內而被命名為血吸蟲;又因其為雌雄異體,被列入裂體亞目,故也將血吸蟲稱為裂體吸蟲。
……
血吸蟲感染免疫學 作者簡介
朱蔭昌,男,江蘇無錫人,1944年9月出生,現(xiàn)為江蘇省血吸蟲病、寄生蟲病防治研究所研究員,江蘇省寄生蟲分子生物學重點實驗室主任,江蘇省“135工程”優(yōu)秀醫(yī)學重點學科帶頭人,南京醫(yī)科大學博士生導師,蘇州大學醫(yī)學院兼職教授、博士生導師,第五屆衛(wèi)生部血吸蟲病專家咨詢委員會顧問,第五屆衛(wèi)生部寄生蟲病標準委員會委員,中國地方病協(xié)會血吸蟲病專業(yè)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華預防醫(yī)學會科學技術獎第一屆評審委員會委員,衛(wèi)生部“寄生蟲病預防和控制技術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血吸蟲病防治雜志》常務副主編,《中國寄生蟲學與寄生蟲病雜志》編委,國家863計劃專家?guī)鞂<遥瑖易匀豢茖W基金和江蘇省自然科學基金同行評議專家,江蘇省預防醫(yī)學會常務理事,江蘇省醫(yī)學會熱帶病與寄生蟲學分會副主任委員,江蘇省地方病協(xié)會血吸蟲病專業(yè)委員會主任委員等職。自1993年起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1996年1月至2005年6月,曾先后擔任江蘇省血吸蟲病、寄生蟲病防治研究所副所長、所長。自1992年起,擔任第二屆、第三屆、第四屆衛(wèi)生部血吸蟲病專家咨詢委員會委員。
1962~1967年就讀于南通醫(yī)學院醫(yī)療系,1978-1981年于南京醫(yī)學院,師從著名寄生蟲學家趙慰先教授攻讀寄生蟲學專業(yè)研究生。1989-1992年,曾在美國哈佛大學公共衛(wèi)生學院感染與免疫學系及美國韋恩大學醫(yī)學院微生物與免疫學系從事血吸蟲病的免疫學與分子生物學研究。 1998年2-8月作為高級訪問科學家再次赴美國哈佛大學公共衛(wèi)生學院從事血吸蟲病基因工程疫苗的合作研究。研究方向是寄生蟲感染的免疫學與分子生物學。曾承擔國家高技術發(fā)展計劃(863計劃)、世界衛(wèi)生組織(WH0/TDR)項目、國際合作項目、國家科技攻關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及部省級重大科研項目10余項。已在國內外雜志上發(fā)表論文180余篇,其中在國際雜志上發(fā)表論文20篇。曾獲江蘇省人民政府科技進步獎二等獎2項,三等獎3項,衛(wèi)生部科技進步獎二等獎1項,江蘇省衛(wèi)生廳科技進步獎1項。已獲得國家發(fā)明專利2項及由國家食品藥品監(jiān)督管理局頒發(fā)的新藥證書1項。
- >
莉莉和章魚
- >
回憶愛瑪儂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qū):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推拿
- >
煙與鏡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