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公路車寶典(ZINN的公路車維修與保養秘籍)
-
>
晶體管電路設計(下)
-
>
基于個性化設計策略的智能交通系統關鍵技術
-
>
花樣百出:貴州少數民族圖案填色
-
>
山東教育出版社有限公司技術轉移與技術創新歷史叢書中國高等技術教育的蘇化(1949—1961)以北京地區為中心
-
>
鐵路機車概要.交流傳動內燃.電力機車
-
>
利維坦的道德困境:早期現代政治哲學的問題與脈絡
黃土高原·河谷中的聚落-陜北地區人居環境空間形態模式研究 版權信息
- ISBN:9787112103928
- 條形碼:9787112103928 ; 978-7-112-10392-8
- 裝幀:暫無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黃土高原·河谷中的聚落-陜北地區人居環境空間形態模式研究 本書特色
本書借鑒生態學相關原理,結合流域治理相關成果,通過對陜北人居環境空間形態演化歷史的回顧,深入剖析了河谷溝壑地貌所形成的河谷集聚效應、河谷閉合效應、河谷傳輸效應、河谷交匯效應等相關規律,重點提出了三個層面人居環境空間形態演化的適宜模式,包括宏觀層面河谷城鎮空間遞階擴張模式、中觀層面城鄉空間統籌發展模式、微觀層面小流域鄉村枝狀空間模式以及傳統窯洞空間形態改進模式等。在理論研究基礎上,本書以陜北米脂縣為實例,結合水土保持相關工程措施,對有關模式進行了實踐性深化,并初步完成了探討性規劃設計工作。
黃土高原·河谷中的聚落-陜北地區人居環境空間形態模式研究 內容簡介
人居環境科學是一門以人類聚居(包括鄉村、集鎮、城市等)為研究對象,著重探討人與環境之間的相互關系的科學。它強調把人類聚居作為一個整體,而不像城市規劃學、地理學、社會學等那樣,只涉及人類聚居的某一部分或是某個側面。學科的目的是了解、掌握人類聚居發生發展的客觀規律,以更好地建設符合人類理想的聚居環境。
本書借鑒流域生態治理等相關成果,從黃土溝壑隱含的傳統聚落基因入手,著重揭示具有原型價值的陜北河谷人居環境空間形態演化的歷程、特征和規律,從宏觀、中觀、微觀層面提出河谷城鎮空間遞階擴張模式、城鄉空間統籌發展模式、小流域鄉村空間模式以及傳統窯洞改進模式等,力圖對陜北以及其他流域河谷地區人居環境研究和地域性城鎮化途徑探討提出新的思路。
黃土高原·河谷中的聚落-陜北地區人居環境空間形態模式研究 目錄
1.1 背景與問題
1.2 研究方法與框架
1.3 國內外相關研究與實踐
第2章 陜北人居環境與特殊的自然生態條件
2.1 自然生態環境及其特征
2.2 人居環境發展與生態變遷
第3章 陜北人居環境空間形態結構演化歷程與解析
3.1 演化歷程
3.2 演化階段
3.3 演化分布
3.4 演化方式
3.5 演化特征
3.6 演化結構
第4章 陜北人居環境空間形態結構演化生態動因
4.1 多種動因作用
4.2 社會動因
4.3 經濟動因
4.4 文化動因
4.5 技術動因
4.6 生態動因
第5章 陜北人居環境空間形態結構演化適宜模式
5.1 生態適宜性與發展分析
5.2 引導框架
5.3 適宜模式
5.4 適宜模式構成關系
第6章 案例一米脂縣小流域鄉村空間引導規劃研究
6.1 米脂縣城鄉空間統籌發展模式的現實途徑
6.2 高渠鄉榆林溝人居環境的整合
6.3 高西溝社會經濟發展可能途徑
6.4 高西溝人居環境空間形態發展引導規劃
第7章 總結與展望
7.1 研究總結
7.2 研究展望
附錄
附錄A 陜北人居環境總體空間分布調查
附錄B 小流域鄉村調查
參考文獻
圖表目錄
后記
黃土高原·河谷中的聚落-陜北地區人居環境空間形態模式研究 節選
第1章 引言
1.1 背景與問題
第四紀廣闊的黃土堆積,讓鄂爾多斯高原*終被深厚的黃土覆蓋,200多萬年的風雨侵蝕,給這座高原留存下溝壑縱橫的痕跡;第四紀人類時代的到來,讓黃土高原成為哺育文明的搖籃,5000年上下黃帝及其子孫們的奮爭,使這塊土地遍布了中華民族歷史的遺跡。
陜北——黃土高原的典型地域,正是以其獨特的自然生態環境和深厚的中華文明沉積而聞名于世。陜北人居環境的演化歷程,尤其清晰地記錄了自然生態與中華文明留下的印記,先民的世代繁衍在這里留下了我國黃河流域人居環境空間形態原型性演化的一系列實證。從毛烏素沙地邊緣舊石器時代河套人的生存遺址,到新石器時代龍山文化的聚落分布,從窯洞形態發展的陳列,到城鎮山村變遷的軌跡,這些至今依然保持著完整演化歷程的人居環境系統,如同鑿刻于黃土地上的化石圖案,向人們陳述著不同時代的住區特征,記錄著各種因素特別是生態動力對人居環境空間形態演化的深刻影響,是人居環境科學原型性研究的理想區域。如果說這一演化歷程在強烈的水土流失等自然力和歷史上頻生的戰亂等社會力推動下依然保持著相對穩定和漸變的節奏,那么伴隨著21世紀國家能源重化工基地的建設和快速城鎮化的發展,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突變性進程的到來和強大外力沖擊;如果說陜北黃土高原蘊含著許多具有生態和文化優勢的地域傳統人居基因,如人居環境系統空間形態及生土窯洞形態演化方式等基因鏈組成結構,那么生土窯洞則正伴隨著其固有缺陷在許多地區逐漸被人們拋棄,千百年遺存下來的人居環境空間形態完整痕跡也正快速消弭或逐漸被毀損覆蓋;如果說某些突變性發展總是不可避免,但問題是人居環境發展已經開始背離長遠軌跡,或許正迷失在*終將遭受大自然報復的方向上。現在應是認真審視我們走過的道路,引導人居環境沿著客觀而合理的途徑發展的一個歷史機遇,抓住這一機遇已變得十分緊迫。
……
黃土高原·河谷中的聚落-陜北地區人居環境空間形態模式研究 作者簡介
周慶華,1959年出生于河北鹽山。1983年畢業于西安冶金建筑學院建筑學專業,獲工學學士學位;1989年畢業于西安冶金建筑學院城市規劃專業,獲工學碩士學位;2000年考入清華大學城市規劃專業攻讀博士學位,師從兩院院士吳良鏞先生,2006年獲工學博士學位。現任西安建筑科技大學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院長,教授,國家注冊城市規劃師,注冊咨詢工程師。 大學期間與同學共同參與國際建筑師協會(UIA)舉辦的大學生建筑設計競賽,獲得第三名,這是我國大學生首次在這一賽事中獲獎;工作至今先后獲得建設部、陜西省優秀規劃設計評優以及各類競賽、投標等獎勵二十余項,如《陜西省秦渡鎮規劃》、《寶雞市總體城市設計》、《蘭州黃河兩岸景觀規劃設計》、《西安城市空間發展戰略研究》等;發表《預測長遠,決策近期》、《人居環境的深層生態學思索》等文章二十余篇;主編出版《西安建筑科技大學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作品集》一部:主持或參與各類規劃設計項目數十項。
- >
經典常談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我與地壇
- >
月亮與六便士
- >
史學評論
- >
煙與鏡
- >
李白與唐代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