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道德經說什么
-
>
電商勇氣三部曲:被討厭的勇氣+幸福的勇氣+不完美的勇氣2
-
>
新時期宗教工作與管理
-
>
帛書道德經
-
>
傳習錄
-
>
齊奧朗作品·苦論
-
>
無障礙閱讀典藏版:莊子全書
海德格爾的康德解釋研究 版權信息
- ISBN:9787500472926
- 條形碼:9787500472926 ; 978-7-5004-7292-6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海德格爾的康德解釋研究 本書特色
本書是關于研究“海德格爾的康德解釋”的專著,書中以海德格爾對康德的解釋為主線和視角,力圖把海德格爾前后期的思想貫通起來,試圖勾勒出海德格爾對存在問題的思之途。 本書適合從事相關研究工作的人員參考閱讀。
海德格爾的康德解釋研究 內容簡介
海德格爾力求通過對康德的解釋獲得一個關于存在問題的視域。對海德格爾來說,先天綜合判斷如何可能的問題必須得到重復,這并不意味著我們要回歸到康德的回答上;這只表明存在本身在形而上學史中呈現出一種多樣性。本書以海德格爾對康德的解釋為主線和視角,力圖把海德格爾前后期的思想貫通起來,試圖勾勒出海德格爾對存在問題的思之途。
海德格爾的康德解釋研究 目錄
導論
**節 解釋學和關于“解釋暴力”的問題
一 “正確”解釋的可能性問題
二 解釋學的歷史發展
三 海德格爾的解釋學與存在意義的生成
第二節 康德《純粹理性批判》的解釋史回顧——《純粹理性批判》第二版的產生
一 康德《純粹理性批判》的解釋史
二 康德《純粹理性批判》第二版的產生
第三節 “海德格爾的康德解釋研究”綜述——本選題的研究思路、重點、難點
**部分 海德格爾康德解釋的理論背景考察
**章 海德格爾與新康德主義
**節 新康德主義對海德格爾的影響
第二節 海德格爾對新康德主義的批評與超越
第三節 海德格爾與新康德主義對康德的不同闡釋
第二章 海德格爾對胡塞爾現象學的改造
第三章 基礎存在論
**節 存在的意義
第二節 理解和解釋的“作為”(Als)結構
第三節 此在(Dasein)
第二部分 海德格爾對康德的存在論解釋
第四章 《康德與形而上學問題》
**節 《康德書》與《存在與時間》的關系
第二節 《純粹理性批判》為形而上學建基
第三節 有限性與超越
第五章 感性和知性的共同根源
**節 《純粹理性批判》中的想象力
第二節 純粹知性概念(范疇)的來源
第三節 想象力與時間
第六章 時間和圖型論
**節 海德格爾時間觀的困境
第二節 海德格爾對康德時間概念的解釋
第三節 圖型論
第三部分 批評與爭論
第七章 胡塞爾對《康德與形而上學問題》的批注
第八章 卡西爾與海德格爾的達沃斯之辯
附:海德格爾的自由觀
第四部分 海德格爾對康德主體性形而上學的批判
第九章 “從現象學到思想”——海德格爾的思想歷程
**節 海德格爾思想的轉向(Kehre)
第二節 海德格爾研究范式的轉換
第三節 形而上學作為存在的歷史
第十章 “康德的存在論題”
**節 “康德的論題:存在不是一個實在的謂詞”(1927)
第二節 “康德的存在論題”(1961)
第十一章 物是什么?
**節 引言
第二節 一個物是什么?
第三節 數學的——現代科學技術的基本特征
第四節 在康德的“主要作品”中展開對物的自問
結語
參考文獻
后記
海德格爾的康德解釋研究 節選
**部分 海德格爾康德解釋的理論背景考察
**章 海德格爾與新康德主義
在考察海德格爾思想形成發展的過程中,我們發現海德格爾早期主要是在新康德主義的學術環境中活動和成長的。這期間由于受新康德主義者拉斯克的影響,海德格爾走向了胡塞爾的現象學,在走向胡塞爾的現象學途中,又正是由于新康德主義者納托普對胡塞爾現象學的批評,海德格爾才得以避免陷人胡塞爾現象學的困境,并超越了胡塞爾的現象學,創立了現象學的解釋學。新康德主義對海德格爾思想的重大影響由此可見。而在考察海德格爾康德解釋的過程中,我們也深深地體認到海德格爾為了確立《純粹理性批判》為形而上學建基的存在論解釋的立場,他必然把新康德主義的知識論解釋作為批評的靶子,并破除這種知識論解釋在當時學術界的統治地位。這一破一立,一方面彰顯了海德格爾康德解釋的內容,另一方面也揭示了海德格爾對新康德主義
的批判性超越。因此這一章的內容就由新康德主義對海德格爾的影響、海德格爾對新康德主義的批評與超越、以及他們對康德的不同解釋構成。
新康德主義作為一個哲學學派和一場哲學運動,所涉人員眾多,在這里我只是根據海德格爾的文本和將要討論的主題來選定要論及的新康德主義者:拉斯克、李凱爾特、文德爾班、納托普、柯亨。
**節 新康德主義對海德格爾的影響
1911/1912年的冬季學期,海德格爾參加了李凱爾特的研討班。正是在李凱爾特的課上,他開始接觸到這位教授以前的學生拉斯克(Emil Lask)的著作《哲學邏輯與范疇學說:對于邏輯形式的潛在領域的研究》(1911)和《判斷學說》(1912)。也正是從這個時候開始,作為李凱爾特和胡塞爾之間的中介者,并努力地去聆聽古希臘思想家們的聲音的拉斯克,指引著海德格爾進入現象學。海德格爾在他的關于鄧•司各托的教職論文的序言中曾回憶起拉斯克,并懷著敬意“遙望他的士兵墳墓”向這位已倒下的英雄所取得的“哲學成就”表達感謝,而且海德格爾在他的論文腳注中也多次提到拉斯克。……
海德格爾的康德解釋研究 作者簡介
孫冠臣,1970年生,山東人,自1990年起先后就讀于山東師范大學、廈門大學、浙江大學,分別獲得學士、碩士、博士學位,1994年至1999年工作于山東曲阜師范大學,2005年被曲阜師范大學聘為副教授,2008年6月進南京大學哲學系博士后流動站從事博士后研究。曾在《世界哲學》、《現代哲學》等學術期刊上發表論文多篇。主要從事現代西方哲學的研究,尤其對形而上學問題感興趣。
- >
月亮與六便士
- >
史學評論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推拿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煙與鏡
- >
詩經-先民的歌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