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了不起的建筑師
-
>
勝景幾何論稿
-
>
中國古代建筑概說
-
>
維多利亞:建筑彩繪
-
>
庭院造園藝術——浙江傳統民居
-
>
建筑園林文化趣味讀本
-
>
磧口古鎮
建筑地基基礎設計及工程應用 版權信息
- ISBN:9787112101535
- 條形碼:9787112101535 ; 978-7-112-10153-5
- 裝幀:暫無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建筑地基基礎設計及工程應用 內容簡介
本書作為“建筑結構設計及工程應用叢書”之一,根據《建筑地基基礎設計規范》(GB 50007-2002)編寫而成。全書共分12章。主要內容包括:地基土的物理性質及巖土分類,地基中的應力和變形,土的抗剪強度與地基承載力,建筑地基基礎設計原則,無筋和配筋擴展基礎,柱下條形基礎和交叉條形基礎,筏形基礎和箱形基礎,軟弱地基,樁基礎,基槽檢驗與地基的局部處理等。
為了簡化計算,提高設計效率,書中對地基基礎中一些需要經常反復試算的內容,如按應力比法確定壓縮層厚度,偏心受壓基礎底面尺寸和基礎高度的確定,換土墊層厚度的確定,以及偏心荷載下樁基的設計等,都給出了直接計算法。該法克服了反復試算的缺點,并可直接得出精確的結果。
為了使讀者更好地掌握書中的基礎理論知識和有關規范條文內容,書中列舉了有代表性的典型例題。在解題過程中,力求步驟清晰,說明詳盡。
本書可供剛參加工作的土建類專業工程技術人員參考應用,也可作為工程施工和監理人員的參考用書。
建筑地基基礎設計及工程應用 目錄
主要符號
第1章 概述
1.1 地基基礎的概念
1.2 荷載效應不利組合與相應抗力限值
1.3 本書內容和學習要求
1.4 本學科發展簡介
第2章 地基土的物理性質及巖土的分類
2.1 土的成因與組成
2.2 土的物理性質指標
2.3 黏性土的塑性
2.4 地基巖土的分類及其物理狀態
第3章 地基中的應力
3.1 自重應力的計算
3.2 附加應力的計算
3.3 基礎埋置深度對附加應力的影響
第4章 地基變形的計算
4.1 土的壓縮性
4.2 地基*終沉降量的計算
4.3 地基沉降與時間關系的估算
4.4 建筑物的沉降觀測
第5章 土的抗剪強度與地基承載力
5.1 概述
5.2 土的抗剪強度
5.3 土的極限平衡理論
5.4 土的抗剪強度指標的測定方法
5.5 地基臨塑壓力、臨界壓力與極限壓力
5.6 地基承載力特征值的確定
第6章 建筑地基基礎設計原則
6.1 一般要求
6.2 地基基礎設計步驟
6.3 基礎埋置深度的確定
6.4 地基計算
6.5 地基基礎設計等級
6.6 地基基礎設計的規定
6.7 地基變形的分類
6.8 地基允許變形值
第7章 無筋和配筋擴展基礎
7.1 無筋擴展基礎類型
7.2 基礎底面尺寸的確定
7.3 無筋擴展基礎剖面設計計算
7.4 擴展基礎剖面及配筋設計計算
7.5 柱下獨立基礎底板彎矩簡捷計算法
第8章 柱下條形基礎和交叉條形基礎
8.1 柱下條形基礎
8.2 柱下交叉條形基礎
8.3 柱下條形和交叉條形基礎構造
第9章 筏形基礎和箱形基礎
9.1 筏形基礎的設計
9.2 箱形基礎的設計
第10章 軟弱地基
10.1 一般要求
10.2 建筑措施
10.3 結構措施
10.4 軟弱地基的處理
10.5 壓實填土的密實度
第11章 樁基礎
11.1 樁的功能與種類
11.2 單樁豎向承載力的確定
11.3 單樁水平承載力的確定
11.4 樁的根數及布置
11.5 承臺的設計與計算
11.6 樁基沉降驗算
11.7 樁基設計的步驟
第12章 基槽檢驗與地基的局部處理
12.1 基槽檢驗
12.2 地基的局部處理
12.3 地基局部處理實例
附錄
附錄A 標準貫人試驗和輕便觸探試驗
附錄B 抗剪強度指標的計算方法
參考文獻
建筑地基基礎設計及工程應用 節選
第2章 地基土的物理性質及巖土的分類
2.1 土的成因與組成
地殼表面的巖石在大氣中由于長期受到風、霜、雨、雪的侵蝕和生物活動的破壞作用(風化作用),使其崩解和破碎而形成大小不同的松散物質,這種松散物質就稱為土。風化后殘留在原地的土稱為殘積土,它主要分布在地面巖石暴露受到強烈風化的山區和丘陵地帶。南于殘積土未經分選作用,所以無層理,厚度很不均勻。因此,在殘積土地基上進行工程建設時應注意其不均勻性,防止建筑物的不均勻沉降。風化后的土受到各種自然力(例如重力、雨雪水流、山洪急流、河流、風力和冰川等)的作用,搬運到大陸低洼地區或海底沉積下來,在漫長的地質年代里沉積的土層逐漸加厚,并在自重和外力作用下逐漸壓密,這樣形成的土就稱為沉積土。陸地上大部分平原地區的土都屬于沉積土。由于沉積土在沉積過程中地質環境不同,生成年代不一,它的物理力學性質有很大差異。如洪水沉積的洪積土,有一定的分選作用,距山區較近地段,其顆粒較粗,遠的地方顆粒較細。由于每次洪水搬運能力不同,就形成了土層粗細顆粒交錯的地質剖面。通常,粗顆粒的土層壓縮性較低,承載力高,細顆粒的土層壓縮性高,承載力較低。在沉積土地基上進行工程建設時,應盡量選擇粗顆粒土層作為基礎的持力層。
土的沉積年代不同,其工程性質將有很大變化,所以,了解土的沉積年代的知識,對正確判斷土的工程性質是有實際意義的。土的沉積年代通常采用地質學中的相對地質年代來劃分。所謂相對地質年代,是指根據主要地殼運動和古生物演化順序,將地殼歷史所劃分的時間段落。*大的時間單位稱為代,每個代分為若干紀,紀分為若干世,世再分為若干期。
大多數的土是在第四紀地質年代沉積形成的,這一地質歷史時期是距今較近的時間段落(大約100萬年)。在第四紀中包括四個世,即早更新世(用符號Q1表示)、中更新世(Q2),晚更新世(Q3)和全新世(Q4)。
……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回憶愛瑪儂
- >
經典常談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