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估到手價是按參與促銷活動、以最優惠的購買方案計算出的價格(不含優惠券部分),僅供參考,未必等同于實際到手價。
-
>
蜜蜂的寓言:私人的惡德,公眾的利益
-
>
世界貿易戰簡史
-
>
日本的凱恩斯:高橋是清傳:從足輕到藏相
-
>
近代天津工業與企業制度
-
>
貨幣之語
-
>
眉山金融論劍
-
>
圖解資本論
看不懂的世界經濟 版權信息
- ISBN:9787801808288
- 條形碼:9787801808288 ; 978-7-80180-828-8
- 裝幀:暫無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看不懂的世界經濟 內容簡介
這是一本關于當今世界經濟熱點的書,但它卻是寫給大眾的。書中描述了產業在世界上的轉移,使得中國成為世界工廠;它還更多地注意到了人們普遍關心的問題,例如,美國次貸危機的起因和影響:為了讓窮人買得起房子,提高他們的生活水平,房地產商、銀行一起努力的結果卻制造出一場波及世界的金融災難;又如,世界的財富是怎樣進行國際轉移,這種轉移的機制又是怎樣讓世界上有的人發財,有的人淪為赤貧。
本書試圖以例、以論、以理來貫穿,行文深入淺出,以樸實的大眾語言來解釋人們所關心的世界經濟熱點問題,也表達了筆者對于這些問題的一些不成熟的想法,使它們盡量能夠為更廣大的讀者所理解,講的事情和道理能夠讓大家所接受。為此,本書既沒有大量使用那些令讀者望而生畏的術語、符號,更沒有各種復雜模型的堆砌和高深數學方法的推導,而是力圖將復雜的世界經濟現象以口語化的講法娓娓道來,使它簡明扼要地展現在讀者面前,形式活潑,可讀性強,易于使人們對于所講述的內容看得見、摸得著、讀得懂。
看不懂的世界經濟 目錄
第1章 “看不見的手”到底是只什么樣的手?
第2章 “看不見的手”會不會變成一只骯臟的手?
第3章 全球化的利益制高點在哪里?
第1節 金融領域
第2節 高技術領域
第3節 物流領域
第4節 商業領域
第2部分 全球產業轉移挑戰中國
第4章 **產業,美國揮舞糧食大棒
第1節 美國農業戰略打造糧食武器
第2節 美國是世界糧價飆升的推動者
第3節 食品安全關乎中國未來
第5章 第二產業,中國喜憂參半
第1節 中國邁向世界汽車產業中心
第2節 中國建成世界汽車產業中心的整體優勢
第3節 世界汽車產業轉移對中國的影響
第6章 第三產業,跨國公司壓擠中國生存空間
第1節 流通產業是國家的基礎產業
第2節 跨國零售企業蠶食中國,悄然形成壟斷
第3節 中國零售業泰山壓頂
第4節 物流業絕地反攻刻不容緩
第3部分 美元貶值和油價上漲背后的全球財富轉移
第7章 為什么就有人敢公然從你兜里掏錢?
第8章 全球主要產品價格暴漲背后的推手
第9章 美元為什么跌跌不休?
第10章 全球財富怎樣轉移?
第1節 財富轉移的內在原因
第2節 財富轉移的外部條件
第4部分 美國有病,為什么讓全世界吃藥?
第11章 誰制造出次貸危機?
第1節 借梯上房,窮人圓了美國夢
第2節 泡沫崩塌,次貸危機
第3節 夢醒時分,一枕黃粱
第4節 轉嫁危機,美國再次洗劫世界
第12章 次貸危機更在考驗中國
第1節 危機帶來人才機遇
第2節 中國從容應對挑戰
第13章 中國防范危機之道
第1節 警惕美國借中國股市轉嫁危機
第2節 警惕外資大量涌入形成新的流動性風險
第3節 警惕通貨膨脹風險
第4節 警惕匯率風險
第5節 警惕企業并購的估值陷阱
第14章 次貸危機遠未結束,更大風暴正在到來
第5部分 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的地緣戰略
第15章 全球經濟的地緣化趨勢
第1節 廣泛建立自由貿易區
第2節 加速組建*優貨幣區
第3節 積極參與全球性規則制定
第16章 中國——化有形為無形,悄然布局
第1節 中國融人世界,繞不開全球戰略思考
第2節 中國發展離不開資源通道安全
第3節 與鄰為善,攜手發展
后記
看不懂的世界經濟 節選
第1部分 “看不見的手”為何伸向全球?
人類面臨著永恒的命題:其一財富怎么增加,其二財富怎么分配。今天,這兩個命題是在全球化環境中展開的。因此,思考全球化戰略是一個國家所必須面對的重要議題。許多人天真地以為,只要積極參與了全球化,就理應分享國際協作帶來的巨大經濟收益。經濟學先驅如亞當·斯密和大衛·李嘉圖等人,也分別以絕對利益論和比較利益論教導別人:開放并參與國際貿易一定有好處。從各國經濟發展的經驗來看,尤其是中國和東南亞等國的發展實踐,也都充分檢驗了這些理論的正確性,這是無法否認的事實。
但這里想要告訴大家的是,錢幣有兩面,劍鋒為雙刃:一個國家必須認真對待全球化所帶來的巨大風險。必須審視度勢,時時權衡自己的行為和政策,否則全球化帶來的也可能是巨額財富損失。尤其當經濟全球化發展到一定程度,在從實物經濟向虛擬經濟過渡,并且虛擬經濟異常繁榮甚至居主導地位的時候,更是如此。當年金融大鱷喬治·索羅斯現身東南亞,結果東亞國家經濟水平一夜跌回起飛前。被一撥西方人卷走了巨款,還要忍氣吞聲聽另一撥西方人指責,老師欺負學生,還不許你叫屈。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今后也會層出不窮。
在全球化達到虛擬經濟的今天,各國都在不遺余力地利用政治、經濟、軍事、外交、文化等優勢,來順應、調整和駕馭全球經濟,企圖占據利益制高點。以確保本國在新一輪“世界經濟大戰”中能立于不敗之地。雖然世界經濟全球化,全球經濟市場化,但全球并不是一個完全開放的競爭性市場,而是有許多因素在共同作用和博弈,因此,經濟全球化很有可能對一個國家是災難,而對另一個國家是利好。我們應該認真去思考,既然全球化暗藏危險,為什么還有這么多國家要融人全球化?既然全球化不可避免,那有沒有趨利避害的方法呢?在經濟全球化過程中,為什么還有這么多國家“拉幫結伙”搞經濟區域化?世界經濟為什么要全球化?全球經濟為什么要市場化?
第1章 “看不見的手”到底是只什么樣的手?
經濟為什么增長?經濟為什么在增長中變成了全球經濟?我們先從一個小例子說起。村里有兩個農戶,一個叫張三,一個叫李四。他們一直沿襲千百年遺留下來的傳統,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這兩戶人家為了有糧食吃,都各自種植小麥;為了有肉吃,都各自喂豬。就這樣,他們井水不犯河水,老死不相往來,生活得很寧靜。如果這個村莊是在18世紀的英國,并且正巧亞當-斯密去那里考察,他就會把張三和李四叫到辦公室去分別問話,問他們想不想獲得更多的糧食和豬肉?他們當然說想。斯密繼續問,就種糧食而言,你們兩家誰的能力強?兩人都承認,種田張三沒說的,喂豬李四厲害。好了,斯密當即對他們講,從明年開始,張三專門種糧,李四專門養豬,然后各自交換部分產品,保證你們會得到更多的糧食和豬肉。第二年,他們真的這樣做了,的確有了更多的糧食和豬肉。作為農民,他們感到非常困惑:田還是那畝田,豬圈還是那問豬圈,什么都沒有變,怎么產量就增加了呢?他們必須找斯密去問個明白。斯密很爽快地回答了他們:要想增加產量。就必須提高勞動生產率,要想提高勞動生產率,就必須分工。分工就是將復雜的事情分解,使之簡單化,干簡單的事情效率必然高。兩個農民問,怎么分工呢?很簡單,按照絕對優勢分工。絕對優勢就是自己和對方比,專業化生產效率絕對比對方強的產品,再交換就雙方都受益。這就是斯密的“絕對優勢”思想,這個思想反映在他1776年出版的傳世之作《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即《國富論》)當中,為此斯密成為西方經濟學的鼻祖。從書名就能看出來,斯密一直在思索:什么是財富?財富是從哪里來的?它是怎樣增加的?
如果這個村莊是在20世紀50一70年代的中國,那么農民的土地和豬圈就要全部收歸集體所有,然后按照人民公社和生產隊的指令性計劃參加農業生產,*后按照勞動量(工分)獲得應有的報酬。這種做法一直到1979年才改變,而這一變就持續到現在,并仍將繼續下去。如果說中國過去的做法是計劃經濟,那么英國的做法就是市場經濟。在市場經濟中真正起作用的那個核心部分,斯密稱之為“看不見的手”。
“看不見的手”到底是只什么樣的手?我們回到剛才的故事中去。勞動分工的依據是絕對優勢,所謂絕對優勢就是自己和對方比,能力比對方強,效率比對方高。可怎么能夠知道自己的能力比對方強呢?如果能找到一個讓人一目了然的方法,那么分工就變得容易操作了。在斯密的基礎上,后人在不斷探索。直到有一天,經濟學家告訴這兩位農戶,方法找到了。他叫兩位農民每天去集市上看豬肉和糧食的價格是多少,它們怎樣變動。經濟學家告訴他們,只要把你們各自家中糧食與豬肉生產成本的比例和市場上糧食與豬肉的價格比例算出來,然后比較這兩組數據的大小,就可以找到絕對優勢。如果說張三家的糧食與豬肉生產成本的比例小于市場價格比,那么張三家的優勢就是糧食,否則就是豬肉。李四也可以做同樣的事情。這個方法告訴我們,市場價格是衡量生產者絕對優勢的一個指標,而且隨著價格變動,生產者的優勢也在變動,它時而增強,時而減弱,有時甚至從優勢變成劣勢。這樣,生產者就必須相應調整其生產結構。這種生產結構變動的背后,意味著生產要素的流向變動,也就是說,生產要素會隨著市場價格變化而改變流向。這就是要素的重新配置。生產要素怎樣流動,完全受制于一種看不見、摸不著的力量。這種力量就是市場價格機制。斯密就把這種機制叫做“看不見的手”。
斯密的絕對優勢理論有個缺陷,這個缺陷不解決,就難以說清楚我們的問題:“看不見的手”為何伸向全球?我們還是回到剛才的故事中來。張三和李四之所以能夠分工,是因為張三種糧食強于李四,而李四正好相反。如果現實不是這樣,而是另外的情況,也就是說張三在種糧食和喂豬兩方面都不如李四,當然也可以都強于李四,這時斯密便會啞口無言,給不出答案。這個問題在1817年出版的《政治經濟學及賦稅原理》中給出了答案,給出答案的人是英國經濟學家大衛·李嘉圖,他深受斯密影響,可以看成是斯密的傳人。李嘉圖給出了什么答案呢?他的回答是:張三和李四仍然可以參與分工,并且分工同樣可以給他們帶來更多利益。分工的方法概括為“兩利相權取其重,兩弊相衡取其輕”,也就是在對比優勢時,不去和別人比,而是自己與自己比,專門生產自己和自己比較相對更具有優勢的產品,這就是“比較優勢理論”。比較優勢理論在實踐中的操作方法同樣是上面講的兩種價格之比,這里不再重復。因此,從確定優勢的方法來講,絕對優勢可以看成是比較優勢的一個特例,并且可以從數學上給出嚴格證明,這里就不講了。
不要小看李嘉圖的這一點進步,其實貢獻是非常大的。為什么這樣說呢?可以設想,如果只是依照斯密的絕對優勢理論去指導實踐分工的話,那分工的范圍就太有限了,因為參與分工的人個個身懷絕技,是一種很不正常的現象,更多的人其實是“凡夫俗子”,技不如人。如果這些人都被排除在市場之外,不能參與分工,這個市場就成了精英市場,哪里還有經濟的全球化?因此,李嘉圖從理論上告訴了所有“技不如人”者,只要自己和自己比,有相對生產率更高的產品,就可以參與市場分工,專業化生產自己與自己比生產率更高的產品,放棄自己和自己比生產率較低的產品,進而與他國交換,必然獲益。因此,在國際市場中用不著害怕,應該大膽地往前走。
斯密在他的著作里把上面的故事稍微一改,就應用到國際市場上了。也就是說,如果把張三看成是一個國家,把李四看成是另外一個國家,這時候他的絕對優勢理論同樣可以用來指導國家之間的分工。也就是說,用來指導個人的分工思想。同樣可以用來指導國家間的分工,原理是一樣的。為了說清楚“看不見的手”是如何抓住全球經濟的,下面再做一些理論上的分析。
人們可能會問,從不分工到分工,實現了一次財富的增加,但是分工一旦形成,財富就只能在現有的分工基礎上循環,不會增加了,而現實是經濟都處在增長中。怎么解釋這個現象呢?斯密給出了答案,還有一個經濟學家阿林·楊格也作出了貢獻,因此就有了斯密一楊格定理。
正如上面所說的,分工一次,財富就增加一次;分工停止,財富就停止增加。因此,在所有資源得到充分利用的情況下,經濟要不斷增長,就必須促使分工不停地進行下去,這是不二法門。接下來的問題就成了分工怎樣持續下去?斯密給出了答案:分工要進行下去。就要不斷地擴大市場規模和市場范圍,也就要不斷地擴大市場版圖。在這個基礎上,楊格有一個觀點:分工持續下去。就一定會導致市場規模和市場范圍的不斷擴大。好了,現在把兩者的思想結合起來,就會清楚地發現,分工和市場規模、范圍處在一種相互促進和依賴的關系中。商品生產和交換一旦在世界上產生,就像洪水猛獸一樣在全球擴散,將沖破一切壁壘深壑,直到將所有國家納人其支配之下。“看不見的手”就這樣伸向了全球。
市場經濟之所以能在全球蔓延,撇開世界政治、軍事因素不談,卡爾·馬克思指出了真正的原動力:分工演進,財富增加。馬克思說,資本主義在它誕生的兩百年時間里,所創造的財富遠遠超過人類歷史所創造的財富之和。
第2章 “看不見的手”會不會變成一只骯臟的手?
分工深化導致財富增加,財富增加導致市場規模和范圍擴大,市場擴大進一步導致分工深化,正是一輪又一輪的循環使得全球經濟一體化。在這個經濟的全球化過程中,參與各方是不是和諧?有沒有利益沖突?換句話說,分工的確把財富的蛋糕做大了,然而這些增加的利益蛋糕又是怎樣在創造財富的各方中分配的呢?這個問題要說清楚,因為它很重要。斯密和李嘉圖都沒有談及這個問題,他們也許是故意避開這個敏感的話題。“看不見的手”使人類財富增加,從這一點來看,它是一只推動歷史進步的手。在分配中它能否做到公平,從而成為一只正義的手?還是相反,導致一方肆意侵犯另一方的利益,變成一只骯臟的手呢?對于這個問題,即便不從生產關系的角度去分析它,而是以純正的西方經濟學去認識它,我們也會得出這樣的結論:在現實的經濟中,“看不見的手”是一只有缺陷的手,當它的缺陷被人有效利用的時候,就很有可能變成一只骯臟的手。
先來談談西方經濟學是怎樣分析財富的分配問題。美國經濟學家約翰·貝茨·克拉克認為,財富應當在參與創造財富的要素間分配,分配的標準就是各種要素的邊際生產率。什么是要素的邊際生產率呢?它是指投入到生產中*后一個單位要素所創造出的財富。例如,生產糧食時投入的勞動力為10個人,那么第十個人所創造的財富就是邊際生產率,并且作為所有動力獲得財富的標準。因為如果只有9個人生產,市場會供不應求,價格上漲,第十個人便有利可圖,必然進人生產;而第十一個人進人生產,市場義會供大于求,價格下跌,便無利可圖,他就要退出去。這是生產者內部財富分配的論斷.但還不是問題的關鍵。關鍵之處在于,作為專業化生產糧食的勞動者,如張三,能夠在市場上用糧食換回多少其他產品,5月,勞爾·普雷維什向聯合國拉丁美洲和加勒比經濟委員會遞交了一份題為《拉丁美洲的經濟發展及其主要問題》的報告,系統和完整地闡述了他的“中心一外圍”理論。在這份報告中,他指出生產制造品的工業化國家是世界經濟的中心,而為中心生產糧食和提供原材料的國家是外圍。兩者在交換的時候,外圍國家的利益受到中心國家的侵犯,利益從外圍流向中心,他用翔實的數據分析了這一問題。
另一個例子是兩大飛機制造巨頭美國波音(Boeing)和歐洲空客(Air Bus)爭奪國際民航機市場。他們是如何爭奪世界市場的呢?美國經濟學家斯潘塞給出了答案:只要政府對本國的飛機公司提供大量補貼,然后飛機公司再以低價向外傾銷,將對手擠出市場后再抬價,不僅可以收回政府當初的補貼,而且能賺取更高的壟斷利潤。“看不見的手”于是被“看得見的手”攥住了袖口。
上面講的只是實物產品交換的例子,而在非實物交換的金融領域,一旦市場機制被別有用心的人鉆了空子,所導致的利益損失則更加嚴重,也更加隱蔽。
當前,全球經濟的一體化和市場化不僅體現在物質產品市場上,更重要的還體現在金融領域。隨著各國金融領域的陸續開放,加快實行自由化、深化以及金融產品的不斷衍生,各國的貨幣市場、債券市場、外匯市場、股票市場、期貨市場等已經形成了一個全球性的巨大交易網絡。在這個網絡作用下,全球金融產品的交易額遙遙領先于物質產品的交易額。
在這個全球性網絡中,金融產品的交易是全天候的。相對物質產品而言,金融產品的數量是極少的,然而它聚集了幾十如豬肉。作為糧食生產者的張三,他不僅關心分工后能夠多打多少糧食,而且更加關心多打下的糧食*終是如何在他與生產豬肉的李四之間分配的,是多得還足少得,甚至是絕對少得。李四同樣關心這個問題。印度經濟學家賈格迪什·巴格瓦蒂曾經研究過“貧困增長”的現象。所謂貧困增長,是指雖然分工增加了生產。但是增加的產品在進入市場后造成供大于求,使價格下降了,所換回的財富數量變得比分工前還少,大部分的好處被別人拿走了。當然,出現這種現象必須具備一定的條件。這個理論也告訴我們,“看不見的手”確實足有缺陷的,在一定的條件下,完全有可能變成一只骯臟的手,尤其是這些條件如果可以人為制造出來的話,“看不見的手”就成了攫取他人財富之手。當世界從實物經濟過渡到虛擬經濟,尤其是虛擬經濟占據主導地位的時候,這些損人利己的條件往往更容易制造出來。當下正是這樣一種環境,因此如何防范金融風險,保護經濟運行安全就變得極其重要。
……
看不懂的世界經濟 作者簡介
黃衛平,經濟學博士。1951年生于北京,1968年赴黑龍江生產建設兵團勞動,1978年入中國人民大學世界經濟專業本科和研究生學習,1985年赴歐留學。回國后在中國人民大學任教,曾經作為富布賴特高級學者在美國斯坦福大學做研究。現為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國內外數家高校兼職和客座教授,并任國家教育部普通高校本科教學評估委員會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高評委員會(國際片)成員,國務院體改委高評委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美國所、亞太所學術委員會委員,中國世界經濟學會、美國經濟學會以及中國國際貿易學會常務理事,中國國際金融學會、歐盟經濟研究會理事, 中美經濟學教育交流委員會執行主任,太平洋經濟合作中國委員會委員,國務院特殊津貼獲得者,若干上市公司獨立董事。
曾任北京市政府顧問團成員、教育部經濟學科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美國羅蘭投資公司、美國信安金融集團北京代表處、亞洲開發銀行項目顧問。
代表作:《GATT與走向開放的中國經濟》(主編,1994)、《亞洲經濟中的龍》(合著,1998)、《走向全球化》(合著,2000)等。學術成果曾多次獲獎,主要研究方向為國際經濟與商務、經濟發展等。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月亮與六便士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我與地壇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