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六安出土銅鏡 版權信息
- ISBN:9787501024759
- 條形碼:9787501024759 ; 978-7-5010-2475-9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六安出土銅鏡 本書特色
《文苑歷程:大師的文學課》中國傳統的文學以詩文為正宗,大多數出于士大夫之手。士大夫配合君主掌握著政權。做了官是大夫,沒有做官是士;士是候補的大夫。 ——朱自清 明季以來。世目《三國》《水滸》《西游》、《金瓶梅》為“四大奇書”,居說部上首。 ——魯迅
六安出土銅鏡 內容簡介
簡介 本書為安徽省六安地區出土銅鏡的圖錄。共收錄從戰國、漢代直至明清各個時期各具特色、時代特征明顯的銅鏡280多面。其中80%以上銅鏡均具有明確的出土地區,其他則多為六安各地方博物館館藏精品。每面鏡下都有詳細地文字說明,這對研究六安地區銅鏡各時代特征及發展脈絡有較為重要的意義。
六安出土銅鏡 目錄
六安出土銅鏡 節選
改革開放以來,六安市城東地區先后清理發掘了一批戰國至唐宋時期的古墓葬,出土了銅鐵、玉石、陶瓷及漆木器數以千計,其中單銅鏡就有400多面。出土的銅鏡不僅數量多,而且時代跨度大,發展演變規律清楚。《六安出土銅鏡》就是在此基礎上編輯而成的。收錄的這些銅鏡時代從戰國到清代,分別收藏于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六安市文物局、皖西博物館、壽縣博物館和霍邱、金寨、霍山、舒城縣文物管理所。
六安出土銅鏡 相關資料
第一講 秦之前的歌謠歌謠既為韻文中最早產生者,則其起源自當甚古。質而言之,遠在有史以前,半開化時代,一切文學美術作品沒有,歌謠便已先有。試看現在苗子,連文字都沒有,卻有不少的歌謠。我族亦何獨不然?雖然,古歌謠發達雖甚早,傳留卻甚難,不著竹帛,口口相傳,無論傳誦如何廣遠,終究總要遺失。何況歌謠之為物,本是當時之人自寫其實感,社會狀況變遷,情感的內容亦隨而變。甲時代人極有趣的作品,乙時代人聽起來或者索然無味。現代歐美一時流行的曲子,過了幾年便無人過問者往往而有,況于一千幾百年前的古歌?想他流傳不墜,談何容易。現在古書中傳下來這類古董,也有好十幾件,我們雖甚珍惜,卻有審查真偽的必要。最古之歌謠見于經書者,有帝舜與皋陶唱和的歌:股肱起哉,元首喜哉,百工熙哉。元首明哉,股肱良哉,庶事康哉。元首叢脞哉,股肱惰哉,萬事墮哉。右歌見《尚書·皋陶謨》,在我們未能把《皋陶謨》的編輯時代從新考定以前,只得相信他是真。那么,這三首歌便是中國最古的古歌,距今約四五千年了。但即令是真,也不過君臣談話之間,用韻語互相勸勉,在情感的文學上,當然沒有什么價值。《尚書大傳》也載有性質略同的三首歌:卿云爛兮,乣漫漫兮,日月光華,旦復旦兮。明明上天,爛然星陳,日月光華。弘于一人。日月有常,星辰有行。四時順經,萬姓允誠。于予論樂,配天之靈。遷于賢善,莫不成聽。萇乎鼓之,軒乎舞之。菁華已竭,褰裳去之。這三首歌,就詩論詩,總還算好。第一首且已采作國歌了,但以文學史的眼光仔細觀察,這詩的字法、句法、首節,不獨非三代前所有,也還不是春秋戰國時所有,顯然是漢人作品。《尚書大傳》相傳是伏生作,真否已屬問題,就算是真,伏生已是漢初人了。據說第一首是帝舜倡,第二首是八伯和,第三首是舜載歌,顯是依傍《皋陶謨》那三首造出來的無疑。此外還有什么帝堯時代的《擊壤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見晉皇甫謐的《帝王世紀》;什么帝舜的《南風歌》:“南風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慍兮;南風之時兮,可以阜吾民之財兮。”見晉王肅的偽《家語》。娘家的來歷先自靠不住,更無考證之余地了。(偽《列子》有堯時《康衢歌》四句,全抄《詩經》。此外各書還有堯舜時歌數篇,皆無征引之價值)。《離騷》說:“啟發辯與九歌兮,夏康娛以自縱,不顧難以圖后兮,五子用失乎家巷。”據此,則夏代的歌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月亮與六便士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二體千字文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