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公路車寶典(ZINN的公路車維修與保養秘籍)
-
>
晶體管電路設計(下)
-
>
基于個性化設計策略的智能交通系統關鍵技術
-
>
花樣百出:貴州少數民族圖案填色
-
>
山東教育出版社有限公司技術轉移與技術創新歷史叢書中國高等技術教育的蘇化(1949—1961)以北京地區為中心
-
>
鐵路機車概要.交流傳動內燃.電力機車
-
>
利維坦的道德困境:早期現代政治哲學的問題與脈絡
真空測量與控制 版權信息
- ISBN:9787810937436
- 條形碼:9787810937436 ; 978-7-81093-743-6
- 裝幀:暫無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真空測量與控制 內容簡介
本書系統地介紹了真空測量、真空校準、真空檢漏、真空控制的原理和方法,介紹的主要內容有真空測量技術、液位式真空計、熱傳導真空計、熱陰極電離真空計、冷陰極電離真空計、分壓力測量和殘余氣體分析、真空計校準、真空檢漏的基本原理、各種檢漏方法、氦質譜檢漏儀及其他檢漏儀、標準漏孔、真空測量儀器電路、真空設備與系統的自動控制等。
本書可作為高等學校真空技術及設備、材料科學與工程、物理學等相關專業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材,還可供從事真空獲得、真空測量和真空應用的工程技術人員參考。
真空測量與控制 目錄
0.1 真空測量
0.2 真空計校準
0.3 真空檢漏
0.4 真空測量儀器電路及其發展
0.5 真空設備控制技術
1 真空測量概述
1.1 真空度的表征、單位和真空區域劃分
1.2 真空計分類
1.3 真空計測量范圍
1.4 真空測量的特點和真空計選擇原則
2 液位式真空計
2.1 U型管真空計
2.2 壓縮式真空計
3 彈性變形真空計和粘滯性真空計
3.1 彈性元件真空表
3.2 電容式薄膜真空計
3.3 振膜真空計
3.4 磁懸浮轉子真空計
4 熱傳導真空計
4.1 熱傳導真空計的工作原理
4.2 熱傳導真空計的測量范圍
4.3 電阻真空計
4.4 熱偶真空計
4.5 已知混合氣體成分真空度的測量
4.6 熱傳導真空計的優缺點
5 電離真空計
5.1 熱陰極電離真空計的工作原理
5.2 普通型熱陰極電離真空計
5.3 熱陰極電離真空計的測量電路
5.4 高壓力熱陰極電離真空計
5.5 超高真空熱陰極電離真空計
5.6 冷陰極電離真空計
5.7 放射性電離真空計
6 分壓力測量和殘余氣體分析
6.1 概述
6.2 四極質譜計
6.3 其他質譜計
6.4 識譜技術
7 真空計校準
7.1 概述
7.2 靜態膨脹法
7.3 動態流導法
7.4 標準壓縮式真空計
7.5 副標準真空計
8 真空測量技術
8.1 氣體種類對真空測量的影響
8.2 測量系統對被測系統的影響
8.3 真空規管安裝對測量的影響
8.4 特殊條件下的真空測量
9 真空檢漏概述
9.1 漏氣判斷和漏孔表示法
9.2 *大允許漏率的估算
9.3 檢漏方法分類
9.4 對檢漏方法的要求與選擇
10 各種檢漏方法
10.1 靜態升壓法
10.2 氣泡檢漏法
10.3 氨氣檢漏法
10.4 真空計檢漏法
10.5 離子泵檢漏法
10.6 氫一鈀檢漏法
10.7 熒光檢漏法
10.8 放射性同位素檢漏法
10.9 慢性漏氣的加速檢測法
11 真空檢漏儀器
11.1 高頻火花檢漏儀
11.2 鹵素檢漏儀
11.3 氣敏半導體檢漏儀
11.4 氦質譜檢漏儀
11.5 漏率測量的誤差
11.6 真空檢漏工作的注意事項
12 標準漏孔
12.1 標準漏孔及其常用的結構形式
12.2 標準漏孔的校準
12.3 標準漏孔使用中應注意的問題
13 真空測量儀器電路
13.1 WZK—1A復合真空計
13.2 DC-3型超高真空計
13.3 ZDZ-2D數字電阻真空計
13.4 數字化熱偶真空計
13.5 ZDR-10型微機化電離真空計
13.6 DNB束功率測量系統設計
14 真空設備與系統的自動控制
14.1 真空系統電氣控制概述
14.2 真空獲得設備控制電路
14.3 真空鍍膜機繼電器控制電路
14.4 真空熱處理爐真空測量與控制電路
14.5 真空冷凍干燥機電加熱系統控制
14.6 真空釬焊爐溫度測控電路
14.7 鍍膜生產線程序控制系統
14.8 真空壓力浸漆設備PLC控制系統
14.9 同步輻射光源真空控制系統
14.10 真空冶金設備抽氣裝置專家系統
參考文獻
真空測量與控制 節選
0 緒論
“真空”是指在指定空間內低于環境大氣壓力的氣體狀態,也就是該空間內氣體分子密度低于該地區大氣壓的氣體分子密度。不同的真空狀態,就意味著該空間具有不同的分子密度。在標準狀態(即0℃,101325Pa)下,氣體的分子密度為2.6870×10 25m-3,而在真空度為1×10-4Pa時,氣體的分子密度只有2.65×10 16m-3。
完全沒有氣體的空間狀態稱為絕對真空,絕對真空實際上是不存在的。
今天,真空技術的發展已可獲得從大氣壓力直到10-14Pa、寬達20個數量級的壓力范圍。隨著真空獲得和真空測量技術的改進,這個范圍的下限正在不斷降低。
真空分為人工真空和自然真空。人工真空是在地球上通過對一容器抽氣而獲得的;而地球上動物生命的某些功能中,天生就會使用“真空技術”,如人的呼吸可使胸腔呈真空狀態(9.7×10 4~4×10 4Pa),這就是自然真空。地表面的上方是空間真空,隨著距地面高度增加,壓力逐漸降低,90km的高空壓力約為10-1Pa,1000km高空的壓力約為10-8Pa,而在10 4km高空壓力可降至10-11Pa。
近幾十年來,真空技術由實驗室轉到工業生產中,隨著原子能、半導體、宇宙航行、電子計算機和可控熱核反應等技術的發展,真空技術得到了迅速的發展。真空技術是實現許多尖端技術的重要手段,在國民經濟各行各業中有著廣泛應用,現已發展成一門獨立的學科。
本書介紹真空測量與控制方面的一些知識,內容涉及真空測量的基本原理、各種真空傳感器、儀器電路、真空校準、真空檢漏和真空設備及系統的自動控制等,它們是真空科學與技術的重要組成部分。
……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巴金-再思錄
- >
月亮虎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推拿
- >
隨園食單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