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兩種文化之爭 戰后英國的科學、文學與文化政治
-
>
東方守藝人:在時間之外(簽名本)
-
>
易經
-
>
辛亥革命史叢刊:第12輯
-
>
(精)唐風拂檻:織物與時尚的審美游戲(花口本)
-
>
日本禪
-
>
日本墨繪
徽州文化十二講 版權信息
- ISBN:7810937456
- 條形碼:9787810937450 ; 978-7-81093-745-0
- 裝幀:暫無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徽州文化十二講 內容簡介
本書總結了國內外徽州學研究的新成果,反映了與時俱進的徽州學研究發展態勢;在博大精深的徽州文化體系中,選擇了十二個要點作為講題,并引用對該講內容具有權威性的公認的評語,具有畫龍點睛作用。
徽州文化十二講 目錄
**講 “蔚然成大國,聳立于學術界之林”——徽州文化與徽州學
一、徽州文化的性質與特點
二、徽州文化的發展階段與成因
三、徽州學的形成與特點
四、徽州文化的價值與地位
第二講 “三百六十灘,新安在天上”——徽州的地理與社會
一、徽州自然地理與建制沿革
二、徽州經濟與社會
三、徽州人的生活與觀念
四、徽州地理與社會對徽州人的影響
第三講 “墟落此**”——徽州古村落
一、徽州村落的社會變遷
二、徽州村落的規劃布局與鄉土意識
三、徽州村落園林的類型與特點
四、徽州村落的鄉約制度與習慣法
第四講 “封建宗法社會的縮影”——徽州宗族制度
一、徽州宗法制度的形成與發展
二、徽州宗法制度的特點
三、徽州宗譜、宗祠和族規
四、徽州宗族對于徽州社會的影響
第五講 “無徽不成鎮”——徽商
一、徽商的形成與發展
二、徽商的拓展領域與途徑
三、徽商的精神與價值
四、徽商的作用與影響
第六講 “十戶之村,不廢誦讀”——徽州教育
一、徽州教育的背景與模式
二、徽州教育與宗族的關系
三、徽州教育與徽商的關系
四、徽州教育的地位與影響
五、偉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
第七講 “東南鄒魯”——徽州學術
一、徽州學術產生與發展的背景
二、新安理學
三、徽派樸學
四、徽州學術的地位與影響
第八講 “劃出了中國文化發生、發展與變異的線路”——朱熹、戴震與胡適
一、“理學之集大成者”——朱熹
二、“八百年來思想界之一大革命”——戴震
三、“新文化運動的旗手”——胡適
第九講 “科苑之奇英,神州之至寶”——徽州科技與工藝
一、明清中醫藥學的“硅谷”——新安醫學
二、珠算之翹楚——《算法統宗》
三、“明清社會文化傳播的樞紐”——徽州刻書
四、“工藝文化的極致”——徽州雕刻
五、傳統文化發展的助推器——徽州文房四寶
六、“八大菜系”中的明珠——徽菜
第十講 “天開神境”——徽州藝術
一、“開山水畫一代宗風”——新安畫派
二、京劇誕生的先聲——徽州戲曲
三、夯筑文人篆刻地位的基石——徽派篆刻
四、中國版畫“光芒萬丈”時代的標志——徽派版畫
五、地方文學的耀眼寶庫——徽州文學
第十一講 “粉墻矗矗。鴛瓦鱗鱗”——徽派建筑
一、徽派建筑的歷史成因
二、徽派建筑的形態與構造
三、徽派建筑的工藝特點
四、徽派建筑的風格與審美
第十二講 “中國歷史文化的第五大發現”——徽州文書
一、徽州文書的留存與發現
二、徽州文書的內容與特點
三、徽州文書的歷史價值
四、徽州文書的整理與利用
參考文獻
后記
徽州文化十二講 節選
**講 “蔚然成大國,聳立于學術界之林”——徽州文化與徽州學
“徽學在短暫的近20年間,從默默寡聞而勃然興起,今已蔚然成大國,聳立于學界之林,成為一門令人注目的顯學。”這是著名學者葉顯恩在《徽州文化大全》總序中說的一段話。它客觀而又形象地概括了徽學發展的歷程及其重要地位,讓我們在頃刻間感受到當今徽學研究興旺發達的美好景象。
徽學之所以能成學,得益于歷史上徽州文化發展的厚實積淀,得益于20世紀50年代大量徽州文書的發現,得益于國內外眾多學者的孜孜以求與青睞。徽學形成和發展的過程,雖然歷經曲折和艱辛,但碩果累累,價值無限,體現出徽州文化的源遠流長與博大精深。
徽州文化形成和發展的歷史,是徽州人以堅韌不拔的意志、非凡無比的智慧和開拓創新的精神創造出人間奇跡的歷史。徽州文化不但是特色卓著的地域文化,而且以自己的獨有品格和魅力,成為中華傳統文化后期發展的杰出典型和縮影。
我們對徽州文化的性質與特點、徽州文化的發展階段與成因、徽州文化與徽州學的關系、徽州文化的價值與地位等基本問題的追問與關注,正體現了我們的熱切期待——期待著對徽州文化的更好繼承和發揚,期待著徽學事業的更加蓬勃發展。
徽州文化的性質與特點
在學術界,“徽文化”與“徽州文化”這樣一組概念在頻繁使用。如何認識這一組概念呢?
……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隨園食單
- >
月亮與六便士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煙與鏡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巴金-再思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