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道德經說什么
-
>
電商勇氣三部曲:被討厭的勇氣+幸福的勇氣+不完美的勇氣2
-
>
新時期宗教工作與管理
-
>
帛書道德經
-
>
傳習錄
-
>
齊奧朗作品·苦論
-
>
無障礙閱讀典藏版:莊子全書
價值與審美取向研究 版權信息
- ISBN:9787503935299
- 條形碼:9787503935299 ; 978-7-5039-3529-9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價值與審美取向研究 本書特色
從20世紀80年代末期開始的一項關于文學藝術審美取向與社會價值取向的大樣本社會問卷系列調查是本書的基礎與前提。 收在這本書中的文字由以下三部分組成:關于價值取向與審美取向的實證研究報告、系列調研的分區域專題研究、同主題的研究論說。
價值與審美取向研究 內容簡介
從20世紀80年代末期開始的一項關于文學藝術審美取向與社會價值取向的大樣本社會問卷系列調查是本書的基礎與前提。收在這本書中的文字由以下三部分組成:關于價值取向與審美取向的實證研究報告、系列調研的分區域專題研究、同主題的研究論說。
價值與審美取向研究 目錄
**章 目標與本質
第二章 選擇與路徑
第三章 記錄與方法
第四章 前提與實現
第五章 姿態與立場
后記
價值與審美取向研究 節選
**章 目標與本質——審美取向與價值取向與社會主義文明建設反饋渠道
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是我國現代化進程的目標與本質,它既是社會發展的客觀內容,同時亦是其檢驗尺度。該建設本身應該是一個建立在科學方法論意義上的系統工程,而一個反映本質的信息反饋渠道對這一工程建設至關重要。
社會整體結構,是由“一定程度的生產力的發展;由這個程度所決定的人們在生產過程中的相互關系;由這些人的關系所表現的一種社會形式;與這種社會形式相適應的一定的精神狀況和道德狀況;與這種狀況所產生的那些能力、趣味和傾向相一致的宗教、哲學、文學、藝術”等五方面組成。相對于物質文明而言,思想建設和文化建設是精神文明建設的主要組成部分。價值取向與社會整體價值體系在思想建設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文化建設領域:教育、科學、文學藝術、新聞出版等方面,文學藝術亦有特殊的作用,它以潛移默化的方式對人的世界觀、價值觀和道德觀產生影響。
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根本任務是全面提高人的素質。文學家、藝術家因此承擔著傳播與照亮社會的責任。在社會與人的精神領域,思想、文化與審美三者的作用密切相關。文藝作品的審美取向正是在這個意義上,與社會價值取向共同構成人們認識世界本質并確立人生目標追求的重要因素。
因此,以人民大眾文藝審美取向與審美實踐中呈現的價值取向為窗口,用一種可操作的機制,建立一種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反饋渠道,就可科學地探究社會價值體系的變化趨向和內在規律,從而介入和推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
二
基于這一理論設定,“八五”期間,我們從文藝研究的方法論變革人手,在北京地區連續進行了四次大樣本的以“文學藝術與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為主題的系列社會問卷調查(其中兩項為北京市委宣傳部委托合作課題,成果形式為調研報告和專題論文),并在此基礎上,集中研究了當代文學藝術和作家創作的價值追求等問題。
大型社會問卷調查:
1990年的《北京作家、評論家現狀調查》。這是在中央、北京市的文藝創作、研究、新聞出版和高校進行的1000樣本調查。內容涉及作家創作狀態、文學批評、作家評論家理論構成、新時期文藝思潮、北京中青年作家、北京文學與地域文化等8個專題。調研總報告《首都新聞、出版、文藝界和高校中文系師生對新時期文學的評論》獲北京市第二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
1993年的《現階段讀者、觀眾審美取向與文藝創作》調研(北京市委宣傳部1993年重點工作)。這是在北京市工、農、兵、學、文教、商、醫及三資企業、個體勞動者等13系統102個單位進行的5000樣本的大型社會調查。內容涉及影視、音樂、戲劇、文化消費、價值判斷等。調研專題論文《社會問卷調查應用于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教學工作的方法與意義》獲北京市第三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
中型社會調查:《北京群眾文化工作和民間文學》調查(1986年)和《北京個體書攤書目》調查(1988年)等。
1998年繼續進行的是已獲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基金資助項目,6000樣本大型社會調查《文藝創作現狀與社會主義精神文明》。該調查完成后,我們就可獲得自80年代中期以來十年間,人民大眾關于文藝審美取向與價值取向的鮮活的實證材料,從而以量化的方法,建立指標體系,完成對轉型期文學藝術與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系統工程的研究。
上述系列調研重點為以下主題:
1.首都社會不同階層、群體對文學藝術和文化現象的社會反應。
2.文藝審美取向與社會價值取向的關系。
3.90年代以來北京地區大眾文化崛起與文藝新格局。
4.北京電視文化藝術的現狀與發展。
5.90年代以來,北京作家作品的社會反應及讀者群研究。
6.王朔和“新京味兒”語言文化與當代北京青年文化構成。
7.價值體系重建與當代文藝家的社會責任。
8.文學藝術與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反饋渠道。
9.不同階層受眾的經濟地位對文藝審美價值的影響。
10.青年電影觀眾的審美趨向。
11.北京地區嚴肅音樂觀眾。
12.現階段文化消費趨向。
13.北京地域文化與首都精神文明建設。
調研目的,是通過大樣本的、連續的、系統的社會調查,在不同階層的讀者觀眾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轉型期文學藝術的社會反應中,把握文藝活動與人民群眾文化生活的動向和走勢,推進“文藝為社會主義服務,為人民服務”方針的貫徹執行,為當代文學藝術的研究教學開拓新的道路;深入探索文學藝術、價值取向與精神文明相互關系的內在規律,并且使以文藝審美取向和價值取向切人的首都精神文明建設系統工程,具有科學而嚴謹的考察與研究的基礎。
北京作為全國政治、文化中心,在全民族精神文明建設總格局中有極重要的地位。因此,上述調查與研究已完成的成果,為有關黨政領導機關和文學藝術部門的決策,提供了重要的參考依據(前期工作的兩項調研成果均被北京市委、市政府采納)。
我國文學藝術的研究,傳統方法側重于對作家作品的分析。但當代文學藝術因受社會經濟形態、意識形態建構、價值審美取向、作家創作狀態等影響,傳統研究方法在某種程度上局限了對學科的科學性把握,其影響主要表現在:
1.傳統的文學研究,注意點在作家作品上。這種研究,常忽視社會性的集體背景,使其只簡化為一種政治條件,因此對社會政治經濟結構與當代文藝活動的關系,未能開展建立在科學而系統方法上的考察。
2.對當代文學藝術與文藝現象的傳統研究,未能關注文藝作品廣大受眾階層的價值與審美取向對文藝創作帶來的影響。
3.文學藝術與社會價值體系,文學藝術與社會精神文明的關系的研究用傳統方法缺乏實驗依據與整體觀照。
進行當代文學藝術與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研究,主要難點在于:關于文藝審美取向與價值取向的關系;關于社會主義精神文明與社會主義價值體系的基本建構;關于受眾階層的審美取向與文藝創作的關系;關于社會轉型期文學藝術活動的規律;關于文藝社會學科建立的問題等。這些課題的研究,用傳統的文藝研究方法則顯出其理論與實際之間缺乏科學方法的蒼白。
方法變革的理論與實踐問題在這樣的背景下提了出來。
80年代以來,在我國當代社會科學包括文學藝術領域的研究中,引入“三論”(控制論、信息論、系統論),是一個引人注意的課題!叭摗庇衅涮囟ǖ膶ο笈c內容,因而有其特定的適用范圍。研究系統自我調節的系統論方法的核心即反饋調節。
社會主義文藝事業是一個自我調節系統,它有自己明確的目標,同時,亦有自己不斷完善的調節手段。將控制論方法引入當代文藝的研究,其關鍵在于建立一個能客觀反映文藝作用及社會效應的信息反饋渠道,以根據可靠的反饋對現實的文藝活動進行調節。有計劃的嚴謹而科學的社會問卷調查,即是一種有效的信息反饋渠道。
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是一項有明確指標的系統工程。為實現這一指標,黨和政府必須作出正確決策,而政策實施后得到準確及時反饋的社會效應,以作為原有決策的檢驗與新決策的依據是一個重要的環節。社會問卷調查作為信息反饋渠道的建立,有利于及時從民眾的要求與呼聲中,檢測政策被理解與接受的程度,發現其潛在的問題,從而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和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在這個意義上,反饋信息是政黨、國家與政府決策的重要參考依據。
科學性的保證首先要結合當代文學與藝術的現實狀況,選擇嚴謹而可操作的方法,以保證獲取的材料能真實、全面而客觀地反映社會效應。因此,調查問卷的設計、制訂合理的抽樣方案、構建統計分析框架是三個主要環節。
在精神文明系統工程里,將社會問卷調查引入文學藝術的研究,其作用與價值主要體現在:
**,可“定量”與“半定量”地對社會文藝和文化活動狀況的社會反應作出準確的把握,從而有利于科學探索發展趨勢及相關聯系的基本特征。
第二,可揭示被某種一時傾向或現象掩蓋的實質問題,從而對客觀現實作出較全面的估量。
第三,提供當代文學專業研究的多種角度,從而突破傳統的作家作品評論研究方法。
第四,可從事物發展動向及原因的研究中,探索客觀規律,從而做出較準確的預測。
四
指標體系模型設計的衡量標準,主要看其預測的準確性。通過對1993年《現階段讀者觀眾審美取向與文藝創作》調研成果預測,經三年來的實踐檢驗我們的結論是,以文藝審美取向與價值取向作為反饋渠道的調研,可提出對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有重要價值的結論與觀點。同時其預測的作用對有關決策亦有重要意義。
本節僅選取調研中關于價值取向提出的一個問題做論據說明主題。具體統計數據見另文。其他審美取向等問題的調研結論簡括于后,不展開分析。
1993年的調研就關于價值取向的若干問題提出:建立一個與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總目標一致的價值體系,已是一項刻不容緩的任務。
價值選擇的調研結果顯示了尚未引起重視的社會深層“斷裂”:
1.社會經濟結構的重大變化,直接從社會存在的物質必然性方面給予社會各階層價值與審美取向以決定性的影響。社會不同職別群體,因在社會經濟結構中的不同位置,價值選擇已經存在鮮明差異。但是,更深刻的問題在于,社會主流意識形態倡導的價值取向,即本應成為社會“主旋律”價值觀與世界觀信念(如選項中的“先天下之憂而憂”等)的尊奉者,是調研職群中經濟收入處于較低層的“部隊官兵”、“教師”、“黨政干部”等職別群體。而改革開放以后在社會經濟地位中處于優勢地位的“個體勞動者”、“三資企業職工’,等職別群體,在以極端個人主義信念為價值標尺的有關選項中(如“不擇手段實現人生目的”、“人不為己,天誅地滅”等),均為首選階層。由此說明,社會意識形態領域中的價值推崇與社會經濟領域中的價值認定,已經呈現了“階級”(社會階層)差異并成為社會深層矛盾與“斷裂”的基礎,因此,調研結論提出,深化改革,形成符合社會主義總目標的全局性公正有序、健康合理的運行機制,是兩個文明建設的緊迫任務。
2.調研中,青年群體的價值選擇呈現的問題主要如:
(1)在信仰、道德、價值及相關社會熱點的選擇中,盡管“大學生”職別群體在經濟收入方面尚屬低層,但價值選擇均與“三資企業職工”職別群體相近,特別在如“不擇手段全力實現人生目標”、對性開放的肯定選項等。
(2)新經濟成分中的“三資企業”青年群體,盡管總人數仍為少數,但因在經濟收入與教育程度方面的優越地位,成為暢銷書(武俠、紀實等十項)等文化消費的主力,其審美趣味與個人中心的價值觀對其他階層青年具有滲透性影響。
經三年來的社會發展,證明上述價值取向方面的理論與實踐問題的提出,具有較重要的價值:
**,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共產主義是“關于無產階級解放的條件的學說”!按婺谴嬖谥A級對立的資產階級舊社會的,將是這樣一個聯合體,在那里,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自由發展的條件”。
社會主義的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所要解決的,即是社會主義條件下,無產階級解放的條件與人的發展的問題。在當代中國,生產的社會性、占主導地位的公有制、共同富裕的目標,以及大多數人的長遠根本利益的一致性,構成了社會主義和集體主義價值觀的深厚基礎。廣大人民群眾是這種主導價值的承載者。同時,市場經濟的行為主體的利益追求又會自發地導向利己主義、金錢至上等價值取向,在商品經濟中比較活躍的群體,更受此影響。多種經濟成分與多種所有制共存的現實,使社會價值取向亦呈復雜形態。因此,社會主義集體主義價值觀在新形勢下的確立,是一個深刻的任務。
社會主旋律倡導精神的尊奉者(調研中是“部隊官兵”、“教師”、“黨政干部”、“工人”、“農民”等群體)與其在轉型期社會經濟生活中的地位兩者之間的矛盾,集中反映了社會整體的深層矛盾,應引起足夠的重視。
第二,轉型期出現的(特別在青年群體)以“自我價值實現”為主要特征的價值選擇,如果在“個人時空”無限擴張,則構成了與我們作為社會本質要求的“公共時空”的對立,從而從總體上與總目標的愛國主義、集體主義與社會主義偏離。社會主義的現代化在經濟目標實現的同時,還有具有科學人生觀、價值觀與時空觀的“四有新人”的培養;有精神文明的文化目標。這些我們與消費資本主義現代化本質區別的價值導向,在教育“失重”狀態中不可能成為主導精神。
第三,需要區別的是,對個體價值與潛能發揮的強調,對個人利益與權利的保護,對個人奮斗精神的伸張,是有積極意義的。因為這在一個本質上切合了社會主義改革所應該實現的,對一個勞動者時光、生命與勞動的尊重,以及以此為基點,潤滑社會內部機制的健康運行,創造更高的生產力以創建科學社會主義的物質前提這一本質走向。但是,在肯定這一積極精神的同時,需加強整體社會的制約和系統教育方法的有效改進,特別是經濟環境的綜合治理、國家能力的加強與社會主義主流意識形態的主導位置。
五
關于審美取向、價值取向的社會調查與建立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反饋渠道的幾點思考:
**,關于文學藝術與精神文明及相互關系問題的研究,不僅要關注作家和作品,即作為我國文學傳統研究對象的文學及文學現象本身,而且還要關注文藝作品的廣大受眾(讀者、聽眾、觀眾),考察作品對其影響并研究他們對作品的反映。為此,只有將社會問卷調查的方法引進對當代文學藝術的研究工作,并以連續進行的方式,才能獲得一個較長時期內的大量鮮活的實證資料。這項工作,將推動以科學的系統的實證方式,從社會學角度進行文學藝術研究的方法論變革乃至文藝社會學學科的建立。文學藝術研究中科學性、現實性和人民性的加強,對探索社會轉型期文藝發展的規律,對當代文學藝術的繁榮,對高校文科教學研究的改革,對人文學科的學者的現實關注,均有較深遠的意義。
……
價值與審美取向研究 作者簡介
張婭婭,女,1953年9月出生于北京。1969年-1978年為黑龍江生產建設兵團一師“知青”。1978年入北京大學分校中文系學習,1983年畢業并留校任教至今,F任北京聯合大學應用文理學院新聞傳播系系主任。獲評“北京市優秀教師”稱號、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待遇。
主要從事中國當代文學、視聽藝術、傳播文化等當代文化的教學與研究。
- >
二體千字文
- >
巴金-再思錄
- >
史學評論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經典常談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姑媽的寶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