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東洋鏡:京華舊影
-
>
東洋鏡:嵩山少林寺舊影
-
>
東洋鏡:晚清雜觀
-
>
關中木雕
-
>
國博日歷2024年禮盒版
-
>
中國書法一本通
-
>
中國美術8000年
服裝美學-(第二版)(附教學光盤) 版權信息
- ISBN:9787506448604
- 條形碼:9787506448604 ; 978-7-5064-4860-4
- 裝幀:暫無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服裝美學-(第二版)(附教學光盤) 節選
.貴在意境
人們通常認為:教材,就是教師以此來講,學生以此來聽;史論,就是史料
和論說;服裝更無歧義……其實不是這樣。
無論教還是學,注重的都應該是一種意境,一種蘊涵無限的大文化。
如服裝,確切說服裝文化教學與研究,它的范圍和對象,絕不僅僅限于服
裝本身。
我在服裝史論教學前線已近三十年,為什么持之以恒,且毫不倦怠,就因
為我鉆研起服裝來常有一種莫名的愉悅感覺——宛如“風高浪快,萬里騎蟾
背。曾識妲娥真體態,素面原無粉黛。身游銀闕珠宮,俯看積氣蒙蒙。醉里偶
搖桂樹,人間喚作涼風”。在這里,詩人劉克莊是在描述身游月宮的奇妙幻想。
但研究服裝的過程。不也正具有這樣一種浪漫的意境嗎?每一點探索的結果
都是前所未有的,每一步向新領域的跨越都令人激情滿懷,其過程是充滿神
秘感的,好像是在探險。當未知被一個個解惑,當碩果掛滿了枝條,那種登臨
月宮的感覺是美妙的。它令人向往。
我有時覺得自己是一個農夫,我播種的服裝研究在沃土上成長健旺,我
培養的學生也是在服裝文化的大地上辛勤耕耘,我們的團隊已使服裝文化綻
放出綺麗的花朵。我的腦海中常有一幅圖像閃現出來,那就是一片片金黃色
的稻田,在陽光下熠熠生輝,那種醉人的金色令人振奮又愜意,有一種美感,
是收獲的幸福。一想到這番景象,汗水還算得了什么?
中國有一句古話:“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我小時候所受的
教育總是“發懸梁,錐刺股”。實際上這只是在激勵學子們,倡導的是一種精
神,真正鉆研起來,苦中自有樂。人們為什么要攀崖?為什么要橫渡太平洋?這
里有探索心的驅動,也有好奇心的唆使,說好了是科學無畏,說不好是尋求刺
激。實際上,無須褒貶,值得肯定與贊揚的就是一種實實在在的人的精神。服
裝教學與科研正是這樣,勤是需要,但不一定都是苦。上山艱難卻完全可以看
風景。渡海危險卻可以放飛自己的理想。天高任鳥飛,海闊憑魚躍,世界是強
者的,學術界尤為此。
待閉靜片刻時,甚至會想起辛棄疾的《西江月——夜行黃河道中》:“明月
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怎樣的幽美景
色,怎樣的原生態?我甚至覺得,服裝教學科研中靈感的出現,真像這首詩中
寫到的:“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舊時茅店社林邊,路轉溪橋忽見。”小
時候背的詩,如今總是適時地閃現在腦海中,詩中所描述的意境,感染著我,
使我常常生活在詩意之中,而且是真的在詩意中徜徉。
李清照有一首《漁家傲——記夢》,氣勢非凡,雖假借夢境,實際上是在宣
泄一種豪邁的情感。詩人寫道:“天接云濤連曉霧,星河欲轉千帆舞,仿佛夢魂
歸帝所,聞天語,殷勤問我歸何處。我報路長嗟日暮,學詩漫有驚人句。九萬里
風鵬正舉,風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在從事服裝教學與研究的幾十年間,這
種空闊,這種氣勢,這種灑脫,常常使我感到渾身充滿力氣,仿佛全身的血都
在沸騰,倘若文章不能使自己激動,還怎么能夠激動別人呢?
我喜歡莊子的文論,不但句句有哲理,而且視野那么廣闊,心緒奔放,升
天入地;我喜歡中國古詩詞,詩人不僅在抒發情懷,而且在評述世理,詮釋人
生。即使我們在秋天的夜晚沒有身處“紅燭秋光冷畫屏”的環境,也沒有“輕羅
小扇撲流螢”的閑情,但是“天階夜色涼如水”的感覺還是抬頭就能感受到的,
由此,那種“坐看牽牛織女星”的藝術審美愉悅不就產生了嗎?杜牧的《秋夕》
本身就有一種意境之美,美在詩外。我研究服裝,常常就生活在這種詩意中,
詩意無限。
更重要的是,古詩詞不單單給人以美的意境,它還確確實實地記錄下一
些史實,如服裝,假借的也罷,直敘的也罷,使我們讀詩就能讀到曾經存在的
服飾形象和服裝現象。如劉禹錫在《竹枝詞》中寫:“山上層層桃李花,云間煙
火是人家。銀釧金釵來負水,長刀短笠去燒畬。”“銀釧金釵”代表的就是少數
民族女性,而“長刀短笠”更是將原始部落性質的生活生產方式敘述出來。到
了劉禹錫寫“美人手飾侯王印,盡是沙中浪底來”時,則是一種感慨,或說不平
了。馮延已在《謁金門》中,僅一句“斗鴨欄桿獨倚,碧玉搔頭斜墜”,就把少婦
“終日望君君不至”的愁悶心情真實地表現出來。孫光憲在《酒泉子》中以“香
貂舊制戎衣窄”襯托征人的悲涼心情,以“綺羅心,魂夢隔,上高樓”表述征人
對遠方妻子的思念。這里都沒有直接寫人,但寫服飾就已經使人鮮活起來,進
而有聲有色,有情有景。
柳永在《望海潮》中寫杭州的繁華,僅“市列珠璣,戶盈羅綺”寥寥幾字,就
使人們宛如看到市場上陳列的商品盡是珍珠寶貨,而大戶人家穿的都是綾羅
綢緞的人文景觀呈現在讀者面前。張志和在《漁歌子》中的“青箬笠,綠蓑衣”
是寫隱士;蘇軾在《江城子》中以“錦帽貂裘”寫邊關軍人,在《浣溪沙》中以“牛
衣古柳”寫“賣黃瓜”的農夫。在《定風波》中蘇軾以“竹杖芒鞋輕勝馬”寓自己
雖被貶,但依然樂觀處世,因為只有這樣,才能保持“一蓑煙雨任平生”的心
境。蘇軾在《念奴嬌——赤壁懷古》中,一句“羽扇綸巾”,就把周瑜當年“雄姿
英發”、躊躇滿志的精神面貌表現出來了,尤其“談笑間,強虜灰飛煙滅”的輝
煌戰功,更通過儒雅的裝束而顯得分為動人。
有一首詩,在我小時候就給我一種凄美的感受,那就是賀鑄的《搗練子》:
“砧面瑩,杵聲齊,搗就征衣淚墨題。寄到玉關應萬里,戍人猶在玉關西。”征衣
在服裝史中占據著重要的位置.這里寄托著家人對遠在邊疆的親人的思念,
述說著服裝的物化功能與情感寄寓。有時候,關乎服裝的舉動就是一種世俗
生活的寫照,由此也牽動著人們的心情。如賀鑄另一首《鷓鴣天》,詩人悼念亡
妻,“空床臥聽南窗雨,誰復挑燈夜補衣”,一幅舊時婦女的*尋常不過的補衣
畫面,呈現在讀者面前。《紅樓夢》中僅一節“勇晴雯病補雀金裘”,就把晴雯這
一特定人物的性格生動地刻畫出來。岳飛的《滿江紅》中**句是“怒發沖
冠”,這里既沒寫帽子的式樣,也無花紋色彩,只一個“沖”字,就以夸張的手法
表現出詩人難以遏制的憤怒和強烈無比的愛國之心。
李清照《永遇樂》中有一句膾炙人口的詩句:“中州盛日,閨門多暇,記得
偏重三五。鋪翠冠兒,拈金雪柳,簇帶爭濟楚。”這番盛景,這般服飾,已經成為
中華民族燈節的珍貴歷史資料之一。鋪翠冠兒什么樣?拈金雪柳是什么?人
們反復考證。不管怎么說.那一身穿戴整齊且光鮮的模樣給后世留下許多正
月十五元宵節賞燈的實感與暢想。下一句寫“風鬟霧鬢”,也是借助服飾形象
的一部分來表露詩人思念故國的感情,同時也流露出她飽經憂患、消極低沉
的心理狀態。關于元宵節的名句,還有辛棄疾的《青玉案——元夕》:“東風夜
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風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龍蛇
舞。”在這里,詩人專門寫到女性在特定節日戴的特定飾品,即“蛾兒雪柳黃金
縷”。蛾兒就是鬧蛾兒,雪柳是用絲綢或紙拈成的柳條裝飾,黃金縷也是以金
紙、金線扎成的燈節裝飾,這些飾品恰與萬盞彩燈相映生輝。詩人雖在詩后寫
到他不肯趨炎附勢、隨波逐流的孤高性格,“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
卻在燈火闌珊處”,但我們依然可以認為辛棄疾給后世留下服裝史的鮮活資
料,因為形象與場景,特別是節俗,共同記錄下來,就必然使其有了一定的
珍貴之處。
張孝祥在《念奴嬌——過洞庭》中,寫的是人與自然的結合以及由此而生
發出的感想。他以“短鬢蕭疏襟袖冷”來表現當年“孤光自照,肝膽皆冰雪”高
曠坦蕩的胸懷。甚至直接述說自己做官一向光明磊落,而今胸無芥蒂,因而與
“素月分輝,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的湖水,宛如天地一體,水乳交融。嚴蕊在
《卜算子》里是以“若得山花插滿頭,莫問奴歸處”去借此述說亂世的無奈,并
寫自己向往自由自在的山村生活。
有時候,詩詞中的服裝描寫,記載下的是歷史重大事件。吳文英在《八聲
甘州——陪庾幕諸公游靈巖》中寫吳越之戰的一個不可忽視的有連帶關系的
插曲,那就是越王獻美女西施,吳王夫差在靈巖山上為西施建了一座館娃宮,
極盡豪奢。詩人寫道:“渺空煙四遠,是何年,青天墜長星。幻蒼厓云樹,名娃金
屋,殘霸官城。箭徑酸風射眼,膩水染花腥。時鞭雙鴛響,廊葉秋聲。”“鞭”是
指木屐,音灑,雙鴛即指西施和宮女們穿的繡有鴛鴦圖紋的木屐。當年,夫差
在館娃宮里專門建有一個響囗廊。囗,音瀉,也是說這種無后幫木底鞋。相傳
響囗是用梓木鋪地,木地板下再放上成排的陶甕,這樣,宮女們穿著木屐在
廊上行走,就會發出音樂般的聲響。當然,吳國*后被曾經的手下敗將越王勾
踐打敗,并不只因西施,但是這絕對是一個重要環節,因此館娃宮中的響囗廊
同樣與木屐一起成為這一歷史事件的有聲有形的記錄。
詩詞中的服裝名詞,很多時候被借用來指某一群體或某一類入,如史達
祖《雙雙燕》中“愁損翠黛雙蛾,日日畫欄獨憑”,翠黛是指古代婦女畫眉的顏
料,雙蛾則指女子彎曲柔美的眉毛,在這里,即以此來代表閨中少婦。辛棄疾
在《南鄉子——登京口北固樓有懷》中寫“年少萬兜鍪,坐斷東南戰未休”,就
是以兜鍪這一戰士頭盔來代表萬千士兵的宏大陣勢。辛棄疾在《水龍吟——
登建康賞心亭》中寫:“倩何人,喚取紅巾翠袖,技英雄淚!”這里的紅巾翠袖可
指少女,也可專指歌女,其實更確切地是指紅顏知己。詩人甚至在“遙岑遠目,
獻愁供恨,玉簪螺髻”中以女性發式及頭上插戴的簪子形象來形容遠山的景
象,我們不難看出,人們多么了解服裝,服飾形象又和人們離得多么近。朱敦
儒在《相見歡》中寫:“中原亂,簪纓散,幾時收?”以簪纓喻文武官員……
詩詞與服裝的聯系,不一定只是專指或借喻,有很多未涉及服裝的詩詞
在我們教學研究中也能給我們提供一種意境,那種意境幽美且深遠,它深深
地牽掛著我們的心,以致欲罷不能,導致我們以全身心投入到服裝史論的教
研之中。多少年來,李之儀的《卜算子》總在我心中一遍遍出現,我低吟:“我住
長江頭,君住長江尾,日日思君不見君,共飲一江水,此水幾時休,此恨何時
已。但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負相思意!”愛情是崇高又神圣的,愛情偉大且永
恒,人一生熱愛一種事業,豈不也如同愛情中的熱烈與持久。
仔細讀一讀古人的詩詞,詩中的意境足可以使我們擺脫浮躁,還原真我。
那種意境在感染著我們,讓我們靜下心來。辛棄疾在《鷓鴣天》中寫:“陌上柔
桑破嫩芽,東鄰蠶種已生些。平岡細草鳴黃犢,斜日寒林點暮鴉。山遠近,路橫
斜,青旗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風雨,春在溪頭薺菜花。”好一番農家田園風
景。心緒平淡下來,對于名利;情緒需要激昂,為了事業,這才能立于不敗
之地。
《中國服裝史》、《西方服裝史》、《服裝美學》、《服裝概論》、《中國近現代服裝
史》涉及了我們需要講給年輕學子的有關服裝的歷史知識,特別是專業基礎理
論。我在這里不想重復書中的內容,我反反復復強調的是意境,怎樣才能更好
地掌握知識,怎樣才能成為成功人士,其實*重要的是需要一種修養,微至具
體學習時所需要的意境。這里僅以詩詞作為例子,它應該被錄入人腦,而不是
電腦。電腦需要提取,而人腦裝載的知識則往往是自己往外蹦。我有時累了。
感覺到力不從心,辛棄疾那句“布被秋宵夢覺,眼前萬里江山”就總在我心里
出現。我能感受到詩人那種大氣,那種憂國憂民之心,對于我們來說,不就是
一種為了文化事業的發展而需要盡的一份力量嗎?
我提醒年輕的學子們,靜下心來,在知識的海洋中駕馭巨艦或獨舟,只要
目標是正確的,我們將勇往直前,我們必定勝利,輝煌就在前方。
前言
服裝美學應該屬于美學研究中的一個部門美學。它與普通美學有著本質
上的相通,既與哲學相聯系,又具有自己的研究重點,既有側重于服裝的審美
意識、審美心理、審美標準、審美趣味等基礎理論,又包括應用理論與發展理
論。也就是說,服裝美學有自己的獨立體系和由此產生出的切合文化人類學研
究的嶄新立意和構思。服裝美學,就是通過服裝美的主客觀效應,去發現服裝
創作的藝術根源與內外因影響,從而確立服裝藝術在美學中的落點。
服裝美的效應,是服裝美學中首先應該注意到的。服裝作為人類文化的
凝聚物也罷,作為個體的藝術作品也罷.就是說從宏觀和微觀、廣義與狹義哪
一個方面來講。服裝美都應該具有美的特質。就好像京劇舞臺上“窮生”的乞
丐裝(帶補丁的長衣)和死囚服(泛稱“罪衣罪褲”)一樣,即使人物落魄到毫無
炫耀余地時,也還是要講求以美的服飾形象出現。因而乞丐裝被稱為“富貴
衣”;死囚服全系大紅顏色,絕不去丑化。戲劇小舞臺是這樣,人生大舞臺又何
嘗不是如此呢?
講求服裝美,是健康人格的表現,是人的天性所致。因此可以說,圍繞服
裝效應所付出的努力在很大程度上考慮到的是美的因素。古往今來,多少人
為此努力過,從選取原料,對原料加工,再到設計并制作成型,*后通過人的穿
著而完成整個塑造的服裝美全過程。此間需要何等強烈的創作欲望與創作靈
感,尤其是對服裝藝術的執著追求啊!
從埃及的胯裙到英國的紳士服。從北美印第安人的羽毛飾到東亞那些形式
各異的耳環,哪一件不是出于人們對美的追求,不是體現出*理想的服裝效應?
服裝美作為一個固定詞組,說明這是閃耀著獨立的藝術形象的物質,我們
應該將它放在美學總體范疇中,而不能輕易地不加識別地把它歸為某一種美
感。或者說,用美學的某一個概念和專用詞語去套在服裝美身上。因為服裝美
的產生既不同于一般的藝術創作,又有異于常規的生產過程。它必須通過從
單體人到全社會,又回到單體人的循環程序;再經過每一個藝術細胞的進裂、
合成與流入血脈,*后才會創作出激動人心的、有著獨立人格的服裝——包
含、孕育、體現出服裝美的物質與精神混合物。
服裝美是如何產生的呢?這是需要涉及的第二個問題。服裝美的創造,*
初當然要依賴于美感創造.這里主要是來源于客觀:
其一是外部形式的美,是服裝的造型、色彩、輪廓線與肌理、光澤、聲響,甚
至是光亮與樂聲構成。在這種美妙的組合關系中,有時是以某一形式美因素
為主的。有時卻是通過相互穿插、拼合、對比等有機組合而呈現出來的。烹飪
美學中講究“色、香、味、形、聲、境、德”,作為姐妹藝術的服裝美創作同樣具備
這些美的基因與品格。除色、形、聲毫無可疑之處以外,服裝有香氣、能品味、
能創造出一種意境,并且體現出內涵來,當是極自然的。況且還能有光亮,而
且善于活動呢。
服裝美感的創造來源客觀之二是服裝特有的,即服裝美可以在服裝的靜
態中體現出來,如通過商店櫥窗和展示模型而體現出來的服裝美;它又可以在
動態中體現出來,那當然是活動的著裝的人。這由靜到動,帶給設計者思維馳
騁的余地;由動及靜,又留給觀賞者無限的情思;動與靜的變化,使服裝美立于
無比豐富的藝術氛圍之中,使它永遠像詩、像畫、像水、像云。不!詩畫水云只有
渾然天趣,服裝卻是集天地萬物之大成于一身。詩畫只能品味、只能欣賞,服
裝卻在動靜之間給人以新啟示與說不盡的美感。所有這些都因為,詩畫云水
再美,創作者和觀賞者只能站在它們之外,而服裝經由人自己的穿著,方才創
作出獨領風騷的美感來。
其三就是要憑借人體——服裝的骨架與支撐物,服飾形象的一部分。可
以這樣說,服飾形象美就是人體美的擴大、延伸與強化。即使是緊貼肌膚、薄
如綿紙的腿部時裝——高筒透明絲襪,也還是使肌體比原有體積有所擴大,更
不用說其他服裝。頭上的巍峨高冠,腕部的飄然長袖,都是人體的延伸。托起的
胸部、束緊的腰部、夸張的臀部又無疑是對人體美的強化。人體美是固然存在
的。而服飾形象通過以服裝手段所造成的擴大、延伸和強化,是服裝與人體的
巧妙結合,是服裝美之所以超乎牙雕、玉雕、壁畫等諸藝術品的原因之一。更
何況服裝美的無數的作者(制作者和穿著者)以及觀眾(著裝形象受眾),又以
絕對優勢超過舞臺表演藝術的氣勢呢!
人作為服飾形象的骨架,不是商店里陳列的服裝模型。人是有生命、有內
涵的。人的氣質與服裝所構成的服裝美的獨特美感,是設計者、制作者和穿著
者共同尋求的。當然,不無遺憾的是,不可能每個尋求的人都能夠找到服裝美
體現內蘊的真諦。因此,這些服裝美的“虔誠的信徒們”仍然在苦苦思索,試圖
找到一條通向理想王國的途徑。
服裝美產生的另一個原因是來源于主觀的,即美學界通常所說的審美意
識。服裝美的審美意識存在于創作、穿著和觀賞者三方面,他們對于服裝美的
審美需求與感受,不排除有直覺的,即藝術創作中所稱的本能沖動。當一種無
論是對美、對成功、對富有還是對性的欲望在服裝美上產生升華的奇景奇境
時,情感趨向又促使審美意識與服裝美逐漸靠近以至重合。
集主、客觀為一體的對服裝美的社會認知。體現出人的潛意識中對服裝美
的需求與衡量標尺。不同民族,不同時代,受各種傳統意識熏陶或約束而形成的
審美情感與價值觀念,為服裝美的產生構筑了基礎。美的社會性時不時為偏離
服裝美中心的觀念、行為敲響警鐘。什么是服裝美?難道“美”使社會為之瞠目,
“美”得連自己也無法解釋的服裝,就能稱為“美”嗎?當然不能。我們不參與美學
界對于自然美的爭論,但是必須說明的是,服裝美具有社會性。盡管服裝美中有
抽象美、形式美的成分。但是它首先必須被世人所認可.這才有可能成為真正的
能夠成立的服裝美。
這就牽涉服裝美的認知過程。這是我們在繼服裝美效應、服裝美的產生之
后需要探討的第三個大問題,即由什么構成服裝美的認知全過程。
認知過程之首自然是人的屬于美學范疇的視覺快感、嗅覺快感、聽覺快感
以及觸覺快感。對于所有與服裝發生關系的幾方面人來說,脫離或違背了這些
快感,是無法談到服裝美認知過程中的美感的,這也可以從*低限度上講愉悅
感和舒適感。反之,當然是無美感而言的。服裝造型呆板、組構上沒有章法、深
裹或是暴露過分,非但不會給人帶來美感(愉悅與舒適),反而會使人感到痛
苦,包括視覺、聽覺、嗅覺和觸覺等人體各部位的本能的痛感以及給精神上所
帶來的緊固與壓抑。
服裝美認知過程中很重要的一點是,只有當服裝符合人自我審美心理定
式,或稱審美經驗時,才會產生美感。而只有在這個時候,服裝美才有可能被認
知,才有可能成立。再加上對服裝美的獨特的審美想象,即相關審美評判,都成
為服裝美認知過程中不可缺少的過程。審美評判中一般包括著裝形象和著裝
形象受眾的評判結果,如別人看上去如何,別人穿著如何;還包括自我服飾形
象檢驗,即自己穿上效果如何等等的雙重效應。只有這樣.由認知而認同即接
受的服裝,才具有了服裝美的條件與特征。
為將服裝美學中論及的服裝美三要素及其相互關系更清晰地顯示出來。
特意在這里列一個簡要提綱如下:
(1)服裝美效應。
(2)服裝美產生過程:美感創造(客觀)——外部形式、動靜變換、人體美
的擴大、延伸與強化、創作主體內涵。審美意識(主觀)——直覺、本能沖動、欲
望升華、情感趨向。社會認知——審美情感、價值觀念。
(3)服裝美的認知過程:滿足生理快感,符合自我審美心理定式(審美經
驗)。誘發審美想象——一般著裝形象受眾的感受,自我服飾形象的檢驗。
服裝美學是一門獨立學科,它兼具審美與創作功能,直接關系到服裝成
型。但是,在美學體系中,它又顯然與其他獨立的部門美學和美學范疇外的各
學科互相聯系、互相影響,因而形成包含有審美社會學、審美心理學、生理學、
民俗學和藝術哲學等在內的有關服裝的美學體系,成為服裝美學的必要的構
成成分之一。
很顯然。服裝美學是服裝設計專業的必修課,它不僅對設計者至關重要,
對著裝者也是同等重要的。實實在在地講,服裝美學應是所有人的必讀教材,
因為地球上現存的人都是著裝者,即使有些部族不穿衣,但也有飾品。從這個
角度看.服裝設計專業不是僅僅讀好服裝美學的問題,更重要的是運用并發展
它。使服裝美學研究更趨于提高和完善。
第三章服裝穿著的美學原理
服裝必須穿戴在人身體上,才能真正體現出服飾形象美,這是一個人人皆知的淺
顯道理。假如無須用穿著來表現*終效果,那商店里大可不必擺設酷似真人的服裝模
型,經營者也不必為消費者舉辦商業性時裝表演。服裝是否能夠給人以審美快感和更
高水平的審美價值,就要看穿著者的選擇和配套藝術了。因此,在經歷了服裝原材料
的選取(一度創作)、設計制作(二度創作)過程以后,穿著便是一個再創作(三度創作)
過程了。
人人都知道服裝躺在商店柜臺里看不出真正的效果,但是未必人人都能理解穿
著是一個再創作過程的真正意義。同樣的服裝,穿戴在不同人身上所體現出的視覺效
果不同:同樣的服裝與不同的服裝組合后的視覺效果不同,都說明了穿著的再創作意
義不容忽視。
擔任這一創作的不再是服裝設計者,也不是服裝制作者,而是著裝者。盡管古來
人人都已習慣穿衣,但是將穿著上升到再創作的高度上來,還是擺在每個著裝者面前
的一個新的課題。
首先說。已經成型的服裝穿戴在人身上后,隨著人的形體在空間位置中的移動,
必然使其中相當一部分服裝一下子由靜態轉換為動態。金屬衣服和固態型飾品相對
變化較小。但非金屬衣服(包括首服和足服)以及非固態飾品
(如絲帶、瓔珞等)由靜到動的變化是相當明顯的。以裙子為
例,平放的裙裝,即使有褶裥紋飾,也只是猶如一泓平靜的秋
水,當它被人提起時,其裙身的褶裥紋飾就成了一瀉千里的瀑
布了.而當人將它穿在身體上時,隨著人在行走時引起的空氣
對流,懸垂感強的面料做成的裙身,便會隨風飄動起來,宛如
瀑布落到山巖激起了浪花:假如再有些吹拂到人身體上的哪
怕是微弱的輕柔的風,那么裙身的褶裥也會頓時飄舞起來。再
小體積的服裝,只要它不是堅硬的物質構成,服裝總會隨著人
身體的移動和擺動而發生變化,男人胸前的領帶、女人肩上的
披巾。都會因人穿著而一下子由靜態轉換為動態。就連那皮質
的長筒靴。也會因人的穿著而仿佛注入了生命。(圖3—1)
服裝是靜態的存在,服飾形象就是動態的事象了。服裝經人穿著之后所體現出來
的美感,實際上就已經是活生生的,成為人的社會形象的一部分了。
在穿著過程中,從自我形象塑造的意識起始,進入到著裝佩飾的*佳選擇,再到
著裝者的服裝配套技巧,這是再創作的根本所在。
當然.著裝者即是蕓蕓眾生的同義語,將著裝者如何分類,都會出現繁雜的數字
顯示。就服裝美學來講,應將著裝者概括為兩大類:普通著裝者和特殊著裝者,這兩者
對于服飾形象美的要求有較大距離。因而,當他們在從事服裝的再創作時,其掌握的
藝術水準乃至藝術構思和藝術手法都有很大的不同。
**節 自我形象塑造
在服裝美學中談自我形象塑造,主要是著裝者通過服裝來完成人本體的自我藝
術形象。也就是說,這種自我形象塑造的*終目的是給予著裝形象受眾以審美感受。
自我形象塑造源于自我形象塑造的意識。假如只是將服裝作為遮護身體的功能
性用具,也就沒有什么藝術形象可言,更談不到藝術創作了。將著裝看做是自我藝術
形象塑造的主要手段,是人類文明進化的結果。自我形象塑造的重點落到審美上,開
始于人類擺脫了以主要精力去求溫飽的時代。但這并不等于說人類是先求果腹,才講
裝飾。裝飾與美,是兩個概念。人類不一定是先為御寒,后才懂得裝飾自己,而很可能
是兩者并行的,這從許多保留至今的原始部落人著裝意識上都可以得到確切的答案
(圖3—2)。那種有意識的裝飾,有的是主觀上為了與神交流,
有的是為了嚇跑野獸,但是人類童年時期并無純粹的追求藝
術創作的意識。本節所論自我形象塑造意識,則是徹底脫離
開實用價值的有意創作。它與原始社會的裝飾意識有所區
別。因為早期媚神同樣帶有功利性目的,盡管它看起來是精
神的。
當人類不再為保暖,不再為取悅于人之外的神力的時
候,才真正認識到自我的價值。也只有在這個時候,人類才真
正站在文化的鏡子跟前審視自己。當確認自己就是一個迄今
為止進化、發展得*成熟、*完善、*高級的生物時,也才真
正開始欣賞自己。希臘公元前的大理石雕刻,盡管人的氣味
頗濃,但那還只能解釋為是人在竭力創造一個比人更完美的
神。可是到了15世紀的文藝復興時期,人文的旗幟已高高飄
揚。如今,在物質文明異常發達的國家和地區,人們已經為了塑造自
己而煞費苦心。美容院、按摩院、心理衛生咨詢中心等都是當代生活
的產物。表現在著裝上,自然是使穿著變為一種藝術創作,更具有現
代精神生活的韻味.甚至是人們因物質條件優越、精神生活空虛而
在尋求刺激。(圖3—3)
在這個時期,塑造自我形象的目標,就落實到美化自我意識、對
于藝術創作的強烈的表現欲、進一步烘托藝術個性和始終站在文化
潮流前列的種種著裝意識與行為之中。服飾形象的再創作對人生已
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一、美化自我意識
人類認識到自己的價值是審美前提,它直接導致了單體人認識自我、肯定自我和
意欲美化自我的意識。
意識是人的大腦皮層的本能產物。當它發展到美化自我的意識階段,就已經完全
脫離開早期那種朦朧的、處于可知不可知之間的低級階段,而開始上升到主觀已在客
觀中尋找到恰當位置的高級階段。
就意識(心理機能)的進化而言,人類童年時期感應等級的快感和痛感,正是以后
一切高級心理現象和精神現象的發軔點。在人類的意識范疇中,可分為理性、意志、情
感三大系統,而服裝穿著美學理念中的美化自我意識,只是人的情感活動的一個分支
和高級形態。
盡管這樣,美化自我意識不僅促進了服飾形象創造中的藝術創作意識,而且推動
了整個服飾文化,甚至可以說,影響了人類大文化的演進。
美化自我意識,包含著兩種活動方式。一種是審美活動,即在將自我作為審美對
象的時候,仍將自我作為審美主體,這是前意識。另一種是藝術創作,也就是在自我
意識中同時兼有創作者和創作物的身份,這正是自我形象塑造中美化自我的意識。
服裝美學-(第二版)(附教學光盤) 作者簡介
p>華梅,女,1951年生子天津市,祖籍無錫。
現為天津師范大學美術設計學院院長.教授,師
大華梅服飾文化學研究所所長。國家人事部授銜
“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享受國務院政府津貼。
1997年天津市勞動模范,1998年全國教育系統
巾幗建功標兵.全國教育系統勞動模范.全國模
范教師。全國政協委員。國際服飾文化學會會員。
1977年起在天津美術學院任教中國工藝美術
史課,1983年起開始中國服裝史教學,1994年
創建服飾文化學新學科。至今出版專蓿30部,
主編3部專集和7套叢書,《(中國服裝史)》自1989
年出版,至2007竿再版印刷22次,為全國服鞠
專業所選用。百萬宮《(人類贍飾文化學)》狡中國
圖書獎等7項大獎;40萬字《服飾與中國文化)》
獲天津市社會科學成果一等獎,其鼴飾教學獲全
國普通高校教學成果天津市一等獎。多部著作被
翻譯成英文.日文.韓文等在國外發行。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我與地壇
- >
莉莉和章魚
- >
姑媽的寶刀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山海經
- >
詩經-先民的歌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