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茨威格短篇小說集
-
>
女人的勝利
-
>
崇禎皇帝【全三冊】
-
>
地下室手記
-
>
雪國
-
>
云邊有個小賣部(聲畫光影套裝)
-
>
播火記
愛米莉爪哇1904 版權信息
- ISBN:9787506342797
- 條形碼:9787506342797 ; 978-7-5063-4279-7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愛米莉爪哇1904 本書特色
本書描述了女主人公愛米莉從法國南方的加龍河岸到荷的萊頓、新加坡和爪哇的經歷,展現出荷蘭殖民時期的社會動蕩,以及殖民帝國的終結命運。通過這本小說見證印尼土著在荷蘭殖民者壓迫下的悲慘生活,揭示教育對于解放貧苦人民的重要意義,與讀者分享她所感受到的不同種族、不同文化、男人和女人之間存在的差異。 這本小說充滿濃郁的歐洲風情和東南亞風情,展現了波瀾壯闊的歷史背景,文筆細膩動人,從法國波爾多彌漫著松林芳香的葡萄園,到荷蘭運河邊獨具特色的民居,從馬六甲海峽躍出海面的大批飛魚,到茂物風景區的參天大樹,殖民地貿易、土著歌舞、鴉片煙館、海盜傳奇……
愛米莉爪哇1904 內容簡介
愛米莉嫁給了呂西安·伯尼埃爾,后者被荷蘭政府任命為駐爪哇殖民地的行政官員,即將遠渡重洋赴任。這讓愛米莉終于實現了冒險和追逐異國情調的夢想。在繁茂的爪哇島優雅的首府巴塔維亞(今雅加達),她發現了20世紀初期白人統治的不公正和奸詐,見證了受壓迫土著人民的斗爭,感受了海盜和鴉片的神秘世界,領教了導致死亡的陰謀政治。但與此同時,愛米莉也從一個年輕的土著反叛者那里找到了愛情,獲得了解放。
小說作者卡特琳·文慕貝傾其全力,描述了既多情善感又勇敢頑強的女主人翁愛米莉跌宕起伏的命運,將讀者從法國南方的加龍河兩岸帶往荷蘭的萊頓,再帶到新加坡和爪哇,領受荷蘭殖民時期令人目眩神迷的世界,了解那里發生的*初的社會動蕩,這些動蕩預示了海外殖民帝國的終結。這是一個動人心弦、引人入勝的故事。
愛米莉爪哇1904 目錄
愛米莉爪哇1904 節選
1 朗貢。孤獨的教育。
我覺得自己總是拿著一份報紙。我的報紙。毫無疑問,父親在我很小的時候就要我這樣做了。而他卻把自己長時間地關在門里寫作。這仿佛是一個秘密,我從來不知道他寫了些什么。直到他去世很久以后,而我也上了年紀,在遠東生活了40年以后、回到朗貢附近地區加龍河兩岸的加斯科涅生活時,我才在一只箱子里發現了父親不斷寫給母親的那些信。這只箱子從來沒有離開過我母親的房間,母親在1881年剛剛19歲時,就因為生我難產去世了。
這只應該裝過母親一部分嫁妝的箱子,在我的孩提時代扮演過重要角色。我很小時,住在大梅恩一所莊嚴樸素的房子里,四周圍著高高的鐵柵欄,正門好像從來不開。我只同父親及幾個年老而忠誠的仆人生活在一起,在感到極度孤獨的時候,我就會跑到這只大箱子旁邊。我在那里待上幾個小時,給自己講故事,向它傾述我的憂愁,我的夢幻,以及其他深切的愿望。
我父親阿爾諾·卡普德維爾出生在朗貢的溝渠街。我祖父是公證人,他很早就過世了。我祖母瑪麗成為寡婦后,便移居到波爾多,在布倫蒂埃街12號做英國紡織品和披肩批發生意,賺錢供養兩個兒子——阿爾諾和皮埃爾——先是在蒂沃里中學讀書,后來上大學學習人文科學及法律。
父親愛上了我的母親阿德里安娜·博黛,不顧家庭的反對娶了她。母親是搞音樂的,但家里幾代人都是箍桶匠,居住在加龍河右岸一個叫圣馬凱爾的有筑壘工事的中世紀小鎮上。父親不同于他的弟弟,他寧可離開波爾多,同他年輕的妻子搬到大梅恩。這是從一個叔叔那里繼承的遺產,在朗貢西邊,有一個叫做“短腿獵犬”的村鎮,到處是葡萄園和松樹。
父親在山坡上有葡萄園,可以釀出很好的甜葡萄酒來。他還有上千公頃樹林,每年可以采五六次松脂。在山下,朝向維朗德羅那邊,他有很多收益進行分成的房屋,一些短工住在那里照顧羊群,讓它們吃松樹下的好草。牧場上風光明媚,好像時光靜止了似的。但父親對這些事不很上心,請了一位管家來經營這些財產。他在波爾多買了很多股票,經常去那里,通常是坐火車而不是乘有葉片輪的汽船。
我就是在大梅恩這里出生的。那是8月的一個下午,難以忍受的炎熱使重重疊疊的橡樹葉都煩躁地抖動起來,并透進半開半掩的百葉窗。平時外觀莊嚴的房子消失在爬山虎鍍著金邊的深紅色葉簇中。父親因為十分欣賞讓一雅克·盧梭所著《愛彌兒》,給我起名為愛米莉。
我母親只留下一張她正在彈鋼琴的照片。她看起來是那樣年輕,而有一天我也會長到同樣的年齡。我在自己身上沒有看到像她那樣甜美的線條,我也沒有她那樣明亮的眼睛,我甚至沒有她那種溫柔的、有些天真的舉止和謙遜的氣質。但這一切也許只是照片上靜止的瞬間給人的幻覺。
我在門廳的鏡子面前端詳自己。這面鏡子過去也應照見過母親的身影。我們都有豐盈的頭發,但母親的頭發近乎金色,而我的是深褐色。我無法掩飾我的黑眼睛自由奔放的眼神,它使我沒有光澤的面孔黯然失色。我討厭自己的鼻子有點長,遺憾沒有長得像母親那樣。我長得也不像父親。他已50多歲,臉色憂郁,栗色的眼睛總是瞧著別處,待人和氣,下巴上的小胡須與他又高又胖的身材不很協調。
我因為自己太瘦而煩惱。波爾多一位主張順勢療法的醫生給我開了湯藥,我便到巴一圣喬治街上的弗朗索瓦草藥店去,讓人為我煎好湯藥。草藥店的墻壁和天花板給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到處掛著鯊魚的牙齒,獸角和獸皮,大口瓶里裝著蛇,還有一些龜殼。我想,其中一些部分肯定入了藥。巴加代爾診所的創辦人是信奉新教的有產者和慈善家,在這里為新教水手免費治療。在等我的湯藥時,我總忍不住去買美味的巧克力,這些巧克力被劃分成小塊,加了一點兒香草,香草是從來自世界各地的船上剛卸下來的。在這條街的盡頭就是碼頭,可以看到這些船。
父親在他年輕的妻子去世后,就決定重視我的教育,把我當男孩子撫養。他自己則多年以來作人道主義方面的思考,對奧古斯特伯爵實證主義的想法很感興趣,將左拉的正義理想作為自己的理想,并且參加保護德雷福斯的政治活動。他加入了因德雷福斯事件于1898年創立的人權同盟。卷入激進潮流后,他在1901年6月激進黨成立伊始就入了黨。卡米爾·佩勒當聲稱:“保衛共和國*好的辦法,就是采用共和政體。”平等,博愛,非宗教化,政教分離,雅各賓主義……在朗貢也像在波爾多一樣,在共濟會的住所和小圈子里,人們在熱情地討論著,經常能聽到狂熱的口若懸河的演講。
正因如此,父親拒絕讓女兒到德諾魯女子寄宿學校去,在修女那里受教育,而是請了一名家庭教師來,教我學習科學、拉丁文和希臘文。他則親自給我講解歷史、地理和植物學,督促我每天看書,并向我開放了他的圖書室。
這是一個崇尚科學、探險和發現世界的時代。所有的人都來參與對動物、植物、海洋、江河水源以及自然資源的重新分配。他們接近那些陌生的人民,對當地的風俗和服飾很感興趣。人們因為行動、思想和知識而結成聯盟;在那些遙遠的、敵對的地區獻身于崇高的事業;殖民化使命;綏靖……一艘艘汽船向每塊征服的陸地送去一批又一批男男女女。
我和父親經常在房屋一層的圖書室里,坐在大壁爐旁邊。圖書室高高的墻壁消失了,擺滿了經典著作、旅行故事和現代小說。這里對我沒有禁書。有一個梯子,我們可以拿到每一本書。
我開始幻想這些旅行。
在朗貢,選舉運動使整個城市動蕩不安。父親支持他的朋友、公證人路易·法弗爾再次競選朗貢市長的職位,但*終由阿芒·帕蓬,一名醫生,贏得了選舉。后者自稱“進步共和黨人”。19世紀末,法國充滿反對教會干預政治的爭論。
父親花了不少時間在“平等”團體和“新俱樂部”參加討論。他那些在海軍街《朗貢評論》雜志辦公室的朋友們,在支持路易·法弗爾競選失敗后,對教權和阿芒·帕蓬的行政管理展開抨擊。在巴扎時,父親經常去看望阿瑟·吉博,后者是在整個地區很有權威的《巴扎共和黨人》報的社論撰稿人,因其社會主義觀點而著稱。
1898年,《小紀龍德》報組織了首次馬拉車的比賽,我當時很喜歡讀這報紙。世界已經對我打開,它不再是虛幻的了。
2 英國家庭女教師薩拉。
我快要17歲時,家里來了一位英國家庭女教師。她叫薩拉·拉文德。這是一位棕紅色頭發的年輕英國女人,但我不能肯定她真的年輕還是只是我想象的年輕。每當她用不夠地道的法語向我父親說話時,她臉上的雀斑就開始泛紅。從1215年至1417年,朗貢曾在三個世紀里被英國占領并實行英國法律,后來才由阿馬尼亞克伯爵解放。波爾多一直是國際性城市。從18世紀起,居也尼中學就教授英語。1691年,馬修·查普伊不是出版了一本教科書,教人學“盎格魯語”嗎?
來來往往的船只從整個歐洲北部帶來了許多游客,有船主,海員,商人,銀行家。一些人沉醉于這里的奢侈生活,欣賞這座城市的美,喜歡這里的美味佳肴和葡萄酒,看到在這里做批發交易的可能性,便在這里定居下來。王子,國王,部長,平民及水手們在街頭巷尾絡繹不絕。這里有通往西班牙和朝圣地的道路。這里的人講西班牙語,也講英語。**所共濟會會員集會處就是英國人的。盎格魯-撒克遜的生活方式影響了整個城市。一些英國家庭女教師來給孩子教英語。英國的許多時新玩意兒、紡織品、茶以及印度公司的產品都很受追捧……
薩拉給我講解詩歌,講述莎士比亞的章節,借我看愛情小說。她陪伴我長時間地騎馬,讓她那棕紅色的頭發隨風飄揚。像我一樣,她也用我們這個地區特產的馬德拉斯布做的小手巾松松地把頭發挽住。我們喜歡穿過漫山遍野的葡萄園,然后迷失在松林中。我們懷著喜悅顫抖的心,傾聽松樹的低聲細語,感受它們的哀怨情懷,欣賞它們迷人的光線。這光線在不同的時間、不同的季節,在有霧和起風的時候,總是在不斷變化。這是我們倆秘密的空間。
在半明半暗的藍色風景里,我們變得不真實了。我們充滿極其溫柔的感情,沉浸在一種甜美的心緒里,并因這種內心的柔美煥發出光彩,包裹在金色的光暈之中。我們在白色的霧氣里發抖。日落時分,當夕陽給森林籠罩上火焰般的光彩,直至天際,我們又在此情此景前感到虛脫無力。有幾次,我們感到恐懼,仿佛森林要在我們頭頂上關閉,讓我們再也看不到天空,我們的心不由得揪緊,好像聽見了幾聲沉悶的獰笑。于是,我們策馬往回飛奔。季節適宜時,我們在椴樹下泡上一杯茶喝,慢慢等待夜晚的光影灑落在露臺上,蟬兒停止鳴叫。或者,我們躲入房中,坐在木柴劈啪作響的壁爐旁,翻閱剛從波爾多來的雜志。
我經常和薩拉在加龍河兩岸的港口和吊橋附近散步。沒有一條大河,也就不會有城市。來來往往的船舶運送木材、葡萄酒、松脂、煙草等等商品進行貿易,使城市成為*繁華的港口之一。法國南方公司曾試圖通過降低鐵路運價展開競爭,以鐵路運輸取代水運。火車從南方火車站出發,只需要一個半小時就可以把我們帶到40公里以外的波爾多。而乘坐有葉輪的汽船,雖然船上有餐廳和圖書室,搭載著約百名乘客,時速卻只有15公里,常常要花上五個小時才能穿過埃菲爾鐵橋抵達波爾多港,如果漲水,時間還得翻倍。
我們登上圣熱爾韋教堂高高的平臺,從那里觀望港口附近和吊橋旁邊穿梭不停的貨船,各種活動和景象一覽無余。
那些按時定點開的汽船,葉輪在旋轉的水中打出巨大的聲響。那些桅桿上有帆的駁船,滿載著貨物,單個或者成串地由一艘拖船拉著,在水面上滑行。拖船高高的煙囪向外吐著煙霧。一些多槳小快艇像跳芭蕾舞似的穿來穿去。一些快艇駕駛者懶洋洋地躺坐在這些名副其實的水上房屋里。捕西鯡的漁民一次又一次地抓緊繩子起網,把網里滿滿的魚拖上船來。在春季,一些捕七鰓鰻(當地把這種魚叫做“高拉”)的船出發,去搜尋這種真正的水中野味。洗衣婦們來到河邊,邊洗衣服邊大聲地交談著……船工、水手,拉著,滾著,運送著木材、煙草、裝葡萄酒的酒桶、裝松脂的木桶,說著方言土語,好像在唱著什么敘事詩似的。趕大車的人一邊裝貨卸貨,一邊大聲嚷嚷著,好讓他們的馬兒聽話。從右岸通往圣馬凱爾方向的吊橋上,有徒步的,有騎馬的,有乘敞篷四輪馬車的,有坐雙輪大車的,有商人,也有農民,有趕著鵝的,也有挎著籃子的,他們正在根據吊橋的狀況慢慢通行,為不必交納通行稅而滿心高興。
我們就像不相干的旁觀者,用我們小小靈魂里的不安分邊聊邊看,幾個小時很快就過去了。當家里的敞篷四輪馬車來接我們時,我們就下到河堤上,坐上被風吹得布滿塵土的馬車。這時,松脂的苦味兒就鉆進我們的嗓子,弄得我們不好受。
3 大衛男爵夫人的游船。
有幾次,我們應邀到大衛男爵夫人家中喝茶。這是一個有傳奇美色并富有創意的女人,現在隱居在溝渠街她那所奢華的府邸中。拉麗莎·大衛是梅爾樂家族富有的繼承人,其亡夫熱羅姆·大衛是著名畫家大衛的侄子,傳說是拿破侖家族熱羅姆·波拿巴的私生子。男爵夫人懷著對往日時光的回憶,在這里過著隱居的生活,冬季則到佛羅倫薩的宮殿去過冬。熱羅姆·大衛在1861年至1862年問曾任朗貢市長,由于他關系廣泛,為朗貢市開展煙草貿易提供了便利。市長家里有一位蘇格蘭家庭女教師,她負責管教孩子們,在孩子們悲劇性地消失后,仍然留在了母親的身旁。在這三年時間里,她與薩拉保持著良好的聯系。
男爵夫人領我們到她的游船上觀光。這艘游船華麗的裝飾和陳設,受到阿斯圖里亞斯王子的未婚妻那著名游船的啟發。1720年,這位未婚妻為了嫁給西班牙王子唐·路易,在乘坐游船前往西班牙途中,曾在波爾多港口逗留。
拉麗莎·大衛看出我和薩拉很欣賞她的生活,便給我們講述她的浪漫愛情,她在巴黎及國外的奢侈生活,以及她在意大利過冬的經歷。為什么我不能有一天也生活在這種令人心醉神迷的生活中,離這里遠遠的?“愛米莉,”一天晚上,男爵夫人對我說:“我知道你在想什么,你想得很遠吧? 但是,你準備好受苦了嗎?”這是唯一的一次,我看見她在笑。
我把薩拉拖進城里,我們到毛拜克廣場(按照方言,“毛拜克”是“爛舌頭”的意思),借口要買些茶或什么佐料,或者買有名的剛果肥皂,據說這種肥皂能把臉洗得很白,就像“殖民地土特產”商店的墻上用大字涂抹的廣告所說的那樣。我帶薩拉到一家名為“不可思議”的店里去試戴各種小帽子。我們又到“新畫廊”轉了一圈,很快地從“南方”咖啡館和“體育”咖啡館坐滿了人的露臺前面穿過。 “體育”咖啡館是“自行車俱樂部”所在地,那里常常聚集著老式自行車的狂熱愛好者。朗貢在日新月異地發展,商店、作坊、食品雜貨店和服裝店如雨后春筍般涌現,手藝人和葡萄酒、木材、煙草、松脂和蜂蜜的批發商隨處可見。船主,富有的葡萄園主和松樹林主,水手,短工,印刷廠廠主,《朗貢評論》雜志的編輯,都有各自不同的圈子;在這些為數眾多的圈子里,人們遵循著各種各樣的行為規范。
父親經常去一個名為“博愛”的圈子,這是1770年由公證人皮埃爾·布瓦索諾創建的共濟會團體,*早是在英國發起的。在這個時期,經常可以在這里看到一些教士,船長,朗貢和波爾多的假發師傅……
……
愛米莉爪哇1904 作者簡介
卡特琳·文慕貝及其丈夫馬克·孟毅(法國前大使、著名漢學家、陳毅好友)都是著名的中國通,酷愛中國文化,對中國人民非常有感情。作為首批采訪新中國的西方女記者之一,文慕貝曾于1964年神奇地獲準來華自由行,見證過法國駐華大使館在北京的開館儀式。1965年,她與法國駐華使館的外交官漢學家馬克·孟毅在北京相識并結婚,曾夾在工農群眾的隊伍里,受到毛主席的接見。他們是法國大使和中國官方聯系的橋梁,接觸過許多中共高層和各界名人,多次見過周恩來、陳毅等人。1965年,卡特琳把自己在中國的生活經歷和采訪中的所見所聞寫成一部紀實性作品《人人都有自己的中國》,在法國出版后迅即成為暢銷書,各大報刊紛紛介紹和連載,是當時法國人民了解中國的主要作品之一,對向西方介紹新中國起了很大的作用。
- 主題:
印刷和字體很舒服。很適合閱讀。 一部公路片,走的是水路。帶人從法國游歷到印尼,走馬觀花,東拉西扯,對著地球儀看,還怪有意思的。很明顯的女性視角和描寫特征。大格局作有點失控,民族矛盾并沒有寫到位,都體會不到原住民的所謂悲慘生活,反倒是自然環境和風俗讓人神往。感情的感性描寫和時事大局主次失調,或許是受視角的限制,感情有點莫名其妙,大事又都是一帶而過。
- 主題:
作者卡特琳說,她想通過這本小說,見證印尼土著在荷蘭殖民者壓迫下的悲慘生活,揭示教育對于解放貧苦人民的重要意義,與讀者分享她感受到的不同種族,不同文化,男人和女人之間存在的差異。——這正是我買這本小說的初衷!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月亮虎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詩經-先民的歌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