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道德經說什么
-
>
電商勇氣三部曲:被討厭的勇氣+幸福的勇氣+不完美的勇氣2
-
>
新時期宗教工作與管理
-
>
帛書道德經
-
>
傳習錄
-
>
齊奧朗作品·苦論
-
>
無障礙閱讀典藏版:莊子全書
孔子九講 版權信息
- ISBN:9787101061116
- 條形碼:9787101061116 ; 978-7-101-06111-6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孔子九講 本書特色
孔子思想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寶庫,如何從中汲取寶貴的智慧和營養,從而使孔子的言行記載得到新的生命,展現新的力量,帶來新的啟示,學者和媒體都在做著這方面的工作。呈現在讀者面前的這本書,就是一座由專家學者架起的引導廣大讀者步入孔子思想殿堂的橋梁。這是繼《于丹<論語>心得》、《于丹<論語>感悟》之后,中華書局推出的一部由儒學專家解讀孔子思想的新書。 全書分為孔子的一生、孔子的為官之道、孔子的為師之道、孔子的孝親之道、孔子的交友之道、孔子的貧富觀、孔子的修養之道、孔子的中庸之道、孔子的公私觀九講,并將講述孔子和孔子后裔歷史地位的“天下**家”一講附于書后,讀者從中可了解孔子對后世的影響及其故里的名勝概貌。
孔子九講 內容簡介
《孔子九講》系根據傅佩榮、郭齊勇、孔祥林先生在山東衛視《新杏壇》欄目所作的演講整理而成一,演講者以深入淺出的語言,娓娓道來的風格,講述了孔子的一生、孔子的為官之道、孔子的為師之道,孔子的孝親之道、孔子的交友之道,孔子的貧富觀,孔子的修養之道、孔子的中庸之道、孔子的公私觀及孔子后裔“天下**家”的歷史地位。讀者從中可以全面了解孔子的生平,思想并汲取寶貴的智慧。
孔子九講 目錄
生于禮壞樂崩的亂世
生命的**個轉折點——立志求學
職業與追求
如何做到不惑?
做官五年,魯國大治
周游列國
“順天命”的境界
為“得君行道”而奔波
“天人合德”的信念
既是經師,也是人師
第二講——孔子的為官之道
孔子的仕途
孔子對學生從政的要求矛期待
從政者的行與止
孔子心目中的楷模
人本治國是*高境界
第三講——孔子的為師之道
從成為*好的學生開始
學習貴在真實的內涵
因材施教,用心良苦
適才適性,造就英才
教育的整體性
教學的*高藝術
第四講——孔子的孝親之道
孝順是人性*自然的發展
孝順要怎么做?
父母有過錯怎么辦?
孝順的意義是什么?
孝親的理想
第五講——孔子的交友之道
交友的原則
成為朋友的四個層次
好朋友可以豐富生命的內涵
謹慎戒惕,遠離三種壞朋友
友誼貴在久遠
第六講——孔廣的貧富觀
金錢的正面價值
對財富要有正確認識
貧而樂道,富而好禮
樂于道義,謀道不謀食
以適當方式實現自己與他人的關系
德行比財富更重要
第七講——孔子的修養之道
修養的原則
修養的具體方法——自我約束
怡情利于養性
行止合宜的風范
修養身心,先受益的是自己
第八講——孔子的中庸之道
中庸之道是折衷主義嗎?
如何把握中庸之道的“度”?
中庸之道的精髓是什么?
中庸之道與現代社會
第九講——孔子的公私觀
孔子的人本思想
先富后教的治國理念
孔子的君臣、父子觀
孔子思想的現實意義
附講——天下**家
天下**家的來歷
衍圣公是怎樣承襲的?
衍圣公的職責和屬官
衍圣公是如何管理孔氏家族的?
歷代封建王朝對孔子后裔的優待
詩禮傳家,英彥輩出
孔子九講 節選
**講 孔子的一生
談到孔子的時候,鶁地聯想到現在全世界各地紛紛設立孔子學院,許多外國人也開始學習中文與孔子的思想了。
有一天,我碰到一個學中文的美國人,我看他年紀很輕,就問他:“你今年幾歲?”他竟然回答“而立之年”。我嚇了一跳,早知道他會這么響應,我應該問他“貴庚”才對,否則豈非顯得外國人比我們更懂
得中國傳統文化了。
孔子說過:“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所以很多人在談到自己的年齡時,很自然地就引用這番話。事實上,很少人能達到孔子的境界。因為孔子的一生就好像登泰山一樣——步步高升,但他高升的并不是外在的升官發財,而是內在的自我修煉。
介紹孔子的一生,可以由許多角度來談。孔子是偉大的哲學家,我本身也是研究哲學的,所以我不從歷史的事跡、背景、考據來談;我要從孔子的思想,從他自述生平每個階段做了什么事,達到什么境界來加以說明。
我們首先針對孔子的時代進行了解。他的生平是從公元前551年到前479年,也就是周朝。周朝分為西周和東周,而東周又分為春秋和戰國兩個階段。孔子出生于春秋時代的末期,正好處于天子失德的亂世里。古代的統治者是天子,天子一旦失德,諸侯就會相互爭霸,導致禮壞樂崩、民不聊生。
這樣的亂世,卻也讓思想界得以百花齊放;在亂世里,人總是想方設法活下去,并且活得有尊嚴。當時的哲學家都希望能從古人的智慧中找到解決困境的方法,于是紛紛提出個人的心得與見解,其中*特殊和*有成就的一位,就是孔子。
孔子并不是生下來就了解一切的,在《述而》里,他說:“我非生而知之者也,好古,敏以求之者也。”意思是:我不是生下來就了解道理的,我是努力學習,把古人的智慧消化之后才有心得的。
孔子的祖先原是商朝王室,周朝取代商朝之后,就把商朝的后裔封在宋國,而孔子的祖先是宋國國君湣公的兒子弗父何。在古代的封建社會里,必須是元配妻子所生的嫡長子,才具有身份、財產的繼承權,以及繼位的資格。
由于弗父何不具繼位資格,他只有卿的身份,卿只能傳五代;五代之后另外分出去成為家族,由孔父嘉開始。孔子姓孔就是源自于這個背景。
后來孔父嘉受到迫害,其子木金父從宋國逃到了魯國,孔子是他們家族到魯國之后的第六代。孔子的父親是陬邑的縣長,據說他是個大力士,帶兵作戰非常勇敢,有功于國家。他**次結婚之后,生了九個女兒,為了希望有個健康的兒子可以祭祀祖先、繼承家業,于是又結了第二次婚,果然生了一個兒子叫做孟皮,美中不足的是,他的腿有點殘障。
孔子的父親一直到六十幾歲時,才遇到孔子的母親,當時她還不到二十歲,兩人相愛而生下孔子。由于家中還有大娘與二娘,母子倆自然受到排斥,*后,母親帶著孔子回到自己的老家曲阜,獨自撫養他。
孔子三歲時,父親過世;十七歲時,母親過世。為了盡孝心,他希望能將父親與母親合葬。但他始終找不到父親的墳墓,因為母親從來不曾與他談起父親的事。好不容易從同鄉前輩口中打聽到父親是叔梁紇,是一位縣長,更意外發現自己的身世與王室貴族有點關系,然而在他的成長過程中,卻并未受到任何特殊的禮遇。
孔子的母親是一位勇敢、堅強的女性,獨自承擔了撫養孔子的責任。如果沒有她,怎么會有孔子呢?孔子曾說:“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子罕》)他后來成就非凡,還主動承認自己小時候家庭地位卑微,因此會做各種瑣碎的事情。由此可知,一個人的出生背景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后來的發展,所謂“英雄不怕出身低”,孔子正是一個鮮活的例子。
生命的**個轉折點——立志求學
孔子的成就讓后人敬仰不已,他是如何做到的呢? 關鍵是一定要受教育。孔子小時候雖然家貧,但仍然接受鄉村教育。這種鄉村教育的主要對象是十五歲以前的尋常農家子弟或一般百姓。每年秋收之后農忙結束(約農歷十月),就請村里有學問的人來授課。他們初始學的有兩種:**種,是文化常識,譬如魯國人就要知道魯國的由來,以及其他各國的祖先又是怎么來的。春秋時代有許多諸侯國,每一個都有它封建的背景,通過文化常識可以知道每一國的特色。第二種,是所謂“基本的武藝”。男孩子過了十五歲后,就可以準備服兵役,也有一些要服勞役,同時學習基本社會生活的能力。由此可知,孔子到十五歲時原本要失學了,不過,他卻在那時立志求學:“吾十有五而志于學。”(《為政》)這是他生命的**個轉折點。孔子一輩子學不厭、教不倦,他的生命因此有不斷成長的機會。
當時的大學,只招收貴族子弟,平民出身的孔子自然是沒有資格念大學的,所以孔子開始自己找老師。《史記》中記載,他曾問禮于老子,習樂于師襄,只要打聽到誰在某方面有專長,孔子就會去學習和請益。 在古代,學習的目的是為了做官,因為有了專業的知識和能力,才可以為百姓服務。孔子靠著勤勉自修,不但他自己的水平遠遠超過一般的大學畢業生,就連他教出來的學生也一樣杰出秀異,不遑多讓,形成儒家很好的傳統——通過學習、教育來培養人才;而這些人才也必須為國所用、造福百姓。
職業與追求
孔子二十歲結婚后,生了一個兒子,叫做孔鯉。為了養家糊口,他只得去季氏家做一名小吏。這個季氏,可是大有來頭呢。當時的魯國,世襲的卿大夫權力極大,其中又以孟氏、叔氏、季氏為*,國家等于是由國君和三家大夫共同來統治。
孔子在季氏家管倉庫,負責會計,掌管貨物進出登記。由于他勤快又負責,沒做多久,馬上受到重視,便被派去看管牧場。當時的牧場和現在的牧場不同,里面養的牛羊都用來祭祀,是十分珍貴的。孔子做了一年下來,牛羊的繁殖增多,長得又壯又好,可見他做任何事都很認真,無論什么工作,都能全力以赴。
之后,幫助別人舉行喪禮,成為孔子重要的工作與收入來源。這份工作,剛好可以澄清他沒有“收肉干”的問題。到現在還有很多人認為孔子愛吃肉干,一直把自行“束脩”當成弟子拜師的禮物,而這禮物就是肉干,我認為這是不正確的。
孔子在《述而》里說:“自行束惰以上,吾未嘗無誨焉。”根據《禮記》記載,古代貴族子弟十五歲開始上大學,以肉干十條扎成一束,也就是“束脩”,作為拜見老師*起碼的禮物。如果從這一角度來解釋,孔子收“束惰”當作見面禮也是合情合理的。
事實上,古代向來喜歡用“禮”代表年齡,代表一個人達到什么樣的階段,可以做什么樣的事。譬如古代的女子到了十五歲,叫做“及笄”。《禮記·雜記》里說“女子十有五年許嫁,笄而字”,表示可以出嫁了;男子二十歲叫“加冠”,表示可以成家了。 “行束脩之禮”,也就是代表男子十五歲,東漢鄭玄說:“束脩謂年十五以上也。(《后漢書·延篤傳》李賢注引)由此,我們再來看“自行束惰以上,吾未嘗無誨焉”這句話,意思就很清楚:從十五歲以上,我沒有不教的;換句話說,也就是“有教無類”。
我認為孔子不收肉干,還有另外一個理由。孔子有弟子三千人,如果每個人都送十束肉干的話,就有三萬束肉干了。……光是想象就很可怕。孔子十五歲就立志向學,他自己則更是樂見十五歲的年輕學生來向他求學,這正是回饋社會。
史書上記載,年輕時候的孔子,主要是替別人辦喪事為生。看到這里,我們不免心生狐疑,想他以“圣人”的身份,怎么會以此營生呢?其實古代的這個行業和現代人的想象不太一樣。在當時*重視的禮儀,就是喪禮;從一個人過世到埋進墳墓,其間要經過五十幾道手續。很少有人弄得清楚,所以都需要請專家來協辦,負責喪禮的主持人在社會上的身份是重要的也是受到重視的。
孔子三十歲時,孟氏家族聽說孔子知禮。他們雖然身為貴族,卻曾因為不懂得禮儀而犯錯,于是邀請孔子來當家教。由于貴族子弟請孔子指導念書,也吸引了鄰近的親朋好友,無論大人、小孩都跟來了,孔子也從這個時候開始收學生。其中年紀*大的是顏淵的父親顏路,他們原本是鄰居。比孔子小九歲的子路,不久也投入孔子的門下求學。
《為政》里說:“子日: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意思是:復習學過的知識,而獲得新的體會,就能夠當老師了。由于孔子能不斷地“溫故而知新”,了解傳統經典,從中獲得個人的創見,更因此可以“誨人不倦”。學生學習的不是孔子的思想,而是學《詩》、《書》、《禮》、《樂》等傳統經典,學禮、樂、射、御、書、數等六藝。這里“禮”、“樂”出現兩次,前者是指理論的部分,后者是指實踐的部分。
孔子從小雖然家境貧寒,但他通過學習,不斷地培養自己的能力,因而走出屬于自己的道路。但光這樣還不夠,對孔子而言,他始終對于天下、對于百姓有一種責任感,這也就是知識分子的使命感。他覺得應該努力去幫助整個社會,不過當時魯國的國勢比較衰弱,加上內部經常有政爭,根本無法實現孔子的理想。
孔子三十五歲時,魯國國君被驅逐出國,流亡到齊國,孔子也跟著來到齊國。當時齊國的國君是齊景公,他很欣賞孔子,覺得孔子是可用之才,不但準備予以重用,并想封一塊地給他,不料卻遭到宰相晏嬰的極力反對。晏嬰認為孔子的思想學說大多不切實際,而且講求的禮節也太繁瑣,齊景公因此打消了想重用孔子的念頭。
后來孔子周游列國時也都很難發揮抱負,這是因為每個國家都有它本身的政治結構與勢力,孔子的卓越才能,反而讓他被既得利益者視為眼中釘。
孔子在齊國待了兩年,一直努力不放棄出仕的機會,但始終未獲青睞,*后只好選擇離開。關于孔子的離開,《孟子·萬章下》有一段記載:“孔子之去齊,接淅而行;去魯,日:‘遲遲吾行也,去父母國之道也。’”他決定離開齊國時,正好是快吃中飯的時候,此時米已經下鍋洗了,他撈起米就走,連把米煮成飯等吃飽再走都不愿意。晚年離開魯國時,孔子卻是“遲遲其行”,也就是走一段路就停下來,停了好一會兒,再走。目的是希望魯國國君能回心轉意,再把他請回去。同樣是離開,孔子的態度為何有如此大的落差呢?原因在于魯國是孔子的父母之邦,而齊國不是。孟子因此特別推崇孔子,認為他做任何事都恰如其分,是“圣之時者也”。
三十而“立”,是立于禮,一個人學習做人處事的道理,在社會上也有工作,就能以合理的方式與別人互動。如何做到不惑?
四十而不惑,意即人到四十歲,就沒有什么疑惑了。一個人怎樣做到沒有任何迷惑呢?《論語》里面有兩段話提到“迷惑”,其中一段出自《顏淵》。子張向孔子請教什么叫做“迷惑”,孔子回答:“愛之欲其生,惡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意思是:愛一個人,就希望他一直活著;恨一個人,就希望他立刻死掉。對同一個人又愛又恨,就是迷惑。另一段也出于《顏淵》,換成樊遲請教如何分辨“迷惑”,孔子說:“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親,非惑與?”意思是:因為一時的憤怒,就忘記自己的處境與父母的安危,不是迷惑嗎?由此可知,迷惑與情感上的沖動有關。
古人沒有機會自由戀愛,但是孔子卻能了解感情之間的愛恨交織,對人的影響是非常深刻的,許多人往往因為一時的感情用事,沖動之下就做出讓自己后悔的事來。要讓自己不迷惑,首先必須化解情感的壓力,《中庸》里說:“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情感發出來要恰到好處,這是儒家的立場。
孔子一方面通過學習,了解人間所有的事情,都是有跡可尋,有因必有果,由果也可以找到因,所以他做任何事都會根據來龍去脈做出安排。一個人如果喜歡讀書,喜歡思考,到了四十歲時自然了解人情世故,慢慢地就可以避免迷惑的問題了,這叫做“四十而不惑”。
但真正的不惑,具體來說是可以做到按照周朝的人文理想來發展。前面提過,孔子的祖先是商朝人,商朝是被周朝取代的,但是孔子卻說:“郁郁乎文哉,吾從周。”(《八佾》)意思是:周朝的文化發展非常好,因此我要追隨周朝的道路。為什么他會這么說呢?
周公制禮作樂,令孔子仰慕不已,他沉浸于周代的典籍,說自己年輕時經常夢到周公。“夢周公”一詞,現代當作是作夢、打瞌睡之意,而這其實是孔子說的。《述而》里說:“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復夢見周公。”意思是:我大概身體不行了,志氣也慢慢地衰弱了,已經好久沒有夢到周公了。
什么叫制禮作樂呢?在周朝之初,就是靠禮樂的制作讓天下安定的。禮和樂的制作,需要兩個條件:**,必須有天子的位置。第二,必須有圣人的德行。兩者配合起來就是周公,經他制禮作樂以后,上行下效,天下大治。這是《中庸》所提的見解。做官五年,魯國大治孔子很向往這樣的境界,但他卻沒有這樣的機會,他也因彘了解到自己這一生對人生要有什么樣的看法,應該往哪里發展。他知道在魯國從政是非常危險的,因為魯君和三家大夫一直在斗爭,所以孔子一直不愿從政,拖到五十一歲時才正式出來做官。
魯定公讓他做中都宰,也就是中都縣的縣長,成為基層的大夫。在孔子的一年治理之下,這個縣變成了模范縣。他制訂的一些典章制度和稅收方式被全國爭相效仿,于是馬上高升擔任小司空。司空主要負責建設,屬于主管工程方面的部門,他是副長官。幾個月下來,成績斐然,又被升為司寇,負責司法,管理法律如何執行和維持社會治安。
孔子擔任司寇時,魯國的政局開始走上軌道。魯君后來和齊君相會時,孔子也曾一同前往,表現極其卓越。他幫助魯君和齊君談判,取得外交上的成功,使齊國將侵占魯國的土地全部歸還。由于此次出訪,孔子讓魯君在齊君面前完全不受委屈,貢獻極大,回國之后受季桓子委托“攝行相事”(用現在的說法,就是代理總理一職,這也是孔子一生中官位*高的層級)。
孔子“攝行相事”三個月, “魯國大治”,過去市場上的欺詐現象消失了,大家聽到孔子主政,都主動改善自己的行為。司馬遷在《史記·孔子世家》里這樣描述:“男女行者別于途,途不拾遺。”意思是:男女行路時都謹守本分,各分兩邊行走;東西掉到地上也沒有人會貪心撿為己有。
周游列國
孔子很有心計,希望提高魯君的權威,讓魯國統一起來,因此提出“墮三都,抑三桓”的主張,并任命子路擔任季氏的家臣。當時三家大夫各有城墻,各擁武器,孔子就命子路去把這些城墻都給拆低一點,也管制三家大夫持有的兵器,但*后遭到反對而功虧一簣。
政治真是非常兇險,改革一不成功,反對的勢力與聲浪馬上產生,批評孔子的人也愈來愈多了。
……
孔子九講 作者簡介
傅佩榮,祖籍上海,耶魯大學哲學博士,臺灣大學哲學系教授。研究范圍涵蓋哲學、宗教、神話、教育、文化、心理、勵志等,著作達九十余部。于深化推廣哲學研究、探討當代重大議題、促進兩岸思想交流,貢獻甚多。近年來專心注解傳統經典,已出版《論語》、《孟子》、《老子》、《莊子》、《易經》解讀著作多種,對于經典的當代詮釋有相當重要的影響。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推拿
- >
回憶愛瑪儂
- >
巴金-再思錄
- >
姑媽的寶刀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