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道德經說什么
-
>
電商勇氣三部曲:被討厭的勇氣+幸福的勇氣+不完美的勇氣2
-
>
新時期宗教工作與管理
-
>
帛書道德經
-
>
傳習錄
-
>
齊奧朗作品·苦論
-
>
無障礙閱讀典藏版:莊子全書
如實生活如實禪-一個禪者的處世智慧 版權信息
- ISBN:9787203060680
- 條形碼:9787203060680 ; 978-7-203-06068-0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如實生活如實禪-一個禪者的處世智慧 本書特色
把心放下,隨處安然,影帝濮存昕·靈隱寺主持釋光秀聯袂推薦。
林老師這本書直指現代人生活的實處,告訴我們,禪悟便在實際生活中,你可以不假外求,當下安然。
——濮存昕
一個禪者的處世智慧,把心放下,隨處安然。
我是讀《十年去來》認識林谷芳老師的。當時我正扮演弘一,林老師的書曉通佛理禪道,自然幫我不小。
能否“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地認識我們生活的外觀內相,關系生命的安頓與幸福,林老師這本書直指現代人生活的實處,告訴我們,禪悟便在實際生活中,你可以不假外求,當下安然。
著名演員 濮存昕
勝教東來,兩千余年,魏晉以降,終成大現。尤以禪宗一脈,綿延至今,宗分七葉,代有高僧。各以手段,引領一方。雖有法難,逾是昌盛。時至今日,釋教傳揚。禪宗普世,各領風騷。
林谷芳先生.臺灣新竹人氏,弱冠之年,偶見“有起必有落,有生必有死;欲求無死,不如無生”句,而省。遂人無生法門。八十年代后葉,乃至大陸,證其所學,遍歷諸方,終成自家說教。
吾與先生相識,源于“海峽兩岸佛教音樂”,一來二去,成方外之交,每每聆聽先生高論,為之動容。見地與眾不同。其近作《如實生活如是禪》,實乃禪者生活之如實直抒。因為之薦。
靈隱寺住持 釋光泉
禪是不離生活的,但我卻不曾想過要寫一本生活禪的書。
不寫,不因為它無法體現孤輪獨照的絕待、兩刃相交的截然。
不寫,也不因它缺乏機關不露的綿密、兵法嚴厲的森然。
不寫,是因寫的人太多,可依文解義的結果卻只能讓人死于句下。
不寫,還因寫的人多非行者,無有境界現前的勘驗。
先前的不寫,為的正是這禪者的如實;如今的寫,卻也緣于同樣的如實。
這本書,只有如實的提問、如實的回答,但若能因此觸動你如實的觀照,則那不離生活、超越生活卻又回歸生活的種種也就離你不遠了。
考慮到書名的直觀性,我們與出版者權衡再三,*終將書名確定為《如實生活如是禪》,是想再次顯示,禪與生活就是如此的綿密相關。而就這本書的采訪,禪給我的*大啟迪,是它的核心智慧:“臨界點”——無數次,我都從林老師口中聽到這個詞匯。理解其深意后發現,它應該成為每個人人生抉擇的一個標尺——智慧就在于你曉不曉得你的臨界點在哪里。
其實在各個領域,都很強調臨界點。而作為個體生命,到底哪一處是你的臨界點,卻需要自己時時追問。很多人在不該犯錯的時候重復一些低級錯誤,生命徒然浪費于此;而禪者的智慧提醒我們,智者是洞悉自己的臨界點的,所以做與不做之間,呈現出了清明的生命軌跡,是林老師常說:識得時間奧秘之人。
如實生活如實禪-一個禪者的處世智慧 內容簡介
這是一部禪者處世心語,與市面上流行的生活禪書不同,該書并非一些禪書觀點的集成。而是由與他相識多年,并合作過《十年去來——一個臺灣文化人眼中的大陸》的大陸媒體記者孫小寧歷時一年采訪完成。全書以對話體的形式完成,是“一個生命與另一個生命的對話”,一問一答,問者無所不問,現實生活工作中的煩惱、困擾以及當下流行的諸多話題(“人際”、“愛情”、“財富”、“友誼”、“孩子”、“藝術”、“修行”、“宗教”等),答者無所不答,不過,答的卻非一個既定答案,而是一種思維的打開——是一面鏡子,照見你思維僵住的那個點。顯示出禪者的應機與如實,也顯現出觀照一切的禪者智慧。更重要的是,讀者能從書中體味到一種生命的安然,正如封面上的那句話所言:把心放下,隨處安然。
如實生活如實禪-一個禪者的處世智慧 目錄
把心放下,隨處安然
我生
人際
一、位子擺對了,人家才看得對
二、朋友之間相知相諒,不溺*好
三、孤獨是一種美感
四、整個社會都談人際,反而沒有真實的人際可言
友誼
一、朋友的前提是單純,你看他對你做錯事,也知道他不是出于惡意
二、純粹的異性友誼,是否是我們的妄想?
三、社會落差中的相處之道——總經理與科長理論
四、別人的成就是說食不飽
財富
一、有應對才有意義,金錢一樣有它的價值遞減效應
二、盯死了股市,就把生命盯死了
三、有過錢的人才能看淡錢嗎?
四、沒有理財智慧,不代表沒有生命智慧
五、簡單地談發展,人就容易活在統計數字里
六、感恩與仇富:當代人的一對難題
命運
一、生命可以想象,生涯不能規劃
二、人生四件事: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游于藝、志于道
三、算命與看星相,謙卑還是褻瀆?
四、人的命運是上帝安排?但上帝如何安排我不信上帝?
加減的世界
一、擴展自由是生命*大的價值
二、禪者如何做減法
三、*適當的時機做*適當的事
超越慣性
一、吃食物還是被食物吃?
二、票友的心靈,專家的技巧
三、當“健康”變成流行
資訊社會
一、資訊經驗不能替代生命經驗
二、網絡虛擬世界:是想象力釋放還是另一種腦空白?
三、因為網絡,我們面臨另一種失序
四、博客的存在就是退回子宮
五、資訊社會生命*大的困境是不自由
我愛
愛情
一、沒有誰永遠年輕,沒有誰感情不受挫
二、真的是年輕時代爽透了,老了才不留遺憾?照樣有遺憾
三、初戀時我們不懂愛情,真正懂了為何又難投入?
四、夫妻間的事情,沒有哪一天是明白的
五、假如愛情是盲目的,禪者如何了了分明?
六、出家眾以戒律為重,為何又留下情感公案?
孩子
一、孩子有他自己的生命地圖
二、四種老師角色,做父母的,你是哪一種?
三、看清自己是孩子怎樣的參照系
四、孩子不需要全副盔甲應對社會
五、照見自己殘缺,才不會為難孩子
旅行
一、旅行是為照見自己
二、年輕時的流浪叫浪漫,年老時的流浪叫流落街頭
三、旅行,山河大地都是作品
四、旅行如果沒有跟生命相應,所寫的文字就是一種職業書寫
藝術
一、做藝術教育,先要想清為什么?
二、藝術和人格為什么不完全統一
三、當代藝術呈現了生命的困境,之后呢?
四、謝德慶與印度苦行僧:一個東西還需要秀,又能深刻到哪里去?
五、藝術如果可以做不同詮釋,就意味著沒有判準
六、懂與不懂之間,我們要持什么態度?
七、永恒之當機:作為個體生命,我們選擇什么?
美與歲月
一、拒絕長大與童心未泯有何區別?
二、不服老與臨老人花叢
三、女人如何在歲月里安然
我死
宗教
一、痛苦的人才學佛?
二、我不確定這件事,為什么要信它?
三、我們可以把佛教當科學嗎?
四、曉得終點在哪里,才會選擇怎么活
五、死若烏有,生又何歡?
六、好死不如賴活著?
修行是生活,生活也是修行
一、宗教感不能代替修行
二、大法小法如何檢驗?
三、修行是否意味著對惡退讓?
四、修行與日常生活會矛盾嗎?
五、修行的實證緣自生命的另一套觀念
六、有人說這是末法時代,我們怎么辦?
附錄
且按這臺榨汁機
手掌上的修行——關于生命困境的一場對話
如實生活如實禪-一個禪者的處世智慧 節選
《如實生活如是禪》是一部禪者處世心語,與市面上流行的生活禪書不同,該書并非一些禪書觀點的集成。而是由與他相識多年,并合作過《十年去來——一個臺灣文化人眼中的大陸》的大陸媒體記者孫小寧歷時一年采訪完成。全書以對話體的形式完成,是“一個生命與另一個生命的對話”,一問一答,問者無所不問,現實生活工作中的煩惱、困擾以及當下流行的諸多話題(“人際”、“愛情”、“財富”、“友誼”、“孩子”、“藝術”、“修行”、“宗教”等),答者無所不答,不過,答的卻非一個既定答案,而是一種思維的打開——是一面鏡子,照見你思維僵住的那個點。顯示出禪者的應機與如實,也顯現出觀照一切的禪者智慧。更重要的是,讀者能從書中體味到一種生命的安然,正如封面上的那句話所言:把心放下,隨處安然。
如實生活如實禪-一個禪者的處世智慧 相關資料
抖落之后的暢快 摘自 陳徒手 北京青年報
在這一段感傷心亂的時間里,讀什么書似乎都不合意,惟有新書《如實生活如是禪》不時翻閱多有所得。這是身置兩岸的禪者、記者一年間傾心而又深入的交談記錄,話鋒出入當下生活,卻在我們看似平常、幽微的地方跌宕出雋永的禪意。目力所及是一種安然,目力所不及的卻是內心隱約的感動和真切的滋潤。
主說者是臺灣文化人、禪者林谷芳先生,他在幾大文化領域均有建樹,學識不凡。我曾有幸聽過他在北京的演講,確是打通諸多文化關節,高蹈深遠。讀這本書時我常在想,林谷芳先生說禪不做深沉狀,從平平常常的口語中滲透出要緊的參悟,從身邊最近的人與事切入到人生的奧秘。大陸的學者很難做到這個言語的境界,這跟林先生在幾個領域出出入入幾十年養成的扎實素養有關系,不一般的見識能娓娓道出,隨問隨答,不受時空拘泥,就顯示主說者深厚、自成一體的學問根底。
我喜歡林先生表述中那些有意味的關鍵詞,比如他說:“人際之間要淡就淡回到個人情感、意趣的領受。”“領受”兩個字就耐人回味,似乎一下子觸及我們所預期的要害,觸摸到可以意會可以接受的人際關系程度,在當下具有較高的啟示作用。接下來的一句更是讓人消受不了:“整個社會都在談人際關系,反而沒有真實的人際可言。”細想一下,這句話透出更多的實在內容,林先生的探究讓我們在社會層面上有所“領受”。
林先生的兩句話讓我過目不忘:“生命可以想像,生涯不能規劃。”他細化了一步:“想像必須隱含著對自己的了解與期許,但這里沒把人生說死,就較為謙卑,較為彈性。”在書中,林先生對“謙卑”、“彈性”等詞語極為看重,在好幾個地方用得有深意,賦予了中肯、務實的世態意味,在全書框架中起了很好的點睛作用。
林先生在書中闡述的不少觀點都很耐讀,看似平常的處世哲理點破深化之后,都有一種恍然大悟之感。譬如說,“人性的幽微你要照顧到,強者要學會示弱。”“許多夫妻離婚都是牙膏要從哪里擠起這點小事開始的,最難的是心理空間,還得體會人都有幽暗的一角,只要不過分,只要能反觀就可,如果事情非要拿到陽光下才行,反而就禮教吃人。”等等。這種新的警世詞語在書中令人目不暇接,足以令我們在做人處世上有所警惕有所收斂。
林先生是一個有趣味的學人,繁雜的難題大多被他簡而化之,樂而淡之。他會說:“世界上只有兩種人,一種是位置坐得對的人,一種是位置坐得不對的人。你只要擺對了別人就看對了,人際關系相對就容易處理。”他又用了我們不太熟悉的詞眼來強化:“朋友相處不溺。”新式哲理與不俗用語構置在一起,就用林先生愛說的一句話來形容:“有一種抖落之后的暢快。”
媒體推薦:
勝教東來,兩千余年,魏晉以降,終成大現。尤以禪宗一脈,綿延至今,宗分七葉,代有高僧。各以手段,引領一方。雖有法難,逾是昌盛。時至今日,釋教傳揚。禪宗普世,各領風騷。
林谷芳先生,臺灣新竹人氏,弱冠之年,偶見“有起必有落,有生必有死,欲求無死,不如無生”句,而省。遂入無生法門。八十年代后葉,乃至大陸,證其所學,遍歷諸方,終成自家說教。
吾與先生相識,源于“海峽兩岸佛教音樂會”,一來二去,成方外之交,每每聆聽先生高論,為之動容。見地與眾不同。其近作《如實生活如是禪》,實乃禪者生活之如實直抒。因為之薦。
靈隱寺住持 釋光泉
這是一本不錯的書,和佛教的經典一樣是通過問答方式講解問題的,這是一種很好的方式。書里面的內容也很有啟發性,是和諧社會的良藥。
柏林寺禪師 明一法師
如實生活如實禪-一個禪者的處世智慧 作者簡介
林谷芳:禪者、音樂家、文化評論人。臺灣佛光大學藝術研究所所長。
六歲,有感于死生。高一見書中有句“有起必有落,有生必有死;欲求無死,不如無生”,有省,遂習禪。
四十年間,于音樂,始終觀照道藝一體,在修行,則“出入禪、教、密三十年,不惑之后,方知自己是無可救藥的禪子”,遂對禪門不共,多所拈提,常以“禪為劍刃上事”砥礪學人,所作恰可治時人“以禪為生命妝點”之病。
孫小寧:1970年生,文化記者,現供職于北京晚報。從事文化報導十幾年,喜歡讀書也讀人,愿意發現并挖掘社會浮面下值得尊敬的被遮蔽的存在。1997年介紹林谷芳先生音樂人文著作《諦觀有情——中國音樂中的人文世界》在大陸出版,2003年出版林谷芳先生訪談錄《十年去來——一個臺灣人眼中的大陸》。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回憶愛瑪儂
- >
煙與鏡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朝聞道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月亮虎
- >
自卑與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