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估到手價是按參與促銷活動、以最優惠的購買方案計算出的價格(不含優惠券部分),僅供參考,未必等同于實際到手價。
-
>
道德經說什么
-
>
電商勇氣三部曲:被討厭的勇氣+幸福的勇氣+不完美的勇氣2
-
>
新時期宗教工作與管理
-
>
帛書道德經
-
>
傳習錄
-
>
齊奧朗作品·苦論
-
>
無障礙閱讀典藏版:莊子全書
中國美育思想簡史 版權信息
- ISBN:9787500466710
- 條形碼:9787500466710 ; 978-7-5004-6671-0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國美育思想簡史 本書特色
本書從中國美學與審美教育史的角度考察了中國古代美育思想;既按先秦、魏晉南北朝、唐宋、明清歷史順序闡述了孔、孟、老、莊到程、朱、王陽明等的美育思想,又列出專章或專節探討了不同門類的美育實踐,如畫論、書論、戲曲論。該書可供各大專院校作為教材使用,也可供從事相關工作的人員作為參考用書使用。
中國美育思想簡史 內容簡介
本書從中國美學與審美教育史的角度考察了中國古代美育思想;既按先秦、魏晉南北朝、唐宋、明清歷史順序闡述了孔、孟、老、莊到程、朱、王陽明等的美育思想,又列出專章或專節探討了不同門類的美育實踐,如畫論、書論、戲曲論。
中國美育思想簡史 目錄
中國美育思想簡史 節選
章 嵇康與阮籍的美育思想
魏晉時期,儒學失去了“官學”地位,人們可以自由地從學
理上批判它,反抗它的禮教對人的約束。而道家思想則成了當時
人們批判、反抗儒家禮教的有力武器。這種思想上的批判和反抗
所產生的*終結果就是儒、道思想的相互滲透和融合。
儒道思想日益相互滲透融合產生了玄學。玄學思想產生的
根源是政治上的,由此而擴及哲學、思想、文化等社會各個方
面。在儒家傳統思想中,詩、樂、舞三者合為一體,都是
“禮”的重要組成部分,音樂溝通禮的內容與人的心靈,舞蹈
美化禮的儀式,歌詩解釋禮的意義,三者各司其職。但隨著儒
家向漢代經學發展的趨勢以及藝術門類自身的發展要求,到了
魏晉南北朝時期許多藝術形式開始逐步擺脫漢代經學的束縛,
以求獲得獨立地位。音樂在中國古代是一種非常重要的藝術形
式,在各門藝術中起著主導作用。它能激發人的情感,具有無
與倫比的感化力量。因此,儒家把“樂”作為其禮教系統中的
重要組成部分。
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國藝術在理論和實踐上都有了很大的進
步。魏晉人談玄,善言辯,比風度,品藻人物,優游山水,癡迷
書畫,這些都充分發展了愛美天性,發現了自然美;南北朝人熱
愛美,追求美,依憑自然之美創造出了山水畫與山水詩,在祖國
的名山大川中創造了許多宗教藝術,從而促進藝術一審美的新發
展、大發展,與新的哲學——玄學的建立和新的風尚——談玄之
風成為一種因果關系。①以嵇康的《聲無哀樂論》和阮籍的《樂
論》為代表的魏晉樂教思想一方面以儒家基本觀點為原則,另一
方面又將道家的本體論和主體性等理論引入樂教,表達了魏晉時
人在審美教育理想上的獨特境界。
**節 嵇康的美育思想
嵇康(223—262),字叔夜,譙郡蛭(今安徽宿縣西)人。
他與阮籍同是“竹林七賢”的代表人物。嵇康多才多藝,能作文
繪畫,在藝術理論上也有卓越的建樹。《聲無哀樂論》是嵇康藝
術思想的集中體現,它通過“秦客”與“東野主人”之間的辯駁
論證“聲無哀樂”的命題。
首先嵇康反對音樂可以使人悲哀或者歡樂的說法。他說:
“聲音自當以善惡為主,則無關于哀樂。哀樂自當以情感,則無
系于聲音。”嵇康的這句話是針對當時儒家音樂美學的經典之作
《樂記》來講的。《樂記》說:“治世之音安以樂,其政和;亂世
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國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先秦儒家以
樂為情感的表現,因此是和哀樂相關的。而嵇康卻認為音樂和自
然的聲音一樣,只有善惡(即好聽或不好聽)的自然屬性之分,
而“哀”與“樂”只是存在于人內心的情感,與音樂本身無關。
“音聲有自然之和,而無系于人情。”“夫殊方異俗,歌哭不同;
使錯而用之,或聞哭而歡,或聽歌而感。然而哀樂之情均也。今
用均同之情,而發萬殊之聲,斯非聲音之常哉?”①在這里嵇康
認識到了審美主體本身的哀樂,即情感在欣賞時所起的作用。
嵇康提出的“聲無哀樂”命題是以其關于樂的本質問題的觀
點為基礎的。與阮籍主張“八音有本體,五音有自然”相似,嵇
康也把樂的本質問題提到宇宙本體的高度來加以思考。嵇康認
為,五色、五音產生自天地五行的變化,而音的善與不善,就如
味的存在于天地之間,有其不變的本體,不會因為遭到濁亂而改
變。②而這不變的本體在嵇康看來即是“和”。“聲音有自然之
和”“曲變雖眾,亦大同于和”“聲音以平和為體”……這樣,以
“和”為體的音樂對主體的作用就很明顯了。“樂之為體,以心為
主”,樂的目的就是為了感化人心,在這一點上嵇康還是堅持了
儒家樂論的基本思想的。樂的目的在于使人心達于“和”的境
界,只要人心得“和”,那么即使沒有音樂了,人民也能安樂地
生活了,“無聲之樂,民之父母也”。
嵇康關于樂本體論是與其“養生論”密不可分的。嵇康的養
生論主張以“養神”為重,而養神的關鍵就在于“愛憎不棲于
情,憂喜不留于意,泊然無感,體氣和平”,講求從各種欲望和
物質需求中解脫出來,從而在精神上達到“和”的境界,這是養
生的根本。因此,嵇康提出應以音樂為養生的重要手段之一。把
“樂”與“養生”相連,個體的人格就進入了自由無限的狀態,
即一種超越了哀樂的境界。
中國美育思想簡史 作者簡介
p>鐘仕倫漢族,四川成都市人,博
士,教授,博士生導師,F任四川師范
大學黨委副書記、四川師大美學研究所
所長(兼)、中華全國美學學會理事、全國
教師教育學會常務理事、四川省美學學
會副會長。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1 998),為四川省學術帶頭人(2001)。
在《(文學評論)》、《文藝研究)》等學術
刊物上發表《(中國古代南北審美文化的
差異及其成因)》等論文五十余篇。出版
《(金樓子研究)》、 《(當代中國傳統美學
研究)》學術專著兩部,合著6部。榮獲四
川省人民政府哲學社會科學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隨園食單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莉莉和章魚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史學評論
- >
詩經-先民的歌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