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醫(yī)入門必背歌訣
-
>
醫(yī)驗集要
-
>
尋回中醫(yī)失落的元神2:象之篇
-
>
補遺雷公炮制便覽 (一函2冊)
-
>
人體解剖學常用詞圖解(精裝)
-
>
神醫(yī)華佗(奇方妙治)
-
>
(精)河南古代醫(yī)家經(jīng)驗輯
六因條辨 版權信息
- ISBN:9787117095785
- 條形碼:9787117095785 ; 978-7-117-09578-5
- 裝幀:暫無
- 冊數(shù):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六因條辨 本書特色
現(xiàn)代醫(yī)案選
泊廬醫(yī)案
上海名醫(yī)醫(yī)案選粹
治驗回憶錄
內科綱要
六因條辨
馬培乏外科醫(yī)案
中醫(yī)外科證治經(jīng)驗
金厚如兒科臨床經(jīng)驗集
小兒診法耍義
婦科心得
婦科經(jīng)驗良方
沈紹九醫(yī)話
著園醫(yī)話
醫(yī)學特見記
驗方類編
應用驗方
中國針灸學
金針秘傳
六因條辨 節(jié)選
夫醫(yī)之道難言哉!民生之體質不同,地土之氣候攸
殊,即人之致病也亦各有異。茍不神明乎陰陽表里之
蘊,升降變化之原而出之,無當也。況時癥諸門,關人
性命尤速,其可率爾操觚以誤人乎!然欲求勿誤人,則
莫如求諸書,邇者醫(yī)書林立,即時癥一門,自仲圣而
下,代有專書,不勝枚舉。然于脈象病原用藥加減,而
分門別類,縷晰條陳,覽之使人一目了然者蓋鮮。吾崇
道光年間,有陸子賢先生者,素精此道,潛心玩索,臨
癥數(shù)十年,考古賢之方書,參今人之病情,深入顯出,
融會貫通,其所以濟世救人者,功德蓋不可勝量。因取
平生閱見時癥之名目,而總論之,條辨之,證以古說,
附以己見,而顏之日:《六因條辨》。總目分十有四,條
辨則百有八十。其于脈象病原用藥加減,或一癥之先后
傳變,或藥味之寒熱溫涼,靡不斟酌盡善,因時制宜,
真所謂醫(yī)書中之分門別類,縷晰條陳者矣。是以本邑人
士,奉于圭臬,傳抄殆遍,不過未公諸天下同好耳。今
歲丙午陸君繹堂先生亦精是道,與子賢先生有薪傳之
誼,謀欲付梓行世,以公諸同好,因攜是書以囑序于
予。予愧不敏,素未熟諳此道,無以仰贊高深。然繹堂
先生忠厚士也,難于拂所請,故不揆禱昧,略贅膚語,
以辨諸簡端云爾。
時光緒三十二年歲次丙午陽月中浣同邑優(yōu)
廩生王祖曾撰于循善堂之雙桂軒
豫庭序
嘗觀仲景《傷寒》、《金匱》雜病,包蘊靡遺,良法
大備。經(jīng)王叔和編次之余,改頭換面,茫乎無垠,學者
何由以人。迨后英賢繼起,如朱奉議、劉河間、張易州
輩,皆各抒所見,自成一家言,然未知盡合仲景之旨否
也。即有善者,猶耳目口鼻之各立門戶,而不能兼賅。
人第知通三才為儒,而不知不通三才尤不可為醫(yī)。醫(yī)也
者,非上窮天紀,中極人材,下究地宜,豈能入岐伯之
室,登仲景之堂乎!自縉紳先生以方術視醫(yī),而醫(yī)道之
凌夷久矣。且方書汗牛充棟,言之當,固濟世之慈航,
倘有差池,所以誤天下蒼生者,良非細故也。是非深得
于心,而幾經(jīng)閱歷,幾番增損,奚敢筆之于書。吾友陸
君子賢,好古博學,上自《靈》《素》,下及百家,搜討
有年。所著《六因條辨》,簡而明,約而賅,大書以提
其綱,分注以詳其用。其中經(jīng)絡臟腑,營衛(wèi)氣血,并用
藥準繩,靡不由淺人深,曲盡其奧。學者誠能逐條細
勘,潛心體認,將見大年廣蔭,實有裨于斯道。予故喜
而為數(shù)言以辨諸簡端,不識子賢以予言為有當否?
同治七年五月上浣世弟潁川豫庭氏其順拜題
卷中
嘗觀醫(yī)書林立,并無伏暑之名。惟《己任編凈有秋時
晚發(fā),以感證之法治之一語,因著伏暑之稱。蓋人于盛
暑之際,汗泄氣疏,百節(jié)弛張,設或有隙,邪乘虛入,
《內經(jīng)》所謂至虛之處,便是容邪之處也。又云:春傷
于風,夏必餐泄;夏傷于暑,秋必發(fā)瘧;秋傷于燥,冬
生咳嗽;冬傷于寒,春必病溫。可知四時伏氣,皆能為
病。即伏寒、伏風、伏燥,皆可與伏暑立名主病。故春
溫為冬令之伏寒,腸風為春令之伏風,瘧痢為夏間之伏
暑,咳嗽為秋天之伏燥,以類而推。古人治病立法,良
有以也,惜后人習焉不察,漫不關心耳。予苦心斯道,
廿載虛名,何敢妄為議論。特前賢既啟其端,后人未窮
其旨,聊為引伸。以備葑菲之遺,庶可測伏暑之有由
名。且不但可測伏暑之有由名,更可測伏暑之有由病,
而有由治焉矣。
伏暑條辨**
伏暑秋發(fā),頭痛無汗,惡寒發(fā)熱,身痛,胸腹?jié)M
悶,或吐或瀉,此新感外邪,引動伏暑。宜用香薷飲合
正氣散,表里兩和也。
此伏暑之提綱。凡夏間伏暑,因遇秋令凄愴之寒,
襲于腠理,致內邪亦為引動。故無汗頭痛身疼,發(fā)熱惡
寒,系新感之見證,病尚在表。胸腹?jié)M悶,吐瀉交作,
系伏暑之發(fā)動,病涉在里。大凡看法,須辨明新感與伏
邪,何有何無,孰輕孰重。故用香薷飲合正氣散者,借
香薷、藿香、蘇葉、芷、桔之苦辛走表而散新邪,夏、
樸、陳皮、大腹、神曲之辛溫理中而疏伏邪,則內外通
徹,邪自疏泄矣。
伏暑條辨第二
伏暑微惡寒發(fā)熱,嘔惡泄瀉,脘悶舌白,此伏邪內
動。宜用藿香正氣散,疏滯利濕也。
此發(fā)明伏邪之異于新邪。既無頭痛身疼,則表邪甚
微,而惡寒發(fā)熱,脘悶吐瀉,為伏邪發(fā)動,并無新邪勾
引也明矣。非借藿、樸、蘇葉、白芷、陳、腹、夏、曲
以祛穢疏泄,則恐邪無泄越,蔓延傳變焉。
伏暑條辨第三
伏暑熱不解,咳逆欲嘔,煩悶泄瀉,此伏邪彌漫三
焦。宜用蘇子降氣湯合六一散,加通草,赤苓等味,通
泄三焦也。
此言熱不解,而伏邪傳變,逗留肺胃,則咳而欲
嘔;盤踞中焦,則脘悶不舒;奔迫下趨,則泄瀉無度。
是邪既彌漫三焦,上下交爭,故用蘇子降氣宣肺胃,六
一、通、苓分水道,則上下三焦,得一齊通泄,不致留
邪變患為妙。
伏暑條辨第四
伏暑熱漸甚,咳逆不眠,胸脅刺痛,痰多舌白,此
痰滯肺絡,肺氣失降。宜用旋覆花、新絳、枳殼、桔
梗、桑皮、薏仁、蘇子、降香、枇杷葉、蘆根、滑石等
味,降氣通絡也。
上條熱不解,而傳布三焦;此條熱不解,而邪與痰
匝,阻滯肺絡。若不通調,恐致痿癰纏綿。故用《金
匱二》旋覆花湯,借新絳、青蔥,一通氣分,二通血絡,
再兼枳、桔、桑皮、蘇子、降香開肺降氣,苡仁、枇杷
葉、蘆根、滑石甘淡之味,清熱泄?jié)褚病?br />
伏暑條辨第五
伏暑發(fā)熱,喘不得臥,痰嘶胸板,此暑滯肺絡。宜
用葶藶大棗湯合六一散、枇杷葉等味,徹清肺飲也。
上條脅痛痰多而咳,此條胸板痰嘶而喘,病甚深于
咳矣。雖喘有虛實之分,治有肺腎之異。今由伏暑內
發(fā),身熱胸板痰嘶,其候舌必黃膩,脈必滑數(shù),溺必黃
赤,體必豐盛,斯為肺實,故宜葶藶苦寒以瀉肺熱。然
古人猶恐損胃,合大棗之甘以緩之,得漸馴以除上焦之
飲。凡用葶藶而不用大棗者,未識仲景之心法也。再兼
六一、枇杷葉,清氣利濕也。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姑媽的寶刀
- >
二體千字文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巴金-再思錄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