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宇宙、量子和人類心靈
-
>
氣候文明史
-
>
南極100天
-
>
考研數學專題練1200題
-
>
希格斯:“上帝粒子”的發明與發現
-
>
神農架疊層石:10多億年前遠古海洋微生物建造的大堡礁
-
>
聲音簡史
環境地質學 版權信息
- ISBN:9787122019349
- 條形碼:9787122019349 ; 978-7-122-01934-9
- 裝幀:暫無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環境地質學 節選
環境、人口及能源已并列成為當代世界*突出和亟待解決的三大難題。人類
的生存環境究其本質是地質環境,它包括大氣圈、水圈、生物圈和巖石圈四個相
互聯系和制約的統一整體,離開了地質環境就無法完整地研究人類賴以生存的周
圍環境。由于全球人口激增和人類經濟活動日趨頻繁,人類與地質環境間的矛盾
日益突出。為了減輕自然災害給人類帶來的災難,減輕人類自身經濟技術活動給
人類生存環境帶來的破壞,一門研究人類與地質環境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新學
科——環境地質學(Environmental Geology)便應運而生。它是一門新興的應
用地質學學科,也是環境科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可以預言,環境地質學在21世
紀會得到迅速發展和廣泛應用,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國民經濟建設中將發揮
重大作用。為了滿足教學之需,我們編寫了這本《環境地質學》教材。本書可作
為高職高專及“3+2”高職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專業、地下水科學與工程專業、水
文與水資源工程專業、巖土工程專業、地質工程專業、環境工程專業、地質專
業、地理專業等專業的教材,也可作為成人教育相關專業的教材,還可供相關工
程技術人員參考或作為自學用書。
環境地質學是一門綜合性較強、涉及面很廣、應用性很大、具有廣闊發展前
景的新興專業學科,為此,編寫本書時,力爭做到理論聯系實際,加強基礎,突
出重點,深入淺出,簡明易懂,便于學習,便于應用。在內容安排上,盡量做到
科學性、先進性、實用性相結合,突出職教特色,教材內容具有“寬(知識面
寬,技術含量大),淺(內容深入淺出,淺顯易懂),新(教材內容充分反映新理
論、新技術、新方法),活(內容鮮活,可讀性好),用(實用)”的鮮明特色。
另外,在編寫有關內容時,還引用了國家有關技術標準和現行規范,以便于實際
應用。根據學科現狀和發展趨勢,本教材主要包括環境地質學基本知識、環境水
文地質、環境工程地質、災害地質等方面的內容。全書共分八章,主要內容為:
環境地質基礎知識(環境與環境問題、生態學基礎、地質作用與第四紀地質、地
質災害概述等),地質環境與地方病,地下水污染,地下水開發引起的環境地質
負效應與廢物土地處置,土地退化環境地質(土地沙化、水土流失、土壤鹽堿
化),地震與火山,斜坡地質災害(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變形地質災害
(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地裂縫)等。由于“特殊土地質災害”、“礦山與地下工
程地質災害”等內容在工程地質學等相關課程中已經介紹,考慮到與相關學科的
銜接與聯系,本書不再講述。本書編排體系新穎,圖文并茂,每一章都是一個獨
立的模塊,以便于不同專業、不同層次、不同類別、不同課時的教學需求,每章
后均附有復習思考題和習題,以利于學生學習。
由于環境地質學涉及內容較多,發展迅速,編寫本書時參考吸收了大量的國
內外有關此領域的資料和成果,尤其是參閱了大專院校的有關教材和講義(詳見
書末參考文獻),在此謹向有關作者深表謝意。本書初稿曾作為講義使用。根據
使用情況、師生反映和學科的發展,本次正式出版前,編者對初稿進行了進一步
的修改和補充,使本書內容更加豐富、實用,特色更加鮮明。
本書由蔣輝編寫。劉超臣、蘇養平教授審閱了全書,提出了許多寶貴的修改
意見,河南省地勘局第二水文地質工程地質隊總工程師、教授級高級工程師王現
國博士也提出了許多寶貴的修改意見,本書部分插圖由河南省地質測繪院吳燕合
等人繪制,在此一并表示衷心感謝。
由于環境地質學內容廣泛,發展迅速,某些內容還未定型,加之作者水平所
限,時間倉促,書中不妥之處在所難免,敬請讀者批評指正,以便進一步修改,
使其日臻完善。
編 者
2008年1月
第四章
地下水開發引起的環境地質負
效應與廢物土地處置
**節 地-F水開發引起的環境地質負效應
隨著社會經濟的迅速發展,人類對水資源開發利用量不斷增加,常
常改變了水資源的自然循環過程、方式和強度,從而給當地環境帶來一
系列不利的影響,這種現象稱為環境負效應。
一些地區在開發利用地下水的過程中,由于不合理開采,導致了水
位大幅度下降和水質惡化及其環境地質問題,必須認識到其危害性,必
須加強地下水資源的保護和有關問題的防治,切實防止地下水開發利用
中的環境地質負效應,保持地下水均衡開采利用,使地下水長期處于*
佳的良好狀態,為人類造福。
一、區域地下水fi持續-F降
(一)區域地下水位持續下降的原因
地下水動態變化是其補給量與排泄量之間平衡關系的綜合表現。如果
地下水補給量大于排泄量,含水層中地下水儲存量增加,水位上升;反之,
則儲存量減少,水位下降。對一個地區而言,地下水未經大量開采之前,
基本上處于一種動態均衡狀態,地下水位保持相對穩定。隨著人口增加和
人類生產活動的加劇,地下水多年平均開采量超過多年平均補給量(即過
量開采),其天然動態均衡遭到破壞,結果導致地下水位逐年下降。世界上
許多開采地下水的地區,均出現了地下水位大面積、大幅度持續下降的現
象。從地下水均衡分析,其主要原因是:在整個含水層或含水層的某些地
段上,由于地下水的開采量長期地超過了補給量(即過量開采),出現負均
衡,進而逐漸消耗了儲存量,并在一定周期內得不到恢復的結果。也即過
量開采,造成疏干性地下水位持續下降。圖4—1是某地長期過量開采地下
水引起區域地下水位持續下降的實例圖。在實際工作中,應注意水位持續
下降與降水周期性補給造成水位周期性波動變化的區別。
地下水超量開采的直接后果是地下水降落漏斗范圍不斷擴大,區域
地下水位持續下降。據國土資源部全國地下水資源評價結果(2002年),
我國地下淡水天然資源量多年平均為8837×10。m。/a,地下淡水可采資源
量為3527×108m3。/a。近20年來,全國用水量急劇增長,地下水開采量
平均以每年25億立方米的速度增長,全國有400多個城市開采利用地下
水,年超采44億多立方米。目前,全國已形成大型地下水位降落漏斗區100多個,總面積
達15萬平方公里,大多數漏斗水位埋深大于50m。因嚴重超采地下水,中國的華北平原已
出現世界上面積*大的地下水下降漏斗,總面積在7×104km2以上,已基本連成一片,平
均水位低于海平面。漏斗中心水位逐年下降,個別地區的抽水井深度達幾百米。
在華北,北京、天津等27座以地下水為主要供水源的城市,地下水的開采已嚴重過量。
目前。整個華北平原水資源的開發利用已高達83.5%,而河北平原的巨大漏斗已經與北京、
天津的降落漏斗連為一體,成為一個2.3萬平方公里的超大地下水降落漏斗,地下水位年均
下降達1~3m。
由于地表水嚴重污染,江南地區不得不開采地下水,僅在蘇錫常地區就有開采地下水的
深井2800余眼,從蘇錫常到上海、嘉興,形成了8000kmz的地下水漏斗,地下水位年下降
1~3m,部分地區大于3m,由此引發的地下水水質惡化正在威脅江南未來的水源地。
根據調查分析,引起區域地下水位持續下降的具體原因,可歸結為以下四個方面。
①對區域水文地質條件,特別是對地下資源的形成條件認識不全面,所計算的允許開
采量偏大,因而導致開采量長期大于補給量,引起區域地下水位持續下降。這種水位持續下
降的現象,一般以區域水位下降漏斗中心處的歷年*枯水位的變化反映得*明顯。
②不合理開采所造成的地下水位持續和大幅度下降。所謂不合理開采,主要指開采地
段、開采層次和開采時間上的“三集中”開采,以及開采中的無序狀態。有時雖整個含水層
的補給量與開采量是基本平衡的,但由于某些局部地段或某個含水層位(或在某個深度上)
開采井過于集中,開采強度過大,也將造成局部地段或某個含水層的水位持續大幅度下降。
例如,上海市區共有5個含水層,地下水儲存量相當豐富,但是87%的開采量集中于Ⅱ、
Ⅲ兩個含水層,其中,又有84%的水井和80%~90%的開采量,集中在這兩個含水層的滬
東楊樹浦、虹口和滬西普陀、長寧、靜安幾個工業區,且水井大部分是供夏季(5~9月)
冷卻和降溫用的。因此,在這兩個含水層的上述地段,井間干擾加劇,出水量減少,區域地
下水位大幅度下降,形成了區域地下水位下降漏斗中心,它們也是產生地面沉降*嚴重的地
段,而在集中開采區外圍或Ⅳ、V含水層中,地下水位下降并不顯著。
此外,有些地區或水源地,因開采時間過分集中所造成的地下水位在某一時期內的大幅
度下降,雖然不一定是持續性的,但是它也會影響抽水設備的正常運轉,并帶來其他危害。
如農灌井,如果其密度較大,并在干旱年份的旱季集中開采,則可引起水位相互干擾,并大
幅度下降,使出水量減少,甚至出現“吊泵”或機井報廢現象。
③由于人為或自然因素變化導致地下水補給量減少,引起區域地下水位下降。
a.由于人為或天然原因,使地下水主要補給來源的地表水流量減少、斷流,或使河床
淤積,導致地表水對地下水的補給量減少。例如,西北河西走廊武威山前平原地區,十多年
來,由于上游山區興建水利工程,使河水對沖積扇地下水的補給量大大減少,導致沖洪積扇
前緣地區地下水位下降了3~lorn,使溢出帶泉水流量減少了30%~90%。
一些傍河水源地,由于河流流量減少或斷流天數增加,或因河床淤塞、滲透性變差等,
導致地下水補給量減少,由此引起的地下水位下降更為明顯。西安市的豐河水源地,1974~
1976年,由于河水斷流天數比過去增加,致使水源地地下水位在此期間下降了6.8m。
b.由于森林被破壞及墾荒過度等原因,導致區域氣候變化,降水量減少,地面入滲條
件變差,使補給量小于開采量,引起區域地下水位下降。
c.在水源地的同一水文地質單元內,由于礦床或其他地下工程深部疏干,或由于水源
地上游新建井群的截流,或外圍地區水井增加開采深度等人為原因,也可引起某些水源地地
下水位大幅度下降。
此外,由于開采地下水使區域地下水埋深增加,包氣帶厚度加大,使大氣降水滲入補給
量減少,也會促使區域地下水位持續下降,某些以降水入滲補給的水源地,當開采的水位降
深較大時(10m以上),這種影響特別顯著。
④由于經濟建設的發展,人口的增長及生活水平的提高,對水的需求量明顯增大。一
些地區已超過地下水允許開采量和已形成區域地下水位下降,但還要擴大開采量,這樣,就
更加促進了地下水位下降的速度,導致一系列環境地質問題的發生。顯然,這是不合理的,
但這種情況卻很普遍,應引起高度重視,并采取防治措施,不能造成惡性循環。
(二)區域地下水位持續下降的危害
地下水持續下降是地下水過量開采的標志,它不僅導致地下水枯竭、井孔出水量減少、
井孔干枯報廢,給水源地帶來巨大的經濟損失,也會產生種種環境地質問題。其主要危害
如下。
①地下水資源枯竭地下水資源是絕大多數城市主要的供水水源。由于城市人口激增、
工業企業密集,地下水開采量遠遠超出補給量,水資源日趨減少乃至枯竭的趨勢愈加明顯。
中國北方的北京、沈陽、石家莊、濟南等大城市的地下水開采模數均已超過100×104m。/
(km2‘a),由于過量開采,結果造成補給量與排泄量的平衡關系失調,地下水位持續下降,
部分地區出現含水層被疏干的嚴重現象。
②由于區域地下水位下降,使取水工程的出水量不斷減少,有時必須更換抽水設備才
能取水,使抽水成本不斷增加,嚴重時,甚至使水井報廢。許多大型水源地和井灌區,都存
在此問題。例如,山東淄河的沖洪積扇區,因大量取水,15年內全區地下水位普遍下降了
lOm,*大者達30m以上,使原有2000余眼淺機井及附近泉水全部枯竭。機井報廢、打深
機井及更換水泵的經濟損失達5000多億元。此外,耗電量的增加,使澆地成本由原來的每
畝0.4~o.5元增加到1.2元以上,使全灌區每年多耗電費140多萬元。北京市,上海市,
德州市,阜陽市,蘇、錫、常地區,地下水降落漏斗面積超過了1000km2。全國有100多個
城市和一些井灌區地下水位持續下降,主要分布在北方缺水地區和東南沿海地區,有些地區
漏斗中心水位降深數十米到百余米,有的地方地下水已瀕l臨枯竭。因水位大幅度下降,我國
年報廢水井達上萬眼。
③由于區域地下水位下降,可引起地面沉降、地裂縫及地面塌陷等嚴重環境地質問題。
地面沉降是目前世界上許多抽取地下水的平原區,特別是濱海城市所共同面臨的嚴重問題。
一些地區的*大地面沉降值如下:美國的長灘市,9.5m;東京,4.6m;大阪,2.88m;墨
西哥城,8m;上海市,2.6m(1921~2007年)。國內至少還有天津、西安、太原、蘇州及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經典常談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有舍有得是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