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史前時期的臺灣 版權信息
- ISBN:9787533446864
- 條形碼:9787533446864 ; 978-7-5334-4686-4
- 裝幀:暫無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史前時期的臺灣 本書特色
《圖文臺灣:史前時期的臺灣》是為讓大陸人民特別是大陸的青少年能比較全面、真實地了解臺灣所編寫的。該書以翔實的史料、精美的圖片、通俗的語言,從社會、經濟、文化等各個方面介紹臺灣的情況,既追述兩岸人民共同開發建設臺灣的艱苦歷程,也頌揚兩岸人民抗擊外國侵略、收復臺灣、保衛臺灣的光輝業績,同時展示臺灣的美麗景觀、民俗風情、民間信仰和文化藝術,F在,就讓我們一起追憶歷史,探訪民俗,從容地穿梭于時光隧道,輕松愉快地享受一趟臺灣寶島的文化之旅吧!
史前時期的臺灣 內容簡介
史前的臺灣有人住嗎?和中國大陸有淵源嗎?……本書會帶著你徜徉在珍貴精美的圖片、通俗易懂的文字之中,把臺灣的地理變遷、遺址遺跡、考古發現、文化文明、民族交融等暢快地了解一遍。你也可以沿著臺灣先民的每一個足跡,察看寶島臺灣是如何帶著大陸文明的協助,從容地從舊石器時代、新石器時代,到鐵器時代,再到近代文明,一路走來,走出中國寶島的風采。
史前時期的臺灣 目錄
**章 遠古時期的臺灣
**節 祖國的寶島
第二節 考古學與臺灣史前研究
第三節 臺灣歷史的起點
第二章 舊石器時代的臺灣
**節 臺灣島上*早的人類及其來源
第二節 長濱文化——臺灣舊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存
第三節 采集漁獵一臺灣*古老的生活方式
第三章 新石器時代的臺灣
**節 臺灣新石器時代的早期——“大坌坑文化”
第二節 臺灣新石器時代中期的主要文化
第三節 臺灣新石器時代晚期的主要文化
第四章 邁進鐵器時代
**節 十二行文化及其居民
第二節 臺灣其他地方的鐵器文化
第三節 臺灣鐵器時代文化的淵源
第五章 早期臺灣和大陸的聯系
**節 關于臺灣的早期記載
第二節 宋、元時期漢人對臺灣的拓墾
附錄 圖片來源參考目錄
史前時期的臺灣 節選
**章 遠古時期的臺灣 **節 祖國的寶島 臺灣島位于我國東南海域,東臨太平洋,西隔臺灣海峽和福建省相望,東北鄰近琉球群島,南界巴士海峽,是中國南北海上交通和西太平洋航 線的要沖,稱其為我國東南海疆的門戶,毫不為過,戰略地位十分重要。臺灣省除了臺灣本島以外,還包括澎湖列島、釣魚島、赤尾嶼、彭佳 嶼、蘭嶼、火燒島以及其他附屬島嶼約80個,是我國島嶼*多的省份,被 譽為“多島之省”。本島的面積約為35,774平方公里,是我國**大島。地形南北長而東西狹。南北*長約為394公里,東西*寬處為144公里,形 如紡錘,狀如番薯,頗具特色。臺灣是祖國美麗富饒的島嶼之一。面積雖然不大,自然環境卻相當復 雜多樣,包括高山、火山、山麓丘陵、臺地、盆地、平原、珊瑚礁島、火 山島和沿海沙洲在內的各類地形。臺灣是一個多山的海島,100米以上、10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臺地約占全島面積的三分之一,而1000米以上 的高山也占了全島面積的三分之一,海拔3000米以上的山峰共有202座。海 拔3500米以上的高峰則有44座。在一個面積并不算大的海島上,能有這么 多的高山,在世界上是極為罕見的。臺灣的平原不多,主要有西部海岸的 嘉南平原、南部的屏東平原和東北部的宜蘭平原。臺灣的氣候和大陸福建的一樣,都屬于亞熱帶海洋季風氣候,夏天長 冬天短,氣溫偏高。不過由于臺灣島內高顛盤結,地形陡峻,高山峻嶺之 上,往往冬季積雪,遠望晶瑩如玉。隨著山脈高度的不同,溫度冷暖不一,氣候類型也多種多樣。上至高山下至海岸,包含了寒帶、溫帶以及亞熱 帶和熱帶的變化,也就產生了諸如苔原、針葉林、闊葉林和熱帶雨林等很 多不同類型的植被,是名副其實的森林海洋。臺灣島嶼眾多,海岸線漫長卻又平直。臺灣本島的海岸線長達1250公 里,其中有一些優良的港口,如北部的基隆港、南部的高雄港,港闊水深,是天然的良港。美麗的臺灣寶島,以其特有的風情,吸引了世人的目光,也讓人們對 它遙遠的童年時代,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究竟遠古時期的臺灣是何種模樣?島上有沒有人類的蹤跡?他們有沒有留下豐富的文化遺存?要解答這些 問題,還要從臺灣的考古發掘中來尋找答案。第二節 考古學與臺灣史前研究 人類總是對自己的歷史有著濃厚的興趣,甚至認為只有研究過去,才 能更好地了解現在,并且把握自己的未來。考古學就是這樣一門科學,它 通過挖掘、記錄、整理、分析人類在歷史長河中留下的遺跡、遺物,復原 和解釋古代社會的歷史和文明,展現人類祖先的早期生活。尤其是研究缺 乏文字資料的遠古時代,考古學的作用就更大了,F代考古的主要研究資料,就是古代人類活動和生活所遺留下來的遺 跡租遺物。遺跡是指古代人類通過各種活動或行為,所形成的現象或結構,包括建筑殘留、墓葬、灰坑(即古人傾倒廢棄物的垃圾坑)、貝冢(古人食 用貝類后,丟棄貝殼所形成的垃圾堆)、窖穴等等,還包括提供過去人類生 活狀況或生活環境信息的自然現象,如特殊底層堆積和地貌地形等。遺物 則是指過去人類生活有關的所有遺留。遺物一般都是經過人類有意識的加 工和使用過的,比如石器、陶器、銅器、鐵器、木器等;也有一些是未經 人為加工,卻與過去人類生活有關的自然物,如貝殼、動物骨頭、植物種 子、陶土、鐵廢渣、巖石等。古代人類的遺物和遺跡,經過大自然的變遷 和人為因素的影響,*終都會被埋沒在堆積的地層當中,后來的人在這層 地面上生活,繼續留下新的遺物和遺跡,形成新的底層堆積,天長日久后 形成某一歷史時期的文化層。因此考古發現的每一個地層堆積中的遺物和 遺跡,都體現了某一歷史時期的古代人類社會與文化,越是底部的文化層,就越古老。由于遺物和遺跡經常連續并集中地出現在一定的空間范圍內,這個空間范圍就是考古學者所說的遺址?脊艑<彝ㄟ^對遺址中遺物、遺跡的考察,來揭示史前人類的文化。中國是一個有著丘千年文明的占老 國度,考古資源十分豐富。臺灣作為中國的一個省,雖然面積不大,但也 有著悠久的歷史。由于臺灣歷史有大量可考的文獻資料是始于明朝末年,遠古時期的臺灣歷史以及古代居民的生活狀況,很難從目前的文獻中獲得 詳細信息,因此必須透過考古學的研究,才能夠大致了解。P1-3
- >
莉莉和章魚
- >
史學評論
- >
山海經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朝聞道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月亮與六便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