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北京通趣說老北京 版權信息
- ISBN:9787802152212
- 條形碼:9787802152212 ; 978-7-80215-221-2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北京通趣說老北京 本書特色
老北京,恰如一本大百科全書,它既能給人們提供豐富有益的寶貴知識,又能讓人們體驗到香醇味厚的文化享受。本書采用了趙先生、錢先生兩位“北京通”一問一答聊侃的方式撰寫,讓讀者在通俗風趣的語言中了解老北京的歷史文化內涵和底蘊。相信這本書對人們了解、認識和研究古都北京,多少能夠提供一些值得參考的資料,亦相信本書會受到各方面人士的歡迎和喜愛。
北京通趣說老北京 內容簡介
京城尤其是皇宮,以其森嚴的權威,而*為神秘和令人敬畏,也以其無尚的光華榮耀而成為*令人向往和夢寐以求的所在。共產黨領導的新中國,讓古老、神秘、威嚴的北京城煥發出嶄新的光彩,同時不斷地向全世界展示著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歷久彌新的魅力。為了讓更多的國人和全世界人民全面了解認識歷史文化古都——老北京,本書采用了趙先生、錢先生兩位“北京通”一問一答聊侃的方式撰寫,讓讀者在通俗風趣的語言中了解老北京的歷史文化內涵和底蘊。
北京通趣說老北京 目錄
北京通趣說老北京 節選
我們偉大祖國的首都——北京,不僅是毫不遜色于紐約、巴黎、倫敦、
東京的現代化國際性大都市,而且是聞名世界的歷史文化名城。老北京的
歷史十分悠久,早在數百萬年前就有人類在此生息繁衍。春秋戰國時代,這
里是燕國的都城。自古“燕趙多慷慨悲歌之士”,留下了無數令人神往的動
人傳說。自元代至今,北京作為全國的首都,逐步成為我國的政治文化中
心。
1 26 7年,元世祖忽必烈下令修建大都城,“京城方六十里……分十一
門”。明成祖朱棣于永樂年間又下旨大規模修建北京城,基本形成今日北京
城的格局規模。北京城的修建非常典型地體現了我國傳統的建筑文化特
色。這集中表現在:城建格局相當完整對稱,且具有城套城的突出特征,既
有重城即外城(亦稱外羅城,或日帽子城),又有內城(亦稱京城);京城內
又有皇城,皇城又套著紫禁城(亦稱大內,俗稱皇宮)。
整體上看.北京城是一個以紫禁城為中心,東西南北對稱的龐大建筑
群。貫通全城南北一條中軸線:南到永定門,北到鐘鼓樓。以紫禁城為中心,
城的東面,朝陽門外,有日壇(亦稱朝日壇);城的西面,阜成門外,有月壇
(亦稱夕月壇);城的南面,有天壇;城的北面,有地壇。天安門的兩側,為“左
祖右社”,即東為太廟(今日北京勞動人民文化宮),西為社稷壇(今日北京
中山公園)。中軸線的北端,建有向全城報時用的鐘樓和鼓樓等。這種典型
的中國式的建筑格局,無處不體現著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內涵。皇宮紫禁
城,以及中南海、北海、景山、頤和園等皇家禁苑,更是封建社會皇權文化的
極端體現。此外,老北京的城門、古廟、古塔、古碑刻、古牌坊牌樓、“燕京八
景”……無數的人文名勝和自然景觀。則無不蘊藏著豐富的文化趣味和深
邃的民族精神。
對于近代以前的國人來說,京城尤其是皇宮,以其森嚴的權威,而*為
神秘和令人敬畏.也以其無尚的光華榮耀而成為*令人向往和夢寐以求的
所在。共產黨領導的新中國,讓古老、神秘、威嚴的北京城煥發出嶄新的光
彩.同時不斷地向全世界展示著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歷久彌新的魅力。
改革開放以來,首都北京與全國許多城市一樣,發生了舉世矚目的巨
大變化。特別是2008年奧運會即將在北京舉行,北京將更加引起全世界的
關注。為了讓更多的國人和全世界人民全面了解認識歷史文化古都——老
北京,本書采用了趙先生、錢先生兩位“北京通”一問一答聊侃的方式撰寫,
讓讀者在通俗風趣的語言中了解老北京的歷史文化內涵和底蘊。
相信這本書對人們了解、認識和研究古都北京,多少能夠提供一些值
得參考的資料.亦相信本書會受到各方面人士的歡迎和喜愛。老北京,恰如
一本大百科全書,它既能給人們提供豐富有益的寶貴知識,又能讓人們體
驗到香醇味厚的文化享受。正因如此,誰也無法完全地描述與表達她的方
方面面。由于筆者知識及水平有限,書中難免會出現這樣那樣的缺點錯誤,
敬希讀者朋友們幫助指正。
施連芳高桂蓮
2007年12月于北京
五紫禁城文華殿和武英殿
趙先生問:
人們說:反映皇宮紫禁城的基本概況,除了外朝和內延,角樓和護城河,以及
皇宮紫禁城的重點建筑——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而外,還有前朝或日外朝的文
華殿和武英殿,亦應包括在內。所以,這里請您將文華殿和武英殿給我說一說。
錢先生答:
好!我給您說一說。
皇宮紫禁城里,不論是外朝(亦稱前朝),還是內廷的后宮里,所有的宮殿、樓閣等,
都是由一般的宮殿、樓閣而逐漸發展演變而來的。因此,很有必要將樓閣先說一說。
·樓的妙用·
“樓”,屬于我國古代的一種高層建筑。它的形式有城樓、箭樓、角樓、鐘樓、鼓
樓等。
城防系統的一部分 我國古代的城鎮,大多有一套完整的防御系統。就是
說,除了用磚包砌城墻、城門而外,還修建有千斤閘、護城河、吊橋、敵樓。城門上有
城樓,大的城門前有甕樓(亦稱月城),有的還有箭樓。比較大的城,四隅還有角樓。
典型的例子,如老北京外城和內城共有十六門,不僅城門上有城樓,而且在大城門
外,還有一道用來保護城門的半圓形或方形的城閏,亦稱甕城。
總之,城門上的城樓的應用,主要是為防御外敵。有的城樓前面,還有一座箭
樓,保存下來的,如天安門廣場南面的正陽門箭樓和老北京內城北面的德勝門箭
樓,以及東便門的東南角樓,均為京城守軍抵御外敵的戰斗堡壘。
統一報時之所 在古代,我國各地比較大的城,均有鐘樓和鼓樓。如北京地
安門外大街,至今仍聳立著兩座樓,均為明清兩代向北京全城擊鼓撞鐘統一報時
的地方。
登高賞景之佳處 供人們登高賞景、賦詩作畫的“樓”。在我國較有代表性
的是湖北的黃鶴樓、湖南的岳陽樓、江西的滕王閣,三者并稱為江南三樓閣。如今
重建的壯麗輝煌的黃鶴樓拔地而起,聳立在長江大橋的武昌橋頭。六十個翹角層
層凌空.尤其是樓的各層排檐起翹,勢如黃鶴,展翅欲飛,既不失黃鶴樓傳統的獨
特造型.又比歷代的舊樓更加雄偉壯觀。
·閣的妙用·
“閣”與“樓”一樣,均屬于古代高層建筑。由于這兩種建筑形式非常接近,不易
辨認。所以,人們時常將“樓”和“閣”聯系在一起,名日“樓閣”。詩人白居易的《長恨
歌》中就有“樓閣玲瓏五云起”的詩句;古畫《仙山樓閣》,更為典型,即將樓和閣視
為一體。
閣與樓,其建筑形式,若與莊嚴肅穆、氣魄宏偉的大宮殿相比較,雖然都顯得
玲瓏多姿、精麗美觀,但二者的使用。卻很不相同。樓,如城樓、箭樓、角樓、鐘樓、鼓
樓等,而閣卻別有一番妙用。
為佛家用 自東漢明帝永平年間佛教傳人中國后,為了適應佛家精神生活
的需要.佛殿造像藝術大師們,將佛像越造越大,越造越神奇,將佛像造得超出真
人若干倍。為了適應佛像越造越大的需要,高層、玲瓏多姿、精麗美觀的閣,逐漸被
佛家所占.被佛家所妙用。比較典型的例子,就是河北承德避暑山莊普寧寺中的大
乘閣與河北正定縣隆興寺內的大悲閣,以及北京雍和宮里的萬福閣。在這三座閣
內配置的佛像.為全國*大的木制佛像和銅制佛像及貴重的檀香木制的*大佛
像。
為收藏處 閣,這種精美古代建筑,不僅被佛家妙用,而且隨著社會文化和
人們精神生活不斷向前發展的需要,亦逐漸成為收藏珍貴書畫、經書及功臣像的
地方。例如,珍藏四庫全書的北京故宮文淵閣、東北沈陽的文溯閣,以及浙江鄞縣
f今寧波市)范欽所修建的天一閣等,都是屬于我國現存比較著名的藏書閣。
為賞景處 閣也是點綴園林或登高賞景的好地方。如山東登州的蓬萊閣。
就是一座別具風格的古代濱海建筑。它構筑在海岸的懸崖絕壁上,千百年來.吸引
著無數的游客。蘇東坡、董其昌、翁方綱等著名人物。都曾經登臨過蓬萊閣,賞景賦
詩,刻石紀游。
皇宮紫禁城外朝(亦稱前朝)除三大殿外,其左側(東面)有文華殿,右側(西面)
有武英殿,以及崇樓和文淵閣等精美的建筑。其用途與內廷后宮里的那些宮殿、樓
閣等有所不同。
·文華殿.
文華殿的位置
在東華門內。這座
精美的建筑與東華
門、主敬殿等組成
了一組獨立的建筑
群。
文華殿,建成
于明永樂年間。今
日人們觀賞到的文
華殿,為清康熙年
間重建的,乾隆年
問又重修過。其主
殿,為南向五楹,單檐歇山頂。其臺基前有丹陛、露臺,設石階左右各一座;其主殿
左右(東西)兩側,各有配殿五楹。
文華殿,明初為太子書閣處,其殿頂覆蓋的不是黃琉璃瓦,而是綠琉璃瓦。每
年經筵之日.皇帝自乾清官乘輿到文華殿,升座聽講官進講。
所謂“經筵”,追溯起來,始于宋代,是為皇帝講解經傳史鑒特設的講席。自大學士、
翰林侍讀學士、翰林侍講學士至崇政殿說書皆得充任講官,其他官員亦有兼任的。每
年二月至端午節、八月至冬至節為講期,逢舉日入侍,輪流講讀。(見《宋史·職官志二溈
元明清三代仍沿襲之。
文華殿還曾經發生過這樣的歷史性事件。崇禎十七年(清順治元年,1644年)三
月,李白成率農民起義軍攻克北京后,進入了皇宮紫禁城,并且在文華殿召見京師
城郊耆老,詢問民間疾苦。
到了民國時期,文華殿演變成為古物陳列所,陳列各代名人書畫冊葉卷軸等。
·武英殿·
武英殿的位置在皇宮紫禁城前朝西路的西華門內。它不僅與東面的文華殿相
對稱、相呼應,而且與文華殿一樣,與敬思殿、浴德殿等組成了一組獨立的建筑群。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推拿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巴金-再思錄
- >
二體千字文
- >
隨園食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