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籬側論稿(文藝學與美學論文選) 版權信息
- ISBN:9787500464228
- 條形碼:9787500464228 ; 978-7-5004-6422-8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籬側論稿(文藝學與美學論文選) 本書特色
柯漢琳教授學術研究的學科領域主要是文藝學與美學等,《籬側論稿》就是他在這個領域的部分研究成果。書中大部分論文涉及文藝學、美學的基本原理、基本理論,如文學的本質特征、文學生產、文學的符號活動、文學意象、文學創作的主客體、文藝門類的序列與規律和美的本質、美的形態、審美意象、審美創造等;此外,還有對具體文學作品、文化現象和文學、美學研究方法的研究等。全書涉及的問題寬廣,研究視野開闊。
籬側論稿(文藝學與美學論文選) 內容簡介
《籬側論稿:文藝學與美學論文選》作者柯漢琳教授學術研究的學科領域主要是文藝學與美學等,《籬側論稿》就是他在這個領域的部分研究成果。書中大部分論文涉及文藝學、美學的基本原理、基本理論,如文學的本質特征、文學生產、文學的符號活動、文學意象、文學創作的主客體、文藝門類的序列與規律和美的本質、美的形態、審美意象、審美創造等;此外,還有對具體文學作品、文化現象和文學、美學研究方法的研究等。全書涉及的問題寬廣,研究視野開闊。
籬側論稿(文藝學與美學論文選) 目錄
**輯
藝術本質三論
關于文學觀念的當代變革的思考
藝術系統的序列及其規律初探
文學創作的主體、主體性及其他
論文學生產
文藝學結構體系的整體化及新學科建設構想
黑格爾的藝術本質論及其在美學史上的地位
重讀作為文藝批評家的馬克思
1980—1990年度文學批評研究綜述
文學史科學的反思
第二輯
美:特殊的價值
論審美意象及其思維特征
論審美實踐意象和美的創造
審美“虛靜說”的歷史發展和意義
中間范疇與美學研究
丑的哲學思考
中和美的哲學定位
建立美的形態學:可能與意義——《美的形態學》引言
文藝美學的學科定位
王國維“有我之境”與“無我之境”新論
論“不平則鳴”
中國古代悲劇與反悲劇意識
第三輯
仰望思想的星空——關于20世紀90年代以來思想散文的思考
五四時期話劇的詩化現實主義
人文視野中的意義追詢——論長篇小說《侏儒》和《暈眩》
關于歷史小說問題——答澳門電視臺記者問
批評短論三章
散文理論批評的思想性視野
當代文學與審美文化的價值審視
20世紀90年代中國人文精神大討論之反思
審美教育與現代文化性格的構建
世紀之交:廣東文化的裂變、困惑和歷史抉擇
第四輯
批判探險個性化——關于文學理論的創新問題
中國古代文論研究的哲學意識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周來祥先生中國古典美學研究方法窺探
后記
籬側論稿(文藝學與美學論文選) 節選
br />
不久前,柯漢琳教授來電說,他已將掛在我校文藝學研究中心網頁上的
30多篇學術論文結集準備出版,請我為之作序。雖然舊歲新年之交工作特別
繁忙,但我仍欣然答應了。
我與柯漢琳教授于20世紀80年代中期在海南舉行的全國高校首屆文藝理
論研討會上認識,至今已二十余年。那次會議上,柯漢琳教授的發言給我留下
了深刻的印象,他思維敏銳,富于思辨力,且給人一種穩重謙和的感覺。幾年
后,我主編高校文科教材《文學理論教程》時,便請他參加編寫工作,我們合
作得非常愉快,他寫作也十分認真,任務完成得很完滿,顯示了他扎實的文學
理論功底。此后,我們的交往也日漸密切。
柯漢琳教授在學術探索的道路上一直不停地跋涉和勤奮耕耘,正如他在美
學專著《美的形態學》后記中所自述的,為著學術上的追求,他經歷了許多苦
澀與艱辛。他后來擔任中文系、文學院的行政工作,花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去
做煩瑣的行政工作,但仍不放松學術的思索與研究,正如他自己所說的,學術
研究是知識分子的一種生活方式,有學術研究,生命才充實。這在當今時代實
在難能可貴。
柯漢琳教授學術研究的學科領域主要是文藝學與美學等,《籬側論稿》就
是他在這個領域的部分研究成果。書中大部分論文涉及文藝學、美學的基本原
理、基本理論,如文學的本質特征、文學生產、文學的符號活動、文學意象、
文學創作的主客體、文藝門類的序列與規律和美的本質、美的形態、審美意
象、審美創造等;此外,還有對具體文學作品、文化現象和文學、美學研究方
法的研究等。全書涉及的問題寬廣,研究視野開闊。
作為同一專業、同一學科的工作者、研究者,我深知理論研究的艱辛,尤
其是理論創新,不付出艱苦的智力勞動是不可能的。可以看得出,柯漢琳教授
這些論文是下了苦功夫的,因而其中時而可以發現某些頗具獨見性的亮點。如
《藝術系統的序列及其規律初探》一文,在論述了藝術作為感性物質與純粹精
神的“之間”產品的地位、性質之后,對各種藝術門類的序列關系及其內在規
律所作的理論概括就頗有意思,雖然受到黑格爾美學的啟示,但也有自己的創
新。
《“中間范疇”與美學研究》一文運用辯證法原理,提出了“中間范疇”
的概念,認為任何對立面之間都存在著中間物、“第三者”,世界是三分天下
而非二元對立,美丑之間存在著非美非丑、亦美亦丑的審美范疇,藝術與非
藝術之間存在著“亞藝術”的灰色地帶;進而,作者認為,一些事物之所以
難以標示其美或丑、藝術或非藝術,不僅由于人們的審美眼光不同,更是由
于該事物恰好是處于美與丑、藝術與非藝術之間的中間物。這一見解很具新
意。這也是我特別贊同的一種思維方式,因為這一思維方式充分估計到了事
物的復雜性。
《丑的哲學思考》和《中和美的哲學定位》等論文也是循著這種辯證觀念
展開論述,提出了一些富有啟發性的學術見解。正是這種辯證觀念和學術見解
后來成為作者的美學專著——《美的形態學》理論建構的基礎。
再如,《王國維“有我之境”與“無我之境”新論》一文,針對學術界關
于兩種境界的種種闡釋提出了不同的理解,認為停留在有沒有我的感情色彩或
這種感情色彩或濃或淡、或顯或隱的理解水平上,都是對王氏兩種境界說的表
層化認識;作者認為,兩種境界是兩種不同的體物方法的結果,前者是以一己
之情(有我)觀物(以我觀物)的境界,后者是以萬物之理(無我)觀物(以
物觀物)的境界,前者難免為一己之情所蔽,后者超越了一己之情而進入了澄
明境界。這些見解應該說是深刻的。
此外,《文學創作的主體、主體性及其他》一文對創作主體內涵的分析、
對創作主體身份的論述;《審美實踐意象與美的創造》一文對審美實踐意象內
涵的闡釋及對其在美的創造過程中的中介地位的論述;《中國古代悲劇與反悲
劇意識》一文對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反悲劇意識的形成及其對悲劇性的消解作用
的論述,等等,都不時顯示了作者學術思維的敏銳性和獨見性。
柯漢琳教授的學術研究有一個突出特點,就是有一種強烈的哲學意識。
黑格爾曾說過,哲學科學的“再醒覺”必然引起藝術科學的“再醒覺”。這
一點用來考察柯漢琳教授的一系列論文,可以發現,他在文藝學、美學研究
籬側論稿(文藝學與美學論文選) 作者簡介
p>柯漢琳,1947年生,廣東省汕頭人,文學教授,華南師范大學文學院院長;碩士生、博士生導師;中華美學學會理事、中外文藝理論研究會理事、中國文藝理論學會理事、廣東省中國文學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曾任《東方文化》雜志主編。
著有《美的形態學》、《日常審美心理》、《在路上》(文藝評論、編輯手記、讀書札記、雜感隨筆集);合著有《文學與時代主旋律》、《青年美學向導》、《文學理論教程》、《文學概論》等;主編普通高中課程標準語文實驗教科書(廣東版)等。在《文學評論》、《文藝研究》、《文藝理論研究》等刊物發表學術論文和文學評論一百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二體千字文
- >
朝聞道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回憶愛瑪儂
- >
史學評論
- >
巴金-再思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