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了不起的建筑師
-
>
勝景幾何論稿
-
>
中國古代建筑概說
-
>
維多利亞:建筑彩繪
-
>
庭院造園藝術——浙江傳統民居
-
>
建筑園林文化趣味讀本
-
>
磧口古鎮
負建筑 版權信息
- ISBN:9787209043519
- 條形碼:9787209043519 ; 978-7-209-04351-9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負建筑 本書特色
本書是一本不止于談建筑的建筑書。我們的欲望讓我們把建筑物從周圍環境中分割出來,我們忘記了建筑的本意是讓我們容身,讓我們居住地更舒服,而一味地將建筑當成“物”,在其身上畫滿了各種符號,直至將我們自身淹沒。我想,這一點應該是隈研吾*想表達的。而他自己也是由此出發,在現實中努力設計和建造“負建筑”——*適宜的建筑。——朱鍔 旅日著名平面設計師
負建筑 內容簡介
在不刻意追求象征意義,不刻意追求視覺需要,也不刻意追求滿足占有私欲的前提下,可能出現什么樣的建筑模式?除了高高聳立的、洋洋得意的建筑模式之外,難道就不能有那種俯伏于地面之上、在承受各種外力的同時又不失明快的建筑模式嗎?
本書是一本不止于談建筑的建筑書。作為建筑,何為“聲”?何為“負”?在隈研吾看來,負建筑絕非是失敗的建筑,而是人類真正需要的建筑。
負建筑 目錄
自序
Ⅰ 分割、批判、形式
1.從分割到統一
2.場和物
3.何謂批判性?
4.形式與自由
Ⅱ 透明、民主與唯物論
1.透明得讓人倍感凄涼的風格派
2.辛德勒:民主主義的理想
3.內田祥哉:二戰后的民主主義
4.村野藤吾:制度和唯物論
5.三愛夢幻中心:場所、建筑物、表象
6.威尼斯雙年展1995:給我一個家,讓我看電視
7.威尼斯雙年展2000:少女與行者
Ⅲ 品牌、虛擬、圈地運動
1.正統、品牌、個性
2.風俗住宅
3.混凝土時代
4.虛擬世界
5.“美”的終結
6.圈地運動
結束語
出處一覽
負建筑 節選
1 分割、批判、形式
1.從分割到統一
建筑物這個東西或許是全社會的矛頭所指。當談及公共事業、土建業時,人們往往把建筑物視作“惡”的代名詞。為什么建筑物會被人們如此的厭惡呢?這種狀況是從什么時候開始的呢?問題是出在與建筑物相關的事物上,還是建筑物本身的存在上?我想從這些基本的問題開始進行探討。
人們討厭建筑物是有緣由的——因為它有許多負面因素。首先是體積龐大。在我們日常接觸的對象中,很少甚至可以說沒有比建筑物更大的東西。大是建筑物的標志,也是建筑物的定義。在通常情況下,建筑物的建造一方,如建筑物的開發商和建筑師等,都愿意把建筑物建造得醒目而招搖。這樣一來,建筑物顯得越發龐大,或者說視覺效果比實際上還要大。其結果卻是越大越礙眼,也越受到人們的厭惡。
人們討厭建筑物的第二個因素是其對物資的消耗。因為體積大,建筑物的建成自然需要大量的材料,這就無可避免地要造成物資的消耗。地球上的資源有限,并且已經開始枯竭。能源也是如此。在這樣的時代環境中,對物資的巨大消耗沒有理由不受到厭惡。
人們討厭建筑物的又一個原因是它的不可逆轉性——建筑一旦完工就不可能輕易地拆除或重建。能夠輕易重建或銷毀的東西就稱不上是建筑物。因此,人們不喜歡或不滿意的建筑物一旦建成,就會給生活在其中的人帶來許多痛苦。與人的生命長度相比,建筑物的壽命恐怕要長很多,所以,在不喜歡的建筑物中生活的人不得不忍受到自己死亡的那一天。雖然20世紀以后建造的建筑物,其實際壽命并不是很長,但給我們的感覺并非如此。與人類纖細、柔弱的體質相比,建筑物顯得異常地結實和長壽,甚至會讓人感覺到它似乎在嘲笑人類短暫的生命,這就使人越發討厭建筑物。可見,建筑物的這種時刻張揚的不可逆轉性實在令人厭惡。
建筑物的上述三個因素是其不可避免的宿命。與世界的龐大相比,建筑物的絕對體積小到可以忽略不計的程度時,三個負面因素反過來又成了建筑物的長處。人們在追求大體積、多耗材和長壽命的過程中建造出一座又一座的建筑物。當然,并不是社會上所有的人都具有能夠建造建筑物的特權。能建造建筑物的“強者”數量有限,建筑物因此基本上屬于相對稀少的存在物。正因為稀少,其體積大、耗材多和壽命長的特性都能夠得到寬容。
當建筑物的體積超過一定的臨界值,就會引起人們的警覺。遠在希臘、羅馬時期,就已經出現了有關建造建筑物的規范和相關的規定。不過,人們真正推出對建筑物的限制規定是在20世紀初。1784年,巴黎提出了限制建筑外形的規定,但1916年為防止高層建筑破壞城市景觀而實行的紐約區域規劃制度,才是今天建筑規范的初始原型。然而,盡管對建筑物的外形有了約束,但對建筑行為本身卻沒有施加任何限制。20世紀里,人們以前所未有的勢頭不停地建造建筑物。用“建筑的世紀”來概括20世紀,似乎并不為過。
建筑物已經供大于求。盡管如此,建筑業非但沒有受到抑制,反而不時有激勵性措施出臺,以期重振正在趨向萎縮的建筑需求。
社會與建筑業息息相關。進而言之,相比于建筑物本身,社會更需要的是建筑行為。因此,不管建筑物如何泛濫,社會都不會對建筑行為叫停。建筑業必須自始至終地受到鼓勵。
由此,人們很容易聯想到兩種激勵性措施:一種是住房抵押貸款政策;另一種是凱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提出的政府財政行為。**次世界大戰后,備受住宅問題困擾的美國正式啟動了住房政策。這一時期,歐美國家普遍面臨嚴重的住宅不足問題,但所采取的措施卻截然不同。歐洲國家有計劃地建設公共集體住宅,僅在20世紀20年代就建起了500萬戶。美國則積極地鼓勵民眾建設獨立式的私人住宅。1934年,美國成立了聯邦住宅局(FHA),專門負責管理長期的超過總建設費用80%的低息住宅貸款并實行優惠稅率。也就是說,相對于歐洲國家由政府提供建筑物的做法,美國以喚醒和激發個人的建筑欲望作為政策的導向——這就是對建筑業的所謂激勵性措施(圖1)。
這兩種截然不同的措施分別帶來了什么樣的結果呢?由于住房易得,租金低廉,所以很難指望憑此喚起歐洲人積極投身工作的熱情。要想真正提高他們的勞動積極性并促進消費,就必須采取其他措施,如實行強制性連休制度等。
美國的住房政策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人們為了償還住房貸款,開始像奴隸般辛勤工作。不僅如此,背負住房貸款的人在政治上也明顯地表露出保守傾向,這在一定程度上維護了政治的穩定。顯然,美國的住房政策在經濟和政治兩個方面都卓有成效。不僅是經濟,而且包括政治在內的整個社會都對住宅建設行為表示出極度歡迎。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在其于1923年出皈的著作《以建筑為目標》(圖2)一書的結尾處,用“是建筑還是革命”的這一名言作為結束語。這句話用來點睛這本徹底批判以往舊建筑,并官告革命性的現代主義建筑已經出現的書*合適不過。但是,如果你深入研讀這本書,會發現正是住房貸款制度成就了柯布西耶的預言。對此,端足革命家的架勢并利用反體制言論而成為明星的柯布西耶一定會氣急敗壞地加以反駁。然而,那些利用住房貸款獲得了私有住房的中產階級們早就把革命理想拋到九霄云外,興高采烈地行進在保守派的隊列之中——這的確應驗了“是建筑還是革命”這句話。
美國的政策漸顯其效,住宅建設的數量迅速增長。1933年住宅動工數量是九萬三千戶,1934年聯邦住宅局成立,1940年這一數量一躍飆升到六十萬三千戶,這極大地促進了經濟的發展。不僅建筑業本身的投資額大幅增加,而且購建私房的人們在與住宅息息相關的物品——從窗簾、家具等裝飾用品到家用電器、庭院等——上也普遍投入了大量金錢。一旦有了建筑私房的欲望,人們往往會失去理性,一味地滿足這種超出實際需要的欲望。
如果把美國的住房抵押貸款政策看做是對付經濟危機的一個手段,那么凱恩斯提出的公共投資更是針對經濟危機所開出的大劑量強心劑。美國的住房抵押貸款政策若是“小建筑方案”,凱恩斯提出的方案就是面向“大建筑”的“大建筑方案”。1936年,凱恩斯匯編出版了《雇傭、利息及貨幣的一般理論》一書,展示了政府通過投資“大建筑”來創造有效需求的20世紀財政政策的雛形。他認為對公共建筑、土木用料的財政投入,可以促進社會繁榮并激活經濟。在書中,凱恩斯用了“乘積”一詞。他認為有效需求將會以財政投入的數倍倍率產生;從長遠來看,它將伴隨經濟興旺,以增大稅收的形式,填補財政投入的赤字;并堅持認為建筑和土木工程具有這樣的潛在能力。凱恩斯還信心十足地向世界宣布:資本主義已經得到了戰勝其*大結構性缺陷——經濟危機——的劃時代處方。凱恩斯的主張大大影響了其后20世紀所有的經濟政策,尤其對美國的新政政策及戰后日本的經濟政策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
為什么凱恩斯在20世紀會獲得如此廣泛和強力的支持?正像美國*大限度地利用了住房這一建筑形式的魔力,凱恩斯也諳熟建筑這一產業的特性和魔力,并對其充分利用。建筑業確實具有這樣的魔力。作為支撐20世紀權力基礎的兩大政策——住房政策和公共事業政策,二者都是以建筑魔力為基礎。從這個意義上講,我們也不得不把20世紀稱做建筑的世紀。那么權力和建筑為什么會形成這種共存關系?
首先,建筑物龐大且直觀,這一點很具象征意義。試想,除了建筑物之外,還有什么既有龐大的體積又有直觀的外形?大地廣闊無垠,建筑物亦無法與之相比。但是,大地雖然遼闊,卻不具備建筑物那種穩固、直觀的特性。建筑物體積大又不失直觀,這使得它即便是尚處在計劃藍圖階段,就足以對周圍的事物產生廣泛的影響力——它會使人們對其充滿期待和想象,同時還由此引發凱恩斯所說的乘積效應。更為重要的是,對于當時的整個經濟規模而言,公共建筑物的影響效果具有不可忽視的力量。
正如前文所述,建筑物外觀體積龐大并且對物質資料消耗嚴重,這是建筑物遭人厭惡的*主要原因。而凱恩斯卻把這些負面因素逆轉成所謂經濟效應的正面因素。這是一次可稱之為魔法的、極其巧妙的逆轉。他不認為建筑是耗費資源的行為,他認為建筑是促進社會發展的穩健而誠實的行為。他還認為,只有消費才是值得贊賞和鼓勵的。正因為如此,他才會向英國政府半真半假地提出那個著名的建議,他說把英鎊紙幣填埋到廢坑里如何?對于這個建議,他是這樣解釋的:首先填埋廢坑需要人工,于是就會出現工作機會;其次因為紙幣被填埋到廢坑后,紙幣數量銳減,于是對紙幣的需求就會大大增加。可見,在他的意識里,并沒有物質和能源有限這一概念。20世紀初期,即便像他這類見多識廣的人,環境有限性的概念也非常淡薄。自然,在他的意識中同樣也沒有資源消耗的概念。
于是,有人在脫離現實情況的抽象理論中提出了各種假設并進行了大膽的計算,又把這種計算結果毫無顧忌地應用到現實中,這就是20世紀所謂的學問和科學的真面目。當我們看到許許多多依據凱恩斯理論而在廣袤的土地上矗立起來的巨大建筑時,我們無法不聯想到這種不計后果的計算方法,它是如此的缺乏嚴謹性。“箱子”一詞準確地反映了這種不計后果的計算結果,在。有意思的是20世紀的政治家們也同樣巧妙地利用了弱者的存在。那些與建筑特權勾結在一起的政治家們首先以弱者代理人的姿態登場,他們充分利用弱者邏輯,掌管建筑,并*終攫取特權。
對于必須依賴現代選舉制度的政治家們來說,建筑行為的規模(大規模)充滿魅力。因為在大規模的建筑行為之下,籌集選舉經費所需的高額資金可能會相對容易;同時,那些從事建筑業的人們,或與這種大規模建筑行為有著千絲萬縷聯系的人們,反過來又會在選舉中以投票的方式來支持政治家。所以,在這個意義上,建筑物特點之一的“大”也就由消極的負面因素轉化成積極的正面因素。在那些利用弱者邏輯武裝起來的政治家們的積極干預下,公共事業的規模一味增長。由于它與實際的經濟狀況以及乘積效應毫無關聯,導致財政赤字無限制增大,*終發展到無以彌補的程度。這種惡性循環正是由弱者邏輯誘發出來的。
人們屢稱這種情形是政治對經濟的侵蝕,當然也有人說它是政治大眾化的結果。可以看出,即使是在經濟所占分量如此之重的20世紀的社會里,政治和經濟之間也沒有能夠建立起平等的關系。當然,對于這種情形,我們把責任全部歸咎于政治未免有失公允,應該說是經濟邏輯的不完善給了政治可乘之機。遺憾的是,今日的文化對這種低級的“弱者邏輯”依然沒有絲毫的免疫能力。
20世紀的文學不斷發現并制造各種各樣的“弱者”。正像20世紀的建筑由于與環境的割裂,使它作為一件作品而獲得了獨立性和純粹性一樣,20世紀的文學也是通過把“弱者”從現實中割裂開來而獲得了作品的純粹性。“弱者”在這里再次成為被割裂的產物。盡管我們知道世界上沒有絕對的弱者,但要找到一個敢于正視“弱者”的論題、能夠指出在特定環境下所謂的弱者有時其實也是強者、并且勇于把弱者從孤立中解救出來的文學研究者是一件極其困難的事情。20世紀的文學看似為了無批判地強化“為了弱者的公共事業”這一社會體系而受到了利用。政治、建筑和文學巧妙地建立起相互利用的關系。
粗制濫造的文學強化了淺薄的科學,并*終把這些粗制濫造的思想轉化成現實。而把粗制濫造的思想以建筑的形式凸現在大地上的正是建筑師們。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應該注意到的是,確切地說我們應該感到驚訝的是,從來沒有人提到過建筑應該以什么樣的方式存在。當然,關于建筑的理由是有人間的,比如會有人問為什么一定要建造,有沒有建造的必要等等。此外,還有人會計算建造某一建筑物對政治和經濟將產生的影響。然而令人奇怪的是,不知為什么,關于如何建造這個建筑物,建筑物應該以何種方式存在,它的質量如何控制等等,諸如此類的問題卻無人問津,也沒有人對此進行嚴肅的評論。
如果建筑物只是一個獨立體,那么無人問及這些問題也許很正常。畢竟要用一個獨立體周圍早已存在的標準去評價一個與周圍環境毫不相干的獨立體,實在有些勉為其難。人們把關注的重點放到了分割的效果上,由此出現了從未有過的不正常狀態。其結果是,20世紀的建筑質量是有史以來幾乎從來不曾有過的低劣。與其他領域在20世紀取得的成就相比,建筑領域的墮落讓我們無以面對。當然就數量而言,建筑確實取得了不可否定的成就,甚至于我們把20世紀說成是“建筑的時代”,但是,在質量方面,建筑的現狀實在讓人目不忍睹。忽略建筑本身的價值,而一味重視建筑行為的價值所造成的后果已經開始降臨到我們的身上了。
令人欣慰的是,這種情形已經有了很大的改觀。建筑碰上了前所未有的一股回流。全社會開始認識到建筑物是人類生存必不可少的東西,但同時人們又把建筑看做是社會的敵人。用“反彈”這個詞來形容這種情形實在*合適不過。由于激勵性措施而曾經被無限激起的建筑欲望現在正迅速回落。
出現這種情形的理由,或者說動因很多。其一是經驗的積累。很多人不僅從事過建筑業的工作,而且在建成后的建筑物內居住過。他們不僅有建造建筑物的經驗,而且還有居住在建筑物內、使用建筑物的經驗。他們不把建筑物當作一個與周圍環境相割裂的獨立體,而是把建筑物看做是無限延伸的時空連續體的一部分。建造一個建筑物的時間是極其短暫的,短到我們可以稱之為瞬間。與此相比,建筑物一旦建成后,它持續使用的時間可就長多了。這是建筑物的一個特性。那么為什么人們在完成建筑后,還要以維護和使用的名目而在它身上繼續投入大量的資金昵?雖然生活是瞬息萬變的,但是建筑物卻不會改變,也不能補救。盡管如此,我們還是必須要源源不斷地向建筑物投入金錢和能源。
負建筑 作者簡介
隈研吾,日本著名建筑師,隈研吾都市設計中心代表,日本慶應義塾大學教授。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隨園食單
- >
月亮虎
- >
二體千字文
- >
唐代進士錄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月亮與六便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