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公路車寶典(ZINN的公路車維修與保養秘籍)
-
>
晶體管電路設計(下)
-
>
基于個性化設計策略的智能交通系統關鍵技術
-
>
花樣百出:貴州少數民族圖案填色
-
>
山東教育出版社有限公司技術轉移與技術創新歷史叢書中國高等技術教育的蘇化(1949—1961)以北京地區為中心
-
>
鐵路機車概要.交流傳動內燃.電力機車
-
>
利維坦的道德困境:早期現代政治哲學的問題與脈絡
扶搖直上-直升機的世界 版權信息
- ISBN:9787811241556
- 條形碼:9787811241556 ; 978-7-81124-155-6
- 裝幀:暫無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扶搖直上-直升機的世界 節選
藍天去放飛想象
在航空界,我有一批朋友。這些朋友,有年老的,有年輕的,有
航空工程師,有航空科普作家,有航空人文學者。航空界的書事,他們做了
不少。這一次,是甘立偉做主編,周日新、倪先平、王鐘強、李成智執筆,
出了一套科普書《直升機的世界》,共有三冊,分別為《歲月之旅》、《扶搖
直上》和《中國足音》。他們知道我是愛看書的人,就送來彩樣給我欣賞。讀
著朋友們的新作,一些強烈的感想油然而生。
縱深是一種美。為什么哲人說“凝視月亮,你會生發靈感”?原
因之一就是,月亮與我們有距離,從地球到月亮有令人遐想的縱深美。
月亮在太空遙遠的深處,加上玉盤、玉兔的優美形象,她便成了詩人靈
感的源泉。
再說我們頭頂上的藍天。藍天有莫測高遠的縱深,又有烏兒們翱翔藍
天的啟迪,于是她就成了人類放飛想象的理想空間。看吧,“飛天”,那是中
國古人的“天使”形象:天使,那是歐洲古人的“飛天”想象:中國古代的
竹蜻蜓,是百姓手里的飛天玩具;達·芬奇在1 5世紀末設計的直升機草圖,
是藝術科學家筆下的天使翅膀。環顧世界航空歷史,我們內心驚嘆:人類想
象力的火光何其璀璨,人類直上藍天的理想殊途同歸——我們要飛上藍天,
我們要直升藍天!環顧世界航空歷史,我們分明看到,人類的科學大旗上寫
著“同一個藍天,同一個想象”。這與今天五環標志上“同一個世界,同一
個夢想”的口號何其相似乃爾環顧世界歷史,我們為人類的智慧歡呼:多
么可愛,這“和而不同”的人類!
縱深就是想象力;想象就是創造力。《歲月之旅》讓我邂逅了一位德國
科學家弗萊特納,他是一個有思維縱深的人。他的想象之奇妙,他的思維之
放射,讓我在閱讀時想為他叫好。
事情得從大家熟悉的體育運動說起。在排球和乒乓球賽場上,許多
球手會打出“飄球”。這時,球會向一個方向旋轉,它的運動軌跡就
畫出了一條弧線。在足球場上,極具觀賞性的香蕉球,也是這樣踢出來
的。1 9世紀中期,德國科學家馬格努斯對飄球做出了解釋。他指出,球
的旋轉導致球的上下兩側氣流的氣壓不同,使球飄忽不定。
20世紀20年代,弗萊特納沉醉于船舶推進的研究。他想到那飄忽
的球。他決定把馬格努斯效應用到船上。他設想,在船上豎直安裝一個
巨大的圓柱體,當圓柱體高速旋轉的時候,側向風在柱體前后形成氣壓
差,船舶就會被推動,就會向前進!
弗萊特納絕不是學院里的書生,只會論證。他是手腦并用的人,他
是工廠里的實踐者,他是大西洋里的搏浪者。1926年,弗萊特納設計的
“巴登巴登”下水了,此行的目的地是紐約。它*引人注目的地方,是
船上那兩根50英尺高的“煙囪”。“煙囪”高速旋轉起來,“巴登巴登”啟動
了。就是靠著馬格努斯效應,5月9日,“巴登巴登”到達了紐約。
奇特的動力,使這艘船成了公眾關注的焦點。航空大師馮·卡門和物理
學大師愛因斯坦都對“巴登巴登”表示稱贊。雖然這種旋轉柱體推進效率不
高,并不實用,但是我們不能不感嘆,弗萊特納的思路何其高妙,他的想象
力何其精彩1 20世紀30年代,弗萊特納開始研制直升機。他的著名作品是
“蜂鳥”,它是**種在設計時就有明顯軍事目的的直升機。
閱讀《直升機的世界》,我激情地欣賞著人類的想象力。那些直升機的
發明家、設計者,都跟弗萊特納相似,有著動人的頭腦風暴故事。這三冊書
各有主題,又有一個相同點——述說創新的歷程。這是一套歌頌想象力、啟
發想象力的書。
1907年,法國人保羅·科爾尼研制出“飛行自行車”。它靠自身動力垂
直升空,并在空中連續飛行20秒鐘。“飛行自行車”是人類**架直升機,是
1 903年之后,在載人飛行器方面取得的又一突破。到今年,直升機已經走過
了百年征程。
我國的直升機事業,也已經“年過半百”。1957年,西北工業大學決定
開設直升機專業。我國直升機事業元老級人物王適存,那時正在莫斯科航空
學院直升機專業留學。1 961年,他在副博士學位論文中,提出直升機旋翼在
前進狀態飛行時渦流的算法。這個算法受到國際同行的高度評價,被稱為“王
適存渦流理論”。
王適存現任南京航空航天大學教授,他曾經這樣說:“每年,我都對考
入南京航空航天大學直升機專業的新生說兩句話:直升機,**,它是‘萬
用’的機種:第二,它是‘萬歲’的交通工具。”樸實無華的一席話,令人過
目不忘。直升機事業是老教授終身無悔的選擇。
在我的記憶中,類似的感人故事還有一個。北京大學中文系一位教
授,每年秋天開學時,都對考入北京大學中文系的新生說這樣一句話:大家
對自己獻身的中文專業,要懷著敬畏之情。“萬用”是社會上、空間上的全方
位,“萬歲”是時間上的全方位。面對馳騁于全時空全社會的直升機事業,
誰能不敬不畏!王適存的“萬用”、“萬歲”表達的就是對事業的敬畏之情。
直升機領域無數的拓荒者,都與王適存一樣,擁有科學與人文和諧一體
的魅力。此刻,我們憶起愛因斯坦的教育觀念:“學校應該永遠以此為目
標:學生離開學校的時候,是一個和諧的人,而不是一個專家。”
我發現,這一群作者有一個特點:明白讀者的“不明白”。
《歲月之旅》分冊中的《直升機旋翼產生升力的奧妙》這一節講述的是
讀者*感興趣的問題。作者層層設問,層層釋疑,不僅說理清楚,而且讀來
暢順。看得出來,作者很了解青少年或者外行讀者,知道他們的疑惑之處。
讀這一節的時候,我想起了一句有趣的話:“明白不明白的人為什么不明白
才是真明白。”
人們常常把“直升機”說成“直升飛機”。這可能是千千萬萬國人在直
升機領域*大的“不明白”。文章首先告訴讀者,飛機與直升機的區別是,飛
機用的是“固定的機翼”,直升機用的是“旋轉的機翼”。看到這樣的解釋,
我想稱頌:“傳播是一種藝術”。大家很困惑的一些事物,比如怎么區分新石
器時代與舊石器時代,怎么區分大理石與花崗巖,都可以用一句話說明白。
“旋翼的升力是怎樣產生的呢?”“為什么不把旋翼設計成一個大圓
盤?”“旋翼的槳葉是不是越多越好?”這接踵而來的什么、怎么、為什么,
調動起了讀者的閱讀動機,讓你欲罷不能。坐過飛機的人很多,乘過直升機
的人就少得多,人們很希望了解直升機的速度、高度、續航時間的世界紀
錄。這些問題或內容設計得非常好,因為它是讀者自己曾經想過、不明白又
急于知道的問題。這讓我想起余秋雨的一件往事。一次,記者問他:“你的
書為什么總是很暢銷?”余秋雨用一句很富哲理的話回答:“我寫每一封信
的時候,都深知這信是寫給誰的。”讀著《直升機的世界》里許許多多趣味
盎然的問題,我萌生了一個感想:這些作者太了解他們的讀者了。
有人說“我的設計,是為你做的。”科學是我們;藝術是我;設計是我,
更是你。為讀者寫科普,是不是跟設計有點像?
四
在這個寫作團隊里,用得*多的一個詞是“碰撞”。氣象專家戲言
“天氣預報是討論出來的”,作家戲言“好文章是改出來的”,如今甘
立偉他們戲言《直升機的世界》是碰撞出來的。他們碰撞出的一個理念,
是“寫故事”。《直升機的世界》的作者,為我們講述了那么多動人心
弦的故事。許多故事,我看過一遍之后,便能夠再講給別人聽。故事把
讀者帶進發明、探索的過程,使讀者領略發明、探索的快樂,正所謂“人
生如旅程,情趣在路上”。
甘立偉先生對我說:“叢書名、書名都是碰撞出來的。”大家對第
2冊的書名一直不滿意,這事讓一位編委知道了。他想起《莊子‘逍遙
游》句“扶搖而上者九萬里”,想起李白的詩句“大鵬一日同風起,
扶搖直上九萬里”。就用“扶搖直上”!我聽了高呼:“精彩,精彩1”
為什么? “扶搖”指“盤旋而上的旋風”,在這里比作直升機非常貼
切。另外,叢書第2冊講的是五花八門的直升機應用,用“扶搖直上”,
給人強烈的動感:執行任務的直升機升天了 其三,標題“扶搖直上”
展示了叢書的創作理念:在科學普及中感受深厚璀璨的中華文明,感受先
人
的豐富想象力。
《直升機的世界》的主編與作者,深諳學術,了解讀者,長于表達。特
別難能可貴的是,他們還習慣于“碰撞火花”。《直升機的世界》的概念精準、
問題引人、故事感人,正是得力于作者團隊的綜合素養。
五
閱讀科普圖書,我們獲得了許多新的知識,那無疑是寶貴的。如果
你能從閱讀中獲得藝術的感染、人文的熏陶,那就更值得祝賀。愛因斯
坦說:“偉大的科學家和偉大的作曲家在這一點上是相同的,他們都是偉
大的詩人。”我們的職業五花八門,我們絕大多數人不是詩人,但是有
一點是相同的,我們都應該擁有詩人那般的直覺、靈感和想象力。達·
芬奇、愛因斯坦、馮·卡門、弗萊特納的故事,都訴說著這樣的道理:
杰出科學家都是具有敏銳直覺、豐富想象的活生生的人。建設創新犁國
家,需要具有想象力、創造力的新一代。培養具有直覺、靈感和想象
力的青少年,是教育家的使命,也是科學家、工程師、科學作家和科
普作家的責任。
仰望藍天,我們思索那堅苦卓絕的歲月之旅:仰望藍天,我們領悟
那驚天動地的扶搖直上;仰望藍天,我們聆聽那開拓創新的中國足音。
我愿意看到,眾多的讀者跟著《直升機的世界》,去仰望藍天,去放飛想象,
去創造明天。
17世界上**批“會飛行的
警察”
紐約警察局(NYPD)航空隊始建于1 929
年,它是世界上歷史*悠久的警務航空隊,*初
使用固定翼飛機,1948年9月開始采用**架直
升機——貝爾47D。
航空隊*初的基地設在城北的北灘機場,那
里今天是拉瓜迪亞機場的一部分。后來,基地搬到
弗洛依德·貝納特機場,這是紐約市的**個世界
級機場。這里是1936年富有傳奇色彩的航空先驅
霍華德·休斯創造環球飛行紀錄出發和到達的機
場。多年來,該機場一直是負責保衛紐約市的陸軍
機場。
隨著業務的增加,航空隊的規模逐步擴大。人
員從7名飛行員和7名機械員增加到12名飛行員
和20名機械員。今天,航空隊有7架直升機(3架
貝爾412、4架阿古斯特的A119)和60名隊員(其
中35名飛行員,一人為女性;20名技術員和機械
員,他們負責日常的維護和檢查)。
飛行員在進航空隊之前都自費接受過飛行訓
練,已經獲得民用固定翼飛機駕照并至少有250小
時的飛行經驗。即使這樣,還要排長隊等待航空隊
人員調整和補充。人們熱愛這個集體,其團隊精神
是十分感人的,這些飛行警察甚至因不愿離開航
空隊而拒絕升職,雖然升遷意味著更高的薪金和
養老金。新來的駕駛員先要訓練100小時,獲得民
用直升機駕照,然后再訓練150IJ、時,達到駕駛員/
警官的基本標準。
紐約警察局航空隊隨時都有3架直升機及其
機組人員待命。每天24小時三班倒,他們的工資
和同等資歷的地面巡邏警員相同,只是每飛行小
時有點空勤補助。新警員的基本年薪為4萬美元。
每年每人約飛200小時。
一般來說,藍白相間的紐約警察直升機的巡
邏飛行高度是153米~306米,機上用熱成像攝影
機、探照燈和前視紅外設備可有效地監視大片面
積,需要時可召喚與其保持著密切聯系的地面同
行迅速到達出事地點。
貝爾412機上裝備探照燈、前視紅外和GPS,
還有潛水員自主呼吸系統,該機曾經救出過中央
公園池塘里落水轎車中的人員。用來執行日常警
務工作的小型直升機的機頭下部都安裝了多功能
球形回轉塔,并可在幾分鐘之內裝卸。在夜間水
上救援中,現在越來越多地使用前視紅外,它使
水面上看起來和白天一樣,很容易找到遇到麻煩
的船只。
航空隊平均每年執行1 1000次任務,其中500
次在水面上空。根據天氣和情況的不同,*多可有
7架直升機同時在空中值勤,但這是特例。
航空隊的任務是提高紐約公眾的安全。**
位的任務顯然是執法,如空中監視、交通監控、環
境監控、提供追蹤支援。其次要對城市的各種戶外
活動——如費城交響樂團來訪或巨星舉
辦露天音樂會——提供安全保衛。
1 995年聯合國成立50周年紀念活
動時,全世界125個成員國的首腦、要
人聚在紐約,整個曼哈頓戒備森嚴,警
察和便衣保安的人數甚至超過了貴賓。
突然,空中一陣嗡嗡聲引起了人們的注
意,外交人員和過路人都抬頭看天,人
們看到離40層聯合國大廈僅幾百米處的
空中有一架亮黃色的動力傘。駕駛員后
面飄著一面旗幟,上面寫著“停止核試
驗。”一會兒地面上出現了幾隊發傳單
的人,人們這才弄清楚這位飛行者的
來意,消除了疑慮:原來這個傘翼飛
行器是屬于國際環境游擊隊“綠色和
平組織”的。這個超輕型飛行器在聯
合國總部上空反復地往返飛行,時而
動力飛行,_時而滑翔飛行。在大廈頂
上,6名重機槍手始終在瞄準這具翼傘
和駕駛員。紐約警察局航空隊立刻被
召到現場來驅逐這位不速之客,并被
告知,或許他還帶了個炸彈。是將其
擊落還是迫降?一切都要隨機應變。
紐約警察局航空隊立刻出動兩架貝爾
412SP和一架“噴氣突擊隊員”。于是,
在曼哈頓上空,在當地媒體鏡頭的追
蹤下,直升機和傘翼玩起了貓捉老鼠
的“游戲”。*后,翼傘因燃油耗盡而
輕輕降落在聯合國大廈附近的公園
里。據報,紐約警察局航空隊曾40次
飛到世貿中心高達571米的樓頂,總
共救下過34人。
在紐約進行警務飛行是相當危險
的,主要是該地區空域繁忙,因為那
里有肯尼迪、紐瓦克和拉瓜迪亞三個
大機場。在哈得遜河上空不斷有交通
和觀光飛機在36O米以下空域飛行,
加上小包裹快遞的直升機,以及水上
飛機、包機飛行,稍不留意就容易發
生碰撞事故,尤其是遭遇急于搶新聞
的電視臺直升機的干擾時,也會發生
一些沖突。近年來,當局正在采取各
種措施,提高警務直升機在城市執法
飛行中的安全性。
扶搖直上-直升機的世界 作者簡介
p> 王鐘強,編審。1939年12月生,江蘇蘇州人。
1962年畢業于北京外國語學院。后長期在航空情報所
從事航空信息跟蹤、分析和報道工作。1988年調《中
同航空報》任副總編輯。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從事航
空歷史及科普寫作,在多種雜志和報紙上發表過數百篇
科普文章,獨自或參與寫作的主要著述有: 《航空航天
博物館》、 《航空精英》、 《飛翔的文明》、 《燦爛群
星——外國航空人物》、
- >
山海經
- >
煙與鏡
- >
唐代進士錄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經典常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