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醫入門必背歌訣
-
>
醫驗集要
-
>
尋回中醫失落的元神2:象之篇
-
>
補遺雷公炮制便覽 (一函2冊)
-
>
人體解剖學常用詞圖解(精裝)
-
>
神醫華佗(奇方妙治)
-
>
(精)河南古代醫家經驗輯
病原學與免疫學實驗教程 版權信息
- ISBN:9787030199546
- 條形碼:9787030199546 ; 978-7-03-019954-6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病原學與免疫學實驗教程 本書特色
本書共分四部分,其中**部分為實驗概述,包括實驗室規則、實驗意外事故的緊急處理、常見器皿的處理、油鏡的使用和保護,第二部分為基礎驗證性實驗(實驗一至四十九),第三部分為綜合提高性實驗(實驗五十至六十七),第四部分為研究創新性實驗,書末附有附錄。
本書可用于高等醫藥學校臨床、預防、基礎、口腔、麻醉、影像、藥學、檢驗、護理等專業本專科實驗課教學。由于各專業的要求、學時不同,可根據實際情況選擇實驗項目。
病原學與免疫學實驗教程 內容簡介
《高等醫藥學校基礎課實驗系列教材:病原學與免疫學實驗教程》共分四部分,其中一部分為實驗概述,包括實驗室規則、實驗意外事故的緊急處理、常見器皿的處理、油鏡的使用和保護,第二部分為基礎驗證性實驗(實驗一至四十九),第三部分為綜合提高性實驗(實驗五十至六十七),第四部分為研究創新性實驗,書末附有附錄。 本書可用于高等醫藥學校臨床、預防、基礎、口腔、麻醉、影像、藥學、檢驗、護理等專業本專科實驗課教學。由于各專業的要求、學時不同,可根據實際情況選擇實驗項目。
病原學與免疫學實驗教程 目錄
實驗室規則
實驗意外事故的緊急處理
常見器皿的處理
油鏡的使用與保護
第二部分 基礎驗證性實驗
第三部分 綜合提高性實驗
第四部分 研究創新性實驗
病原學與免疫學實驗教程 節選
bsp; “高等醫藥學校基礎課實驗系列教材"叢書序
隨著社會的持續發展與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具有創新能力的高素質復合型人才愈
來愈得到社會的需要。目前,我國高等教育的招生規模漸趨穩定,高等教育的重點已由規
模發展轉向質量工程,教育部在2001年頒布了《關于加強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提高教
學質量的若干意見》,2003年3月又啟動了“高等學校教育質量和教學改革工程”,明確了
當前及今后高校教學工作的重點,應該在于如何進一步深化教育體制和教學體系改革,以
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培養符合社會發展需求的高等人才。
如何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是一個十分復雜的命題,它涉及高校工作的各個方面。其中
實踐教學環節對于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創新素質與科學思維具有理論教學不可替代的
作用。然而傳統的教學過程中對理論教學較為重視,實踐教學卻沒有充分發揮其應有價
值。因此,教育部明確要求加強實踐教學環節,并大力推進了一批基于互聯網的國家級示
范教學基地和國家級基礎課程實驗教學示范中心的建設,有力地提高了高校教學實驗室
的建設水平,加大了基礎課程實驗教學的改革力度。
醫(藥)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科學,實踐教學對于醫(藥)學學生鞏固和加深理論認
識、提高動手操作能力、培養創新能力乃至初步的科研能力都十分重要。然而,面向醫
(藥)學本、專科學生的傳統實踐教學,尤其是醫(藥)學基礎課程的實驗教學,往往依附于
理論教學而處于從屬地位,教學過程中不同程度地存在重理論、輕實踐的現象;另一方面,
具體的實驗內容也一般比較單一,而且存在不同學科實驗內容的重復現象,驗證性實驗項
目多、綜合性實驗項目少,單元操作多、復合訓練少,學生往往跟著教師的要求被動學習,
自身的主觀能動性發揮得不夠,創新精神與科學思維也就培養得不夠。
為了適應新的教學改革需求,咸寧學院申報了湖北省醫學基礎課實驗教學示范中心
的建設,2005年5月獲準立項。在示范中心的建設過程中,我們緊密圍繞“體制改革是關
鍵、教學改革是核心、教育思想觀念改革是先導、培養人才是根本”的總體思路,一方面加
強設備、環境等硬件上的實驗條件建設,另一方面更加注重管理體制、實驗內容、師資隊伍
等軟條件的改革與建設,包括加強實驗教材的建設。經過一段時間的探索與改革實踐后,
我們組織了“高等醫藥學校基礎課實驗系列教材”的編寫,經過一年多的努力,終于使這套
叢書得以順利出版。
編寫這套叢書時,我們集思廣益、多方借鑒,一方面總結以往實驗教學的有益經驗,保
留或調整了一部分傳統實驗項目;另一方面積極探索,注意學科問的交叉融合,引入或設
計了一些新的實驗項目,同時廣泛參考兄弟院校的改革模式或經驗,盡力做到:
(1)重新構建醫學基礎實驗課程體系。隨著理論學科分枝越來越細,以往的實驗內
容一般緊跟理論教學,而新的實驗課程體系的建構,目的之一就是要打破學科間的壁壘,
充分尋找學科間理論上關聯甚密、研究方法相近或相關的方面,以學科群為單位,建立新
的實驗課程體系。如形態學實驗涵蓋細胞生物學、組織學與胚胎學、醫學遺傳學、病理學
的實驗部分,機能學實驗涵蓋生理學、藥理學、病理生理學的實驗部分,病原學與免疫學實
驗涵蓋人體寄生蟲學、醫學微生物學、免疫學的實驗部分等。新的實驗課程體系要求不能
是原來實驗內容的簡單拼湊,而應是獨立于理論課程之外、學科群實驗內容的有機整合。
(2)建立分層次的實驗教學模式。新的實驗課程,以方法學為主線之一,適當聯系理
論學科,從簡到繁、由淺人深,分為基礎驗證性實驗、綜合提高性實驗、研究創新性實驗三
個層次,形成新的實驗教學模式。
(3)積極探索,同時注意現實可行。在教學內容的設置方面,既大膽設想,引入新的
教學成果或科研實驗,又充分考慮醫(藥)學本、專科學生的知識水平與接受能力,并且與
理論相關課程適當平行;在教學模式建設方面,既努力打破傳統的實驗教學格局,又不造
成教學秩序的混亂,讓教師、學生都能適應和接受。
系列叢書的編寫,是由“高等醫藥學校基礎課實驗系列教材”編寫指導小組提出整體
思路和構想,并負責統籌策劃和協調。叢書成功的編寫既得到了咸寧學院各級領導的指
導和關心,更得力于廣大編審人員的密切協作與辛勤勞動,在此致以誠摯的謝意;叢書的
順利出版,則得益于科學出版社的鼎力相助,也一并致謝!
*后,作為一種新的改革嘗試,叢書中的疏漏之處在所難免,甚至由于編寫時間較為
倉促,缺點和錯誤也極可能存在,誠請同道指正。
劉復興
2007年8月
前 言
隨著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能力培養已引起高等學校的普遍關注。編寫本實驗
教程的指導思想是,迎合高校實驗教學改革的潮流,結合本校實際,改良傳統的實驗教學
模式,兼顧不同層次的教學同時并舉,注重學生基本技能的訓練,突出學生創新精神和實
踐能力的培養。
在學科重組中,學校將醫學微生物學、人體寄生蟲學和醫學免疫學三個學科組成了病
原學與免疫學學科群,并要求以“群”編寫本實驗教材,這是一種嘗試。由于三個學科在教
學內容上的特殊性,令編者在理論融通、內容取舍、文圖呼應、版式設計以及在教學實踐上
多少有些困惑。基于此,本書盡可能著力于指導學生對經典基礎性實驗的驗證,引導學生
對綜合提高性實驗的思考,開發學生對自主創新性實驗的研究,以期達到真正意義上的學
以致用。
本教程的編寫凝聚了各位編者在教學過程中的一些經驗積累,吸取了國內兄弟院校
相關教材和國外教材的精華,將傳統的醫學微生物學、人體寄生蟲學和醫學免疫學三門學
科的實驗教材進行了探索性整合,適當刪減了部分重復、陳舊的實驗內容,增加了部分新
技術,充實了一些新內容。全書比較突出的特點是在強化學生基本技能訓練的基礎上,啟
發學生的創新思維,形成了基礎驗證性實驗、綜合提高性實驗和創新設計性實驗三大教學
模塊。
貫徹實施本教程內容的方式有:學生具體操作、教師演示、標本觀察、實物展示、流程
講解、實地考察、多媒體錄像演示以及在教師指導下的自主設計研究等形式。
由于編者學識水平所限,加之編寫時間緊迫,疏漏和錯誤在所難免,殷切希望高校同
仁及讀者予以斧正!
實驗十七 厭氧性細菌
一、破傷風梭菌、產氣莢膜梭菌、肉毒梭茵革蘭染色標本片觀察
【目的要求】
了解重要的厭氧芽胞梭菌的形態染色特點。
【材料】
破傷風梭菌、產氣莢膜梭菌、肉毒梭菌革蘭染色標本片。
【方法】
將破傷風梭菌、產氣莢膜梭菌、肉毒梭菌革蘭染色標本片置于油鏡下觀察:
(1)破傷風梭菌:革蘭染色陽性桿菌,G+菌,菌體細長,頂端可見一正圓形芽胞。
(2)肉毒梭菌:革蘭染色陽性粗短梭菌,芽孢橢圓形,無色透明,大于菌體直徑,位于
次極端,使菌體呈匙形或網球拍狀,無規則排列。
(3)產氣莢膜梭菌:革蘭染色陽性粗大桿菌,芽孢橢圓形,無色透明,不大于菌體直
徑,位于菌體中央或次極端,單獨或成雙排列,菌體周圍有明顯莢膜。
二 常用厭氧培養法
【目的要求】
了解常用的厭氧培養法。
【原理】
(1)皰肉培養基內含肉渣,液面上有凡士林隔絕氧氣,肉渣中含不飽和脂肪酸和還原
性化合物(谷胱甘肽)兩種物質。前者氧化時能消耗溶解于培養基中的氧氣,后者可使培
養基中的氧化還原電勢下降而造成厭氧環境,故適合于培養厭氧菌。
(2)焦性沒食子酸加堿性溶液能迅速而大量地吸收氧,生成深棕色的焦性沒食子橙,
是有效的化學除氧方法。它能在任何密閉容器內迅速造成厭氧環境,每容器按100 ml容
積加1 g焦性沒食子酸和O.5 g/ml碳酸氫鈉溶液2 ml,立即封閉容器。
(3)厭氧罐是由塑料、有機玻璃或金屬制成的圓柱形容器,罐口與蓋子通過有旋鈕的
金屬夾子緊緊封閉,有的在蓋子上安裝有壓力表和通氣閥門,以便抽換氣體。厭氧罐能提
供一個適合的厭氧環境,因此非常適合進行厭氧培養。
【材料】
破傷風梭菌、產氣莢膜梭菌、肉毒梭菌的皰肉基培養物。
【方法】
1.皰肉培養基培養法
接種時,先將培養基凡士林處置于火焰上,微加熱先使凡士林熔化,然后接種,接種完
畢后再微加熱,*后將培養基直立于試管架上,使凡士林密封后,置37。C溫箱培養。接種
后如有細菌生長,則肉湯混濁,肉渣被消化使之變黑,有腐臭、產氣不等。
2.焦性沒食子酸法
(1)平皿法:于血平板上劃線接種厭氧菌,在皿蓋(或玻璃板)上鋪上薄層紗布,將焦
性沒食子酸O.5g置于紗布上,滴入1 ml碳酸氫鈉溶液,立即將接種好的平板扣在大皿蓋
底上,并用熔化石蠟密封四周,置37。C溫箱培養。
(2)試管法:將厭氧菌接種于一只小號試管斜面培養基上,在另一只大號空試管內放
入幾粒玻璃珠,將焦性沒食子酸置于玻璃珠上,滴人碳酸氫鈉溶液,立即將接種好的小試
管斜面培養基放人大試管內,并用橡膠塞塞緊,蠟封管口,置37℃溫箱培養。
3.厭氧罐法
(1)抽氣換氣法:在一般實驗室比較適用,是將接種有厭氧菌的平板或試管放入厭氧
罐內,同時放人催化劑(鈀)和美藍指示劑管,擰緊蓋子,開始用真空泵抽氣,使負壓表指針
回到O位,然后灌人高純氮氣。如此反復抽氣和灌氣2~3次,*后一次灌人混合氣體(混
合氣體是厭氧菌培養不可缺少的,H2在催化劑的作用下與罐內殘余的O2化合成H2O;
C02則是厭氧菌生長繁殖所需的氣體)。封閉氣道,將厭氧罐置37℃溫箱培養。
(2)氣體發生袋法:此法更適用于床旁接種和遠離實驗室的厭氧菌培養。除不需真
空泵和氣體瓶外,其他設備器材與抽氣換氣法相同。氣體發生袋是利用兩種藥片,一種含
有枸櫞和小蘇打,另一種含硼氫化鈉。前者遇水釋放出COz,后者遇水釋放出H2
4.厭氧袋法
此法利用一種透明而不透氣的塑料袋,內裝氣體發生管、美藍指示劑管。用時將接種
好的平板放入袋內,擠出袋內空氣,將袋口用大鐵夾夾緊封閉,然后折斷氣體發生管,隨即
產生Co。和Hz,氣袋膨脹,袋壁上出現水滴。半小時后,袋內化學反應完成,袋內已無游
離氧,此時折斷美藍指示劑管,美藍仍為無色,表明厭氧環境造成,即可放人37℃溫箱
培養。
三、破傷風梭茵、產氣莢膜梭茵、肉毒梭菌的培養特征
【目的要求】
熟悉重要厭氧菌的培養特件。
【材料】
(1)破傷風梭菌、產氣莢膜梭菌、肉毒梭菌的皰肉基培養物。
(2)產氣莢膜梭菌的牛乳培養基培養物。
(3)破傷風梭菌、產氣莢膜梭菌、肉毒梭菌在深層瓊脂培養基中培養物。
【方法】
(1)破傷風梭菌、產氣莢膜梭菌、肉毒梭菌在皰肉基上的生長現象:
1)破傷風梭菌:在皰肉基中生長后,肉湯混濁,肉渣部分消化,微變黑,產生氣體,使
液面固體石蠟推向上方。
2)產氣莢膜梭菌:在皰肉基中生長后,肉湯混濁,肉渣變成粉紅色,不被消化,產生大
量氣體,多于破傷風梭菌、肉毒梭菌,將液面石蠟推向上方。
3)肉毒梭菌:在皰肉基中生長后,肉湯混濁,消化肉渣,使變黑,有腐臭、產生氣體,將
液面石蠟推向上方。
(2)觀察產氣莢膜梭菌在牛乳培養基中的生長現象。
產氣莢膜梭菌在牛乳培養基中生長時,能分解糖產酸,將酪蛋白凝固,同時產生大量
氣體,沖散被凝固的酪蛋白,并將培養基表面的凡士林石蠟顯著上移,氣勢兇猛,稱為“洶
涌發酵”現象,為本菌特點之一。
(3)觀察破傷風梭菌、產氣莢膜梭菌、肉毒梭菌在深層瓊脂中的生長現象。
分別將少量的破傷風梭菌、產氣莢膜梭菌、肉毒梭菌加人試管內融化(60'C)的瓊脂
中,冷凝,培養后觀察結果:
1)破傷風梭菌:在深層瓊脂中生長后,產生少量氣體,瓊脂下中層有少量氣泡。
2)產氣莢膜梭菌:在深層瓊脂中生長后,產生大量氣體,沖散凝固的瓊脂,將瓊脂推
向管口。
3)肉毒梭菌:在深層瓊脂中生長后,產生氣體很少,一般無氣泡或僅少量小氣泡。
【注意事項】
(1)接種皰肉培養基或從其中取菌種后,所用接種環應在火焰中心燒灼滅菌,以避免
芽孢暴散周圍而造成污染或傳染。
(2)在使用厭氧袋作厭氧培養時,折斷氣體發生管后,應將袋豎直,使氣體發生管管
口朝上,以防液體沖出管外,減少氣體產生量。
【恩,考題】
未接種厭氧菌的正常皰肉培養基和接種厭氧菌的皰肉培養基有何差異?
(孫劍剛)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莉莉和章魚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山海經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我與地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