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貨幣大歷史:金融霸權與大國興衰六百年
-
>
(精)方力鈞作品圖錄
-
>
《藏書報》2021合訂本
-
>
(精)中國當代書畫名家作品集·范碩:書法卷+繪畫卷(全2卷)
-
>
(噴繪樓閣版)女主臨朝:武則天的權力之路
-
>
書里掉出來一只狼+狼的故事-全2冊
-
>
奇思妙想創意玩具書(精裝4冊)
中國共產黨在桂林戰文化形成和發展中的作用 版權信息
- ISBN:9787219057421
- 條形碼:9787219057421 ; 978-7-219-05742-1
- 裝幀:暫無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國共產黨在桂林戰文化形成和發展中的作用 節選
br />
抗戰文化運動是對日本全面侵略吞并中國的文化應對,它秉承
了五四新文化運動深沉的思想吶喊,是在文化思想戰線上,以強烈的
民族和革命擔當精神,與中國人民抗擊日本侵略者的血與火的軍事戰
線相互呼應,以浴火重生的文化創造激情,譜寫了一曲曲抗戰文化壯
歌,孕育出一種新的文化形態——抗戰文化。廣大文化界人士,在中
國共產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旗幟的指引下,組成了廣泛的抗日民族文
化統一戰線,進行廣泛的爭取民族解放與獨立的文化活動,掀起一股
時代文化創造的熱潮?箲鹞乃噾\而生,它以人民喜聞樂見的文藝
形式,成為喚醒民眾的文化號角,掀起了風起云涌的抗日救亡群眾運
動,匯成了氣勢恢弘的抗戰文化熱潮。抗戰初期,雖然上海、武漢等
抗戰文化中心淪陷,但桂林、重慶、昆明、成都等地卻迅速出現新的
抗戰文化中心,使抗戰文化呈星火燎原之勢;敵后抗戰文化據點星羅
棋布,全民族空前覺醒,鑄造了“中華民族之魂”的“抗戰精神”。
抗日戰爭時期,桂林抗戰文化是國統區抗戰文化的一面旗幟。
桂林文人薈萃,書店和出版社林立,圖書、報刊的出版空前繁榮,文
化活動非常活躍,創造了大量抗日文化精神產品,豐富了新民主主義
文化內涵,是當年中國抗戰文化精粹的總匯,是世界反法西斯文化的
重要組成部分和中國抗戰文化對外交流的一個重要窗口,為抗日戰爭
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作出了杰出的貢獻。桂林因此被譽為“桂林文化
城”,它與中國現代革命史、中國現代文化思想史、中國現代文學
史、藝術史以及世界反法西斯文化史都密切相關,有著多方面的聯系
并占據重要的地位。
活躍在桂林抗戰文化城的中國共產黨人不僅為桂林抗戰文化提
供了先進的思想理論,而且以愛國主義光榮傳統和無私無畏的犧牲精
神,高舉抗日救亡旗幟,發揮了先鋒模范作用,成為桂林抗戰文化資
源的融合者。中國共產黨人團結各階級、各階層和廣大愛國民主人
士,提升了桂林抗戰文化的精神氣象,有力地調動了旅桂文化人的民
族責任感和文化創造激情,使他們投身于抗日救亡的洪流中,以超常
的人格精神魅力,凝聚幾千年來愛國主義文化精粹,構建以愛國主義
為主旋律的抗戰文化運動。對桂林抗戰文化的研究,經過幾十年的發
展,已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如《一個獨特的歷史現象——桂林文
化城》、《桂林抗戰文學史》、《中國共產黨與桂林抗戰文化》等專
著的出版,填補了學術上的一些空白,但從意識形態角度,以歷史唯
物主義觀更深刻地解讀桂林抗戰文化的形成和發展,則還有待于加強
研究力度。《中國共產黨在桂林抗戰文化形成和發展中的作用》的出
版,在社會主義新時期加強黨對掌握文化領導權思想的認識和建設先
進的社會主義文化,具有十分重大的借鑒價值和意義。第三章
桂林抗戰文化在全國
抗戰中的地位和作用
抗日戰爭期間,隨著上海、南京、廣州、
武漢等抗日文化中心的淪陷,位于西南地區
的重要軍事重鎮和交通樞紐的桂林,逐漸成
為全國各界文化人士聚集的地方。由于桂系
同國民黨中央勢力有矛盾,出于保護地方勢
力的需要,為桂林提供了一個相對寬松的政
治環境,在短期內吸引了大批的進步文化人
和愛國熱血青年,各種文化團體也紛紛遷來
桂林或在桂林創辦,文化事業飛速發展。桂
林抗戰文化運動蓬勃發展,“創造了桂林文化
城的奇跡,即在廣闊的國統區內營造了一塊
‘特區”’。桂林成為國民黨統治區著名的抗戰
文化中心,被譽為抗戰“文化城”而享譽全
國,聞名世界。
桂林抗戰文化在全民族的抗戰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中國共產黨人和進步文化人士在桂林以“文人下
鄉,文章人伍”為口號,通過各種文化藝術形式,宣傳和發動廣大民
眾,掀起抗戰文化運動的熱潮,在國統區樹起抗戰文化的旗幟,極具
“典型性”,成為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革命斗爭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
分,成為自五四新文化運動以來人民大眾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義文
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桂林抗戰文化不僅在國內發揮了不可替代的特殊
作用,而且在國際上也產生了積極的影響,形成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和
中國近現代民族解放斗爭的寶貴文化遺產。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桂林抗
戰文化,有深沉的民族內涵,高舉“團結、進步、民主”的旗幟,充
分發揮廣大人民群眾的主觀能動性,促進了中華民族的偉大覺醒,極
大地豐富了新民主主義文化的內容,弘揚了愛國民主主義的主旋律,
團結廣大文化人士,促進抗日民族文化統一戰線的成立,有力地推動
了全國抗戰文化運動的開展,培養了大批抗日文化新生力量,改變了
國統區一些地方文化落后的面貌,為我黨開辟了一條動員廣大群眾的
*基本的和*重要的輻射中心,成為教育和團結人民,啟發群眾覺
悟,積蓄革命力量,豐富群眾抗戰文化生活的基地。同時,桂林抗戰
文化也極其有力地推動了全面抗戰、全民族抗戰,為中華民族的解放
事業和世界反法西斯斗爭作出了重大貢獻。加強對桂林抗戰文化歷史
地位和作用的研究,對于我們更好地堅持黨的領導,加強社會主義文
化建設,堅持先進文化的發展方向,無疑具有十分深遠的歷史意義和
現實意義。
**節桂林抗日文化運動的興起
抗日文化始于1931年九一八事變,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抗日斗
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以弘揚民族正氣和愛國主義精神為主題,
在文化思想領域團結各界愛國人士組成了廣泛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
與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行徑和法西斯文化進行了不屈不撓的斗爭,
在中國現代史上寫下光輝的一頁。1935年“一二·九”運動掀起了中國人民抗日救亡運動高潮之后,以廣西師專學生為骨干力量,1936一
1938年,廣西組織了三屆廣西學生軍,在桂林以至廣西城鄉開展了轟
轟烈烈的抗日救亡群眾運動,向廣大城鄉人民宣傳了抗日文化(這些
史實歷來是桂林抗日文化研究上的缺項或空白)。因此,桂林是有抗
日文化基礎的。桂林抗日文化運動與全國的抗日文化運動相比,起步
略同,但發展勢頭很猛,使“山水甲天下”的桂林在很短的時期內便
成為文化人薈萃之地,盛況空前,被譽為“文化城”而蜚聲全國,馳
譽世界。據不完全統計,從1938年到1944年,路過桂林、在桂林逗留
或居住過的文化人士有1000余人,在桂林發表作品的達2000人以上,
其中著名的社會科學家、作家、藝術家有200余人。當時的報紙曾評
論道: “留桂的文化工作者,無論質和量,有一個時期占全國**
位。”①文化人云集,帶來了各種文化團體的活躍,使新聞、出版、
文學、戲劇、音樂、美術、科研、教育事業空前繁榮,一舉改變了戰
前文化相對落后的局面。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特殊的地理位置及抗戰形勢的變化
七七事變后,日本帝國主義大舉進攻華北、華東,氣焰十分囂
張。而國民黨在經歷了短暫的英勇抵抗后,開始實行消極抗日政策,
導致南京、上海、太原、杭州等地很快失陷。1938年10月21日廣州淪
陷,lO月25日武漢陷落,11月12日岳陽失守,11月13日長沙大火。一
時間,半壁江山遭日寇蹂躪,大片國土淪喪。在這種特殊的政治環境
下,桂林遂成為西南重鎮。桂林地處廣西北部,為當時省會所在地,
既是全省政治、經濟、軍事與文化的中心,又是西南各省交匯的中
心,離前線較遠,交通十分便利,無論水路、公路、鐵路、航空都暢
通,是聯系沿海東南各省、西南②、西北、安南的重要樞紐。特別是
在東南及沿海一帶淪為敵占區,對外聯系的水陸交通斷絕后,桂林便
成為中國大陸對外聯絡*為便利的交通線上的中轉站。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月亮與六便士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史學評論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