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网(原中国图书网):网上书店,尾货特色书店,30万种特价书低至2折!

歡迎光臨中圖網 請 | 注冊
> >>
數字化變革中崛起的新信息文化

包郵 數字化變革中崛起的新信息文化

作者:陸秀紅著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出版時間:2007-09-29
開本: 03 頁數: 281
本類榜單:社會科學銷量榜
中 圖 價:¥22.4(6.6折) 定價  ¥34.0 登錄后可看到會員價
加入購物車 收藏
開年大促, 全場包郵
?新疆、西藏除外
本類五星書更多>

數字化變革中崛起的新信息文化 版權信息

數字化變革中崛起的新信息文化 本書特色

本書以信息技術與文化的互動關系為研究的邏輯起點,在現實與虛擬共生的兩個平臺上反思數字化背景下的信息文化并進行系統思考,從物化基礎、運行方式、精神氣質和主體特征等四大方面進行深入分析。試圖追尋數字化時代信息文化的基本特征,探求其以何種狀態運行、維系和發展,面臨的困境與問題是什么,人類應該以何種心態和智慧來應對,以期達致對新信息文化的精神和內涵的整體把握。

數字化變革中崛起的新信息文化 內容簡介

《數字化變革中崛起的新信息文化》以信息技術與文化的互動關系為研究的邏輯起點,在現實與虛擬共生的兩個平臺上反思數字化背景下的信息文化并進行系統思考,從物化基礎、運行方式、精神氣質和主體特征等四大方面進行深入分析。試圖追尋數字化時代信息文化的基本特征,探求其以何種狀態運行、維系和發展,面臨的困境與問題是什么,人類應該以何種心態和智慧來應對,以期達致對新信息文化的精神和內涵的整體把握。

數字化變革中崛起的新信息文化 目錄

序言引言一、緣起二、研究的學術背景三、理論建構的思路四、本論題的意義及可能的創新點**章 信息文化的歷史回顧一、理解信息(一)關于信息的研究綜述(二)信息的形態與特征(三)信息與傳播二、信息技術與文化(一)信息技術的歷程(二)作為信息系統的文化(三)信息技術對文化的影響三、信息文化的變遷(一)信息文化的概念辨析(二)信息革命與信息文化的變遷(三)信息文化的研究向度 第二章 新信息文化的物化基礎一、新信息技術對文化平臺的重構(一)以網絡重構社會文化(二)數字化革命(三)信息化的推進二、新信息技術建構文化新時空(一)時間與空間的社會建構(二)信息技術與時空的嬗變(三)新信息文化時空三、媒介整合與新媒介文化(一)媒介即文化(二)媒介的整合(三)從網絡文化到博客文化的轉向(四)手機文化的崛起與大眾化趨向第三章 新信息文化的運行方式一、符號化(一)信息技術與符號化(二)視覺符號與話語文化向視覺文化的轉向(三)數字化技術對符號化的革命二、在線化(一)在線的現象學(二)在線的特點(三)在線與交互(四)在線與在世三、虛擬化(一)虛擬化與真實社會的電子克隆(二)網戀隱喻與虛擬情感(三)虛擬與真實四、新技術秩序與制度安排(一)新技術秩序(二)新問題(三)制度安排第四章 新信息文化的精神氣質一、媒介革命與精神變革(一)印刷媒介與思想文化的變革(二)電子媒介:精神的新家(三)大眾傳媒的價值建構與反思二、新信息文化的基本氣質(一)自由(二)開放(三)多元化(四)娛樂與激情(五)游戲心態三、新信息文化的精神性超越(一)從現實世界到虛擬空間的精神性超越(二)公共精神對私人精神空間的超越(三)博客精神與個體理性的現實性超越第五章 新信息文化的主體特征一、信息文化主體的歷史性考察(一)媒介、知識與權力(二)大眾化:從印刷到電子文化的主體(三)精英與大眾的歷史分層二、網絡文化的主體(一)網絡文化主體的構成(二)網際身份的解讀(三)網絡文化主體的特征三、新信息文化主體的境遇(一)主體的新信息環境(二)大眾的狂歡(三)主體性的朝霞結束語:新技術·新文化·新思維參考文獻后記
展開全部

數字化變革中崛起的新信息文化 節選


    新信息革命以其獨特的方式建構了一個新的文化時代,引起了眾
  多學者的關注與研究。但何為信息文化?論者有不同的理解。一是
  技術文化說,認為信息文化的形成源于信息技術對人類社會生活的全
  面滲透,是信息技術帶來了革命,產生了信息文化。二是文化形態說,
  即對應于信息社會的文化形態稱為信息文化,如同對應于農業社會的
  文化形態是農業文化,對應于工業社會的文化形態是工業文化一樣。
  三是賽博文化說,即與電腦、網絡直接聯系的電子信息文化。本書卻
  給予信息文化更豐富的內涵,既包含又不限于由某種具體的信息技術
  形成的文化樣式,如計算機文化、網絡文化,也不是簡單地對應于信息
  社會的文化形態,而是將信息文化看作一種以廣義信息技術為支撐的
  文化形態。同時,又把信息文化視為一個隨著廣義信息技術的發展而
  發展的歷史范疇,關注信息技術每一次革命性變革而引發的信息文化
  的質的變遷。因此,我們看到,廣義信息技術至今經歷了五次革命:語
  言的產生、文字的創造、印刷術的發明、電子信息技術的發明應用以及
  微電子技術與現代通信技術的迅猛發展,信息文化隨之發生了十分巨
  大的變化。
    對于信息文化的這種觀照是必須有哲學眼光的,可惜至今國內尚
無系統的論述。本書值得首肯之處在于對信息文化進行了廓清,特別
是從哲學的視角對數字化背景下的信息文化進行了系統梳理,既承認
信息文化的歷時性變遷,又特別強調信息文化在數字化、網絡化變革
之后的歷史性轉變。上世紀60年代以來的新信息革命不僅帶來了信
息技術的迅猛發展,更重要的是對人類的文化生活造成了極大的沖
擊,重構著人類的政治、經濟、文化等社會關系和社會秩序,建構了全
新的文化樣式和文化內涵,凸顯了超技術的特征。本書認為,以計算
機、網絡技術和現代光纖通信技術為代表的新信息技術不僅重構了社
會政治、經濟的物質基礎,塑造了伸延的物質世界,同時也重構了人類
的文化生活空間,塑造了伸延的精神世界。新信息技術克服了傳統信
息媒介如口語傳播、印刷媒介、電子媒介在時間與空間傳播上的局限
性,建構了一個超越時間與空間障礙的文化新時空。更為重要的是,
它在歷史上**次建構了兩個文化平臺,自然空間的文化平臺和虛擬
空間的文化平臺,二者相互交錯,構成了虛實交融的文化景觀。對自
然空間文化的超越和對虛擬空間文化的研究成為數字化時代信息文
化研究的核心內容。
    本書對國內外不同學派的學者關于信息文化的觀點給予了充分
重視,它們包括:未來學派的學者在研究信息社會時關于知識化、信息
化以及知識與信息的核心作用的觀點;傳播學和媒介理論學者關于媒
介本身、媒介所傳遞的內容對受眾的影響、大眾傳媒與文化的關系的
觀點;后現代主義陣營的學者有關“后工業社會文化”、“傳媒文化”、
“電子文化”、“大眾文化”和“消費文化”的觀點。那些基于運作性層面
的思考,例如,信息文化對社會、文化的正負面影響,信息對社會意識
的作用,信息心理戰的問題,信息的安全與保密問題,信息貧富差距即
“數字鴻溝”的問題,信息生態與社會可持續發展問題,信息行為的社
會控制問題,網絡文化與網絡倫理問題,以及信息政策的制定、信息人
才的培養和信息產業的發展等問題,諸如此類的成果也為本書關于信
息文化的系統研究提供了借鑒。
    本書在謀篇布局上,以信息技術與文化的互動關系為研究的邏輯
起點,在現實與虛擬共生的兩個平臺上反思數字化背景下的信息文化
并進行系統思考,從物化基礎、運行方式、精神氣質和主體特征等四大
方面進行深入分析。試圖追尋數字化時代信息文化的基本特征,探求
其以何種狀態運行、維系和發展,面臨的困境與問題是什么,人類應該
以何種心態和智慧來應對,以期達致對新信息文化的精神和內涵的整
體把握。進行這些深層次的理論思考是需要一定的才智和勇氣的。
但無論如何,在技術與社會、技術與文化、技術理性與人文價值互動的
現實中,信息文化的解讀不僅是技術專家的事,也是人文社會科學家
的本分。
    本書作者陸秀紅君是在我名下攻讀博士時開始對信息文化進行
專門思考的,她敢于碰硬骨頭,進行勇敢的理論探索。秀紅君為學刻
苦、細密,悟性頗高;為人誠懇、開朗,人緣極好,她能順利完成學業并
取得突出成績,是一點也不奇怪的。現在,她這部在博士論文基礎上
加工整理的著作即將付梓,我在欣慰之余,很高興寫下這些話,聊表祝
賀,并為之序。
    劉大椿
    2007年元旦于人大宜園
引    言
    新信息時代的理念在人們對數字化、網絡化、虛擬化等概念與現
實的體驗與反思中變得像生活本身一樣具體與清晰。不管人們對于
現代社會是以“信息社會”、“知識社會”抑或“后現代社會”的話語來
表征,新信息文化都已經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回避的現實。作為時
代精神的精華,哲學理應對時代的*新發展做出回應。
    一、緣  起
    “信息”作為一個概念是一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爭議頗多的
名詞,不同學科和領域的專家學者對其做出了不同的界定,至今沒有
形成統一的定義。而用于處理、儲存和傳遞信息的以計算機、網絡與
現代通訊技術為核心的新信息技術的迅速發展、變革與廣泛運用卻
是不爭的事實。自上世紀70年代以來,世界主要國家先后由工業社
會轉向信息社會,信息技術成為主導性技術,并以其無與倫比的先進
性、滲透性賦予傳統產業新的生命和活力;信息產業成為主導性產
業,成為世界范圍內的朝陽產業和新的經濟增長點;信息在科技和經
濟中所貢獻的份額越來越大,信息資源成為與材料和能源同等重要
的戰略資源;信息化成為推進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助推器,信息水
平成為一個企業決勝業界、爭奪未來的關鍵,而信息化水平則成為一
個城市或地區現代化水平和綜合實力的標志。1996年在北京召開
的“信息基礎結構國際會議”上發表的《信息時代宣言》中描述道:人
類經歷了“百萬年蒙昧,數萬年游牧,幾千年農耕,幾百年工商;如今,
親眼目睹,一場洶涌澎湃的信息化世紀風暴,正席卷著世界的每個角
落;從東到西,從南到北,從阿美利加到歐羅巴,從亞細亞到澳新大
陸,從阿拉伯到阿非利加……不分種族,不分膚色,不分信仰,不分語
言,不分地域,不分國度,信息化已成為不可逆轉的歷史進程!”以信
息化的技術、物質設施為基礎,人類的工作、學習、生產、生活與社會
交往發生了深刻的變革,“信息化”、“數字化”、“虛擬”、“賽博空間”、
“符號經濟”、“電子民主”、“網上沖浪”、“網絡論壇”、“網戀”等等都是
表征當下新信息文化現象的話語,建構了不同于以往的物質文化、精
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為文化。
    從理論回應的角度看,馬克思以降的哲學,已經逐漸揚棄了傳統
及近代西方哲學關于本體論與認識論的純粹形而上的玄思,而回歸
富于物質與精神內涵的生活世界。面對邁入21世紀的生活世界,面
對由信息化引起的從生產到消費、從物質到文化、從技術到思想、從
學習到溝通的翻天覆地的變革,以理性的熱情積極地體驗這種新的
變革,反思這一變革的內涵、本質與意義,已經成為轉向現實生活世
界的哲學的理論自覺與作為所在。
    二、研究的學術背景
    學界關于信息、信息技術與社會和信息文化的研究有不同的進
路,形成了以下不同的傳統:
    未來學與信息社會研究的傳統  “信息化”(Informatization)和
“信息社會”(Information Society)的概念是20世紀60年代末由日
本人*先提出來的。1963年1月,日本學者梅田忠夫在日本《朝日
放送》雜志上發表了題為“論信息產業”的論文,首次從信息產業的角
度研究了日本未來社會的發展方向。1964年1月,該雜志又刊登了
Rikkyo大學上島教授的論文“論信息社會的社會學”,**次使用了
“信息社會”(日文Joho Shakai)的概念。文章指出,日本正在快速進
人信息產業社會。1967年,日本的一個政府研究機構“科學、技術和
經濟研究小組”創造性地提出了“Johoka”一詞,即“信息化”的概念,
認為“信息社會是信息產業高度發達且在產業結構中占據優勢的社
會,而信息化則是由工業社會向信息社會前進的動態過程,它反映了
從有形的可觸摸的物質產品起主導作用的社會到無形的難以觸摸的
信息產品起主導作用的社會的演化或轉型。”1970年,日本學者Ma—
suda**次把在日本廣泛使用的"Joko Shakai”翻譯為英文“Infor—
mation Society"。①
    信息化和信息社會在日本的率先提出和研究應用是基于當時日
本學術界和產業界對經濟發展階段和日本社會問題的基本判斷:一
是認識到發達國家經濟已經開始由以實物生產為核心的工業社會向
以知識的獲取和出售為主要內容的信息社會的轉變,這一轉變將對
勞動者的生存狀態產生深刻影響;二是70年代初的石油危機使日本
認識到作為資源稀缺國發展重工業經濟面臨的危險,所以發展一種
知識密集型的產業結構成為日本經濟的重要選擇。這些判斷后來得
到了廣泛的認可,“信息化”的概念和理念超越了日本國的疆域而得
以在國際上流傳,其中法國的西蒙·諾拉和阿蘭·孟克起了重要的
作用。1977年,兩人在為法國政府撰寫的經濟發展報告《社會的信
息化》中,使用了法文的“信息化”一詞,隨即這一單詞的英譯“Infor—
matization"就被廣泛傳播并被各國所普遍接受和使用。信息化概念
傳入中國是在1986年12月。當時“首屆中國信息問題學術討論會”
在北京舉行,與會的專家討論了信息的重要性與中國研究發展信息
化的迫切要求,并在會后編輯出版了名為《信息化——歷史的使命》
的論文集,提出信息化是“描述國民經濟中信息部門不斷壯大的過
程”,是“國民經濟和社會結構框架重心從物理性空間向信息和知識
性空間轉移的過程”。信息化同工業化、現代化一樣,是具有特定內
容的發展過程,盡管反應其水平、程度的指標可以作為目標去爭取加
以實現,但信息化本身絕不是目的,使人類社會從工業社會或準工業
社會*終發展成為信息社會,這才是信息化的目的。①
    盡管信息化和信息社會這兩個詞是由日本學者首先準確提出來
的,但是許多西方學者認為日本學者的信息化研究是受美國社會學
家丹尼爾·貝爾(Daniel Bell)“后工業社會”理論的影響而興起的。
因為,早在1959年夏天,丹尼爾·貝爾在奧地利薩爾茨堡舉行的學
術討論會上就率先提出了“后工業社會”(即后來所稱的信息社會)一
詞。60年代初“后工業社會”思想傳人日本,推動了日本對未來社會
的探索和研究。1973年丹尼爾·貝爾正式出版了《后工業社會的來
臨》一書,系統地研究了工業社會的未來,預測發達國家的社會結構
變化及其后果二在美國學術界和國際未來學界引起很大反響,被認為
是未來學的經典著作。盡管貝爾沒有提出“信息社會”的概念,但他
對后工業社會的分析和描述卻突出了信息和知識的軸心作用。1979
年他還發表題為《信息社會》的文章,明確指出:“即將到來的后工業
社會,其實就是信息社會”。②
    在這之后,不少學者沿著這個思路對信息社會開展了廣泛深入
的研究,具有代表性的學者和著作有:[美]阿爾溫·托夫勒(Toff—
ler,Alvin)的《第三次浪潮》(The third wave)(1980),[美]約翰·奈
斯比特(Naisbitt,John)的《大趨勢——改變我們生活的十個新方向》
(1982)和[日]松田米津的《信息社會》(1983)等。進入90年代,隨著
個人計算機、網絡和信息高速公路的迅速發展和普及,又出現了新的
第三章
新信息文化的運行方式
    作為人化的產物,文化具有系統化的內涵和多樣化的形式。與
其他類型的文化不同,新信息文化存在的基點不是文字,不是宗教,
不是建筑或藝術,也不是理論或道德,而主要是新信息技術,正是新
信息技術的發明和使用建構了新信息文化。基于新信息技術的新信
息文化因此具有了不同于以往文化類型的運行方式,主要表現在符
號化、在線化、虛擬化等方面。這些新的運行方式形成了新信息文化
獨特的秩序,而對新秩序的建構與維護,則形成了獨特的制度要求和
制度安排。
    一、符號化
    信息化是新信息文化物質基礎的建構,而信息化的悖論,則在于
隨著全球聯接的四通八達的信息高速網絡的構建,物質符號化的趨
向日盛,信息與符號成為社會的重要元素與資源,引致了物的解構與
失落。
    (一)信息技術與符號化
    符號是人們共同約定用來指稱一定對象的標志物。皮爾士認
為:符號是“某種對某人來說在某一方面或以某種能力代表某一事物
的東西”,是“確立另一事物(它的解釋者)去特指一個它所特指的對
象(它的對象)的任何事物。”①艾柯認為:符號是“依據事先確立的社
會規范,從而可以視為代表其他事物的某物。”②
    在古希臘柏拉圖的理論體系中,始終有著“真實世界”與“理念世
界”的對立;而20世紀著名哲學家波普爾關于“三個世界”的理論
(1967)也堅持了物質與符號的世界的區分:“……如果不過分認真地
考慮‘世界’或‘宇宙’一詞,我們就可區分下列三個世界或宇宙:第
一,物理客體或物理狀態的世界;第二,意識狀態或精神狀態的世界,
或關于活動的行為意向的世界;第三,思想的客觀內容的世界,尤其
是科學思想、詩的思想以及藝術作品的世界。”⑧波普爾所說的“**
世界”是“天然”的物理世界,“第二世界”是人的“精神世界”,“第三世
界”是人的精神活動的“產物”的世界,而人的精神活動的“產物”的
“直接表現”或“直接形式”乃是一連串的“符號”,事實上就是一個符
號世界。美國著名文化學家懷特將全部文化歸結為象征符號的使
用:“全部文化(文明)依賴于符號。正是由于符號能力的產生和運用
才使得文化得以產生和存在;正是由于符號的使用,才使得文化有可
能永存不朽。沒有符號,就沒有文化,人也就僅僅是動物而不會成其
為人類。”④德國哲學家卡西爾有個著名的論斷:“人是符號的動物”。
他的“人論”的重要觀點可以簡化為一個基本的公式:人一運用符號
一創造文化,“符號化的思維和符號化的行為是人類生活中*富于代
表性的特征,并且人類文化的全部發展都依賴于這些條件”。在他看
來所有文化現象或精神活動都是運用符號形式來表示人類的種種經
驗。一切文化成就,諸如語言、神話、藝術、科學等各個方面,都是人
類符號活動的結果。在這些學者的眼中,文化即符號化,人創造符
號、用符號表現人類特有的經驗與思想,人類不是生活在一個單純的
物理宇宙之中,而是生活在一個符號宇宙之中。
    人是制造和使用符號的動物,而信息技術的發展則是對符號化
的一種技術化的推進。歷史上人類信息技術對物質符號化的形式
有:語詞化、文本化、符碼化、圖像化等。語詞化是借助語言和文字尋
求詞與物的對應,文本化是以文本的方式表現自然、社會與人生,符
碼化是對物質信息的編碼和解碼(如信息科學中的編碼和譯碼),圖
像化是通過電子方式對物的模擬和擬像。美國媒介理論家馬克·波
斯特在研究信息方式(the mode of information,指信息符號的交換
形式)時,暗示正如可以按照生產方式(生產手段與生產關系的組合)
的變遷對歷史進行分期一樣,歷史也可以按符號交換情形中的結構
變化被區分為不同時期。每個時代所采用的符號交換形式都包含著
意義的內部結構和外部結構,以及意義的手段和關系,因此,信息方
式的諸階段可以試做如下標示:面對面的口頭媒介的交換;印刷的書
寫媒介的交換;以及電子媒介的交換。若說**階段的特點是符號
的互應(symbolic correspondences),而第二階段的特點是意符的再
現(representation of signs),那么第三階段的特點則是信息的模擬
(informational simulations)……①新符號化是相對于舊符號化而言
的,按照波斯特對信息方式三階段式的劃分方法,口頭媒介交換的是
語言符號,印刷媒介交換的是文字與文本符號,而電子媒介交換的是
圖像與影音等視覺符號。每一階段的符號形式都推進了信息文化的
發展,尤其是電子信息技術的發明,更使人類符號進化到一個新的階
段,形成了新的信息文化樣式。



數字化變革中崛起的新信息文化 作者簡介

p>作·者·簡·介
    陸秀紅,女,1972年出生,廣西隆
安人,現任廣西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教
授,科學技術哲學專業碩士研究生導師。
1994年參加工作,1999年獲經濟學碩士
學位,2001年9月考入中國人民大學哲學
系,師從劉大椿教授研究科學技術哲學,
2004年7月獲哲學博士學位。主要研究
方向為科學哲學、科學社會學、現代科技
文化與媒介哲學。近年來參加國家社科基
金《適用技術與西部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

商品評論(0條)
暫無評論……
書友推薦
本類暢銷
返回頂部
中圖網
在線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铣床|万能铣床|立式铣床|数控铣床|山东滕州万友机床有限公司 | 顺辉瓷砖-大国品牌-中国顺辉| 三佳互联一站式网站建设服务|网站开发|网站设计|网站搭建服务商 赛默飞Thermo veritiproPCR仪|ProFlex3 x 32PCR系统|Countess3细胞计数仪|371|3111二氧化碳培养箱|Mirco17R|Mirco21R离心机|仟诺生物 | 顺辉瓷砖-大国品牌-中国顺辉| FFU_空气初效|中效|高效过滤器_空调过滤网-广州梓净净化设备有限公司 | X光检测仪_食品金属异物检测机_X射线检测设备_微现检测 | 山东聚盛新型材料有限公司-纳米防腐隔热彩铝板和纳米防腐隔热板以及钛锡板、PVDF氟膜板供应商 | 三防漆–水性三防漆–水性浸渍漆–贝塔三防漆厂家 | 滁州高低温冲击试验箱厂家_安徽高低温试验箱价格|安徽希尔伯特 | SPC工作站-连杆综合检具-表盘气动量仪-内孔缺陷检测仪-杭州朗多检测仪器有限公司 | 铁素体测量仪/检测仪/铁素体含量测试仪-苏州圣光仪器有限公司 | 厂厂乐-汇聚海量采购信息的B2B微营销平台-厂厂乐官网 | 大立教育官网-一级建造师培训-二级建造师培训-造价工程师-安全工程师-监理工程师考试培训 | 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_IC China_半导体展_集成电路博览会_智能制造展览网 | 沈阳庭院景观设计_私家花园_别墅庭院设计_阳台楼顶花园设计施工公司-【沈阳现代时园艺景观工程有限公司】 | 冲击式破碎机-冲击式制砂机-移动碎石机厂家_青州市富康机械有限公司 | 热风机_工业热风机生产厂家上海冠顶公司提供专业热风机图片价格实惠 | 帽子厂家_帽子工厂_帽子定做_义乌帽厂_帽厂_制帽厂 | 袋式过滤器,自清洗过滤器,保安过滤器,篮式过滤器,气体过滤器,全自动过滤器,反冲洗过滤器,管道过滤器,无锡驰业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 苹果售后维修点查询,苹果iPhone授权售后维修服务中心 – 修果网 拼装地板,悬浮地板厂家,悬浮式拼装运动地板-石家庄博超地板科技有限公司 | 冷热冲击试验箱_温度冲击试验箱价格_冷热冲击箱排名_林频厂家 | 空气能采暖,热泵烘干机,空气源热水机组|设备|厂家,东莞高温热泵_正旭新能源 | 抓斗式清污机|螺杆式|卷扬式启闭机|底轴驱动钢坝|污水处理闸门-方源水利机械 | 贵州水玻璃_-贵阳花溪闽兴水玻璃厂| 塑料熔指仪-塑料熔融指数仪-熔体流动速率试验机-广东宏拓仪器科技有限公司 | 天津试验仪器-电液伺服万能材料试验机,恒温恒湿标准养护箱,水泥恒应力压力试验机-天津鑫高伟业科技有限公司 | 10吨无线拉力计-2吨拉力计价格-上海佳宜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山东太阳能路灯厂家-庭院灯生产厂家-济南晟启灯饰有限公司 | 亿诺千企网-企业核心产品贸易 | 岩石钻裂机-液压凿岩机-劈裂机-挖改钻_湖南烈岩科技有限公司 | 石牌坊价格石牌坊雕刻制作_石雕牌坊牌楼石栏杆厂家_山东嘉祥石雕有限公司 | 泉州陶瓷pc砖_园林景观砖厂家_石英砖地铺石价格 _福建暴风石英砖 | 江苏南京多语种翻译-专业翻译公司报价-正规商务翻译机构-南京华彦翻译服务有限公司 | 网站建设-临朐爱采购-抖音运营-山东兆通网络科技 | RV减速机-蜗轮蜗杆减速机-洗车机减速机-减速机厂家-艾思捷 | 深圳市人通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电动卫生级调节阀,电动防爆球阀,电动软密封蝶阀,气动高压球阀,气动对夹蝶阀,气动V型调节球阀-上海川沪阀门有限公司 | LED投光灯-工矿灯-led路灯头-工业灯具 - 山东普瑞斯照明科技有限公司 | 比亚迪叉车-比亚迪电动叉车堆垛车托盘车仓储叉车价格多少钱报价 磁力去毛刺机_去毛刺磁力抛光机_磁力光饰机_磁力滚抛机_精密金属零件去毛刺机厂家-冠古科技 | 云南成考网_云南成人高考报名网| 石英砂矿石色选机_履带辣椒色选机_X光异物检测机-合肥幼狮光电科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