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郵 中國詩學原理
對已經嚴重邊緣化的傳統的回顧、珍惜與重建,構筑劉士林教授那美卻并不虛幻的“詩性文化”之城的城磚,不僅曲折地展示了作者面對現實的勇氣,同時也直接表達了作者對傳統的仁心。
-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中國詩學原理 本書特色
劉士林“中國詩性文化系列”叢書構筑了作者劉士林教授那美卻并不虛幻的“詩性文化”之城的城磚,雖沉默樸素,但很有質感。全系列包括《中國詩學精神》、《中國詩學原理》、《中國詩性文化》、《中國詩詞之美》四本。這是對一種已經嚴重邊緣化的傳統的回顧、珍惜與重建,不僅曲折地展示了作者面對現實的勇氣,同時也直接表達了作者對傳統的仁心。本書為該系列叢書之一。
中國詩學原理 內容簡介
世紀殘照,千年熹微,所謂古今氣運一大遷移者,其物是人非、陰紆陽慘之狀,不可勝言矣。初,余迫于生計,棲身汴都。方尺陋室,蜷曲室礙。然環堵皆書,朝夕寓目,意志昂然,不改其樂。感百年蒼黃,思返本開新,以吾中華文化之本體俱存于詩學之統系,大異西方諸國諸族,始首倡“中國詩性文化”之新理念,時值年少英發,撰《中國詩哲論》(即叢書之《中國詩學精神》)、《中國詩學人類學》(即叢書之《中國詩學原理》),及《中國詩性文化》三書,期深究天地萬物之心,以明吾族吾民之性。其間困頓曲折,暮鼓晨鐘,難與外人道。
……舊版凋蔽,諸本多不復見,承蒙友人相惜,佐以文集行世。遂乎校一過:復蒐集零丁,裒成一帙,是為《中國詩詞之美》。此巧《中國詩性文化系列》之所由出也。
中國詩學原理 目錄
**章 方法論
1 對象與范圍
2 自然本體論與社會本體論
3 “經”詩學與“史”詩學
4 詩學人類學方法論的提出
5 詩的本質與現象
6 結構主義的視角
7 人類學的歷史考察
第二章 詩性文化論
1 描述與闡釋
2 詩性智慧的內在機制
3 區分“文化”與“文明”
4 歷史、文學與民俗視角
第三章 本源論
1 發生學的邏輯結構
2 興比賦的發生順序
3 “興”的本體分析
4 “比”的本體分析
5 興比賦合說
6 發生學的歷史結構
7 周六詩新考
第四章 體用論
1 詩體代變與深層結構
2 即體即用的興觀群怨
3 詩可以興
4 詩可以觀
5 觀物之文·觀物之象·觀物之理·觀物之妙
6 “朝夕”與“俯仰”
7 “詩可以群”與“詩可以怨”
第五章 本體論
1 本體論問題是它的質樸性
2 “構建性”與“調節性”
3 本源性的思
4 本源性的言說
5 聽:詩之聲與樂之音
6 看:詩中畫與畫中詩
7 寫:有韻之文與文而成音
后記
中國詩學原理 作者簡介
劉士林,1966年生于河北曲陽,鄭州大學畢業,上海師范大學都市文化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中華美學學會理事,上海高校都市文化E-研究院特聘研究員,上海師范大學中國美學研究中心主任、中國文學學術創新團隊負責人等。自20世紀90年代始,主要從事美學、中國詩學、當代文化研究;近年來致力于“現代學者舊體詩詞”、“江南美學與文化”、“都市文化研究”的探索。
- 主題:太過荒唐!
太過荒唐! ”水面清圓,一一風荷舉。” 出自宋代周邦彥的《蘇幕遮·燎沉香》,上海交大劉士林這本書居然寫成“水面清園”!《蘇幕遮》寫成了《蘇遮幕》! alone,寫成了a lone!
- 主題:
好評!謝謝賣家!很滿意的一次購物體驗! 生活是一首詩,寫盡了人生的喜怒哀樂,悲歡離合,起伏跌落。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水何澹澹,山島竦峙。”“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 擁有詩歌的情懷,歷經雨雪風霜,歸來還是少年!
- >
史學評論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月亮虎
- >
自卑與超越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推拿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