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貨幣大歷史:金融霸權與大國興衰六百年
-
>
(精)方力鈞作品圖錄
-
>
《藏書報》2021合訂本
-
>
(精)中國當代書畫名家作品集·范碩:書法卷+繪畫卷(全2卷)
-
>
(噴繪樓閣版)女主臨朝:武則天的權力之路
-
>
書里掉出來一只狼+狼的故事-全2冊
-
>
奇思妙想創意玩具書(精裝4冊)
歷代通俗演義——元史演義 版權信息
- ISBN:7503924128
- 條形碼:9787503924125 ; 978-7-5039-2412-5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歷代通俗演義——元史演義 本書特色
“蔡先生的這部書,從文學上看去,只能說是中平之作。但,它是一座礦山,山一樣的巍峨,中有茂林修竹、流泉飛瀑,內含煤鐵金玉,自然也有土,有毫不起眼的砂石。它的非凡就在于它的豐富蘊藏。前面說過,它不是應遵命評論應運而生,而是應時而生。在整個封建制度崩潰、新時代還在陣痛時,他用畢生精力唱出了這部史詩史,可以聽為挽歌,也可以看做新時代的催生符。從實效意義上看,它的生命力還在加強,現在還有多少人能看書排版繁體字的廿四史的,不能,就是簡體字的古文版也不能。但我們的民族歷史要承、要緒。讀蔡先生的書可以導你入門,且是獨此一家,別無分店。從這個意味上說,真的是厥功甚偉了。”
歷代通俗演義——元史演義 內容簡介
民國著名史學家、小說家蔡東藩,以“演義救國”旨,歷時十年,創作出《中國歷代通俗演義》。上起秦始皇,下至1928年,全面記述了中國封建時期2166年的歷史,以內容豐富、取才翔實名重一時,深受讀者青睞。 這套書的編寫體例綜合了《三國演義》及毛宗崗的批注,有正文、有批注、有總批,只不過是蔡東藩自批自注。通過這些批注,或對有關的虛誕說法加以批駁,或對某些史料的運用注明出處和異同,或對古代的某些官制、法制、地理、器物、名號乃至方言俚語加以通俗的解釋,或對所寫某些人物加以褒貶,以此達到幫助讀者理解正文、弄清歷史。在史料的選擇和運用上,蔡東藩以“正史”為主,兼采稗史、軼聞,而出于稗史、軼聞者必有旁證,對史料“幾經考證”,“務求確鑿”。由于蔡東藩如此重視歷史的真實性,反對虛構杜撰,因此,這套演義雖然通俗,但卻有較高的史學價值。 《元史演義》為《中國歷代通俗演義》之一。本書敘述了元代的興亡。自貼木真(成吉思汗)統一蒙古諸部,忽必烈定國號為元,直至朱元璋建立明朝。文筆流暢,故事生動。
歷代通俗演義——元史演義 目錄
自序
**回 感白光孀姝成孕 劫紅顏異兒得妻
第二回 擁眾稱尊創始立國 班師奏凱復慶生男
第三回 女丈夫執旗招叛眾 小英雄逃難遇救星
第四回 追失馬幸遇良朋 喜乘龍送歸佳耦
第五回 合浦還珠三軍奏凱 穹廬返幕各族投誠
第六回 帖木真獨勝諸部 札木合復興聯軍
第七回 報舊恨重遇麗姝 復前仇疊逢美婦
第八回 四杰赴援以德報怨 一夫拼命用少勝多
第九回 責汪罕潛師劫寨 殺脫里恃力興兵
第十回 納忽山孱主亡身 斡難河雄酋稱帝
第十一回 西夏主獻女乞和 蒙古軍入關耀武
第十二回 拔中都分兵南略 立繼嗣定議西征
第十三回 回酋投荒竄死孤島 雄師追寇窮極遐方
第十四回 見角端西域班師 破欽察歸途喪將
第十五回 滅西夏庸主覆宗 遭大喪新君嗣統
第十六回 將帥迭亡乞盟城下 后妃被劫失守都中
第十七回 南北夾攻完顏赤族 東西遣將蒙古張威
第十八回 阿羅思全境被兵 歐羅巴東方受敵
第十九回 姑婦臨朝生暗釁 弟兄佐命立奇功
第二十回 勤南略赍志告終 據大位改元頒敕
第二十一回 守襄陽力屈五年 覆X山功成一統
第二十二回 漁色徇財計臣致亂 表忠流血信國成仁
第二十三回 征日本全軍盡沒 討安南兩次無功
第二十四回 海都汗連兵構釁 乃顏王敗走遭擒
第二十五回 明黜陟權奸伏法 慎戰守老將驕兵
第二十六回 皇孫北返靈璽呈祥 母后西巡臺臣匿奏
第二十七回 得良將北方靖寇 信貪臣南服喪師
第二十八回 蠻酋成擒妖婦駢戮 藩王入覲牝后通謀
第二十九回 誅奸慝懷寧嗣位 耽酒色嬖幸盈朝
第三十回 承兄位誅逐奸邪 重儒臣規行科舉
第三十一回 上彈章劾佞無功 信儉言立儲背約
第三十二回 爭位弄兵藩王兩敗 挾私報怨善類一空
第三十三回 隆孝養迭呈冊寶 泄逆謀立正典刑
第三十四回 滿惡貫奸相伏冥誅 進良言直臣邀主眷
第三十五回 集黨羽顯行弒逆 扈鑾蹕橫肆奸淫
第三十六回 正刑戮眾惡駢誅 縱奸盜百官抗
第三十七回 眾大臣聯銜人奏 老平章嫉俗辭官
第三十八回 信佛法反促壽征 迎藩王入承大統
第三十九回 大明殿稱尊頒敕 太平王殺敵建功
第四十回 入長城北軍敗潰 援大都爵帥馳歸
第四十一回 倒刺沙奉寶出降 泰定后別州安置
第四十二回 四女酬庸同時厘降 二使勸進克日登基
第四十三回 中逆謀途次暴崩 得御寶馳回御極
第四十四回 懷妒謀毒死故后 立儲君驚遇冤魂
……
歷代通俗演義——元史演義 作者簡介
蔡東藩(1877-1945),浙江蕭山人。1890年(光緒十六年)考中秀才。1910年赴北京朝考得中,分發福建,以知縣候補,因不滿官場惡習,于1911年稱病歸里。其后長期以寫作和在小學教書為生。抗日戰爭爆發,他不愿意在日寇的刺刀下生活,輾轉避難,顛沛流離,逝世于抗戰勝利前夕。 清朝末年,嚴復、夏曾佑等人看中小說的巨大社會教化作用,企圖借小說宣傳變法維新思想;戊戌政變后,梁啟超流亡海外,創辦《新小說》雜志,提倡“小說界革命”。自此,小說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包括“歷史演義”在內的各種小說風起云涌。民國時期,此風相船,小說創作日趨勢繁榮。蔡東藩是個愛國者,他為武昌起義、共和初建興奮過,歡呼過,但不久即遭逢袁世凱竊國。蔡東藩幽憤時事,立志“借說部體裁,演歷史故事”,以歷史小說作為救國工具。自1916年至1926年的10年間,他夜以繼日,筆耕不輟,陸續寫成中國歷代通俗演義11部,1040回,以小說形式再現了上起秦始皇,下訖民國的2166年間的中國歷史,加上另撰的《西太后演義》,總計約七百余萬字,成為中國有史以來最大的歷史演義作家。出版以后,迅速風行,多次再版。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唐代進士錄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朝聞道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莉莉和章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