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東洋鏡:京華舊影
-
>
東洋鏡:嵩山少林寺舊影
-
>
東洋鏡:晚清雜觀
-
>
關中木雕
-
>
國博日歷2024年禮盒版
-
>
中國書法一本通
-
>
中國美術8000年
洛陽陶俑 本書特色
★ 16開精裝,銅版紙印刷
★ 精選人物陶俑400余件,種類豐富,形態各異
★ 所收陶俑按時代先后編排,早自西漢,晚至唐代
★ 按陶俑裝飾的保存現狀來進行區分
★ 所收陶俑,已發表的均注明其作者、文章名稱、所載刊物及時間等
洛陽地區北臨太行山地,南靠伏牛山脈,東據嵩山,西抵伏牛山西段。四面環山,伊、洛、瀍、澗四條河流流于其間。這里土地肥沃,物產豐饒。中華五千年文明史,洛陽是個重要的歷史舞臺。從夏代至唐代,先后有九個朝代在此建都,素有“九朝古都”之美稱。
洛陽的歷史悠久,古代墓葬自然眾多。從王陵、諸侯貴族墓到平民墓葬,數不勝數,出土了數以萬計的隨葬品。有些物品是生前實用的,有些是為了再現真實而仿造的明器。陶俑就是其中的明器之一。
陶俑的含義,通常是指陶質的人物和動物類明器。而文獻上卻將“俑”限定于人物類。古代的俑,從質地上講,除了陶俑外,還有木俑、石俑、漆俑、瓷俑、金屬俑等。其中,以陶俑保存下來的*多,種類*豐富。這與陶俑取材方便、易于燒制、造價低廉、便于長久保存等因素有很大關系。古代墓葬中隨葬陶俑,與“以生人為殉”的喪葬制度是分不開的。從新石器時代晚期開始,中國就有以人殉葬死者的埋藏習俗,到了奴隸社會的商代非常盛行,春秋戰國時期才逐漸消亡。其消亡與此時反對人殉、推崇人性化以及人的地位的提高有很大關系。代之而起的是人物形象的俑類來代替活人陪葬。這是社會的一大進步,既保護了用以殉葬的活人,又滿足了死者需要陪葬的愿望。從秦到唐代,俑的制作使用達到了鼎盛時期,宋元以后就漸趨衰落。
陶俑的種類很多,標準不同,分類也不一樣。從裝飾手法上分,有素陶俑、彩繪俑、釉陶俑、三彩俑。從身份地位上分,有文官俑、儀仗俑、武士俑、侍俑、伎樂俑、牽馬俑、背袋俑、燒火俑、舂米俑等。從種族特征上分,有昆侖奴、胡人俑等。陶俑既是隨葬品,又是雕塑藝術品。在制作上要經過選土、淘洗、沉泥、成型、修細、粘合、燒制、施彩、上釉等多道工序。在成型工藝中,有的是手制,有的是模制;有的是一次成型,有的是分做組合而成;有的需刀削,有的需堆塑。在雕塑工藝中,有的需捏塑,有的需錐刺;有的簡潔粗放,有的線條細膩。在裝飾藝術上,有的單彩,有的多彩;有的寥寥數筆,有的濃墨重彩;有的勾點示意,有的細致人微;從釉彩、粉彩到三彩,使裝飾藝術達到了高峰。
洛陽陶俑 內容簡介
本書收錄洛陽市區及所轄區縣出土的陶制人物俑400余件,按時代先后編排為3部分:兩漢、魏晉南北朝、隋唐,每部分下按素陶、彩陶、釉陶、三彩分類,并于每幅圖下文字說明其基本情況。
洛陽陶俑 目錄
西漢彩繪
東漢素陶
東漢彩繪
東漢釉陶
第二部分 魏晉北朝
曹魏素陶
西晉素陶
西晉彩繪
北朝素陶
北朝彩繪
北朝釉陶
第三部分 隋唐
隋代釉陶
唐代素陶
唐代彩繪
唐代釉陶
唐代三彩
洛陽陶俑 節選
洛陽陶俑 相關資料
◆圖文并茂,一本視覺盛宴,了解洛陽文化的一本好書,可讀性強.
—— 素顏芥子
◆從西漢至隋唐,內容豐富,很直觀的告訴我們古人衣食住行的各個方面。
—— yangyang
- 主題:中圖乃買書者的淘寶
這套書的彩頁和圖片非常大非常清晰,及時作為非專業讀者,也能感受到這種歷史沉淀的美,唯一有點遺憾的是,本書的陶俑是洛陽地區的,如果是全國范圍的話就更好啦,不過洛陽的墓葬之豐富,也算是國內翹楚,足矣足矣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巴金-再思錄
- >
山海經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