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醫入門必背歌訣
-
>
醫驗集要
-
>
尋回中醫失落的元神2:象之篇
-
>
補遺雷公炮制便覽 (一函2冊)
-
>
人體解剖學常用詞圖解(精裝)
-
>
神醫華佗(奇方妙治)
-
>
(精)河南古代醫家經驗輯
溫陽法臨床應用技巧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3219297
- 條形碼:9787513219297 ; 978-7-5132-1929-7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溫陽法臨床應用技巧 本書特色
中醫治法是在治則指導下,根據病機擬定的治療方法,是指導制方的理論依據,它上承辨證審因,下統施治方藥,是中醫理論與臨床實踐相連接的關鍵。因此,對中醫治法進行全面、深入、細致的探究,將會對中醫學精髓的理解、運用和發展產生積極的影響。 中醫治法是方劑發展到一定數量時總結出來的組方規律,再反過來指導配方。從有方到有法,是認識上的一個飛躍。中醫治法學的實踐經驗總結和其理論在古代樸素的唯物辯證法的影響與滲透下逐漸形成與發展起來,成為今天的格局,實則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內經》是研究治法的先驅,給治法奠定了基礎,開創了先河。繼《內經》之后,對治法作出巨大貢獻的當首推漢代張仲景。他的醫學巨著《傷寒雜病論》向后人垂示了各種熱病、雜病方面□重要、□基本的治療方法,且不斷為后世醫家所繼承和發揚,歷千年而不衰。隨著醫學思想、醫學理論的進步,常帶來治療觀念、治療方法上的新突破。金元以前,醫家墨守成規,不越仲景雷池,自劉河間起,百家爭鳴,學旨各異,自辟門徑,在治法方面也各具特色。清代程國彭著《醫學心悟》,總結出著名的醫門八□,“□病之情,則以寒熱虛實表里陰陽八字統之。而治病之方,則又以汗和下消吐清溫補八法盡之”.這是對多種方法做了由博而約的系統概括,并指出八法的制定是以八種辨證為依據。由于溫病學派的崛起,葉天士、吳鞠通等大家在溫病治法方面又進行了創新與發展。近年隨著中醫藥事業的不斷發展,中醫治法更加豐富與完善。縱觀中醫治法,源流歷歷,宗脈井然,形成了特有的中醫理論體系,并具有其他世界傳統醫學不可比擬的獨特之處。 中醫學的治法豐富多彩,這些極為豐富的治法是在辨證求因的基礎上產生,針對不同的疾病運用不同的辨證方法,也就產生了許多相宜的治法。如有根據六淫風、寒、暑、濕、燥、火致病因素所制定的治法:祛風、散寒、除濕、潤燥、清熱、瀉火等;有根據八綱辨證陰陽、虛實、表里、寒熱所制定的治法:汗、吐、下、和、清、溫、消、補八法等;有根據衛氣營血辨證、按病勢發展深淺的不同階段而制定的治法:如辛涼解表(衛分)、辛寒清熱(氣分)、清營透熱(營分)、涼血化斑解毒(血分)等;還有根據臟腑辨證所制定的治法:如補血養心、疏肝理氣、清瀉肺熱、益氣健脾、溫腎□□等。 本叢書闡揚醫理,博采眾方,傳古訓之精華,集百家之驗案,將中醫治法的臨床應用技巧加以整理,層次清楚,深入淺出,使讀者不僅能在閱讀病案的過程中加深對中醫治法的理解,而且能在短時間內盡覽醫家診病之心法、用藥之心機,為眾多有志于中醫事業的后學者架起直入名醫殿堂的階梯。
溫陽法臨床應用技巧 內容簡介
本書是《中醫治法臨床應用技巧叢書》之一。全書共分兩大部分。部分為溫陽法概述,分別介紹了溫陽法的歷史源流、治法分類、常用藥物和方劑,以應用注意。第二部分為溫陽法的臨床應用,通過豐富的臨床案例對溫陽法在各個系統疾病中的應用進行了分析闡釋,頗具臨床指導價值。主要包括呼吸系統疾病、循環系統疾病、消化系統疾病、內分泌系統疾病、泌尿系統疾病、風濕免疫系統疾病、兒棵疾病、婦科疾病、外科疾病、男科疾病、神經系統疾病、其他疾病。案例典型,分析到位,對臨床醫生及醫學生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
溫陽法臨床應用技巧 目錄
**節 溫陽法源流
一、溫陽法含義
二、溫陽法源流
第二節 治法分類
一、溫補陽氣
二、溫陽利水
三、溫陽散寒
四、溫陽解表
五、溫陽固脫
六、潛陽育陰
七、溫陽清熱
第三節 常用藥物
一、溫里藥
附子
肉桂
干姜
高良姜
革果
吳茱萸
川椒
小茴香
丁香
艾葉
蓽茇
蓽澄茄
胡椒
二、理氣藥
橘皮
木香
烏藥
薤白
甘松
砂仁
白豆蔻
厚樸
沉香
檀香
香櫞
佛手
青皮
香附
三、芳香開竅藥
麝香
蘇合香
石菖蒲
四、祛風濕藥
白花蛇
威靈仙
五加皮
徐長卿
木瓜
硫黃
五、藥物分析
……
第二部分 溫陽法的臨床應用
溫陽法臨床應用技巧 節選
《溫陽法臨床應用技巧》: 1.溫補心陽 溫補心陽治法是用于治療心陽虛證的一種方法。心為陽臟而主通明(心脈以通暢為主,心神以清明為要),故本法又稱溫通心陽。心之陽氣旺盛,血脈充盈則脈搏和緩有力。《傷寒明理論》日:“其氣虛者,由陽氣內弱,心下空虛,正氣內動而為悸也。”心陽不足,則心無所主,心中空虛,惕惕而動,心神浮越,心悸不安,此時宜溫補心陽。心陽虛衰,鼓動無力,心動失常,故輕則心悸,重則怔忡;胸陽不展,故心胸憋悶,氣短;溫運血行無力,心脈痹阻不通,則見心痛。陽虛溫煦失職,故見形寒肢冷;衛外不固則自汗;運血無力,血行不暢,故見面色咣白或面唇青紫、脈或結或代或弱。舌質淡胖或紫暗,苔白滑,為陽虛寒盛之象。 辨證要點:心悸怔忡,胸悶或痛,及陽虛癥狀并見。 因此,對于這類疾患,應用甘溫益氣藥為主,以振奮心陽、溫養心氣、調整心律。2.溫補脾陽脾主運化水谷。若中陽虛衰,勢偏于中上焦,只有脾運旺健、命火充盛,才能獲得充足的水谷之養以壯形體,得陽和之氣以資溫煦。脾陽虛衰則見納少腹脹,腹痛綿綿,喜溫喜按,形寒氣怯,四肢不溫,面白不華或虛浮,口淡不渴,大便稀溏,或見肢體水腫,小便短少,或見帶下量多而清稀色白,舌質淡胖或有齒痕,苔白滑,脈沉遲無力。脾陽虛衰,運化失權,故納少腹脹,大便稀溏;陽虛陰盛,寒從內生,寒凝氣滯,故腹痛喜溫喜按。若脾陽虛,水濕不運,泛溢肌膚,則見肢體水腫;水濕下注,損傷帶脈,帶脈失約,則見女子白帶清稀量多。陽虛溫煦失職,故形寒肢冷,面白無華或虛浮。舌質淡胖或有齒痕,苔白滑,脈沉遲無力,均為陽虛,水寒之氣內盛之征。 辨證要點:以脾虛失運,消化功能減弱與虛寒之象并見。脾病每易傷腎,導致脾腎兩傷,使命火衰微,不能溫養脾土,致脾虛不能健運,故治療上須脾腎兼顧。3.溫補腎陽腎陽為一身陽氣之本,能推動和激發臟腑經絡的各種功能,溫煦臟腑,促進氣血津液的化生、運行、輸布。“五臟之陽氣,非此不能發”,腎與其他臟腑關系密切,也常成為諸臟腑疾病的*終轉歸,故有“久病及腎”之說。 4.溫肝暖胃 若肝陽不足,失于溫煦而陰寒內生,肝氣疏泄失常,氣機升降失調,肝寒上逆,濁陰上犯,可見顛頂痛,舌淡、苔白滑,脈弦遲等,又肝經“挾胃屬肝絡膽,上貫膈”,故常見肝寒犯胃、胃氣上逆之“干嘔,吐涎沫”“食谷欲嘔”。 ……
- >
隨園食單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唐代進士錄
- >
月亮與六便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