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一掃
關注中圖網
官方微博
本類五星書更多>
-
>
宇宙、量子和人類心靈
-
>
氣候文明史
-
>
南極100天
-
>
考研數學專題練1200題
-
>
希格斯:“上帝粒子”的發明與發現
-
>
神農架疊層石:10多億年前遠古海洋微生物建造的大堡礁
-
>
聲音簡史
地震孕育過程中的重力效應 版權信息
- ISBN:9787030815170
- 條形碼:9787030815170 ; 978-7-03-081517-0
- 裝幀:精裝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地震孕育過程中的重力效應 內容簡介
流動重力測量技術是地震監測的重要手段之一,主要用于監視區域重力場的時空動態演化,并用于地震孕育、發生過程的追蹤,為地震預報和相關的地球動力學研究服務。
本書系統闡述地震重力測量中代表性技術的原理及其在地震監測領域的典型應用。首先介紹中國大陸流動重力監測網布局、重力測量數據處理及重力前兆信息提取方法、區域重力場動態變化特征與規律;然后根據重力異常變化與地震孕育發生關系,基于重力觀測資料闡述地震預測的研究思路、途徑和方法;*后利用重力觀測資料進行地震預測及震后地震趨勢判定,給出典型應用示范和相關關鍵技術。本書內容涵蓋作者在該領域取得的十多年研究成果,具有系統性、新穎性和前沿性。
地震孕育過程中的重力效應 目錄
目錄第1章 地震重力變化理論 1 1.1 重力變化的理論 1 1.2 地震孕育中的膨脹擴容理論 3 1.3 斷層活動產生的重力效應 4 參考文獻 5 第2章 流動重力觀測技術 7 2.1 絕對重力測量 7 2.1.1 絕對重力觀測儀器 7 2.1.2 絕對重力觀測數據處理 11 2.2 相對重力觀測 13 2.2.1 相對重力測量原理 14 2.2.2 相對重力測量儀器 15 2.2.3 相對重力觀測數據預處理 16 參考文獻 17 第3章 流動重力監測網布局 19 3.1 流動重力監測網布局思路 19 3.2 建立高精度中國大陸地震重力監測網 19 3.2.1 探索開展階段(1966~1980年) 20 3.2.2 觀測實踐階段(1981~1997年) 20 3.2.3 應用提升階段(1998~2009年) 22 3.2.4 整體優化階段(2010年至今) 23 3.3 問題與不足 24 參考文獻 25 第4章 流動重力測量數據處理 29 4.1 流動重力測量的特點 29 4.2 重力測量數據中系統誤差的補償 30 4.2.1 相對重力儀格值系數影響 30 4.2.2 相對重力儀零漂計算 37 4.3 重力監測網平差計算 42 4.3.1 **平差 43 4.3.2 自由網平差 44 4.3.3 擬穩平差 46 4.3.4 動態平差 46 4.4 粗差剔除及平差模型的總體檢驗 49 4.5 平差計算中的關鍵技術 50 4.5.1 相對重力觀測值權的確定 50 4.5.2 絕對重力觀測值作為弱基準 51 4.5.3 重力測網網形結構的影響 51 4.5.4 測網整體計算分析 56 4.6 重力時空變化產品 57 4.6.1 流動重力段差變化 57 4.6.2 多期流動重力數據可視化 59 4.6.3 重力場時空動態演化 59 參考文獻 61 第5章 地震重力監測及重力變化干擾源分析 64 5.1 地震重力監測 64 5.1.1 儀器的檢驗與調整 64 5.1.2 重力儀格值標定 66 5.1.3 重力數據讀取 67 5.1.4 野外重力觀測及應注意的問題 70 5.2 重力變化干擾源分析 71 5.2.1 測點周邊環境變化的影響 71 5.2.2 地表負荷質量變化的影響 72 5.2.3 地下水變化對重力觀測的影響 81 5.2.4 水庫蓄水對重力觀測的影響 84 5.2.5 可靠重力變化的提取 85 5.2.6 關于重力變化問題的討論和認識 86 參考文獻 88 第6章 區域重力場演化與構造活動及地震活動 91 6.1 中國大陸重力場演化特征 91 6.1.1 中國大陸重力監測資料簡況 92 6.1.2 多時空尺度重力場動態演化特征 93 6.1.3 重力變化與活動地塊 98 6.1.4 重力變化與大震活動 98 6.2 我國西部區域重力場演化特征 100 6.2.1 川滇地區重力場動態變化 100 6.2.2 青藏高原東北緣地區重力場動態變化 105 6.2.3 新疆北天山地區重力場動態變化 110 6.2.4 新疆南天山地區重力場動態變化 115 6.3 華北中部地區重力場演化特征 119 6.3.1 區域重力場動態演化特征 120 6.3.2 重力變化分析 125 參考文獻 127 第7章 重力異常變化在地震預測中的應用 131 7.1 概述 132 7.1.1 孕震過程的認識 132 7.1.2 地震重力前兆機理 133 7.1.3 研究思路與方法 135 7.2 重力場時空演化特征與中國大陸大震中-長期危險性分析 137 7.2.1 中國大陸大震中-長期危險性分析的基本思路 137 7.2.2 基于重力資料的中國大陸重點監視區強震危險性分析 138 7.2.3 10年尺度地震預測 144 7.3 重力場動態變化與孕震異常信息提取 146 7.3.1 區域重力場動態變化孕震信息提取 147 7.3.2 重力剖面點時空變化孕震信息提取 151 7.3.3 重力點值時序變化孕震信息提取 152 7.3.4 斷裂帶兩側的相對重力差異運動時序變化孕震信息提取 152 7.4 典型震例變化 153 7.4.1 1975年2月4日海城7.3級地震 153 7.4.2 1976年7月28日唐山7.8級地震 154 7.4.3 1996年2月3日麗江7.0級地震 155 7.4.4 2001年11月14日昆侖山口西8.1級地震 157 7.4.5 2010年4月14日玉樹7.1級地震 157 7.5 地震預測實踐 158 7.5.1 2008年3月21日新疆于田7.3級地震 158 7.5.2 2008年5月12日汶川8.0級地震 161 7.5.3 2009年7月9日云南姚安6.0級地震 165 7.5.4 2012年6月30日新疆新源、和靜6.6級地震 166 7.5.5 2013年4月20日四川蘆山7.0級地震 167 7.5.6 2013年7月22日甘肅岷縣漳縣6.6級地震 169 7.5.7 2014年2月12日新疆于田7.3級地震 170 7.5.8 2014年8月3日云南魯甸6.5級及11月22日四川康定6.3級地震 172 7.5.9 2016年1月21日青海門源6.4級地震 173 7.5.10 2016年12月8日新疆呼圖壁6.2級地震 179 7.5.11 2017年8月8日四川九寨溝7.0級地震 180 7.5.12 2020年1月19日新疆伽師6.4級地震 181 7.5.13 2021年5月21日云南漾濞6.4級地震 182 7.5.14 2022年1月8日青海門源6.9級地震 188 7.5.15 2022年9月5日四川瀘定6.8級地震 189 參考文獻 192 第8章 震后趨勢判定 198 8.1 震后重力場變化特征 198 8.1.1 繼承性新異常特征 198 8.1.2 震后調整變化特征 199 8.1.3 同震及震后效應特征 200 8.1.4 新異常 200 8.2 典型震例震后地震趨勢判定 201 8.2.1 2008年四川汶川8.0級震后地震趨勢判定 201 8.2.2 2008年四川攀枝花6.1級震后地震趨勢判定 205 8.2.3 2009年云南姚安6.0級震后地震趨勢判定 205 8.2.4 2010年山西河津4.8級震后地震趨勢判定 206 8.2.5 2012年新疆新源、和靜6.6級震后地震趨勢判定 206 8.2.6 2013年四川蘆山7.0級震后地震趨勢判定 207 8.2.7 2013年甘肅岷縣漳縣6.6級震后地震趨勢判定 208 8.2.8 2013年吉林松原5級震群后的地震趨勢判定 209 8.2.9 2014年云南魯甸6.5級震后地震趨勢判定 210 8.2.10 2017年四川九寨溝7.0級震后地震趨勢判定 211 8.2.11 2021年云南漾濞6.4級震后地震趨勢判定 211 8.2.12 2022年四川瀘定6.8級震后地震趨勢判定 212 參考文獻 214 第9章 問題與展望 216 9.1 重力測量與地震預測中的問題 216 9.1.1 重力測量存在的問題 216 9.1.2 重力變化與地震預測中的實際問題 217 9.2 重力監測與地震預測研究展望 217 9.2.1 重力監測研究展望 217 9.2.2 地震預測研究展望 218 9.3 流動重力監測預報發展展望 218
展開全部
書友推薦
- >
巴金-再思錄
- >
姑媽的寶刀
- >
隨園食單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經典常談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山海經
本類暢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