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敵友難辨 版權信息
- ISBN:9787521774030
- 條形碼:9787521774030 ; 978-7-5217-7403-0
- 裝幀:平裝-膠訂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敵友難辨 本書特色
1. 梳理冷戰歷史,還原60余年情報暗戰,串聯4個諜戰關鍵階段
精心編排的故事線,劃分英蘇諜戰4個階段:1930—60年代“劍橋五人組”的潛伏,1945年古琴科事件,1960年代柏林隧道與古巴導彈危機,1980年驚險瀕臨核戰邊緣。揭示大國博弈之下的諜報交鋒,如何改寫冷戰結局,影響世界進程。
2. 比間諜小說更離奇的真實歷史,刺探雙重間諜的雙面人生
大量絕密檔案、真實采訪、當事人著述,披露“劍橋五人組”、喬治·布萊克、潘科夫斯基等雙重間諜的傳奇經歷。他們出于怎樣的原因,選擇背叛國家,在波譎云詭的冷戰局勢中,左右東西方陣營的較量。
3. 歷史學者、專欄作者 沙青青 非虛構力作
作者具備專業研究及歷史科普的背景,梳理大量史料,以故事線為線索,講述冷戰期間英蘇美情報系統的暗戰。本書兼具專業性與可讀性,既是情報史研究的切口之作,又滿足大眾對間諜逸聞的獵奇心理。
4. 繆其浩作序,陸大鵬、程衍樑 、鄭詩亮、劉怡鼎力推薦
敵友難辨 內容簡介
1987年,彼得?賴特在其回憶錄《抓間諜的人》中,公然指控曾執掌英國軍情五處的羅杰?霍利斯為蘇聯間諜,代號“埃利”。這本書如一塊巨石,在英國政壇和情報界掀起滔天駭浪。 本書以此為引,揭露20世紀初至冷戰高峰期的英、美、蘇情報系統的崛起、發展以及彼此斗爭的情報暗戰。 全書如抽絲剝繭,以大量絕密檔案、真實采訪、當事人著述,揭秘冷戰博弈的情報真相。書中以間諜的潛伏與暴露為線,串聯諜戰的四個階段:古琴科事件背后暗流涌動,拉開冷戰的序幕;“劍橋五人組”潛伏在英國核心情報部門,對蘇輸送關鍵情報;柏林隧道與古巴導彈危機期間,雙方諜報交鋒驚心動魄,冷戰局勢不斷升級;1983年韓國客機被擊落,瑞安行動、“優秀射手83”軍事演習展開,世界瀕臨核戰的邊緣。直到蘇聯解體后,“埃利”的真實身份仍是未解的謎團,等待真相的揭曉。 書中講述了多位英蘇雙重間諜的傳奇經歷,包括“劍橋五人組”、喬治·布萊克、潘科夫斯基等。他們為何選擇游走于槍口刀鋒,過著忠誠與背叛的雙面人生?為了崇高的理想、個人的利益,還是出于報復?時至今日,我們只知道他們的每一次行動扭轉了歷史的天平,改變了世界。而那些塵封的往事與不為人知的真相,早已在歲月的長河中化為不可追的幻影,徒留后人無盡的揣測與遐想。 似夢似真,敵友難辨。講述比間諜小說更離奇的真實歷史。
敵友難辨 目錄
一、長日將盡
1. 失控的暢銷書
2. 小說照進現實
3. 代號“埃利”
二、“古琴科事件”
4. 不速之客
5. 英國人的算計
6. 敵人的構建
三、“劍橋五人組”
7. 禍不單行
8. 環環相扣
9. “我們的人”
四、柏林隧道與古巴導彈
10. 柏林的地下
11. 古巴導彈危機的幕后
12. 叛徒們的游戲
五、1983:*危險的一年?
13. 被擊落的客機
14. “瑞安行動”
15. “優秀射手83”軍事演習
六、究竟是誰
16. 官僚們的辯護
17. 舊賬與新賬
18. 冷戰余音
人物事件年表
參考文獻
后記
敵友難辨 相關資料
2021 年春夏之際,一部名為《冰的碎片》(A Splinter of Ice)的話劇在英國各地的劇院巡演。這部戲的主角是金·菲爾比與著名的作家格雷厄姆·格林,故事背景設定在1987 年的莫斯科。在那一年,格林確實造訪過莫斯科。而他與菲爾比的交情則可以一直追溯到20世紀40 年代。當時,格林在寫作之余也充任軍情六處的間諜,被派往非洲,而金·菲爾比正是他在軍情六處的上司兼好友。1944 年從軍情六處辭職后,格林依舊維系了與菲爾比的友誼,即便在菲爾比逃亡蘇聯后,二人依舊保持通信聯系,格林甚至還曾為菲爾比的回憶錄寫過序言。至于1987 年在莫斯科菲爾比的公寓里,他們具體談了些什么,則無人知曉。而這部《冰的碎片》便是以戲劇的形式,想象了這兩位老朋友是如何共度一夜的。在格林拜訪莫斯科僅一年后,金·菲爾比便去世了。如今距那時已三十余年,但世人似乎對其經歷、作為依舊充滿興趣。這部話劇便是例證之一。
**
本書的緣起可追溯到早些年對金·菲爾比、“劍橋五人組”、喬治·布萊克等人傳奇經歷的興趣,以及勒卡雷對冷戰諜影的文學描摹。多年前,我在翻閱后藤田正晴回憶錄時,讀到他于20世紀60年代拜訪軍情五處的片段。我當時同后藤田一樣,對他所描述的軍情五處要求日方提供理查德·佐爾格的資料而感到困惑。之后,我在搜集、接觸涉及彼得·賴特的資料時找到了答案。在閱讀相關文獻的過程中,我注意到圍繞羅杰·霍利斯是不是“鼴鼠”的爭論和傳聞。于是,便有了各位面前的這本小書。
**
前后數十年的線索在某一個偶然又或是必然的時刻勾連在一起,進而為我們構建出另一種可能的歷史情景。這或許正是情報史研究的魅力所在。若能讓諸君在品味這段跌宕起伏的故事之余,對冷戰歷史大格局背后復雜的歷史脈絡有些許新認知或想法,那自然也將是我的榮幸。
敵友難辨 作者簡介
沙青青
歷史研究者,畢業于復旦大學歷史系,曾在上海圖書館服務多年,從事研究與管理工作。
長期關注冷戰史與東亞近現代史,學術成果見于《中國社會科學》《歷史研究》《近代史研究》《中共黨史研究》等權威刊物。
著有《暴走軍國:近代日本的戰爭記憶》《昭和風,平成雨:當代日本的過去與現在》等,另有譯著多種。
播客節目《東亞觀察局》《邊角聊》的主播以及《忽左忽右》的常駐嘉賓。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隨園食單
- >
自卑與超越
- >
姑媽的寶刀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史學評論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