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蜜蜂的寓言:私人的惡德,公眾的利益
-
>
世界貿易戰簡史
-
>
日本的凱恩斯:高橋是清傳:從足輕到藏相
-
>
近代天津工業與企業制度
-
>
貨幣之語
-
>
眉山金融論劍
-
>
圖解資本論
中國特色金融文化 版權信息
- ISBN:9787521774825
- 條形碼:9787521774825 ; 978-7-5217-7482-5
- 裝幀:軟精裝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國特色金融文化 本書特色
①立足國際視野和中華文化根基,解讀金融強國之路的文化密碼與時代課題。“積極培育中國特色金融文化”的重大戰略部署,是當前社會各界尤其是金融界關注的焦點。本書富有創見,適合金融從業者研究學習。
②縱觀世界千年金融史,古代中國的金融發展可圈可點,現代中國金融在改革開放以后創造兩大奇跡。在全球金融治理的背景下,中國金融發展之路的獨特經驗理應被世界關注。
③創新解讀中國特色金融文化的歷史、理論與現實邏輯,從誠實守信、以義取利、穩健審慎、守正創新和依法合規五個維度,展現金融文化驅動金融發展的內在動力機制,具有原創性、系統性和較高的理論站位。
中國特色金融文化 內容簡介
金融文化深刻影響金融理論與實踐。從古至今,金融文化在中國的經濟社會變遷進程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這本書以五千年文明根系為錨,以“兩個結合”,特別是“第二個結合”為根本途徑,從文化基因層面探究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的歷史邏輯,從國際比較視野把握中國金融發展的基本特色,從中總結中國特色金融文化的內涵要義、理論意蘊和實踐要求。 全書圍繞“五要五不”的核心范式,將誠實守信、以義取利、穩健審慎、守正創新、依法合規等文化精髓,融入金融強國建設的實踐方法論中。發展道路植根于文化屬性,西方經濟金融理論無法破譯中國金融發展的成功之道;唯有立足國情,把握中華文脈,方能理解金融發展道路中蘊含的中國特色。 書中對中國特色金融文化核心特質的剖析,體現了歷史縱深與時代張力:從北宋交子的貨幣信用到抗戰時期的貨幣主權;從“法至精密”的山西票號到“以義立本”的亞投行;從 40 余年經濟快速發展到金融體系長期穩定,既凸顯文化傳承脈絡,又刻畫金融治理智慧,為國際社會理解 中國金融打開了一扇文化視窗。 當下,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金融博弈正在重塑國際格局,中國金融文化的獨特經驗值得被世界關注。本書詳述中國金融文化知常達變、守正創新的辯證體系,對政策制定者和學術研究者來說,是一部兼具深度與銳度的適時之作。
中國特色金融文化 目錄
目錄
第 一 章 理解金融文化 // 001
一、金融、文化和金融文化:概念界說 // 003
二、金融發展道路植根于金融文化 // 011
三、從文化視角理解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 // 015
第 二 章 中國特色金融文化的核心特質 // 021
一、助力中國式現代化: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的 初心使命 // 024
二、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的文化意蘊 // 038
三、“第二個結合”:培育中國特色金融文化的根本 途徑 // 058
四、“五要五不”:中國特色金融文化的基本要義 // 064
第 三 章 誠實守信 不逾越底線 // 075
一、信用是什么? // 077
二、中國古代信用體系演進歷程概覽 // 081
三、從交子的發展看貨幣信用 // 085
四、抗戰時期山東革命根據地維護抗幣信用的故事 // 092
五、改革開放以來的政府信用與開發性金融 // 100
六、小結:信用是貨幣金融活動的基石 // 107
第 四 章 以義取利 不唯利是圖 // 109
一、功能性與盈利性:金融領域“義利之辯”的 核心 // 111
二、元代的楮幣之患:處理義利關系的失敗案例 // 115
三、陜甘寧邊區的貨幣斗爭:保障革命勝利的重要 手段 // 119
四、應對亞洲金融危機與內需不足:以宏觀調控促 經濟發展 // 125
五、亞投行的創立與發展:為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注入金融活水 // 131
六、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以義取利的新探索 // 135
七、小結:以正確的義利觀支撐金融強國建設 // 141
第 五 章 穩健審慎 不急功近利 // 143
一、穩健審慎方可行穩致遠 // 145
二、急功近利、舍本逐末:國民黨政府控制通脹的 失敗案例 // 153
三、穩字當頭、多管齊下:新中國成立初期治理 通脹的成功經驗 // 160
四、穩中求進:從經濟改革思路到治國理政重要 原則 // 165
五、結語:穩中求進是穩健審慎的題中之義 // 174
第 六 章 守正創新 不脫實向虛 // 177
一、守正是根本 創新是動力 // 179
二、熊彼特的金融創新觀與 2008 全球金融危機的 教訓 // 181
三、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人的金融 創新 // 185
四、改革開放時期高儲蓄、高投資和高增長背后的 金融變革故事 // 189
五、新時代中國數字金融的創新發展 // 193
六、結語:金融創新的根本目的是滿足實體經濟和 人民群眾需要 // 214
第 七 章 依法合規 不胡作非為 // 217
一、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 // 219
二、從山西票號的興衰看合規的重要性 // 223
三、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國家銀行的貨幣金融法治 建設 // 229
四、改革開放以來的金融法治建設 // 233
五、結語:夯實金融強國的法治根基 // 239
第 八 章 夯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金融理論的文化根基 // 241
一、金融文化與金融理論創新緊密關聯 // 243
二、西方主流經濟金融理論發展面臨瓶頸制約 // 248
三、中國經濟金融發展的偉大實踐為金融理論創新提供沃土 // 251
四、中國經濟金融理論發展面臨新挑戰 // 258
五、夯實文化根基,加快建構中國自主的金融學知識體系 // 263
后記 // 267
中國特色金融文化 相關資料
《中國特色金融文化》一書應時而作,直奔主題。全書一方面從文化維度把握中國金融發展之路的特色,另一方面基于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的探索來把握中國特色金融文化的塑造,是一部較早對中國特色金融文化開展系統深入研究的學術著作。全書把故事作為說理和分析的鮮活載體,輔之以豐富的文獻和史料,從誠實守信、以義取利、穩健審慎、守正創新和依法合規五個維度講述中國古代、近現代和當代的貨幣金融故事,有史有論,令人信服。張曉晶-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所長、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主任《中國特色金融文化》以習近平文化思想和習近平經濟思想為指導,以“兩個結合”,特別是“第二個結合”為根本途徑,對中國特色金融文化進行 言之成理、持之有故的深入分析,從文化視角揭示了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的內在機理。全書以各個歷史時期的代表性金融故事為基本載體,致力于講好中國金融故事,傳播中國金融文化,條理清晰、明快洗練地為廣大讀者描繪了一幅以“誠實守信、以義取利、穩健審慎、守正創新、依法合規”為基本輪廓的中國特色金融文化圖景,是一部兼具學術性和可讀性的佳作。張志強-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所長推薦序
2023年10月,中央金融工作會議召開,強調要在金融系統“大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堅持誠實守信、以義取利、穩健審慎、守正創新、依法合規。2024年1月,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推動金融高質量發展專題研討班開班式上,習近平總書記發表重要講話,首提“中國特色金融文化”,提出“五要五不”:誠實守信,不逾越底線;以義取利,不唯利是圖;穩健審慎,不急功近利;守正創新,不脫實向虛;依法合規,不胡作非為。頗為巧合的是,2023年10月,黨中央召開全國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會議,正式提出并系統闡述習近平文化思想。
一個是以金融為主題的會議,一個是以文化為主題的會議,二者的同時召開,隱含著金融與文化的碰撞與結合?梢哉f,中國特色金融文化既是習近平經濟思想“金融篇”的重要內容,也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文化篇”的重要內容。理解中國特色金融文化的要義,離不開金融與文化這兩個重要維度。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如果沒有中華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國特色?”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的“基因密碼”正是中國特色金融文化。董昀研究員這部題為《中國特色金融文化:歷史、理論和現實邏輯》的著作,應時而作,直奔主題。全書一方面從文化維度把握中國金融發展之路的特色,另一方面又基于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的探索來把握中國特色金融文化的塑造,是一部較早對中國特色金融文化開展系統深入研究的學術著作。
全書突出了幾個“結合”,特色鮮明,可圈可點。一是“兩個結合”。全書緊緊圍繞“兩個結合”(即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特別是“第二個結合”,來展開對中國特色金融文化的剖析。二是經濟思想與文化思想的“結合”。強調習近平經濟思想與習近平文化思想的結合,以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五要五不”為基本要義展開分析,邏輯框架嚴整,學理基礎扎實。三是金融與文化的結合。金融文化著作由于各種原因,容易落入就文化論文化、就金融論金融的窠臼。而本書則將文化和金融的關系置于中國式現代化的宏闊歷史背景中進行了全面分析,并將這種分析貫徹到了后續的各章節之中,使二者獲得了統一,減少了“割裂感”。四是史論結合。本書把故事作為說理和分析的鮮活載體,輔之以豐富的文獻和史料,從誠實守信、以義取利、穩健審慎、守正創新和依法合規五個維度講述中國古代、近現代和當代的貨幣金融故事,有史有論,令人信服。
對于金融文化的重要性,還要從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化自信的角度來把握,“走自己的路,不僅僅是堅持經濟、政治上的獨立自主,也要實現精神上的獨立自主”。我們之所以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就在于“中國有堅定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質是建立在五千多年文明傳承基礎上的文化自信”。這恐怕是我們在閱讀本書時必須牢牢把握的精髓要義。
推薦序
2023年10月,中央金融工作會議召開,強調要在金融系統“大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堅持誠實守信、以義取利、穩健審慎、守正創新、依法合規。2024年1月,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推動金融高質量發展專題研討班開班式上,習近平總書記發表重要講話,首提“中國特色金融文化”,提出“五要五不”:誠實守信,不逾越底線;以義取利,不唯利是圖;穩健審慎,不急功近利;守正創新,不脫實向虛;依法合規,不胡作非為。頗為巧合的是,2023年10月,黨中央召開全國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會議,正式提出并系統闡述習近平文化思想。
一個是以金融為主題的會議,一個是以文化為主題的會議,二者的同時召開,隱含著金融與文化的碰撞與結合。可以說,中國特色金融文化既是習近平經濟思想“金融篇”的重要內容,也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文化篇”的重要內容。理解中國特色金融文化的要義,離不開金融與文化這兩個重要維度。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如果沒有中華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國特色?”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的“基因密碼”正是中國特色金融文化。董昀研究員這部題為《中國特色金融文化:歷史、理論和現實邏輯》的著作,應時而作,直奔主題。全書一方面從文化維度把握中國金融發展之路的特色,另一方面又基于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的探索來把握中國特色金融文化的塑造,是一部較早對中國特色金融文化開展系統深入研究的學術著作。
全書突出了幾個“結合”,特色鮮明,可圈可點。一是“兩個結合”。全書緊緊圍繞“兩個結合”(即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特別是“第二個結合”,來展開對中國特色金融文化的剖析。二是經濟思想與文化思想的“結合”。強調習近平經濟思想與習近平文化思想的結合,以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五要五不”為基本要義展開分析,邏輯框架嚴整,學理基礎扎實。三是金融與文化的結合。金融文化著作由于各種原因,容易落入就文化論文化、就金融論金融的窠臼。而本書則將文化和金融的關系置于中國式現代化的宏闊歷史背景中進行了全面分析,并將這種分析貫徹到了后續的各章節之中,使二者獲得了統一,減少了“割裂感”。四是史論結合。本書把故事作為說理和分析的鮮活載體,輔之以豐富的文獻和史料,從誠實守信、以義取利、穩健審慎、守正創新和依法合規五個維度講述中國古代、近現代和當代的貨幣金融故事,有史有論,令人信服。
對于金融文化的重要性,還要從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化自信的角度來把握,“走自己的路,不僅僅是堅持經濟、政治上的獨立自主,也要實現精神上的獨立自主”。我們之所以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就在于“中國有堅定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質是建立在五千多年文明傳承基礎上的文化自信”。這恐怕是我們在閱讀本書時必須牢牢把握的精髓要義。
張曉晶
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所長、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主任
中國特色金融文化 作者簡介
董昀,經濟學博士、金融學博士后。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金融科技研究室副主任。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國際政治經濟學研究中心主任。中國社會科學院產業金融研究基地主任、支付清算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教授,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應用經濟學院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中央馬克思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專家,中國銀行間市場交易商協會交易專業委員會委員。
研究領域為中國特色金融理論、金融文化、宏觀經濟、金融與科技。參與國家“十二五”、“十三五”和“十四五”規劃的研究咨詢工作,主持或作為核心成員參與多項國家級課題、國際合作項目和中央有關部門委托交辦任務。出版《建設中國特色金融強國》《體制轉軌視角下的企業家精神及其對經濟增長的影響:基于中國典型事實的經濟分析》等專著。發表學術論文數十篇,其中多篇被《新華文摘》《中國社會科學文摘》、人大復印報刊資料轉載。獲得全國博士后管理委員會頒發的“優秀博士后學術成果”證書。學術成果獲得中國人民銀行金融科技研究課題一等獎、中國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理論宣傳好文章等榮譽。
在《人民日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等主流媒體宣傳闡釋經濟金融理論和政策,在中央電視臺《百家講壇》對中國特色金融文化的解讀得到廣泛好評。被評為中央和國家機關“四好”黨員。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月亮虎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我與地壇
- >
回憶愛瑪儂
- >
史學評論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